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700字

知远网

2025-10-13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700字(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700字 篇1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是指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忆自己童年是发生的事。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描写无常的片段了。

这故事是鲁迅童年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见到的无常的形象,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鬼。因看见母亲因儿子去世而哭得天昏地暗心生怜悯之心将其“还阳半刻”却被顶头上司阎罗王重打四十大棒。也从无常也有老婆孩子看出无常富有人情味。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弹在当时那个豺狼当道的社会,是没有公正可言的。所以,在舞台上那个“鬼而人,理而情”直爽公正的无常形象颇受民众喜爱,也许是一种心灵的慰籍吧,因为公正的裁判只在阴间。因为恶人得不到恶报,那些打着“正义”,“公理”名号的“正人君子”们便更加地肆无忌惮,民众们是敢怒不敢言,倘若是说了“错话”恐怕就要身首异处了。

在鲁迅先生刻画无常形象的同时,也包含着对那些“人格”不如“鬼格”的“正人君子”们辛辣的讽刺。在当时那个乱世,国家有难,鲁迅先生因为体弱多病,无法冲锋陷阵,报效祖国,但这并不能阻挡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义愤填膺,坚强地拿起笔与敌人战斗着。在他笔锋下的文章,仿佛倾注了万千老百姓的愤怒在对这个世界不公的控诉!祖国腐败无能,洋人在我们的领土上趾高气昂,欺压百姓,就算撞了人也全是我们中国人的错。每个中国人都义愤填膺,却又不敢吭声,只能仰天长叹:“公理何在!”于是,那公正而富有人情味的无常便成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公理”几块钱一斤?在鲁迅先生那看似诙谐的话语中,字里行间却藏着一把尖锐的匕首向敌人刺去,向那所谓的“公正”刺去。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来说,这把“匕首”却像一盏明灯,照亮心中无尽的黑暗,给他们带来希望。正如龚自珍的诗句所述“九州生气恃风雷”在那样一个没有公正可言的乱世,在神州大地上能挺直腰板的,也许只有风雨雷电了。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为什么呢?因为人间的裁判若是公正,恐怕就得去阴间待着了。

回想起那屈辱的历史,那不公的乱世,也许才能懂得今天平等、公正的难能可贵,当时“公理何在”的无奈。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700字 篇2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这是鲁迅在他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句话。我将这句莫名其妙的话记在摘抄本上,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鲁迅的童年与青年时期。那个年代,时局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可是我却可以切身体会到那一份回忆的情怀——经过了时间的筛选,留下来的是最深刻的记忆,最有意义的瞬间。早晨沾着露水的花,待到傍晚望去,依然挂在枝头怒放的,便是最坚韧的那一朵。

我想起了小学生活。那时候班里的同学都很“秀逗”,玩一些五花八门的游戏,开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玩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我都会和父母“报告”这一天在学校里遇见的“奇葩”事,时而捧腹大笑,甚至“喷饭”。妈妈建议我,可以尝试着把这些事情写下来,留作回忆。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脑子里虽然有了文章的脉络,到真正下笔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份纯粹的快乐和蕴含的感情来。

我对自己非常失望,认为自己不擅长写作,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不能写生动。我还很着急:时间会让人忘记好多东西,等我长大了,写作水平提高了,这些好玩的事情会不会忘记了?

“写写我的小学生活”这个愿望一直埋藏在心底。

六年级下学期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不知是因为学习压力还是青春期的困扰,我发现很多同学失去了童年时的那份活泼、调皮,而我也因为即将毕业离别对老师和同学有些不舍,于是心底那个愿望又慢慢浮出水面。再一次面对童年时的纯真,心中竟升起几分敬意来。那些曾经认为自己的水平不足以写得栩栩如生、有一些细节已经模糊等等的担心,在真正开始动笔之后,都无影无踪了。而那些年一幕幕欢乐的瞬间不停地奔涌出来,在我的笔下定格成永恒。

现在,回过头来看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写的那句话:“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我懂了:时间,确实蹂躏了一部分记忆,但是最精华的那部分,却在岁月之中慢慢沉淀到心底深处,永远都不会忘记。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700字 篇3

暑假,天气格外炎热,知了在树梢唤个不停。而我,却丝毫不畏惧那浓浓的暑气。因为,手中捧着一本《朝花夕拾》的我,已然沉醉在许多有趣的片段之中。在这本回忆性散文里,鲁迅给我们刻划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善良朴实的长妈妈,贪玩好奇的小鲁迅,和蔼方正的寿镜吾先生……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鲁迅的父亲。

提起鲁迅的父亲,大家一定会想到《五猖会》这篇文章吧。在文中,父亲的形象是严厉、专制、古板和迂腐的。他会在孩子急切想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忽然要求他背诵“无聊至极”的《鉴略》,令少年鲁迅万分扫兴和痛苦。虽然,父亲心中也不乏对孩子的爱,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扼杀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在鲁迅心中留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灰色。

在鲁迅的父亲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现代家长们的缩影。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爱和希望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我们经常会在培训班或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家长怒目圆睁,或厉声呵斥,他们的孩子则可怜兮兮地坐在书桌前,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捏着笔在作业纸上踌躇着什么。这,便是现代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记得去年暑假,我不停地在课桌边为奥数而奋斗着。假期本应是孩子与大自然嬉戏,与花和树木作伴的时候,可我却被迫面对着一摞厚厚的作业本发呆。那天,我正陶醉在“明天去旅游”的美好畅想之中。忽然,一声厉喝把我从梦中惊醒:“这100道题你要是做不完,就不许出去玩。”无奈,我只好提起笔,又在草稿纸上涂抹着那些百无聊赖的数字。一直到夜幕已然深沉,我才颤抖地放下了手中的笔。

百年前,鲁迅就向压制人性的封建教育发出了大声地呐喊,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和抨击。可是,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仍旧被束缚在另一种扭曲的教育中无法自拔。十一、二岁的花季,应该像天空中飞翔的鸟儿一样,充满蓬勃的朝气;而不是囚着的笼中鸟,失去本该拥有的自由。我们的童年应该如彩虹般斑斓,而不是在作业前只投下灰色的暗影。家长们也不应该是像鲁迅的父亲一样,专制而刻板;而应该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想事情,做事情,让孩子拥有一段充满天性的童年时光!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700字 篇4

鲁迅是那个时期的伟人、英雄、他以笔为弓,以字为箭,将带着反对新中国的人的血的文字,射向那黑暗落魄的社会。

《朝花夕拾》里有三种结合,它们分别是: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相融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幽默与讽刺相结合。《朝花夕拾》表达了鲁迅强烈的反封建思想,还表现了鲁迅从儿时到青年时期所体会到人间真情,让读者看到现实。

《野草》的构思精巧奇特深广的意境。寓意深刻更是笔上添花。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让我很有感触。鲁迅十分显然的不喜欢这本书上的一些故事,因为这本书中的“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都是愚昧的孝道故事。鲁迅严厉地抨击了封建孝道的愚昧与丑恶,为后人敲响了警钟。

《狗·猫·鼠》这篇文章叙述了鲁迅与猫的恩怨。鲁迅一直都是仇猫的。他本人就不喜欢猫的性情,其他国家对于猫的不好传言又影响了他,使他对猫的仇恨更加根深蒂固;再加上他误以为自己养的可爱隐鼠被猫吃掉了,就将再罪魁祸首的名号加到猫的头上。乍看上去,鲁迅似乎有些不讲理,仇猫的事也有些牵强。实际上,这篇文章是针对所谓“正人君子”的攻击所写的,鲁迅先生以犀利的言辞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达了对他们像猫一样“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的丑态的憎恶。这种非故事性的散文读起来虽然有些枯燥,有时甚至不明白鲁迅到底想表达什么,但一旦了解了文章背后的故事,就会很容易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

《野草》中的《一觉》也让我感触非常的大。在文章中鲁迅不为青年的“粗暴”而惊异,而是为青年的觉醒而惊喜。鲁迅从军阀飞机的轰炸声中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而更感受到“生”的存生。他从青年的文稿中看到了青年“不肯涂脂抹粉”的“愤怒”而“粗暴”的灵魂。鲁迅惊喜于他们的觉醒和抗争,称他们为“我的可爱的青年们”,鲁迅的惊喜不仅是为这些文学青年,而是也是为自己,惊喜于近年来自己告别和埋葬了绝望、虚无的阴影。

《朝花夕拾》和《野草》中的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让我们感受到了旧社会的古朴,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上,更要懂得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700字 篇5

我对着这个题目沉思了好久。《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大部分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虽然我还年轻,只有十几岁,可总喜欢回忆儿时的往事。我会一动不动的凝视着天空,房顶,或随便什么地方,长久的踱着步……我的灵感深处会突然爆发出一阵奇异的颤抖,血涌上我的脸,快乐,那样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眩晕之中,我仿佛又变成了小学四年级是学生,在学校宽阔的训练场上挥拍打球;盛夏,在池塘上泼水玩耍;金秋,在玉米地里欢快起舞……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永久难忘怀的事情,这一切构成了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回忆。

小时候,我会因捡到一枚硬币而欣喜若狂,理由是终于当了一次儿歌中的那位捡到一分钱的小朋友;而今,长大的我也会捡起路上的硬币,理由是——那上面有国徽。

小时候,我会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个错别字而举手,不到老师“投降”决不罢休;而如今,即使老师写了一黑板的错别字,我除了在底下翻翻字典外,决不会有其他动作。

在这漫长的十几个年头中,许多记忆已随着岁月的侵蚀而悄然逝去,唯有成长的足迹——那记录着你的所得和所失的足迹——永远不会磨灭。我希望永远不要失去童年时代的那种快乐、天真、朝气蓬勃、不知疲倦……

童年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品味的时候很甜美,但甜美中带有一点苦涩;而成长则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许很苦——因为你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坚持“真理”的勇气,失去了一份“崇拜”的心灵依托;但随即你会发现者茶的醇美、芳香、回味悠长——你的确得到了很多;民族的自尊心,恬静而悠长自得的处世态度,决不盲目的理性(也许有点偏执)一颗日臻成熟的“仁爱之心”。

当一个人“冥然兀坐”时,不妨品品成长这杯茶,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得到了很多。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700字 篇6

鲁讯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的《阿Q正传》使每一个中国人都震。我相信鲁迅笔下的阿Q给封建社会的领导者以重重的打击。鲁迅还有另一著作,那就是《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我十分有幸的阅读了这本著作。

《朝花夕拾》是以“我”为主角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十个事。书中有我们初中生都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是我们进入初中以来学习鲁迅先生文章的之一。文章仔细描述了白草园的样貌,文中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一段必须还使我们记忆犹新,不仅仅体会了百草园,也感叹鲁迅先生写作手法的精细,赞叹鲁迅先生不愧为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在鲁迅的这本书中,多次写到“长妈妈”,说明这个人物对我有极深刻的印象。文中的我是有长妈妈带的,晚上睡觉和长妈妈谁在一起,白天她给我讲故事,那些有些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我”听得津津有味。可是,“我”有时也是恨长妈妈的,因为社会的影响,长妈妈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所以,“我”对她怀恨在心。“我”其实也不是一向厌恶她的,长妈妈明白“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爱,他期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长妈妈安息。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我看过后感受很多,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此刻这种幸福完美的时代之中。《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打击了封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我们的童年将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儿时欢乐完美的回忆罢了,我提议大家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鲁迅先生那个不一样年代的童年之梦,并且与他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