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母亲》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母亲》读后感 篇1
多年前就读过这本书,这是华东交大汪东华的一本书。还是03年出版的一本书,是大女儿4岁时,汪教授来商丘做讲座,我因有事,让小史(史艳春)去听课,帮我买的一本作有者签名的书——虽然书纸早已经发黄,但我仍然爱不释手……作者的签字——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汪东华200310.19,书的封面,大手拉小手——拉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仅这些文字,足以让一个母亲感慨万千……
书的扉页,作者题记——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代替品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于是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为什么有的家长每次管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还无理取闹,归根结底是母亲出现了问题。多少年轻的小姑娘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做了母亲。她们不会教育孩子,不知道母亲这个终身制的工作是需要学习的。她们只会依样学样,别人怎么教她就怎么教,自己母亲怎么教自己,她们就怎样教自己的孩子。这种长期连续的教育,也是任何一个老师的影响都无法比拟的。
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母子感通、母子情结是母亲对孩子施加教育的最好条件,而母子之间无可替代的信任感,让母亲比谁都能更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而这一点是任何一个老师终极一生也不能达到的。
老师的是百分率教育,但母亲施行的则是全概率教育。母亲教育一旦受到动摇,它给孩子带来的就会是整个生命的崩溃,因为老师给的仅仅是知识的教育。
仅以此文与各位同业老师又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互勉!
《母亲》读后感 篇2
在读完王东华教授写的《发现母亲》实践本后,又读了《发现母亲》上册。我把读后感,说给你听。
王东华教授说,母亲是一种职业,每个女性应该不负使命,认真履行职责。我曾经一度为照顾孩子而苦恼,我庆幸遇见并读完这本书,让我倍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昨晚,夜半醒来,发现儿子蜷缩着身子紧挨着我,替他盖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脸,忽然心生出感动,也不由问自己:“儿子依偎着自己,在妈妈怀里撒娇,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年?”
已经六岁的儿子,早已到了跟我们分床睡的年龄,可是分了几次分不开,此刻很庆幸自己当时放弃跟儿子分床,否则哪还能感受到这么温馨的时刻。
在儿子两岁左右,陆续开始给他读书,因为是男孩子,有意识给他读一些科普和历史类的书,本以为收获不大,没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饭,儿子用餐椅的靠背当成高气压,用餐桌当低气压,并说高压的气流是向下的,低压的气流是向上的,惊喜于他的成长和进步。
五岁时,我利用两天时间,带他看了最想让他学的跆拳道班,绘画班和钢琴班,他毫不犹豫选择钢琴班,我曾一度为他选择钢琴班而失望多时,但当他忽然有一天娴熟地谈下一曲《春之歌》时,当他晚上睡觉前要求听一听钢琴曲“享受会儿”再睡时,在他迫不及待要给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他最喜欢听的《菊茨郎的夏天》时,当看到他在班里给小朋友们弹下电子琴,并跟我说“妈妈,我发现钢琴和电子琴最大的区别是,弹钢琴很轻松,弹电子琴时两条腿老不自觉发颤”……我就暗暗为当初没有扼杀他的爱好而庆幸。
《母亲》读后感 篇3
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母亲的爱》的书。母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爱,从你出生开始母爱就围绕在你的身旁。可母亲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为母亲做过什么?我估计没有,因为现在的孩子只会让母亲操心,根本不会让母亲放心,根本不会学乖。你们根本不知道,母亲为你们做这么多,就是想让你们幸福。你们也不知道,回报母亲为你操劳的心,是很简单的,只需要帮母亲洗洗手、洗洗脚,母亲就知足了。
记得有一次,母亲节时,我忘了准备礼物,就想怎样才能让妈妈开心呢﹖想了一会儿,觉得妈妈每天都在工作,一定很累。想着想着,就开始行动了,我来到妈妈的房间,对妈妈说:“妈妈,你坐在这儿不许动。”妈妈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我已经走出房间了。
我来到浴室,往脚盆里放了热水和冷水,端到妈妈的房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了。”当我给妈妈脱鞋时,妈妈的`泪水已经在眼里打转了。妈妈噙着眼泪说:“男男,你长大了,知道孝顺妈妈了,妈妈很高兴。”说完,妈妈已经泪流满面了。那时,我突然感觉到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里,我对妈妈说:“妈妈,这些年你为了我和弟弟受苦了,我帮你洗脚,希望能够把你的压力、疲劳和烦恼都洗掉,晚上睡个安稳觉。”当我说完,妈妈已经涕不成声了,久久地把我搂在怀里。
由此可见,母亲是非常容易得到满足的,报答母亲的爱,就是要好好孝顺母亲,经常关心母亲。
《母亲》读后感 篇4
当读了《怀念母亲》一文后,我心潮难平,震动很大。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季羡林的这种爱母亲与想要迎养母亲的信心真令人感动!“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因为母亲的死去,伤心了一天又一天,痛哭了一天又一天,着真是出自深深的爱母的情感。
季羡林还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永远的'悔》一个获得那么那么多成就和荣誉的人,最后悔的竟是没能孝敬自己的母亲,这多么令人惊讶啊!而我们呢,有时连帮母亲提一提鞋,烧一烧水都不愿意,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伤心!
俗话说,“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当我们的母亲驾鹤西去时,我们会想什么?我以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母亲》读后感 篇5
《母亲》读后感 篇6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养我的生身母亲,而另一个却是我伟大的15亿人都拥有的祖国母亲。我从未失去过这任何一位母亲,而爷爷却失去了他的生身母亲,还写了一篇感慨的作文:《怀恋母亲》。
《怀念母亲》主要讲的是:作者季羡林读大二时,年仅四十多岁的母亲就过世了,这对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很怀念生身母亲。后来去外国留学,他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与伤感,又一遍遍怀念着自己的祖国母亲,从未断过。这种怀念之情,一直伴随著作者在国外留学的十一年。季爷爷六岁时离开了生身母亲,到城里住,这期间匆匆地为奔丧回来了两次,在季爷爷读大二时,母亲就离他而去了,他悲痛欲绝,他从此成了一个失去母爱的孤儿,带着对母亲的怀念与悔恨抱憾终身。
后来,季爷爷到外国留学,第一次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因而很是思念,是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频来入梦。季爷爷写了一篇叫《寻梦》的散文以来表达他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与热爱。我是家中父母供养的小宝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人天天围着我们赚钱,享尽了一切爱,而我呢,不但不懂得知恩图报,还满口抱怨这个不好,那个讨厌。我真应该好好一下,我应该珍惜现在家人带给我们的爱,并要试着去回报,也许是为妈妈洗碗,为爸爸捶背,考个好成绩……不要等到一切都晚时,就会像季爷爷那样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所以,请朋友们,和我一起好好把握珍惜在家人身边的每一分,每一秒,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为我们而自豪,因我们而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