知远网整理的红楼梦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感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激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可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杯具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应当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杯具,宝钗的闹剧。
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我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能够选择,那么,死于悲痛,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红楼梦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叮铛文中明确指出,宝玉是荣国府的当然继承者,这个观点是错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继承制度一向是嫡长子继承制。父亲的爵位等不可分的东西是由正妻的长子继承,父亲的财产的.主要部分也都由他一人继承,其余兄弟只能分得一小部分而已。(您说不公平?我也觉得不公平,不过总算有明确的规定,比一笔糊涂帐要好些。)如果嫡长子不幸先死了怎么办?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所得,若他没有儿子,才轮到其他的兄弟,按先嫡庶,后长幼(女的不算)的原则顺次排序,冠军通吃,亚军没份。您可别小看了这规定,它可是封建社会能够存在两千多年的基石之一,历朝历代对这一点都是大力维护的。就连皇帝也不例外。
再看看红楼梦中的荣国府。顾名思义,荣国府是荣国公的府第,贾赦(宝玉的伯父)继承了先辈的爵位和财产,成为第三任荣国公,并拥有荣国府的所有权。若贾赦去世,荣国公和荣国府的继承顺序是:贾链(贾赦独子),贾政(贾赦之弟,宝玉之父),贾兰(贾政嫡长子贾珠之独子),宝玉(贾政嫡次子),贾环(贾政第三子)。也就是说,宝玉在继承顺序中只排位第四,这还不算贾链随时可能生儿子(生一个他往后挪一位),忘了,贾赦也可能生(一样在他前)呵呵。在正常的情况下,贾链会有儿子,贾兰也比宝玉年轻,所以宝玉永远没有机会取得荣国府。祖母疼他,只不过多给他一点私房钱罢了。至于他姐姐是贵妃所以对他有利就更可笑了,元春是宝玉的姐姐不假,可她不也是贾兰的亲姑姑吗?贾兰从小没父亲,元春对他难道不会多一份同情吗?退一万步说,元春要帮宝玉,她能怎么帮呢?封建社会的铁律她一个妃子是改不了的,除非要她怂恿皇帝治贾链,贾兰的罪,这,可能吗?所以,再次强调,当时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看得出来,贾宝玉要取得荣国府,是接近不可能。
至于为什么有几个人看上了宝玉,非嫁给他不可,呵呵,我小人家对红楼不熟,不好瞎猜,能肯定的是,绝不是因为他是荣国府的继承者。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
一路有你,伴我走孤独,走过无知,走过稚嫩,多少次执子之手,便忘却尘寰,直到“滴残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初读《红楼梦》,如同管中窥月,只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欢离合,无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相逢,还是到最后的黛玉焚稿、宝玉哭灵,都体现出他们的真挚的幸福却又照化弄人。待读到红楼儿女们的香消玉损,每每眼空蓄泪,才知晓人间不只是美好。还有那样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观园,虽然终究也不是人间天堂,却至少隔断了许多园外的肮脏。可是当园外的势力一点点侵入园内,便是无可挽救的悲剧的开场。园内园外,竟是咫尺天涯。十二女伶的离乡怨,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蘅芜苑,直至贾宝玉悬崖撒手遗红怨,唯与作者共掬一把热泪洒于闺阁之中。在很多时候,我总是觉得贾宝玉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是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也许是无法承受。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一部《红楼梦》,有多少作者的自伤。情痴抱恨长,是一个家族兴亡血泪,在这其中又有多多少少无可奈何啊。唐太宗的.一句“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谁知千年后的一部《红楼梦》也道出了其兴替。在隐隐约约中,我也或多或少读出了多少堂堂须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如美画卷都被裹挟其中,飞鸟各投林,一番梦幻之后的“假语村言”又寄托着多多少少真挚的哀思呢?
衰落的贾府是不可逆的现实,同样也曾是作者头顶的一方天地,然而大观园中无数灵动的红颜,大多只是作者的思想,我在多少回读《红楼梦》之后,才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战争,晴雯与袭人的战争,都是现实与理想的不可调和。而黛玉的风流婉转,晴雯的心比天高,正是作者最深的理想化身。而宝钗的经济学问,袭人的温柔和顺,却又是现实的闺阁尘缘。于是就知道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现实的许多的弊漏却又根深蒂固,欲罢不能;而林黛玉和晴雯的逝去,也是理想的难行却至死不渝。理想与现实在此冲突,现实多弊却根深蒂固;理想难行却矢志不渝。可柔弱的理想如何改变黑暗的现实?“质本洁来又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才是最深的悲剧,才是作者最大的苦闷。
当我合上书页,人去,楼空,青山依旧,夕阳残红。细细咀嚼书中那岁月的故事,年龄不同,心得不同。在一曲红楼的陪伴下,凝望,成长……
亲爱的红楼梦,是你,一点一滴地教会了我关于悲剧,关于美,关于理想,关于梦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读完《红楼梦》,不是滋味,似有些许感触。孰为宁荣二府家破人亡,或为红粉佳人香消玉陨,抑或为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烟销云散?《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秀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复杂而
又和谐的结构,布局上。序幕拉开,出场引线人物,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意思是把真事隐(甄士隐)去,用假语村言(贾雨村言)写出,为闺阁昭传。纵观《石头记》,这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是挺浓的,书中众闺阁裙钗个个堪称是巾帼豪英,须眉男子则个个近乎‘禄蠹国贼’,都是坏男人。曹先生可谓是女权主义第一人,反对男尊女卑,甚至有点重女轻男。他为女儿摇旗呐喊,颂扬讴歌,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红楼梦》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仕途的、家族的,还是爱情的。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的中国传统中是不可多见,当然也应是不可或缺的。萧史弄玉、相如文君、张生莺莺等等,俱是才子配佳人,但宝黛钗的三角恋却是以悲剧收场。我不得不感谢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达不到曹雪芹的水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应说是辞世或登仙,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
对于她来说,死是她所有悲剧的总结,是她的解脱,是她的终结。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眠时,看着宝玉人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不是我天生残忍看悲剧,但不是有这样两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黛玉这大观园里的出水莲,逆和孤僻,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豪无避讳,言随心至,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纯真,那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大观园中,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潇湘馆前,悲叹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落得个一缕香魂随风散。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并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同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
看到了宫闱秘事……这点我倒是相信的,倒是那种说现代科技、文化,林林总总,都蕴藏在《红楼梦》中,就实难苟同。本来薄薄的一本书却硬要把大千世界都塞进其中,未免太不理智了,难道我们会因此而受益。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不停、永远地嚼下去!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虽然只是粗读,但这会儿在下已经要附庸风雅地想表达同样观点了,之所以这么说,初步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是这部小说通过对双玉爱情悲剧的深刻描写,提出了超前于成书时代很多的爱情观,即要有观念一致的思想基础和相互了解的感情基础,没有心灵共鸣的'爱情是不完美的,这也就是贾宝玉爱的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的真正理由;
其二是这部小说通过对金陵卅六钗的生动描绘,提出了那些酷哥、才子以及官、富二代们好色的另类理由,即在世态炎凉和唯利是图的生存环境下,与科举、做官、职场、商海、胡吃、瞎混相比,天真少女所特有的纯美才显得是值得留恋的;
其三是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的对比刻画,提出了"性格是否真的决定命运"的命题,供读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去思考和判断……如林黛玉与薛宝钗、贾迎春与贾探春、尤二姐与尤三姐、晴雯与袭人、鸳鸯与平儿、薛蟠与贾芸等等。
自己也鄙视自己,总是这么不淡定,读点东西总是会产生好多感慨,而且还要biā出来晒晒,算是平复一下躁动的心情。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每个人都读过许多书,我也不例外。在那么多读过的书中,有一本令我没齿难忘,那就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它讲述了林黛玉因丧母被外祖母接到贾府,见到贾宝玉和众姊妹,宝黛二人一见如故。不久,宝玉的表姐薛宝钗也在贾府住下了。宝玉的姐姐元春被封为妃,皇帝准她探家,于是贾府修建了大观园。元春又怕大观园空闲,令宝玉和众姊妹们也住进来。后来大观园成立了诗社。再到后来宝玉出去上学,迎春出嫁,大观园就冷清了起来。黛玉终身之事无人可求,染上重病,孤苦而死。
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是林黛玉。她天生丽质,气质非凡,是一个极富诗人气质的才女。她位于“金陵十二钗”之冠,与宝钗齐名。有的读者说她太孤高自傲、生性多疑;有的读者又对她有怜惜之情。她害怕失去宝玉,所以不喜欢接近宝玉的女性。她有时又会对宝玉使小性子,那是因为她太在乎宝玉。我还欣赏她和宝玉之间的真心相爱,她不顾封建礼数的反抗,勇敢地去追求爱情。这在封建礼数上是很难得的,她对宝玉爱的执着,始终如一。却也因为她对宝玉爱的太深,最终死在了爱情上。
纵观历史朝代,前尘滚滚,后世硝烟,我们历代经历生存都逃脱不了情感的洪潮。然而“红楼”则成了历史的一叶典型的情感扁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