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17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飘》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飘》读后感 篇1

《飘》是我最爱的一部内外小说。记得当时大哥拿回三本厚厚的书,看了心里就很害怕,可是当自己静下心来读时,就已经舍不得放下。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很惭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书速度,却也不敢恭维自己看得有多精。读完后,心里有股淡淡的惆怅感觉。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52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她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

瑞德巴特勒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农奴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变的人物,至少是南方名门望族的一个不肖子。他为人狡诈,冷酷,倔强,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与思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与思嘉一样,只从个这利益出发看等战争,但远比思嘉高明,看得出南方“只有棉花,奴隶和傲慢”,胜利非北方莫属。因此,他充分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直到战争末期,才在“爱国良心”的一时充动下入伍,实际进一步暴露了一个投机商人的面目。但是他对思嘉的爱却是真诚而热情的,这不仅是情欲的追求,也是理智的抉择,因为他认识到了思嘉是他真正的同类,两个人婚配无异于壁合珠联。但是他的现实主义与思嘉的幻想几经较量,终于失败了,于是,他将爱全部转到女我邦妮身上,并决心为了她的前途而在生活作风及至政治倾向上来一个大转变,争取上流社会的同情,结果邦妮死了,他的理想便随之破灭,生活乐趣也荡然无存。他妒忌和视艾希礼,但又最理解艾希礼,他最了解思嘉的强处和弱点,既爱她又轻视她,既念念不舍又不甘屈尊以求,反而采取冷嘲热讽,若既若离的态度,以致在明争暗斗中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邦妮死了,妮兰也死了,他决定离开思嘉,浪子回头。

关于人生的善与恶,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毕竟我走的人生路还不及三分之一。二十岁的我,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如果说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于瑞德,因为我也同样的崇尚自由,他的豪放不羁,他的现实,他的勇敢,都传神地说明了他在乱世社会中成长的一个人才,是在乱世生存与发展的强者,强者适应任何一个社会,这也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经济社会中对精神的取舍,在面对新生事物时,是适应还是回避?思索过后,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的启发!

毕竟以前只是读个大概,以后有时间一定会仔细的看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以后再看这本书,会有更多的体会。

《飘》读后感 篇2

《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米歇尔并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而是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所受战乱之苦的感受。战争失败了,有人因此意志消沉,从此失去斗志,无法调整好心态来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一部分人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道路上的强者。

这其中就有女主人公郝思嘉。应该说,小说中最吸引人的人物非他莫属。出身种植园园主的思嘉年轻漂亮,个性鲜明。不幸的是,她尚属十六岁花季年华,就情场失意。她爱上了风度翩翩的邻居卫希礼,可卫希礼却娶了他的表妹韩媚兰。更不幸的是,战乱接踵而至,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辛的生活的重压之下,历经磨难的郝思嘉在二十八岁就成为了一个成熟女性。

小说《飘》出版后,美国评论界对她的性格莫衷一是,有人把郝思嘉说成一个毫不足取的女性,认为她“吝啬迷信,自私自利,简直无人可比,她只知道她那珍贵的皮肤、土地和钱财,其他什么也不看中”。可以说这些人把郝思嘉身上被人鄙视的一面做了精准的概括,但思嘉身上,同样也有为人欣赏的一面。

思嘉的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她面对现实、不畏困难的精神。纵观她的一生,从故事开端开始,情场失意,打击一个接着一个,如果不是能够面对现实这一点支撑着她,她早就被挫折打倒了。我们来看看这样一幕:亚特兰大失陷前夕,郝思嘉拖着刚刚生过孩子的媚兰和孩子回到塔拉,思嘉从小崇拜妈妈,一有困难就去寻求妈妈的保护,此时她之所以一心要回塔拉,是因为她认为到了塔拉之后自己就可以卸下肩头的担子。殊不知,当思嘉因没有被无情的战火而感到庆幸时,一场更大的灾难在等着她。她愕然发现妈妈在前一天刚刚去世,爸爸因为妈妈去世已经傻了,全家十几张嘴等着吃饭,而塔拉留给她的几乎一无所有。

注视着默默地望着她的一双双眼睛,面对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思嘉没有放弃,她亲自摘棉花,骑着唯一一匹孱弱的小马到邻居家去借种子,甚至杀了一个前来偷盗的北方佬。在塔拉陷入赋税危机时,她来到亚特兰大希望靠自己的魅力赢得白瑞德的帮助,此计不成,又转向小有资产的弗兰克,尽管思嘉收到了很多指责,但她不畏困难的勇气值得我们敬佩。

最后的最后,思嘉意识到自己爱的是白瑞德,而瑞德已经离开了他,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非常坚强的接受了这一事实,“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是思嘉的座右铭,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思嘉的座右铭,同样适用于我们。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易的。只有在困难面前昂首,解决困难的,才是强者。我曾经经历过学习成绩波动的低谷,而思嘉则是我坚持不放弃的力量,当我重新找回那真正的我的那一晚,我抬头望天,无数的星星闪烁着,似乎在告诉我明天又是一个大晴天。今天终将过去,不管今天取得了多少成绩,经历了多少痛苦,一切终会过去。只有把每一个明天都当做新起点的人,才能成为强者。

不仅在学习上是这样,在生活上也是如此。当我第一次体育中考遗憾的错失满分时,我感到很沮丧。转念一想,小说中的思嘉在回到塔拉后遇到的情景比我困难得多,但她依旧不放弃,最后成功的挽救了塔拉,思嘉可以,我为什么不行?于是我每天中午都跑到体育馆去强加练习实心球,每一次实心球“咚咚”的落地声,每一滴汗水,都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一切终会好起来的。思嘉的座右铭。最终成为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Keep going,get stronger.不忘初心,坚持不懈,方能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画卷。

《飘》读后感 篇3

第一次读《飘》的时候,还在大学里,看完后,留下最深的印象,应该是作者的写作功力和那些精彩的对白。第二次,是在参加工作后,那段时间极其烦闷,于是读了很多的小说,《飘》是其中的一本,当时感叹思嘉命运的坎坷、南北战争所带给她的种种磨难以及她最终爱情的失去,从她身上感受一种的坚强,也学会了说:“我现在不想,明天再说吧”。于是,面对所有的挫折,面对所有的不解,用一种自我麻醉的心态,轻轻带过。

现在,再读《飘》,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心态。

少女时代,思嘉爱上了艾希礼,当艾希礼跟媚兰结婚以后,她冲动之下把自己嫁给了一个根本不爱的人。丈夫死了,她没有悲伤,然而,她却因为艾希礼不得不跟所有的人一样去做农活、扎栅栏而痛苦而心疼,又一次出卖了自己,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换来了塔拉农场的安宁和艾希礼等人的生活保障。但到最后,却发现,她的爱情就象她缝制的一套精美的衣服,艾希礼骑着马跑来,他显得那么漂亮,那么与众不同,她便把那套衣服给他穿上,也不管他穿了是否合适,也不想看清楚他究竟怎么样。她只是一直爱着那套美丽的衣服,一种虚构的爱情,一个虚构的爱人,而根本不是艾希礼这个人。因为虚构,她根本不知道她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一个什么样的爱人。

我喜欢思嘉,她是一个率性的人,敢作敢当,从不掩饰,为了她虚构的爱情,无怨无悔的付出。为了不伤艾希礼假清高的面子和虚伪的圣洁,她不敢再在艾希礼面前谈论感情,生怕一涉及此类话题,艾希礼会跑会躲,从此再也见不到,听不到了。为了艾希礼一句话,就跟瑞德分居。因为她所有的情感与用心都在艾希礼身上,所以,感觉不到瑞德对她的感情。直到最后,当她失去了所有的人之后,才明白她是爱瑞德的,因为他和她一样---坚强、无所顾忌、热情而粗俗。才了解瑞德曾经为她所做的一切:在义卖会上,瑞德看出了她不甘心寂寞的心情,便把她领出来跳苏格兰舞;瑞德帮助她摆脱了服丧的束缚,瑞德在亚特兰大陷落那天晚上护送她逃出了炮火连天的困境,瑞德借给她钱让她回家,瑞德听见她从那个恶梦中吓得哭醒时给她以安慰……

可惜,一切都太迟了,当她醒悟,奔跑回家时,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我的爱已经消磨殆尽了,”瑞德告诉她,“被艾希礼·威尔克斯和你那股疯狂的固执劲儿消磨殆尽了。你固执得像只牛头犬,抓住你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我的爱就这样被消磨殆尽了。”

爱一个人太累,爱使瑞德精疲力尽,对于思嘉,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思嘉不是太固执的抱着自己的幻想;如果瑞德不在他心爱的女人面前掩饰自己的感情,维护自己的自尊;如果他们能够敞开心扉,坦露情怀,真诚沟通;如果他们在所有的过程能够不互相伤害;如果……

为什么一切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去珍惜?为什么要等到无可挽回,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与期待的?生活没有如果,人,一生都在旅途中,走过了一村,错过了一站,无法回头。即使痛定思痛,但失去的永远是心里的最痛,那印记是一生也无法抹去的。所以,我不得不欣赏思嘉的那种坚韧不拨。最后,瑞德走了,无法再面对他曾经全身心爱着的女人,思嘉却想着,“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有期待,就会有生活下去的希望与信心。

但愿天下爱着或正准备去爱的人,都能从思嘉的感情中,有所领悟,珍惜现在拥有的,呵护那颗敏感而脆弱的爱人的心,别让一切随风而逝......

《飘》读后感 篇4

《飘》是一部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小说,书名直译应为“随风飘逝”,它出自书中女主人公思嘉之口,大意是说那场战争飓风一般卷走了她的“整个世界”,她家的农场也“随风飘逝”了,思嘉以这一短语抒发了南方农场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来作为书名,也表明了她对南北战争的观点,这与本书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这部小说与一九三六年问世,并且立即风靡世界,六个月内共售出一百万册,日销额最高达到五万。一九四九年作者去世时,本书已在世界上四十个国家共销售八百万册,到一九八八年增加到二千五百万册以上,平均每年近五十万册。小说于一九三七年获普利策奖,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乱世佳人》一九四0年首演,一九四六年获奥斯卡奖,曾创造连续二十多年获巨额利润的记录,至今犹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由于这部作品长期广泛流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

这部小说为什么能在美国和世界各国赢得那么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实际上,这部作品中尽管也有世乱兵燹、悲欢离合的动人情景和爱恶交错、情词误会的曲折因缘,但与那些以奇险取胜、以妖冶媚人的所谓通俗之作比较起来,毋宁说它的故事结构是简单的,情节是常见的,作家的艺术手法也是朴实的。再加上题材的严肃性和倾向的明确性,作品的格调便远远超出迎合市民趣味的境界了。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一是现实主义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南方农场主阶段的生活和南北战争及重建时期的一个重要侧面,二是创造了几个鲜明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后者尤为突出。这是作者在艺术上作出的重要贡献,它已为历史所证明。

作者在人物描写上着墨最多的是思嘉和瑞德两人。思嘉那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而作为精神支柱的则是爱情、土地和金钱,即对于这三者的占有欲。其中对爱的占有欲更带有掠夺性、猎奇性和盲目性,愈是难以实现愈追求不舍,因此长期专注在艾希礼身上,直到媚兰死后即将获得满足时,才发觉他并不值得爱,才决定移情别恋,但为时已晚。她对土地和金钱的追求也是狂热的和不择手段的,但跟爱情的主观直觉和梦幻色彩比较起来,则主要是现实变革的结果,是战后家业衰败、生活贫困和重建时期金钱至上主义的产物。尽管为了金钱可以委屈自己的肉体,损害自己的妹妹,不惜与弗兰克结婚,但决不牺牲对艾希礼的爱情。因此爱情一旦幻灭,金钱便黯然失色了。这是思嘉最大的不幸,颇值得读者同情,正如她那艰苦创业的精神有时令人佩服。思嘉有一定的叛逆思想,但这是与她的投机性分不开的,都来源于彻底的自私自利和无止境的占有欲。

瑞德·巴特勒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农奴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变的人物,至少是南方名门望族的一个不肖子。他为人狡诈、冷酷、倔强、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与思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与思嘉一样,只从个人利害出发看待战争,但远比思嘉高明,看得出南方“只有棉花、奴隶和傲慢”,胜利非北方莫属。他对思嘉的爱是真诚而热烈的,这不仅是情欲的追求,也是理智的抉择,因为他认识到了思嘉是他真正的同类,两人婚配无异于壁合珠联。但是他的现实主义与思嘉的幻想几经较量,终于失败了,于是他将爱全部转到女儿邦妮身上,并决心为了她的前途而在生活作风乃至政治倾向上来一个转变,争取上流社会的同情。结果邦妮一死,他的理想便随之破灭,生活乐趣也茫然无存。瑞德是性格最复杂、眼光最锐利的一个人物。他最了解思嘉的强处和弱点,既爱她又轻侮她,既恋恋不舍又不甘屈尊以求,反而采取冷嘲热讽、若即若离的态度,以致在明争暗斗中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不过,正是通过他对思嘉的无情解剖,作者才完成了塑造这个女主人公的艰巨任务。

瑞德走了,思嘉准备先回塔拉,“明天”再想出办法把他弄回来。后来究竟怎样呢?里普莉说,如果时间允许,她可以写出一百种续集来。的确,本书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这正是作家艺术魅力的产物。

《飘》读后感 篇5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手捧一杯清茶,在万物萧瑟的秋天里,我读完了由老师所推荐的百年佳作《飘》,自觉感受颇多,它像钥匙一般,使我不由得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心房,走进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合上最后一页,我最强烈的感想就是人性是复杂的。我喜欢斯佳丽的机智勇敢,喜欢瑞特的成熟沉着,喜欢艾希礼的温文尔雅,也喜欢梅兰妮的贤淑温柔。整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又富有现实存在感,将人性中的善与恶、自私与不忍表现得十分到位。若说最感染我的,就是作品的女主人公斯佳丽。人本身就是矛盾的个体,得到的和拥有的有时自己也没有弄明白过。或许,只有像斯佳丽一样,到了最后一切才拨云见日,明白这一路走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谈起斯佳丽,她算是一位让我又爱又恨又不得不敬佩的女人。她骨子里有着贵族独有的傲气,活得那般自信乐观。她喜欢艾希礼,但可悲的是她却不了解艾希礼。如若她了解艾希礼,就不会在他和瑞特之间陷入茫茫之感,就不会在他和梅兰妮结婚后还对他抱有一丝念想。她只是给艾希礼穿了一件自己意向的、喜欢的华美外套,而她爱的,只是那件外套,而非艾希礼本人。遗憾的是,这些直到瑞特最后离开的那一刻,她才明白过来。在爱情上,瑞特不停地付出着,而她却一直理所应当的接受着。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是相互的,一味索取的爱情必将破裂,所以最后一个爱她的人也离她远去便定格为了整部作品的结局。

多么的遗憾、纠结:到底是因为她的私心还是因为不懂?但这些都无法掩饰一个事实:在情感的世界里,她是一个无可非议的失败者。因为她和瑞特都不是神,一泼,水就淌出来;一砸,梦就摔碎了;而瑞特一离开,她的魂魄也就散了……

突然想起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说:对于吃一串葡萄,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先挑最好吃的,另一种人把最好吃的留在最后。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她每吃一颗都是剩下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最坏的。但是事实却适得其反,缘由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我想斯佳丽就是第一种人,所以她活在了回忆里。梅兰妮是幸运的第二种人,所以活在了希望下。斯佳丽啊,欲望装饰了你的外表,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谁来装饰你内心枯竭的渴望和思念?你的感情包裹着这般的凌乱之美,你还能爱,能恨吗?

但是在现实中,她是却是生活的强者。逃难的时期,她竟由五彩变为黑白,放弃贵族的身份,下地干农活;在北方佬占据之处做起生意,经营着父亲的庄园……她的肩上担负着太多的责任,这些无形的责任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是否太过沉重?但她没有妥协,迎面而上,并且在最危难的时候,她没有丢下待产的梅兰妮,陪伴她顺利生产,在以后的日子里还同她共同生活。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喜欢她,喜欢她对土地的执着热爱,对生活的乐观。她使我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要靠自己的奋斗来创造、改变命运。她的身上有着太多女性所缺乏的东西,在她的身上我看见了女性身上坚强、执着、乐观的金子光芒。

这样一来,我似乎也分不清我对斯佳丽究竟是爱还是恨,自己也陷入了矛盾之中。但是我想只有让人又爱又恨,又憎恶有怜悯的文字人物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架有情感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整部作品应该来说是以悲剧收场,但就在这让人无限回味的遗憾中,我们看见了人性的自私与善良,果断与决绝,看见了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内心世界。《飘》,就如名字一样,没有形式,也没有任何方向地,飘进了我的心中。

《飘》读后感 篇6

早就对《飘》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高中,老师曾极力向我们推荐过它,还有好几次看到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们在个人资料“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后写的《飘》,更使我想好好欣赏一下这部著作,只是当时似乎没有太多的精力放在这本大部头的著作上,所以它一直放在了我心里,直到大学……——题记 我还记得第一眼看到《飘》的情景: 那是我领到借阅证的第二天,我踏入了学校的图书馆,怀着一颗激动万分的心情,穿梭在高高的书架间,寻觅着……当眼前一亮,扫见了在心里默念过n遍的《飘》,下意识地迅速伸手“抢”了下来,似乎像晚一步它就会飞走似的。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我完全陷入了《飘》中,心跟着书中的故事情节忽上忽下的飘着。写到这,我几乎又一次陶醉在书中的故事情节中,一幕幕的在脑海回放。 浮现最多的当然还是《飘》的女主人公:斯佳丽。一个天生丽质,且拥有令其他女孩羡慕的一尺七的纤腰,一双有神的蓝眼睛吸引了众多妙龄少男的眼球。而她又是一个很自私,爱慕虚荣的骄傲小姐,这样不完美的组合,让斯佳丽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跃。整个故事就在对斯佳丽的描写中开始,通过美国南北战争这个导线的引领,记叙了斯佳丽曲折的情感故事。 说到美国南北战争,它造成了许多个悲剧—家人朋友的生死离别,失去家园的悲痛,颠沛流离的苦日子,饥饿与疾病的袭击,而这些无不例外地在斯佳丽身上上演。除此之外,她还倍受情感的煎熬:她爱的男人与别人结了婚,自己却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

斯佳丽的情感之路很坎坷,应该是相当复杂,因为她赌气嫁给了她的第一个丈夫,为的是赶在她心中深爱的男人之前结婚。之后没多久,丈夫便牺牲在战场上,她的第二个丈夫也是因为南、北之间的政治斗争而死于非命。可怜的斯佳丽两度成为寡妇,还要抚养一儿一女。在此之间,斯佳丽的父母也相继去世,以前富饶的塔拉庄园也让北方佬遭践踏的面目全非。没有了充足的食物来养活一家人,钱财也被掠夺的所剩无几。在危难之际,是斯佳丽从悲痛中跳了出来,毅然决然地冲淡了家里的顶梁柱,抛开了以前的金贵与娇气,以惊人的能力支撑住了整个家庭。 瑞特,一个不得不说的男人。他拥有像斯佳丽一样的勇气与野心。也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俩走到了一起,成为了斯佳丽的第三个丈夫。婚后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女儿—美蓝,她拥有父母所有的美丽外貌,是个招人喜爱的小美人,尤其是瑞特。可“自古红颜多薄命”,小美蓝在骑马越栏中坠马夭折。这件事成为瑞特最终离开斯佳丽的导火索。 在读《飘》时,我常不由佩服米切尔,不知道她是如何写成这么一个感人至深又扣人心弦的故事的。故事中塑造了如此多的`人物形象,而每个形象又都是那么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忘怀。以至于在我读完它之后好几次做梦梦见自己就是斯佳丽,奔跑在塔拉庄园肥沃的土地上,可突然一转身,一切都变了,家没了,亲人也没了,只剩下自己一人无助地站在荒郊野外。那场面甚是凄凉。 醒来之后,我会又一股莫名的难过,常想假如我是斯佳丽,在遇到她所遭受的一切后,我会如何?答案是未知的。因为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斯佳丽,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斯佳丽所做到的事情。她的承受能力,她的坚强勇敢,她的责任心,她的为达到目标敢作敢为的率真,她的精明能干等等,这些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就能拿来用的。 斯佳丽还有一句座右铭似的话语: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现在它也许成为了更多人的座右铭,成为缓解当前不可解决的压力,为明天轻松应对一切困难的心理解药。 其实,回想一下大一上半学期,过的最充实最有收获的时光就是与《飘》在一起的日子,我也越来越发现《飘》已成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了。就让我的思绪继续跟着《飘》“飘”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