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17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1

《百年孤独》是一本措辞简单的书,甚至简单到带一点冷酷的味道。几个字就能杀死一个人,几句话就终结了一段爱情。马尔克斯能如此不动声色地,把那么多纷繁的故事自然地、毫无痕迹地链接起来。

这里没有政治,没有宗教,不讽刺也不批判,就光讲着一个村庄的故事,却能字字珠心。有时候我甚至感觉是故事里的任务自己在讲故事,因为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而这份鲜活,赋予了这本书另一种魅力,那就是每一个故事都隐隐的带着对历史的嘲弄,或蕴含着让人会心一笑的哲理;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因为一个人想另一个人,而是一个人,没有人去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特别的是,这个家族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那样的充满神话色彩,无论是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还是第七代的奥雷利亚诺,抑或是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经历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有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过,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到让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乌尔苏拉,她是那样的充满活力与激情,在那样一个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经历种。种不幸与变革下,在她慢慢变老后,她还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她离去后的这个家庭,在我看来已经是个空巢,没有了核心,可惜她离开人世的方式让我的心中始终留下一个结,那种方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或许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个地方,孤独到没有人去谈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独到没有人在意。这种鲜活的孤独感,是每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我和马尔克斯的共鸣,一种无以言表的孤独,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2

在读《百年孤独》之前,我一向觉得我是个容易入书入戏的人,但读罢《百年孤独》,书里面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正因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正因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爱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刻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坚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能够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坚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3

这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一个家族所有人命中注定的孤独与轮回,从逃避孤独,到拥抱孤独,到最后被孤独啃噬。

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人名冗长重复,确实会增加一些阅读障碍。前期离不开人物关系图,不然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了。

不禁感叹作者对小细节的运用。有时不免心生疑惑,在如此鸿篇巨制中,这样一个小细节,难道就仅仅只为了展现魔幻么?后来的情节。会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于我而言,书中有很多“荒诞”情节。比如说那个吉普赛智者死后忍受不了孤独,于是选择复活,最终下了布恩迪亚整个家族的预言,详细程度令人惊讶,羊皮纸上的预言必须历经百年才能破译,可也无济于事,什么也不能改变,还不是在破译时整个家族从这片土地上完全彻底的灭亡。

书中虽然有数不清的人数不清的事儿,还是有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美人儿的纯洁无暇,天真烂漫令人陶醉,最终灵魂和肉体都升天我也没有震撼,因为这样的人真的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正如在《围城》中,唐晓芙最终没有和方鸿渐在一起,如此完美干净之人,作者自然不愿意她最终落入泥沼之中)上校的发动的战争,上校的归来后的空虚;丽贝卡的失眠症,让人知道遗忘是多么可怕,书中唯一没解开迷应该是她为什么杀了自己的丈夫,其实我也不懂,可能是被家族孤独诅咒了,没权利和丈夫幸福的生活,杀了丈夫,陷入无底洞般的孤独;阿玛兰妲的对爱情婚姻的恐惧……

有些句子还是很发人深省,适用于现实世界。很多句子看的时候都想写下来,但又想继续看下去不停,就忘了写,于是乎,看完后,那些吸引我眼球的句子就成过眼云烟了。

孤独不同于寂寞,在孤独中思考,反思,进步。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4

我是在一个下午读完这本书的,仿若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岁月,恍惚间仿佛已经穿越了一生的时光,经历了那一场又一场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闹剧”。

我不知道我是否读懂了它,或者说我不知道我从中深深感触到的那些所谓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的情感,也许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细品它一遍,到那时候,肯定又会有另一番别样的感触了吧。

但就这第一次的浅显阅读,我对“孤独”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许,孤独会教会我们好多东西,指引人们阅读、思考、在不甚艰难的人生里独自坚持,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亦或者是短暂,把握每个人的命运。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在我看来,是因为它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如何沉闷地活着。

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前提。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为了所谓的活着,一个生活在地球角落里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是一个悲剧,我相信,虽然经历过这数不尽的无论是种种情爱的纠缠折磨,还是梦想追寻的茫然,又或者是繁杂错乱的现实,但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东西,他们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们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熟悉的一切,远离了常规,选择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属于自己的生存之路。他们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独,经历梦境一样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们没有一个人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他们的孤独,令我仰慕,令我钦佩。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5

花了大概半年时间完成《百年孤独》的第二遍。虽然是第二次,但感觉还是很难理解。看完整本书,我很累,不知道自己懂了多少。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似乎没有坚持下去。

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都坚守着自己所谓的理想。也许是因为上帝不希望人太幸福;所以,当上帝怀着无限的善意创造万物时,它就会被魔鬼毁灭。就像马尔克斯说的,布恩迪亚家族经历的一切都是这样的:街上的女人会让人流血,家族里的女人会生下猪尾巴长的孩子,斗鸡会杀了男人,让男人终身愧疚,子弹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轻率的职业生涯只会让人迷失和疯狂.当老乌苏拉离开时,整个布恩迪亚。梅尔基阿德斯是一位睿智和先进的代表,他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的重要成员。他预见到了一切,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所有人死去,家庭衰败。为什么?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明白这个角色的作用,是人类无奈的表现吗?乌苏拉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作为来自马孔多的第一代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他们也衰落了,带来了战争、流血和瘟疫。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微缩的世界,一切,人类特有的躁动不安的心。或许我也应该说说奥雷连诺布迪亚上校,直到他去世我还是不理解他。我不明白为什么阿玛兰坦-乌苏拉回来和马孔多过着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是业主?她的祖母也有类似的精神和意志力,但她从来都不是乌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变态”的爱情。不知道这么说合适不合适。布恩迪亚家最后的爱,结束了这个曾经辉煌却寂寞了一百年的家庭。就像神秘的羊皮纸预言的那样,家里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

可能我看不懂书里更大更深刻的含义。一本书一百个人看,就有一百种理解。只看到了他们拼命想拥有的一些感情,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也许他们自私,也许我们也一样,但他们应该一直努力工作,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6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看《百年孤独》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是孤独的。我想来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与世隔绝,还是说作者根本就不想说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都像,又都貌似不对,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我,希望朋友们看了之后大家讨论讨论。

这本书在我看来真的是很不错,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态和人情世故,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作者都可以说是十分透彻的,透彻的让人感到有一丝害怕的感觉,这就是书的杀伤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