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左右(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1
第一次开始读《老人与海》总是迫切的想要快速读到老人出海的部分,等到老人出海了又迫切想要读到老人能钓到大鱼,终于大鱼上钩了,却没那么轻易抓到,甚至拉着老人的船的海上漂了两天两夜。书中有很多对于大海、海鱼、日出、夜空的描写,却都让人无心欣赏。因为老人受伤了,手掌破了,左手抽筋了,肩膀也磨坏了,缺少食物和水。老人年龄那么大了,他和那条大鱼的周旋还在持续,他很冷静,他对自己也很有信心,但他确实年龄大了,即便年轻的时候身强力壮。他一次又一次的说着:“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他是孤单的,他是需要帮助的。但最后他还是只能依靠自己。心中有些酸涩,我不止一次在想,放弃吧,回去吧,别冒险了。周旋还在继续,大鱼似乎也很冷静,一直拉着老人的船前行着。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努力的控制着自己想要立刻翻到书后面看看老人有没有将大鱼带回去的冲动,因为不忍看到老人那么辛苦又不想错过中间部分的精彩。
终于在老人与大鱼的博弈中,老人取得了胜利,他杀死了大鱼,并将它绑在了船边。可以返航了,老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他太累了,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他只能吃生鱼肉保存体力。有几次差点晕倒,好在他都挺过来了,现在他终于可以休息了。然而老人并没有放松,因为随之后来的鲨鱼才是最终的考验。看着老人丢了鱼枪、弄断了刀、打断了舵柄、杀了鲨鱼也打跑了一些鲨鱼,最后却只带回了一个巨大的鱼头和没有一丝鱼肉的骨架以及漂亮的鱼尾巴。那条大鱼是那么漂亮,它是老人的朋友,也是老人的战利品。看着插图光秃秃的鱼骨架,鼻子酸酸的。是惋惜吗?老人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才战胜的大鱼,本来能够让他衣食无忧好一阵子了。是难过吗?老人为此身体受了重创,他嘴里奇怪的,有着甜腥味的东西,他胸中有什么碎掉的感觉,都在说明着他的身体不太好。然而他依然在和男孩计划着下次出海要准备的东西。
我开始以为故事的结局会是美好的,至少会给老人留下一点鱼肉,哪怕一点也好。至少让这个坚持到最后,哪怕弄得遍体鳞伤也没有放弃的老人有一点收获吧。不过还好,还有男孩在,会给老人准备咖啡,会帮老人处理伤口,会因为老人流泪,会告诉老人,下一次他会陪着老人一起出海。故事的最后老人在睡觉,梦里依然有非洲的狮子。就让他好好休息吧,他太累了。
结局有点残忍,但我喜欢这样的结局,它是那么的真实,虽然让人很难过。之前听到过一句话:“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但希望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不知道结局是什么的时候,需要努力,需要拼搏。即便知道了结局可能会是什么,我们依然需要努力,需要拼搏,至少我们不能让结局变得更糟。
虽然最后老人好像失败了,他没有钓到鱼,即便钓到了也只剩下鱼骨架。但男孩的眼泪,人们围着鱼骨测量着它的尺寸的描写却让我内心充满了波澜。他是英雄,心里有个声音说道。是的,他是英雄!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2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3
我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它讲述了一个老人(桑提亚哥)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鱼,终于在第85天中午钓到一条大鱼,可是他没有想到那条鱼是多么大,竟比他的小舟还长两英尺(大约60厘米),可是桑提亚哥却不服输,坚持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终于将大鱼杀掉,绑在船弦上,准备带回岸上。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与大鱼搏斗时流出了许多血,这些血引来了许多鲨鱼,尽管老人奋力抵抗,并杀死了许多条鲨鱼,却依然没有挡住鲨鱼的进攻……当老人回到岸边时,已经精疲力竭了,而那条大鱼却只剩下一颗硕大的鱼头和一条脊柱了。
老人与那条巨大的鱼斗争的情景让我十分着迷,老人沉着冷静,与大鱼周旋。那大鱼就像一个力大无穷的大力士,拖着船还可以不停的游动;可老人呢,好像完全不是他的对手,然而老人用他坚定不移的毅力、智慧的头脑以及多年捕鱼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终于战胜了那个似乎无人可抵的大鱼。故事似乎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也应该结束了,其实一个更大的困难才刚刚开始——他与大鱼搏斗时流出的血,吸引来了许多鲨鱼,面对这个前所未有,令人不敢想象的困难,老人没有放弃,依然用那坚定不移的毅力坦然面对,并说出了那句名言:“人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短短的几十个字,却蕴含了一个老人对困难无以畏惧的毅力与信心,这不是一种自我勉励,这时一句在危机来临之际,只有真正的勇者才能说的出的话。
这篇小说写的是人与大自然搏斗的故事,它的寓意是:人与处境,势力斗争会失败,然而他指出人类要勇敢的面对失败,做精神上胜利者。“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而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上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使我们为他悲壮落泪。整篇文章其实就是人和自然的决斗,是人战胜自我,征服自我,超越极限的争斗。
老人其实就是人类的化身,海是人类征服的一切。人类的不完美,让人类追求,人类的追求又成就着人类的完美,人性的光辉体现在这部巨著中,它诠释了人活着应有的品格,人活着为了什么,那就是:人应该是乐观的,不屈服的对待一切;人应该是有耐心的,一切诸如贫穷、饥饿、战争都会过去,面对困难永不言败;人应该是多情的、情感生爱,对对手的赞美和爱,能增强征服困难的勇气和乐趣;人应该是勇敢的、无畏无惧的、不屈服与困境的,困境就会退却。
人生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的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人生就像一条小船,旅途不会永远风平浪静,只要我们能战胜巨大的海浪,就一定能使向自己心中的终点。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4
窗外,下着雨。淅沥,从云朵里抽出来的雨丝千丝万缕,就这么随风悠悠地飘洒着,滋润万物却又悄然无声。我独自一人倚着那扇窗,微微垂眸,在脑海中反复回味着那本书,同时也牵起了几缕往事的记忆。——题记
《老人与海》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就连一起出海的小孩马诺林也去了别的船上。但他仍然不肯认输,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他终于杀死大鱼,但许多小鲨鱼前来抢夺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作为武器。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却只拖回了一副残破的鱼骨头而已。
细细品读,我发现这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精神:即使一个人已经在绝境之中了,但也不要放弃,越是艰难,就越是要迎刃而上。如果你做到了这些,那么在那个时候,你会迸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令你孕育出那不可思议的奇迹。就算那股力量耗尽了,最起码也得到了精神上的胜利。而这种精神,也让我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道。
第一次考试,象征着我即将正式迈进知识的门槛,可我的成绩却并不理想,甚至可以称之为糟糕。父母的严格要求,已然成为了我的负担。考试的失利,令我背负上了沉重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像丝一样紧紧包裹着我。“好难过,这就是成长吗?这就是我的未来吗?”我喃喃而摇头。空旷的房间,灯光为其打上暗黄的底色。在一个昏暗的角落,隐约蜷缩着一个女孩儿。走近看,眼底是满满的忧伤,与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稚嫩的脸庞上是憔悴,那个阳光稚气的女孩儿仿佛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忧郁的我。“只是不适应而已……”我自我安慰着,却依旧茫然地盯着天花板,眼里是彷徨,以及对未来深深的恐惧。情绪渐渐好转,可再一次到来的试卷,狠狠撕裂了,我还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把我从自己创造的那虚无飘渺的梦境中拉了出来,逼迫我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就这样恍恍惚惚得过了几天,这本书被朋友送到了我的手上。起初只是心不在焉地看了几眼,可在不经意间看了几眼后,便感到妙趣横生,反复思考这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书本中,老人不服输的硬汉精神令我感到由衷的佩服,敬意油然而生,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愧:面对没有水、没有食物、身体疲惫的困境下,老人也不放弃,继续抗争着。而我仅仅是两次考试失利,就整日怨天尤人,顾影自怜,不懂得找出失败的原因,不懂得要努力去改变,才能得到胜利。“多简单的道理呀。”我久久地凝视着这本书,轻笑出声。
这本书让我那已经偏离航线的小船,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5
读了《老人与海》后,我对小说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老人的乐观顽强的态度上,再读《老人与海》,便认为老人是个具有完事人格的硬汉,可当我三读《老人与海》后,我才渐渐体出老人那真正的可贵的气概。
老人在书中虽然一直说“我没得选”,但其实他还有好几次选择的权力,他可以因为自己年迈而选择放弃那条大马林鱼,他可以因为自己受伤而选择割断绳子,他可以因为鲨群凶猛而选择弃鱼逃离,可是他都没有这么做,他坚持了下来,尽管对于他那个年龄的能力而言,已经临近甚至深深超出了他的极限。
我们敬仰,敬仰的是什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不论是原古时代,还是当下,人们对于英雄的描述,大体上是一致的,那便是拥有超于常人的勇气与意志,拥有着比常人更高尚的追求。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是因为他的心灵而伟大的,我想英雄之所以被称为英雄,并也决不因为他们的离奇故事,而是他们高于同时代人的高尚人格。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如今在自然界中处于最高层,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几千年来祖先的不断探索,自身的能力到达一个又一个惊人的高度。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那么崇高的精神去探索,大部分人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满足地过活,不愿去探索更高一层的力量,而有些人却愿意却触碰极限,通过漫长的艰苦的努力,使人类较其他种族多一点生存下来的优势,通过千年来英雄们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世界。
这些英雄的确值得敬仰,他们在面临困难时那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正是那强大的意志力支持着身陷绝境的英雄们,绝不放弃。看那些历史上的英雄所面临的处境,想必也会有其他人经历过,可为什么只有那寥寥数人被后人桂予“英雄”称号呢?我认为那些人的能力未必较英雄差之甚远,不同的选择背后反映的是对正义的认知和控制思想改变的意志,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所做的事有着清晰的想法和坚定的意志,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从普通的人中脱颖而出,摘得目标,超越极限。
我觉得人类的极限很像一根皮筋,你需要以极大的力量才能扯断它,把手伸出去,自然,也会出现手被皮筋狠狠地弹回来,在手上留下一道通红的痕迹。老人就很像被皮筋给弹回来的人,可是令人感动的是他面对挫折时的淡然,那一份超脱令读者对老人依然充满信心,相信他一定会再次捕到鱼。
《老人与海》带给我们的决不是一个渔夫的故事,真正珍贵的是老人敢于挑战极限和笑看挫折的英雄气概,老人没有失败,他超越了极限,是人们心中屹立不倒的英雄!
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王小波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6
怒喝中的海浪上,一条小帆船随着海浪上下颠簸,一个老人无畏地站在船上,对抗着汹涌的大海。这,便是《老人与海》所讲述的故事。
人类,将艺术带到了地球,将科技带到了地球,将文明带到了地球……人类发展至今的种种成就,犹如一棵大树上的枝叶,而这株大树的根基,那奠定一切的基础,是人类的意志。
书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在对抗命运与生活的斗争中失败了。他已老去,常常出海捕不到鱼。他的荣誉,他的骄傲,都随着岁月一去不复返。贫困伴随着他,孤独笼罩着他。他早已失去家人,唯一关怀他的是一个敬爱他的男孩。
对于老人而言,此时自己的生活似已看不见前程。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被打败。他抗争着,即使早已没有抗争的本钱。命运戏耍着他,使他屡战屡败,但他用每一次信心满满的出航回应命运,他会屡败屡战!在他的心中,何时曾失去乐观?他何时不是坚定而不挠的?他,被大鱼在海上拖了数天,双手血肉模糊,但他仍发下誓言“我要在今天结束前杀死它。”;他,被一拥而上的鲨鱼将战利品吞噬一空,但他仍在绝望中坚决地说出“我还要揍它们!”。当他终于安全回港时,无常的命运让他只带回了一条鱼骨架,他在航行中什么也没得到,只是多了双受伤的手,一个极疲惫的身躯,一堆破损的渔具。困境,对他来说,犹如囚笼,冲不开,打不破。
但,就是在这绝境之中,他的意志与心灵,自始至终都如一块顽强的礁石,不曾动摇半分。再大的风与浪,都只能在他身上破碎。他,心中怀着那永不磨灭的意志,战斗着,反抗着,怒吼着。生命的凋零,饥饿与贫困对他而言只是浮云。因为只要他的内心如初,他就仍是当年年轻的冠军桑地亚哥。因为生活只是生活,而人,只要心怀意志,就不会被打败。
这,便是人类的意志。
身处列宁格勒城的肖斯塔科维奇,怀着这种意志,在炮弹的呼啸声中谱写出胜利的乐章;南极暴风雪之中的斯科特,在死亡的笼罩下,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地球的未知;身处绝境的江姐,怀着这种意志,用鲜血在高压中撕开黑暗,带来光明。他们证明了这一点:有一种信念,有一种意志可以不被绝望所吞没,可以在黑暗之中骄傲地发出光与热,可以向命运证明自己生命的尊严。而桑迪亚哥在怒海之上搏斗的身影,正是怀着信念与意志在历史洪流中同生活,同现实,同命运作抗争的人们的缩影,为后人,讲述着人类的坚强。
愿今后的人类,能够继承历史中谱写的勇气,也愿我,能在将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信念,站立在自己的帆船上,怀着勇气在生活的浪涛中抗争,能在短暂的一生之中写下自己的不灭的意志。(王勤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