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13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局外人读后感 篇1

《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加缪26岁完成的作品。是法国荒诞哲学的代表作。最开始吸引人的是书在介绍的时候就是“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这本书。一开始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但是有从一个荒诞的故事入手,但是当你完整的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本书完整的意义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告诉人们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发出了充满和谐又有道德分寸的声音。

《局外人》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局外人》这本书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刻特殊时刻,感觉自己对待一些事物的时候,感觉自己与这个社会完全脱节,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但是又在这个剧中。做一些被人认为离经叛道的事情。也许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身在局中的意义。但是这也许是平凡的人没能自身强大的原因。当你强大到可以掌控全局的时候,才能使得自己身在局中吧!

局外人读后感 篇2

荒谬和疏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贯穿始终。虽然一开始我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母亲去世可以做到这么淡定甚至不耐烦。都说,其实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确实是这样。也许我有一个感情深厚的麻麻,而默索尔没有,也许我是一个重视母女情感的女儿,默索尔不是。

在看庭审的时候,我有一种越来越荒谬无稽的观感。杀人的行为判决,不是应该基于杀人动力杀人方式社会危害性等等考量么,为什么跟他对母亲去世的表现拼命挂钩?他不痛哭流涕仰天长啸就不对么?

就像现在,有明星去世,很多明星如果没有在网络上第一时间表达悲痛,就会被指责。所以现在才越来越流行“人生在世,全靠演技”这句话。

默索尔坦诚得令人惊讶,我想律师在单独会面的时候,即使没有明说,他的肢体语言他的表情他的反应,其实很能够引导默索尔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话。但是他没有。他坦诚得惊人,别人丝毫不为所动。他有一种本真的坚持。不为了讨好而改变自己。我想这种坚持,在任何时候不都是应该得到表扬么?

我们为什么在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失去本真,甚至失去自我。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妥协,越来越放弃,越来越讨好这个世界吧。

局外人读后感 篇3

当初我们英文课读这本书的时候,同学们都讨论的很激烈,有觉得默尔索的性格不可思议的荒唐,有觉得默尔索很酷,而我想的是——为什么他就能变成那样的性格?不过世界上人那么多,总归有一个默尔索,所以也就没有再钻牛角尖。但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复杂,而且也一直在变化,好吧,说远了。

我把默尔索的变化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开头至杀人案,基本上可一看到默尔索无疑比起普通人缺乏了一些情感,但他是一种未经过reason的非常自然、无意识的状态。他非常会观察,对外界趋于客观。这是他的nature,还未经过下意识的改变。所以他简简单单杀了个人,因为太阳太讨厌了,这其实说得通不是么?

第二个阶段基本上cover了全文,从中间到那位牧师全算上。默尔索干了件大事——对他来说,他也感觉到不一样了。而对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这可相当不可思议。所以法官问默尔索你愧疚吗,所以marie一而再再而三地安慰默尔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默尔索压根不觉得这是个那么大的问题,监狱挺无聊的,但渐渐睡个十六个小时,再消磨过剩下的几个,一天就过去了。唯一困惑,唯一让自己烦躁的就是法官啊,或者marie,他们都和自己想得不一样。法官还有那个养老院的director为什么要说自己那么多坏话,这种恶意让默尔索很难过。监狱适应得不错,可要消除和别人的矛盾(conflict)可挺让人不爽的。而这种不爽在牧师来的时候到了极点,所以默尔索又咆哮又生气地跟牧师喊了一通。

说了之后,他——第三个阶段。他觉得没啥可在乎的了。他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亡。不是一时的自暴自弃,默尔索是真正接受了这个事实并无所畏惧。这个世界冷漠就冷漠吧,我有法子对待这样的冷漠。而我死的那天,我可以期望的也就是一些人带着对我深深的仇恨来看我的死刑。我只能期待这个,那就期待。

默尔索某种意义上算是局外人,因为他容不得一点虚伪,一点都不可以,这跟很多人都不一样。但是他也跟大部分人一样,想要活得舒服些,不然他为什么折腾出来一个荒谬主义呢,也不过是不让自己失望。最后死的那一刻,他肯定也是满足的,至少他让他自己变得满足。

局外人读后感 篇4

篇幅并不长,读完却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默尔索,养老院的人认为他是冷血的,他没有陪在母亲身边,他不知道母亲的年龄,他甚至没有为母亲的逝世表现悲伤;朋友的眼中,他是一个爽快的人,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无辜的人;在恋人心里,他是一个不会做坏事的人,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但是,默尔索就是默尔索,一个不愿欺骗自己想法的人,一个对生活没有期望的人,一个不愿和社会有太多联结的人。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他站在法庭中间,听着人们为自己的辩解,他只觉得吵闹。他是一个局外人,不仅能毫不在乎的对待别人的事情,而且也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但遗憾的是,他以一个局外人的心态入局了,当他不愿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妄加的揣测也随之而来了。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守社会的规则。有时候有些事不是做给自己看的,而是做给其他人评论的。自己脸上的喜怒哀乐是别人的,只有心里的情绪是自己的。人们只看得到你做的事情和他自己内心的看法,并不能看到你的心灵。

一个人可以孤独的生活在这个社会,切断自己与周遭的联结,也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拒绝对自己说谎话。但是,当你和社会产生了联结,便不能是一个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 篇5

加缪真是个伟大又非凡的人!有时读书感觉作者消失在书中,而这本书让一个才华横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让我无奈,甚至对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观看,某一刻又让我心疼,当我突然意识到他作为局外人却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质的时候。有时我甚至觉得这局外人有点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觉昏昏沉沉没和任何人打交道时,因为当他人出现,我必然难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骗,表达虚假的好感和忏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发多少感情,决不撒谎。这让他在生活中并未少一点痛苦,因为总会有人在他身边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个众人需要的角色。这对他个人来说,也带来清醒,确定的同时带来了虚无,他觉得一切都没有价值。一个清醒而陷入虚无的人是不可爱的,因为若一切都没有价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总有一些时刻,这个“局外人”让我动容,因为他从虚无中脱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细腻温柔。最后加缪的讲话更让我对于真实、虚无、英雄主义的认识变得完整。加缪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实,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总有星星和海洋。

局外人读后感 篇6

书的最后一章描绘默尔索在死亡面临前默尔索坚持自己的主见,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父对抗与辩论,他的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他对眼前的神父的厌烦以及长久的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样爆发。作者喷射出像熔岩一样的灼热的语言描写默尔索这一状态,我亦被默尔索平时冷漠的“地壳”下“地核”状态所震撼,那些熔岩一直被郁结在那里该是多么的压抑?

我想他应该是没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确的状态,但这也是我最为担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是什么了吗?小时候总觉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都毫无理由地接受,岩浆便慢慢地累积,后面我又感觉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岩浆不是岩浆,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浆,而苦我心智的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喷涌而来压垮我?它又在什么时间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我会是羔羊还是会像默尔索那样能够真正地爆发一次,真正地嘶吼与喷涌出地壳的岩浆?这在我的当下没有发生过,在余生会不会发生?这是一个问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