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14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顾城的诗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1

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灵魂。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2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可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己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他的诗集第一篇,我最喜欢,孩子与母亲,母亲和孩子,孩子犯了错,母亲从不手软,孩子有困难,母亲从不袖手旁观,这首诗,那么轻盈、乐观。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却杀了自己的妻子,自己又自杀身亡。也许他事业受挫,也许是不受关注,更也许是没能摆脱阴影,可是,他为什么不能把他诗中乐观开朗的精神带到生活中,这样一颗文学明星也许就不会熄灭,继续放射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间。

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己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现在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己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3

在这次集会中,我有幸接触了顾城的诗。细细品味《顾城的诗》这本书,只觉一股甘甜的清泉在心头流淌,久久挥之不去。

顾城是一位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如丝如缕的意象与色彩编织成飘忽的诗句,朦胧而神秘,甜美而梦幻,如童话般明媚,又如秋叶般静美。

诗集中,我最喜欢、感触最深的要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了。顾城以儿童的视角,在儿童的梦想中改造着这个世界。这首诗中的儿童如清澈的风,拂去这个世界的污尘,他用他的想象让这个世界完整而美好。诗中描述“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一声用有力的呐喊给予我们一种极大的震憾,比成人更加振耳发聩。当北岛在说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铭”时,顾城却在诗中描绘着“笨拙的自由”:他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让“长满淡淡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盼望未来,他“画下想象中,我的爱人”,他“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他没有排斥黑暗,只是用他稚气的理想将自由与光明涂鸦在幻想的'白纸中。顾城这首诗的一字一句都是那么单纯,就像是经历过暴风雨洗礼的蓝天那般一尘不染,使人们沉积在心灵中的灰尘过滤,留下那个最纯真的自己。

但是,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诗歌离开美好的幻想来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说明作者的理想蓝图并不被社会所认同,因此作者只得“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来摆脱绝望,“白纸”指作者的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顾城紧紧握着幻想妈妈温暖的手:“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表明诗人顾城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永不舍去。

顾城曾说,他渴望美,永恒与生命。其实,人人都是如此,我也是这样。假如我也可以像诗人笔下的人物那样画画,我想画下天空,画下细碎的风声与飞鸟,画下许许多多洁白的云朵,画下太阳——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顾城的诗,如同沙漠里的一汩甘泉,滋润人们的心田;顾城的诗,如同薄雾中的一颗晨星,照亮前行的道路;顾城的诗,如同天山上的一朵雪莲,慰藉疲惫的身心……正是因为现实社会太过浮躁,我们才更怀念顾城,怀念他笔下的童话世界。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4

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只是,这童话的结局却是不可承受之重。

童话的世界总让人向往,都是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顾城就是如此,小时的他,在充满诗意的家庭里,因此对诗歌有了追求。

六岁,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星星在闪耀,月亮在微笑,我的姐姐呵,等着爸爸回来了”。这是自然的一切,抬头便能看到高挂于天空的星星与月亮,一个孩童等着爸爸回来的期盼。我喜欢那时的你,无忧无虑,天真无邪,跟着姐姐去游玩。还记得那年秋天,你搬家了,之前看昆虫记的兴趣使你对大自然与小昆虫的热爱达到极点。搬家前的你是很高兴的,但搬家后狂热的心却冷了下来,你的幻想世界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

在那的三年,你变成了个放猪娃,还给每头猪取名字。真是可爱,充满着童真。还记得吗?那首《生命幻想曲》: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顾诚的诗是美的,是童话的,是富有色彩的话语。尽管在每天放猪拾柴下,但没有放弃这写作爱好,我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在田野上,阳光拂摸着我的脸颊,嗑睡虫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是多么真切。

顾诚写道“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无关”。这是逃避现实,还是减轻压力,这是对自己的安慰,但在李心田看来却是思想不够进步,得批判。郭小川读后认为是“艺术的没落,政治的死亡”。即使时局动荡,他还向往着自由、童趣的世界。残酷的现实往往让人心生忧郁,这些小诗也许是和慰藉。但在他的世界,他是孤独的,不被世俗所理解,生活在孤城中。

走进正文的第一页,《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混沌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清澈的心,去寻找正和光明,黑夜的色彩,去增添另一份颜色。

他说,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

顾城是个任性的孩子,北岛和顾城,顾城离不开北岛,北岛到哪里,他就到哪里,他是个需要保护和带领的大孩子。也许上天给了他才华,却剥夺了他独立的能力。在自己的童话世界孤独地活着。

在这么多的小诗集里,我仿佛看到了诗歌里的孩子——顾城。在不断创作中,成功源于尝试,顾城虽极具才华,最初的创作鞋也少不了屡战屡败的投稿。但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没有放弃,依然前行。人生的磨难,是前进的阶梯,身为中学生的我是否前进了,更加上进了。也许,残酷的现实,让你的意志越挫越勇。

成年的顾城,也开始了他自己的爱情,1983年,顾城和谢烨在上海登记结婚,但这喜厌的场面在顾城口中却像小孩子间的过家家。

顾城,他永远是生活里的那个童话孩子,永远用他童真的思维看着外面向世界。我觉得他其实很可怜,真的很可怜。

他在诗歌中孜孜专达“本真”,传达美与爱,现实生活中却是个渴望被爱却吝啬付出或者说丝亳不懂得爱的.孩子。最终发生了家庭惨剧,承担了杀妻的罪名,这个任性的爱无能的孩子,把太多爱灌注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初中,我们也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家伙,不懂那些深奥的道理,在书中我又体会到了童真、自然、哲埋。诗是优美的,现实是残酷的。需要靠自己的奋斗,坚将不懈,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过程是慢慢的,收获却是丰厚的。

孤城中的童话诗人,不需要怨天尤人,上天给了你才华,却要你变得内向。这是场平等的交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致天国的童话诗人。愿你不在孤城中度过。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5

第一眼看到顾城的肖像时,我就被他深夜似的眼睛迷住了。透过这双眼眸,我仿佛看见了很久以前的一片汪洋,看到了它初时的形态。我便怀着一颗探寻的心叩开了这本书的扉页。

望·美·幻梦

少年的顾城虽失去了青春的美好,但仍不乏对纯真的憧憬。第一部分的诗代表着他纯粹不染纤尘的心,是我最爱的。

“妈妈为什么不回来?为什么?!”顾城仰头望着宇宙,大声发问。这是孩子的悲歌,这是迷雾的号角。

十三岁的他又在火道村落下了几个字句:“我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顾城如在蓝藻色的大海上穿行,大海上氤氲着蓝藻色的雾气,没有北极星,没有指南针,只有自己透明的心。顾城的心海,还处在胚胎之中。他还不能明白美的内涵。我想告诉他,美不一定永恒,有时,消逝也是一种美。他在初始的汪洋上航行,生命的缺陷需要他发现和弥补。

《割草谣》亦是我爱的诗,通体都有一种唠家常味的含蕴内敛。两句“河滩上的草,总是那么短。”清新隽永。十三岁的顾城,大概是想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童年吧。但这小小的心愿也是奢望,是幻想,使得他心中的湖被泪水填满,成为一片汪洋。

顾城还写下了许多幻与梦的诗歌,如“我热爱的我梦,它像春流般,温暖我的心。”又如《生命幻想曲》中“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而他的梦又寄托于草木、好鸟、虫鸣,如《我赞美世界》、《梦痕》、《绿地之舞》……许多回忆性的诗歌情感一致,像《游戏》、《风偷去了我们的桨》等。每当我读这些诗,便像看到了一位衣着白衫的少年在耍着风铃,不觉有些感动。

哲思

顾城的哲理诗,总是覆着一层悲凉的色彩。海夜的带着湿气的雾,已渐渐被他炽热的火花驱散。

我喜欢他《铭言》中的一句话:“用钱,可以捕住无情的心。”短短几字,却道出了社会的丑恶,他的悲凉感伤,我懂,我的正义之弦与他共鸣。

顾城还对真理进行了批判。“真理刚贴出广告,叫做:不许怀疑。”我们所,就是那棵小树的品格,向真理大声发问。可惜的是,这样的声音多半是不能经得起挤压的。

《有时,我真想》是对罪恶的'抨击,足以让施加暴行的人颤栗。“我要给世界留下美丽危险的碎片,让红眼睛的上帝和老板们,去慢慢打扫。”上帝本身是博大仁慈的,但在诗人的笔下,就代表了世间压迫人的统治者。诗中的侍者象征着那些被压迫的人民,他们渴望,渴望逃往无忧的天堂圣地,就像那“海滨”,“避暑胜地”“疲惫的沙丘”。但是天堂圣地也浸染上了上帝和老板的罪行,时不时会有被他们收买的人们,在穷人的背后推上一把,“把轻蔑不断喷在我脸上。”

也有许多含蓄隽永的哲理诗,《海中回馈》便是其一。“影象一动不动,她在成胜死亡;火焰高贵地燃烧着,她在战胜死亡。呵!太阳、太阳、太阳。”这句话多用排比,咏叹着影、火、日。这是一种呼喊与沉着,文字的感染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顾城在思考:是否万物都在成长,都是寻找希望。

墓·爱情

他拨开了海上的迷雾,随之,没了雾气,海也慢慢枯涸了。心海,在无声哭泣,它龟裂的面庞上,留下点点的泪痕。

我选出了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来临》。“他来了,少女不再苦苦等待,只要合上眼睛,就能找到嘴唇”,多么淡雅的字眼!而最终他说:“人间是陵园,覆盖着回忆之声。”这是否是两鬼之缘,互诉前生。

“太阳会来的,我会变得淡薄,最后幻入蔚蓝的永恒。”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死的态度,是牺牲,伟大的自我的牺牲。这朵火中走出的花,像镁粉一样在火光中闪耀、夺目,最后将光芒撒入草中。

顾城是带着怎样的心去创作《墓床》的,我无从得知。“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他在爱情纠葛中徘徊,倾尽所有,没能摘得想要的果实。他累了,乏了,幸许,死是无忧的,才是最幸福祥和的长眠。

干涸吧!心海!愿这双眼眸,如愿地闭合。

我读诗,也读人。文字也有心,透过这些,我望见了顾城的心海,望见了它从黎明粲然出生又从黄昏黯然离去。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6

“死了的人是美人”,“死了的人都漂亮”。1992年,顾城离开人间世的前一年,他在《鬼进城》一诗中,写下了这样惊悚而艳绝的句子。

死亡似乎是终于解决了一切的难题。死亡终于使一切的不确定性都固定了下来。死亡的整容术精心修饰了死者体面的尊严和悲伤。死亡和已经丧失存在价值的敌意言和。死亡带来了所有朋友和敌人的轻易的谅解。死亡消解了蒙蔽在传说中的一切云遮雾绕的悔涩和怪癖,穿透了一切虚华表面的不实之词的形容和浅薄的推崇。死亡呈现出诗人玻璃般透明清丽而无用的特质,使我们心存敬畏,警慎犹豫,而更加难以言说。

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为我们奉献的这厚重而沉郁的两大卷《顾城诗全集》,使我终于能更全面而准确地去理解一个天才诗人在尘世中挣扎和受难的真实生命,思考他缠绕纠结的诗学理想所触发的矛盾冲突和悲剧。《顾城诗全集》中绝大部分的诗篇,我都是现在第一次读到,我不能不感受到心情复杂的叹息和扼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是诗人们狂欢的节日,天才的闪光层出不穷,新的思潮狂飚突进,喜剧和闹剧至今还延续在纷然出演,舞台的帷幕迟迟不肯落下,诗人们表演的冲动即使在遭遇物质现实世界的无情嘲弄和冷眼,也依然澎湃汪洋,没有人愿意谦卑地退后。但是诗人们中最纯洁的一位,却过早地燃烧尽他的激情,将自己放得更低,低到泥土和灰烬,低到尘埃落定。

一切的毁誉其实都已是多余。一个天才的诗人就是这样在诗篇中将生命孤注一掷。人民渴望英雄,诗人渴望神性。神也许是太孤独了,他需要寻找人间最精致华美的牺牲和祭品。是命运也是自我的选择,顾城就是这样献祭出他的诗篇和短暂而凝缩的人生。

我一次一次地翻阅这两大卷《顾城诗全集》。我看到语言的飞翔、冲锋和交战,透明和纯净的品质,还有无数纷繁难解的隐喻、暗示,可怕的谶言,我再次确认了二十多年前读到顾城诗歌的那种感受,超凡脱俗而又让人不忍和抗拒。

将顾城贴上童话诗人这样俗气的标签,无疑是浅薄和幼稚的,是缺乏思考的似是而非。童话只是一种对梦境简单和庸常化的表达,它具有一种过分的明确性,有的只是一种世俗梦想的幻美和欲望的直接呈现。在多年来我读到诸多对顾城诗歌的评述中,我发现评论家们都容易去强调顾城诗歌的意象和神秘直觉,强调他对梦幻的诉求和秘密的愿望。然而,我更想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顾城的诗歌最能让我们敬佩和动心的是,他敢于承担的那种在诗歌语言上执着于简单的风险。

在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举办的《顾城诗全集》首发会上,应邀的几位成都诗人分别做了发言,然后各自朗诵了一篇顾城的诗作。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巧合,我随手翻开《顾城诗全集》的上卷,竟然是停留在第489页,那里赫然在目的是我们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热烈讨论过的最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我朗诵了这首诗,我说:“这是为了纪念顾城,也是为了纪念我们八十年代的诗歌。”在我之后是朗诵的是诗人柏桦。再一次神秘的巧合让柏桦讶异不已,他当时就承认,他本来也是想选择这首诗来朗诵的。

如果说《弧线》在语言的张力中还体现了“朦胧诗”特有的对象征和意象的着迷,那么我的朋友,诗人吉木狼格选择背诵的《远和近》这首诗,就特别能指明我们对顾城诗歌语言所推崇的诗学理想和趣味。“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品质的纯粹和可贵,不在于一般的评论家所谓的'“新颖深刻的表现力”,“人与自然事物的关系更近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对‘远’、‘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等坐实之词,而在于对语言本身纯粹的美感的发现。这种异质的刀法和技艺,与传统师承的学习无关,它来自与诗人冷暖自知的秘密操练和惊喜发现。这同样也使顾城在他的那一代“朦胧诗”人中显得另类和卓尔不群。

然而,顾城终于还是不能摆脱他的悲剧。与其说顾城的诗歌是逃避在极端的梦幻之中,不如说他是逃避在语言的朴素和本真之中。也许顾城已经秘密地认识到,这个让他困惑不安难以融入其中的尘世,其实本身就是纷繁复杂难以确定和把握的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世界。那么,回归到语言的简单和纯粹之中,也就成为顾城抗拒和反叛世俗和平庸的一种非常手段。

在那个时代的“朦胧诗”人当中,顾城无疑是一个天才的异端。他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此的呈现出一种异质,太过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那些朦胧诗人,这甚至会让他自己都感到困惑,也许这才是他最大的孤独和难题所在。他是生不逢时,他被误解和误读,错误地置身于并不属于他的文学潮流之中。

他似是而非地游离于“朦胧诗”潮的边缘地带,内心却有一种巨大的鸿沟,将他置身事外,也将他置身于独创的荣耀之中。当他的那些貌合神离的“朦胧诗”人同志,在诗歌的语言上无可复加地做加法的时候,他却因命运的指引,身不由已地独自尝试着进行减法的运算。他的语言因为难以承受之轻而获得一种特殊的重量。他一方面为之欣喜和迷狂,另一方面却因为独创的重力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奇怪的宿命,也许现在很难加以细细分辨。但我更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顾城。他的痛苦和迷茫,表面上是因为离群索居与现实的隔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他在诗学理想上的分裂和错乱,他因自身的天才而已觉察到了一种独享的荣光,但他却最终无法解放自己,挣脱那个时代已经溶入他骨髓中的观念的束缚。

“看到那么大的月亮/我知道我要死了/安排好最后的事/每一刻都有无限的时间/书架和孩子”这是顾城在辞世两个月前写下的诗:《睡眠是条大河》。死亡让尘世的有限变成无限。死亡让错乱和疯狂变得简单、清沏而透明。死亡使梦想的矛盾和纠结穿越了思想花园的交叉小径。死亡使诗人回归到永恒,使他摆脱了幻觉和迷醉。死亡呈现出一种神性般的寓言,让我们这些依然在语言的迷宫中挣扎和寻找突破的凡人,在困惑中停下了脚步,犹豫地四下张望,寻求暂时的喘息,然后继续怀疑。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7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可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己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己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现在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己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通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可以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美好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爱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面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