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伤仲永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伤仲永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坐在桌前一遍又一追地背着《伤仲永》这篇古文。背着,背着,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虽然作者王安石写得有些夸张,但写出了方仲永之所以由神童变为常人,关键的一点,在他还无法把握自身的时候,他父亲贪图小利,把他当做获利的工具,不教育他继续好好学习,以致他的才华也就在世俗的恭维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揭示了方仲永悲剧的原因。)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跟仲永前途不同的“神童”。像我国著名的戏剧活动家田汉,小时聪颖过人,尤善吟诗联对。昔日有一墨客路过他家旁边的客店,曾书一句上联“二河两岩双江口”,久久无人对上。田汉11岁时,见之援笔即书:“单人独马一杆枪。”田汉后来能取得惊人的成就,除了他惊人的才华,当然跟平常刻苦发奋是分不开的。
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对比,说明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是起决定作用的。(揭示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却也有被钱财或虚荣迷了心窍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一鸣惊人”,一味地给孩子加作业,加压力,以致孩子整天头昏眼花,不仅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以后孩子一看到作业题,一提到学习,就有一种莫名的烦躁与恐惧。(联系实际生活看出,今天仍有可怜的仲永,也有可邵的方之父母们。)
我在这里告诫“神童”的家长们,不要忽略了孩子的爱好,也不要一味地为让孩子“成名”而把他们“捆”在急功近利的巢穴之中。让孩子们从枯燥、被动的学习中走出,从束缚的生活中走出来,去领略大自然,领略人生奋斗之乐趣吧!(“告谈”一词可谊谈恳又急切,几近疾呼:解放我们的孩子吧,不要让“方仲永”的悲剧重演。)
伤仲永读后感 篇2
一个月之前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翔教师上了一堂《伤仲永》。这是一堂观摩课,令人意外的是没有花架子,没有令人望之兴叹的所谓创新设计,有的是令人感动的朴实、踏实。正如程翔教师自我所说,听了他的课,人人都学得来,这正是他所想要的目的。
读、解、悟——三个十分简单的环节,其实我们很多教师平时上文言文就是这样上的,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可是反思自我平时的教学,却很难做到程翔教师的耐心、细心及对学生的关爱。
第一个环节“读”,自由读、指名读、检测读、齐读……读的方式多样,反反复复,检测一次不够,根据学生朗读情景,再检测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真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才罢。那里“读”(包括听)的次数,竟达八次之多。自我平时就缺乏这样的耐心。除非早读安排了学生朗读,不然在新授课上几乎没有这样充分地让学生读过。
自由读、指名读、展示读、齐读,对于稍微简单的文章,基本上四次就过了。因为齐读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达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其实这样整体的检测是不准确的,其中大有南郭先生存在。基础差的学生在第一步就无法达标,后面的环节,他就更加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于是经常处于似懂非懂的浑浑噩噩状态。长此以往,信心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渐渐消失殆尽,这样差生就只能更差。
伤仲永读后感 篇3
伤仲永读后感 篇4
最近这两天我们新学了一篇古文,题目是《伤仲永》。这篇文章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选自《王临川集》。仲永是一个人的名字,伤的含义又是为……感到惋惜。那么,作者为什么为仲永到惋惜呢?下文将为您揭晓。
金溪县的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唯独仲永一生下来就是一位奇才。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写出来的诗句也相当的好。同县的人听说这事后纷纷去请仲永的父亲到家里做客,会用金钱来求仲永作诗。他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直到仲永青少年时期时,让他作诗已经不能符合当年的名声了。仲有成年以后,已经和一般人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有再好的天赋,没有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也是于事无补,没有用的。拥有好的天赋自然是好事,可总不能不学习吧,文中仲永的父亲为了贫一丁点小便宜而失了仲永的大好前途,真是可惜啊!不管怎样都一定要好好培育人才,更何况是自己的子女,同时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一生下来,就算不用学习,就算是个天才,以后还是要学习的。就因为父亲的“不使学”,才造就了今日的仲永。天下怎有父母如此“谋害”自己的儿子啊。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非没有,只不过少了,还请大家不要学那人,害了自己的子女。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还是一定要学习啊,仲永因为不学习,尽管当初受到了极好的待遇,如今还不是和他人一样,一无所有。
这就是我对《伤仲永》的读后感。
伤仲永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一篇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伤仲永》。
《伤仲永》,是一篇关于后天教育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五岁的时候,还没有见过书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要书具,于是他的父亲便向邻居借来了文房四宝,没想到,方仲永拿起笔写了四首诗,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父亲把这首诗拿给了乡里的秀才,秀才看了以后,大大夸奖了这首诗,从这以后,只要人们指一个东西,他就能做出古诗来,他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的人,于是便拉着方仲永,去四处做客,别人给他钱让他作诗,过了两三年后,再让方仲永作诗,他就做得不如原来的那样好了,等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方仲永就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通过读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方仲永生下来虽然受到上天的眷顾,天赐予他了比其他人更加聪明的大脑,可是他没有接受后天良好的教育,从一个天才变成了普通人。方仲永变为普通人的因素不只是他自己,更大的责任应该是他的父亲。方仲永的父亲为了那一点小小的利,就把这么聪明的孩子葬送在童年,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再看现在的父母,哪一个不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周末还上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方仲永父亲的观点和现在的父母比起来真是相差甚远,不管是什么年代都要让孩子接受知识、学习文化。悲哉!方仲永之父!
伤仲永读后感 篇6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是爱迪生对于“天才”所感,意思就是天才在背后总是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纵观历史,若不是一些巧合机遇,哪来的一些成功呢?我要说,确实,爱迪生的这句名言早已过时,牛顿就是个例子。
如果牛顿不是巧合的话,那么万有引力的发现将遥遥无期,因为就算是没被苹果砸中就罢了,但如果被砸中的是一堆苹果的话,他肯定会被砸得晕头转向而被送去医院,即使没什么大碍,他也不会琢磨万有引力而是琢磨如何避免意外伤害,从此就成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保险公司老板。
在一个,假如不是机遇,那么诸葛亮也不会有人人皆知的舌战群儒了。如果在他讥笑陆绩时果盘里的橘子不甜的话,那么陆绩吃后,一来觉得寡淡无味,二来也不会偷放一个到口袋里去,那么诸葛亮也找不到陆绩的短处,这诸葛亮的“威名”必定也会大打折扣了。
老师们常言:天才始于勤奋,但在面对现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人人都勤奋,那么想要取得非一般的成就,还必须靠天赋,像小品演员赵本山身上就有一种天生的喜剧元素,他一出场,就算什么也不做,也会赢来一阵掌声。由此看来,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八的机遇加上百分之一的汗血与灵感也就站得住脚了。
当然,伟大的成功也不只是靠天赋,在适当时,必要付出一些努力,只是,仲永因为种种原因什么也没学习。
总之,爱迪生的话固然不错,但用于现在的今天,也许就不太适合了,官嘉丽说过:圆的东西是堆不高的,总得方方正正才可以堆得高。其实,促成方正的就是天赋,做人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