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心得体会

知远网

2025-10-14心得

知远网整理的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心得体会 篇1

为了贯彻执行上级安全工作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县局、镇中心小学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确保校园的长期安全稳定。我们从x月x日至x月x日,开展“校园月”活动。现将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安全月”工作稳步推进

领导重视,建立一套得力的安全管理队伍。成立了以校长xx任安全领导小组组长,xx、xx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为各班主任。形成一套安全管理网络。

其次,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使安全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易操作。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各班班主任签订安全工作现任状。建立了各项安全工作检查评比制度、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实行领导安全值日检查制。值周领导对每天的安全工作负总责,领导小组成员依表值日。

活动开展初期,我们组织以领导小组为核心的宣传小组,针对我校的实际,制定我校的安全宣传教育内容。

1、警示教育:

认真宣传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正面教育师生自觉遵守《规定》和《规范》,同时以外地发生的安全事故为借鉴,反复宣传教育;

2、自我保护:

在小学生中进行如何自救,如何应对走失,被拐骗等安全防范的教育;

3、食品卫生安全:

教育学生不到外面的摊点上购买零食、饮料等,防止病从口入、毒从口入;

4、活动安全:

加强课外活动及课间活动的安全教育;

5、行路安全:

强化交通法规教育,组织学生观看教育警示片。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我们利用各种会议对师生进行安全重要性地教育。利用广播,以及与安全方面的事和人进行表扬与批评,通过广播,学生学到了许多安全常识,感受到了安全的重要性。、学习园地等更是学生宣传安全的主阵地,全校出了以安全为主题的黑板报,在校园处处都能感受讲安全的气氛。

为了提高学生学安全、讲安全的积极性,我们还举办了安全知识讲座,在此期间我校开展了“防震减灾”演练活动。寓安全教育于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

三、强化安全管理,加强进行安全检查,使安全工作百无一漏

1、对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各班班主任对本班级的用电线路和门窗进行一次检查,特别是检查窗户用小锤敲一敲,检查接口处是否离焊,玻璃边缘用手摸一摸,看看上面的油腻是否要脱落。由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对学校围墙、大门、厕所、楼房、外面用电线路等公共设施进行了一次安全大检查。

2、加强了食品卫生安全教育,保证不让一例食品事故发生。学校教育学生不到外面的摊点上购买零食、饮料等,防止病从口入,毒从口入。检查学生的体质和有无的发生。

3、利用班队课、晨会课,渗透等途径,加强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防触电、防病、防食物中毒、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活动。

4、利用学生常规管理这一手段,对学校内外出现的各种安全责任事故进行曝光,警示每一个班主任加强安全管理,保证学校的每一个安全指令地落实。

5、经常性地组织学校各部门对学校各处进行安全大检查,摸清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的矛盾,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心得体会 篇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耳熟能详的唐诗。它告诉我们节约粮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宽裕,不愁吃不愁穿。因而很多人养成了生活大大咧咧的坏习惯,这就助长了大家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

有一天中午,我和妈妈在一家饭馆吃饭,我们点了三道菜,津津有味的吃着,突然,隔壁的两个人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他们拿着菜单一下子点了十几道菜,没一会儿功夫,小小的桌子上摆满了饭菜。看见这一幕,我惊呆了,心想:这么多菜能吃完吗?不会是大胃王吧?但是,他们竟然没吃几口,把钱一交就走了。满满的一桌子菜,就被服务员给倒了,真可惜!

为了制止这种坏习惯,国家也制定了许多法规,提倡节约。每年十月十六日是节约粮食日,这就告诉我们应从这就做起开展节约。

我们应该每次在饭店,点适当的饭菜,不够吃可以在点,吃不完可以打包。不要因为没面子而浪费,通过国家这几年的宣传,这周星期五我们家在小六汤包吃饭,发现人们现在都是吃多少点多少,已经有了节约的好习惯。

浪费粮食就像给白纸上抹上了黑点,而珍惜粮食是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为节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心得体会 篇3

坚决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虽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的账面数字有所增加,但耕地还是那么多,产能也还是那么多,实际并没有增加。对此,必须有清醒的“红线意识”,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决不能非农化。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有地可种”。集中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大力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xx年,全国要新建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这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出路。近10年,我国粮食亩产提高69.6公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接近70%。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更要发挥好科技增产的潜力,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要加快筛选应用一批适宜本地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继续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抓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进一步发挥农机在科技兴粮中的载体作用。

坚持不懈强化完善惠农政策。这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最主要的还是政策好,中央政策力度大,各地也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今后在完善强化政策的同时,要在狠抓政策落实上下功夫。继续落实好“四补贴”政策,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加快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调动主产区生产积极性。落实好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水平合理,促进农民种粮增收,让农民爱种粮种好粮。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解决“谁来种粮”、发展现代农业的应对之策,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训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供种育苗、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服务,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心得体会 篇4

各位朋友们:

同学们,每年的十月十六日是“世界粮食日”,我们国家将“世界粮食日”所在的一周定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确定的。

我国有十四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就是世界平均每四个人当中旧有一个中国人。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人口多耕地少,吃饭就成为我国的第一大问题。也许有的同学肯定会说:这怎么可能呢?我们这里一日三餐讲究搭配,讲究营养价值,鸡鸭鱼肉已是平常人家的家常菜。但是只要你们去查一查资料,多看一些新闻媒介,你们就会知道,在我国的边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等原因,还有许多人在饿肚子,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何谈读书上学呢?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十四亿人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

也许有同学认为,节约几粒米没有多大用场,让我们一起来算笔帐:如果一个人一天节约一粒米,全国14亿人可节约2186万斤,这么多米可以救济4000多灾民吃20xx年,可以给1000多名学生吃60年,所以节约粮食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但是,在我们的同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浪费粮食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每天早上在咱们校门口的垃圾箱内,有许多同学把吃剩的馒头、油条、面包丢在里面;在学校吃饭的同学,也经常把大碗大碗的饭、菜倒在泔水桶内,这实在令人心痛。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粉的粮食,足够5000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

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会背古诗《锄禾》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可以从这首古诗中可以看出粮食的珍贵。据统计,一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多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的心血和汗水。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还不足400公斤,刚才我说了还有少数盆困地区还有很多人吃不饱肚子,而且我国耕地面积仍在逐渐减少,人口都在不断增加,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国还是一个缺粮的国家,粮食是不能浪费的。

同学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要继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节粮宣传周”里,在以后的每一天,要开展爱粮惜粮,节约粮食的宣传活动,要求人人从自己做起,个个养成爱粮节粮的好习惯。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心得体会 篇5

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全年有望获得好收成,能够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应看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粮食发展的好势头,面临更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五个并存”。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硬约束趋紧并存。影响需求增长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口增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左右;另一个是消费升级,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同时,耕地、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要减少耕地600万亩—700万亩,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还要挤压农业用水空间。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还要适度退耕还林还草。需求增长、资源减少,将使粮食等农产品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并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增长,而消费升级较慢,出现过短暂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这种供求格局已经改变。从总量看,现在已经有缺口,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预计到20xx年,粮食需求总量大约在1.4万亿斤左右,按照目前1.2万亿斤的产量基数和95%的基本自给率,要保持年度产需基本平衡,每年粮食至少要增产200亿斤。从结构看,现在一些品种缺口较大,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典型的是大豆缺口逐年加大,去年进口大豆超过6000万吨。有限的资源就摆在那儿,增加谷物种植就意味着减少其他作物种植,而需求又都在增加,这种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并存。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出台“四补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解决粮食效益低的问题,但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从生产成本看,我国农业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这些年农资价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都在上涨,特别是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农忙时节有的地方一天100多元都请不到人,一些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很难承受。从种植收入看,比较效益偏低并呈下降趋势。多数地方,一亩粮食的纯收益只有二三百元,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几天工”。这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心得体会 篇6

最近中央电视台连接报道了许多酒楼食堂的就餐人员,浪费大量饭菜食品的专题调查。所展场景触目惊心,浪费粮食巨大。为此,央视号召要大力提倡餐饮的“光盘行动”,减少粮食食品的无效浪费,回归理性消费。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关于粮食问题,我觉的太重要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虽然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国家也储备了一定粮食。但我认为目前仍然不能乐观。国家规定“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是十分正确的。

双亲去世有些年了,还时时思念着,尤其是母亲对我们四个子女的点点滴滴恩情今世难忘。小孙子四岁自已会独立吃饭,每次吃饭时,桌上地下都撒有不少饭粒。碗里往往还有半碗饭就不吃了。这时我会毫不犹豫地端起碗几口就把饭吃完了。但是,每次都会得到儿媳的反对:“大人不能吃小孩的饭,要折寿的,倒了这点饭不算什么!”真的不算什么?每当此时,就会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生活困难,粮食紧缺和母亲的操劳。

1960年前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给刚有起色的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不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必须品都严重匱乏。许多物资都凭证凭票限量供应。排队购买商品是司空见惯。粮食供应更是如此。提倡“一干二稀”、“瓜菜代“。油脂、蛋白质摄入量少,二个妹妹发生了浮肿。在母亲的偏心下,有时我还可以吃上一个家养母鸡下的蛋,用米汤冲成蛋花吃。虽然,没有发生浮肿,但天天的“菜煮饭”已经让人吃烦了。母亲看在眼上,疼在心里。白菜、荠菜、萝卜和老南瓜轮换煮着饭吃,以此来调节口味。一天中午放学回家,走到家门口就闻到一阵阵的饭香。好似还夹着一丝丝的青香味。打开饭甑一看,白花花的米饭如珍珠一般。顷刻食欲大增。我急忙盛了一碗饭,放了点猪油,再倒入酱油拌和着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边吃边赞扬:松松散散的饭很是爽口好吃。但又总感觉其中含有什么东西,便询问母亲。母亲喜悦地说放了白萝卜一块蒸的。

原来母亲将洗净的白萝卜切成片再切成丝,又改刀成为米粒般大小的萝卜丁,然后掺和在煮过的捞饭中,放入饭甑蒸熟。我把母亲这种‘掺杂使假’做米饭的方法告诉了同学。他们家都纷纷仿效,说节约了粮食又好吃。掺了白萝卜丁蒸的米饭毕竟不如纯大米饭味正,时间一长也就觉得很乏味了。

那年秋收后,地处信江北岸沙洲地的傍罗乡,用收获的红薯抵交粮食征购任务。粮食部门将红薯运到各个粮食供应站,以每斤粮食指标折合6斤红薯,每人扣5斤粮食定量,供30斤红薯的规定,搭售给全镇居民。母亲把买回来的二百多红薯。一部分做成薯干片,是春节过年又甜又脆的传统食品。另外大部分红薯则变着花样吃。或蒸红薯或放在稀饭中煮着吃。那段时间集中供应红薯,家家户户都在食用红薯。欲话说:一个红薯三个屁。坐在教室里上课,此起彼伏的放屁声往往引来了一阵阵的笑声、责骂声。一天有个顽皮的同学在邻坐同学放了一声屁后,忽然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又放屁了。”顷刻间引起哄堂大笑,老师很是尴尬。

参加工作来到粮食部门。母亲很是高兴,认为饿不死我这个管粮食的人。其实不然,记得到粮站报到上班,正是夏粮收购入库高峰的八月份。武夷山下的小小粮站,里里外外都是交粮的农民。而粮站只有5名职工还包括站长。为了应对繁忙的粮食收购,增加9名临时助征人员。人多了,收粮时间又长,丁站长决定伙食团改分菜分饭制为集中用膳,不分菜,打开饭甑吃。对于我这

样的正在长身体的“薄薄子”正是求知不得。这样的日子过了不到一个月,不知哪位快嘴的人秉告了粮食局。一个电话挂下来,不但制止不了这种吃饭不定量的用餐,站长受到批评,而且还扣除当季全站人员的综合奖每人9元多钱。不要小看这9元钱,在当时是一个人的月伙食费标准。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史册,虽然也有过骄人的繁荣和昌盛,但饥饿、灾荒几乎在每一页都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民以食为天”,让老百姓吃饱饭是困扰中国政治家们几千年的一个难题。西方有学者曾多次断言:中国存在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养活不了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活了农业生产力,粮食及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解放后60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以每年800多万吨的速度递增。粮食产量连续跨过3亿吨,4亿吨和5亿吨三个台阶。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人均粮食产量达400公斤左右,超过世界人均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赞许说:一个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的国家,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对世界也是个贡献。

粮食专家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的突出贡献。他发现和研究海南野生稻,并利用其优势,发明了三系配套(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制种杂交水稻技术,以及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种植,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告别了短缺经济的中国老百姓正由“吃饱”向“吃好”过度。市场各种物资相对富足,粮食多了,农民卖粮又难了。粮食不抵价,农民有怨言。国家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保护了农民种粮的收入。粮食多了,国有粮食企业压库增支,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粮食少了不行是显而易见的。粮食多了又不好却是一个新课题。由此还衍生出“奢侈浪费有理”。说什么可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搞活经济,是贡献之举。于是乎有花数百上千的请吃,一桌酒席饭菜剩一大半。大桶大桶的菜饭,或成了喂猪的泔水,或直接倒进了下水道。这种消费不是浪费吗!于个人讲,空耗了金钱、牺牲了自已的劳动果实。从大局讲:无意义的空耗资源等于是加重了大自然有限资源的消耗,也有悖于“勤俭持家,勤俭建国”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德。我们应牢记“两个务必”,没有理由奢侈浪费,穷耗资源,提倡积极的适度的消费,节能降耗,低碳生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应该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为目标。否则容易造成粮食生产波动,一时粮价节节上升,供求一度似乎偏紧。一时又谷残伤农,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国家粮食生产始终得到各级领导重视,既有“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又有“耕地面积保护红线”,确保粮田面积不减少。同时涉农费税全免,减轻农民负担,还有39项涉农补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上来了。难怪乡下的外甥告诉我,他不再东奔西跑外出打工了,回家种田再搞些养殖,全年经济收入一样不低,又能照顾家庭。真是适逢其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