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知远网

2025-10-17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Thy Gay Genius》,这是《苏东坡传》的英文书名。如果直译过来,应当叫作《欢乐的天才》,想来是个颇具喜剧色彩的名字——译者张振玉先生依然选择《苏东坡传》为名,我想,应当是考虑了中华历代的人才济济,只怕仅以《天才》为题,便会引发我们太多的遐思吧。苏东坡——应当指出,这是一个快乐且无所畏惧的文人,天真烂漫的心至死不渝。他走过的路,与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相似;但他灵魂所经历

的一切,却足以让其他文人叹为观止。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我以为,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有着超乎寻常的才华是其次,最为重要的,还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说清是温柔还是豪放——如果说山水滋润了他的灵魂,那么赤壁便激荡着他的胸臆。于是《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运而生了——如果,东坡居士仅仅流连于江南的诗情山水之中,想来我们也没有机会听到“大江东去”的千古一叹了。一个灵魂对于文化与地域的兼容并包,对于浪漫豪壮的双重诠释,才可以称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苏东坡的文章,经得住推敲并不多——从杜撰一事,就可窥见一斑。“想当然耳”,《礼记》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东坡来了个“张冠李戴”,成了尧的故事。虽说杜撰让苏东坡的形象有了一丝幽默的意味,但谈笑之余,亦惊叹其人格之洒脱。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是的,苏东坡只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用喜悦来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许他的言辞在叹息,也许他的心灵在叹息,但他的生命,却闪烁着熠熠的和谐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气犹存。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2

星光熠熠的大宋文坛,苏东坡是最耀眼的一颗星,照亮了大宋的整个天空。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散文大家,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三便是他们父子,于是有了“一门三学士的美誉”。

“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先生在书上如是评价道。苏东坡先生他身兼多职,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等等。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天妒英才,他的一生并不顺遂,可是,他并不悲天悯人,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真的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1057年,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极为赞赏,苏轼至此平步青云,却也没有想到,这也正是他一生浮沉的开始,北宋后期最大的问题是党争,新党为王安石为首,要变革;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守旧。在新旧两股势力间,苏轼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在他看来,哪一种都是偏激的,要不得,所以两边都看不惯他,后他因言获罪,他被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他一生的转折。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又有江湖之远的豁达。

从政四十年,他就被流放33年,但是也开启了他开挂般的`诗意人生。

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他带着家人开垦城东的荒地,自号“东坡居士”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何等的气度,但这是谁又能像此时的他正经历着人生最低谷的黑暗时刻,这个时刻他还写下了《寒食帖》这一幅书法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大家都说,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是苏轼却是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

被贬杭州,为了治水,修了如今著名的苏堤,他还将猪肉切成方块,烧的红酥,然后分送给百姓吃,这就是东坡肉。

被贬惠州,朋友写信安慰她,他却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地处海南,荒凉之际,他却发现了生蚝的美味,给儿子写信说:“无令中朝”生蚝这么好吃,可别告诉那些当官的。被贬的人郁郁寡欢,而苏轼有心情开玩笑。在他去世的前两个月,他还曾写道:“问汝平生工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21岁出仕,22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3岁入狱47岁丧子,50岁后一贬再贬,在65岁的时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总是磨难多于喜乐,但是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去看看《苏东坡传》,了解他的一生,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快乐也好,悲哀也好,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豁达的心态去度过每一天!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3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是觉得苏东坡跟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中的西西弗很相似。

在希腊神话中,小西西弗因犯了错误,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惩罚,让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当石头到山顶后又会滚到山脚,西西弗又得再把他推到山顶。如此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西弗推着石头,痛苦不堪,但有一天他突然变得特别快乐,他发现他在推石头的过程中,他推过了世间最美丽的风景,他推过了春夏秋冬,推过了风花雪月,推过了蓝天白云,推过了电闪雷鸣,天上的飞鸟为他歌唱,地上的走兽为他舞蹈,微风为他送来花草的芳香。雨水给他带来了土地的清香,他感到幸福极了。

苏轼一生被贬谪三次。时间长达20年,而且一次比一次远,在这几十年的谪居生活中,苏轼是怎么推着那块如西西弗推动的石头走完自己的人生呢,我想从苏轼被贬到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生活和精神方面说说。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乌台诗案出月之后,苏轼来到这所黄州,这是苏轼记入自己人生里程碑的一站,这里偏僻多雨,气象昏昏,鱼稻薪碳颇贱,虽充团练副使,但没有职权,并被限制了出行的自由,不能探亲,一无所有的苏轼,从此变成了一个农夫,躬耕于黄州的一个小山坡,遂自称东坡居士,他的化解方法是“闲居未免看书,为佛经以遣日,不爱近笔砚焉,与佛禅与晚钟相伴”。

生活的艰辛,使他学会了亲自下厨做饭,由于没有钱买好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又想做得好吃,于是他发明了东坡肉的做法,还学会了酿酒,很注重养生和合理的饮食,在与陈十二一首中写到“今日养荠极美,唯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认为,吃饭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生活的真正情趣是对有闲时间的处理。

他同时热衷于游览和月下漫步,精于佛理,在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独特,这就是旷达。如他写给范子丰的信中的:“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是峨眉雪山,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回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读后感·公元1094年,58岁的苏轼再次遭到打击,被贬到惠州,这里风土差善,幽水透邃,食物粗有,但少药尔,但他也能因为有荔枝可吃,而一笑置之。此缺医少药尔,食物粗有的岭南。苏轼花光了积蓄,盖了间房,本以为可以在惠州安享晚年,新的贬谪令又到了放逐湖南的儋州。

儋州是个未开化的黎族之乡。62岁的苏轼被从破旧的官舍逐出,野人般结芦露处的生活,使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吃尽了苦头。但他仍常月下漫步,在给范子夫的一封信里就记载了他回忆在黄州游赤壁的月下背景,这些生活情趣,很好的体现了苏东坡的生活态度。

在儋州时,他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多舛和眼前的困境作了表态。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出无友,病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南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上,无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与陈秀才一首》,听凭造物,与佛定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蔑视荒谬的红尘,坚毅不屈。不向厄运屈服的苏轼,活成了一个重负之下的快乐英雄之神。

正如西西弗在推巨石的过程中,推出了勇气和耐力,推出了胸怀和智慧,推出了生命活在过程中的真谛。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4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5

世间万物,各有其华,各尽其主,此消彼长,来去得失,皆有定数。

——题记

有这样一个人,他生于宋的天下,行经江山万里,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词文旷达洒逸,仕途跌宕起伏,真实地存在于宋的历史中,婉转悠扬,处忧虑而不惊,遇风霜而无惧,虽有高才,终是命蹇,寄身四海。

他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堪称千古第一全才。

诗酒趁年华

他生在眉山,长在眉山,蜀地的山水赐予他满怀诗情,青山翠水渲染了他的风采,亦静澈了他的灵魂。

他潇洒不羁,心无遮蔽,只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曾举头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曾游遍名山大川,看天高云阔,也曾遍尝天下美食,赏汉唐遗迹,虽有风雨飘摇,也有佳人作伴,快意无比,放歌:“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他虽有满腹诗书,但生不逢时,奈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几番坎坷,看事态变迁,和山摇曳,心意阑珊,也愿随闲云野鹤,超然红尘。“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事如春梦了无痕

置身官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更要坦荡从容,任尔东西。他的一生许多年节都在羁旅中度过,他笑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入仕,已20余载,风骨犹在,然愈见清贫,他在杭州为官时,其表兄文同曾劝他:“北客南来休问世,西湖虽好莫题诗。”文同与苏轼一般,于世不多防备,但有所思,尽入文中,以述其快。然而他的志向高绝,心若明月,浩洁自爱的本性,却也为他埋下了祸根。

众生芸芸,爱恨交织,恩仇相随。因苏轼名扬天下,为人敬仰,有秦观之辈才学之士深慕之;亦有李定诸人深恨之。李定得王安石一手提拔,为了做官,曾隐家丧不报,被司马光斥为“禽兽之不如。”

神宗将变法失败之气,尽数落于苏轼身上,变法派内部矛盾与日俱增,神宗虽欣赏苏轼才学,喜其文章,但在李定等人搬弄挑唆下,定其罪行。

御史台遣了人来,于七月底将苏轼逮捕送至御史台监狱,待苏轼去后,御史台众兵卒趁夜围起苏家所乘船只,搜查书文,兵丁去后,悉取焚之,将苏轼书烧去了大半。

只是可怜多少繁华,又流落人间,藏入草木山水,等候世人捡去。

人间有味是清欢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廿八日,苏轼于常州的某个病榻之上,消逝尘寰,一代词宗就此逝去。

纵观他的一生,背负功名,尝尽流离之苦,想要做闲云野鹤,总难遂愿,落笔如风雨,自古无人可及。生时,不曾依恋过虚名浮利;死后,更无意后人对其生平是赞扬,亦或是批判。无论遭遇什么,经历多少,皆可如麝如兰,保持品性。

他留给后人太多佳句,太多珍贵,他超越了时代,无论去往何处,皆被以宾相待。他的'存在,不为了打得天下开创新朝,但他又一直为清平盛世而努力。他的清醒,不悲凉,也不柔弱,而是一种沉静的豁达。

他在兵荒马乱的朝代长逝,把盛名留于宋词,纵万物虚幻糊涂,他仍是真实端然,人间无双。

千秋万世,一代词宗,人间只有一个东坡居士。他始终不缺那一份旷达与明净。

“转身,离去,看似寂寥的散场,恰是华丽的开始。”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6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对苏轼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从小,“苏轼”这一名字就在教材中徘徊,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不再只是诗词题目下面的两个字,而是一种节气、一种文体,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一次奇迹。

《苏东坡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苏东坡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参加科举考试,从王安石变法到被贬受挫,直到他的生命结束,这本书也就完结。但苏东坡的杰作与他的精神并未从此就画上句号,反之,为世人代代传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诗词乃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十分熟悉的`绝世佳作。这些出诗词都出自一人之手——苏东坡,而这又是何等的壮举。他的诗词或乐观,或悲壮,或豪放,或愉悦。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他的狂放不羁。他,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能摆脱时空限制,在古人和现代人的记忆中打下独有印记的人。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当年讽刺王安石变法写的一首诗。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的一大事件。王安石出台的一系列“理想主义”的政策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总有些懦夫大臣为保全自己,去帮助王安石,谎报实情,蒙蔽天子的双眼。这当这群庸臣在梦中呓语时,苏东坡却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将实情向天子上报,动摇了他们的地位。

这一举动的后果会是如何,苏东坡心里一清二楚,可他就是不硬咽下这一到嘴边的话。他直率的性格,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但乐天派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苦中作乐。发明美食,月下漫步,钻研书法,谈笑风生。他用行动告诉了所有试图将他的意志挫败的人:你能奈我何!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自由洒脱的人,一个顽强而富有活力的人,一个旷古奇才乐天派。他正直,绝不做任何欺骗他人的事;他率真,想到的事情都会直接说;他勇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不畏坎坷,才能做到我行我素,才能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在当代,能做到向他一样的,又有几人?纵使不被别人迎合,纵使被人针对,但苏轼的一生是无悔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前方,苏轼正穿着蓑衣,欢快地吟诗漫步。此时,我已披上了那件蓑衣,向前迈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