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皇帝的新装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 篇1
《皇帝的新装》写一个皇帝每个钟头要换一件衣服,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说他们是织工,他们能织出谁也想象不到的美丽的布,他们还说穿上他们织的布做出的衣服还能识别出哪些人工作不称职。皇帝信以为真,这两骗子便点起几根蜡烛日夜加工,做出了新衣服,让皇帝“穿”了上去。其实,大家都知道那所谓的神奇的看不见的衣服,根本就不存在,两个骗子根本什么都没做。皇帝还真要穿上它去游行。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皇帝太傻、爱虚荣,整天想着穿华丽的衣服,什么事都不管。骗子太狡猾,利用皇帝的弱点骗取皇帝的钱财。大臣们太虚伪,为了讨得皇帝欢心,都在假话欺骗皇帝。他们为了自己的名和利。不惜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我们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干活,千万不能爱慕虚荣。
我想皇帝怕说自己看不出见新衣,就被人说自己不聪明,就假装自己看见了衣服,就是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或缺点。有些人知道自己在性格、脾气等方面存在某些不足,但他们的力气不是花在“改”上,而是用在“藏”上,整日谨小慎微,影响了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从这小小的童话里,我明白了许多许多……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格林童话》中《皇帝的新装》这则故事。
皇帝的新装描述了皇帝喜爱穿新衣服,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说自己能织出的衣服非常漂亮,而且笨的人是看不见这件衣服的。为了表示自己聪明,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装作看见了,并夸赞这件漂亮的衣服,当皇帝穿着这件衣服游行时,百姓们也都夸耀皇帝的`新衣服,因为他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笨蛋。可是最后一个孩子的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明白皇帝真的没有穿衣服。
读完这则童话,我在想为什么皇帝会被别人骗呢?为什么除了孩子所有人都说自己看见的那件衣服?我想到了原因,但是却不知道用什么词去表达,最后在哥哥的提醒下,我才知道这个词叫做自欺欺人。皇帝,大臣和百姓之所以被别人骗,明明感觉到不对劲,但却不愿意说出来,就是因为不愿意变成骗子口中的笨蛋。
此时,我想起来有一次为了在哥哥布置的语文考试卷中考出好成绩,偷偷拿出自己发现的考试卷答案,考出了100分。哥哥改完卷子后很开心,表扬了我,我心里既开心又有点害怕,因为这不是我真实的成绩。
在读完这篇《皇帝的新装》后,我懂得欺骗自己和他人取得的好成绩不是真实的,只有靠自己的实力回答出来的才是真的成绩,我也向哥哥坦白了那次错误,并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能自欺欺人!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 篇3
小时候 ,我听外婆讲《皇帝的新装》这则童话后,那时最多只有两个概念:一,皇帝好傻。二,骗子的骗术蛮高明。不过,今天当我再一次阅读了这篇童话,似乎有了新的领悟,真是“温故而知新”呀 !
当我读完这则童话后,不由得对那两个骗子的贪婪、不劳而获而憎恨;对皇帝的爱慕虚荣、愚昧以至于被骗子耍弄而叹息。不过,最使我震惊的是那些平民百姓,在游行大典上,他们为什么也不说实话,他们为什么把浑身赤条条的.皇帝赞美的不可言喻?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所以如此,大致上有三个原因:一,由于骗子是先声称,凡是看不见这件衣服的人,都是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这一来,百姓们都很要面子,为了维护所谓的名誉,本能的赞美起皇帝的新装来。二,他们晓得一旦揭开了皇帝赤膊游行的事实,会给皇帝造成难堪的局面。得罪了一国之君总归没好处的。三,就是百姓们都有“随大流”的意识,人家说什么,我也说什么,反正到时候对了,那最好,错了,大家也一起错。
我再次读了这则童话,从这小小的一则童话里我似乎明白了更多,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 篇4
国庆节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安徒生童话》。书中有一个故事很吸引我,名叫《皇帝的新装》,找到这个故事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一个皇帝,他非常喜欢穿好看的衣服。但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对皇帝说:“我们是织工,能织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凡是那些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最美丽的衣服。”于是,皇帝就派了一位诚实的老部长去看看那两个织工织得怎么样了。老部长到织工工作地点,织工问他:“这衣服好不好看?”老部长看不见这衣服,以为自己不称职,为了不让人们觉得他不称职,就说:“这衣服太好看了!”在皇帝参加大典前,织工做了一套给皇帝穿的服装。当举行大典的时候,一个小孩说:“皇帝根本没穿衣服啊!”最后百姓们一起说:“皇帝确实没穿衣服啊!”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皇帝觉得百姓说的`话是真的。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光听别人说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比如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一个填空题,有两个答案。假如你已经选中了一个了,但别的同学选的是另一个答案。这时,你就要相信自己,因为你自己选的答案有可能是对的。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 篇5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 篇6
《皇帝的新装》好像是写给小孩子看的,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儿时的味道,或许能悟出更多儿时没能悟出的道理。
皇帝上了两个骗子的当,光着身子游行,出尽了丑。而骗子则喜上眉梢,他们得手了——这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淡淡一笑和一声叹息。我们由此看到:因为自我的愚昧和无知,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要明辨是非,防止自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可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就会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狠之处——皇帝可是个不爱江山,不爱美人,只爱衣服的昏君,他的昏庸、愚昧正好为骗子找到了“发财之道”。他的大臣也和他一样——在私心面前丧失了明智,实在是令人倍感可叹。这还不算完,百姓是畏惧强权,愚昧无知,私心之浓重和王公大臣比起来,也差不了多少。经过鲜明形象又夸张的写作手法,作者形象的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和故事中的社会一样,利欲熏心,人人之间充满虚伪。这样的社会,确实要让人长叹一口哀气。
难道作者全部都是在批判?不,他也有几分赞美——一个小孩子揭露了骗子的行为,这是成年人无法做到的`——在他们眼中,强权,他人的讽刺,利益的损失会让这变得异常的困难。可儿童不会——童心是纯洁的,是真正意义上天真无邪的。作者这是在赞美童真的完美,期望这个社会少些谎言,少些私心。想想吧,一个人人没有私心的社会,该是多么完美啊!对社会的这种期望便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
童年的味道,此刻尝尝,确实有不一样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