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心得

知远网

2025-10-12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心得(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心得 篇1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用自己的方式,专门写给青年人的,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封封书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情恳意切。

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来,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与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严肃的学者再长篇大论。

十二封书信,十二个不同的话题。他会在每封信结束说“再会!”会给与青少年最真诚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会为你加油打气:“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合上书,脑海中朱光潜的形象仍挥之不去:目光温和,纵然满头银发,身形消瘦,却饱含了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

一封封书信,引着我们去思考生活学习。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谈读书。读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该读怎样的书?“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朱光潜先生给了青年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读完后细细深思,信里所写的,不正是“碎片化阅读时代”下许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吗?读一本书,大多时候囫囵吞枣,只讲求读一遍的快乐与刺激,疏于思考,到头来读过的书不少,学到的东西委实不多。

除此之外,朱光潜先生还点出:“读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从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必须经过万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与何人说。”谈读书,不仅仅是鼓励我们读书,我想更深层次的让我们在书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书信虽然已经历大半个世纪,青年人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过去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烦恼同样困扰着当代青年,朱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谆谆劝导,为迷茫的年轻人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力量。感谢在迷茫的岁月,遇到了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心得 篇2

你是否曾期待拥有这样一盏明灯:它在你失去方向时为你大开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懒时提醒你青春以奋斗为歌……这是一盏温柔的明灯,语气亲切随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阳般的气息。

如果你曾期待过,品味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位真挚又极具智慧的导师,这位质朴无华的朋友,和蔼可亲地和我谈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

朱老在全书开篇写《谈读书》中,以劝告的口吻,父母的角度愿我们从当下做起,培养阅读兴趣,时不我待,他说:“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忙里偷闲,这不难做到,在本文后半部分,谈及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我想,当代青年应全面发展,而不该随波逐流。朱老先生在此为我印证了这个观点,“时间是最好的导师”,这位导师为我们筛选出的书籍,是上等的优品,这是最扎实的阅读书籍。我们有部分父母,认为这些旧书、名著是唯一适合青年阅读的,我觉得不然,不应沉浸在这老套、陈旧的书籍中,这样无法跟进社会进步的步伐,更容易缺失自身原有的创造潜能,因此我认为青年应放眼长远,选择性阅读部分当代火热的文学书籍,古今结合,才能深入心灵,找到这世界最好的解药。

现实世界中,作文可谓青年人最头疼的事,对于我来说也是。读了《谈读书》,不妨读《谈作文》,相信你头顶的明灯必更添一丝光明。由于内容繁多,愿你自己品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人生即随这时光流逝到处奔波,有迷惘的时刻,也有清醒的时刻。何为青年?青年即是能受得住考验,经得住风吹雨打,有信心,有希望,还有毅力的人,就像老先生所说:“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没理由做不到。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愿你能在这样一盏明灯中寻找正确的心灵,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心得 篇3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就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身边语重心长地与我谈话一般,诚恳真挚,亲切自然。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浅,很多的话读来虽然浅显易懂,但都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选取几封信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封,《谈读书》。读完这封信,不禁想了想过去的自己,空闲的时候还能抽出一点时间看看书,但稍微忙一点,就会将读书这件事置之脑后。不仅是看书,背单词,锻炼也是如此但扪心自问,再忙的日子,其实也能抽出时间完成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断给自己找借口一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退伍落后。我们在大学正是吸收各种养分的时候,应该抓紧一切时间,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第二封,《谈情与理》。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句话: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们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却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让我们置身事外看清某个东西,但感性更能让我们深入其中感受这个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与理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拥有的态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心得 篇4

读书甚少,偶尔得知朱光潜先生,遂购来几本其作品。近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此为作者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虽过去近百年,但今读来仍为之共鸣。作者用这十二封信,推心置腹,对青少年正遇见的、很关心的话题,读书、作文、升学等等,抒其意见,用浅析的语言娓娓道来。

劝青年多读书,每天那怕读三五页,几年读下来,收获也非常可观,所谓积少成多。直言,能不能读课外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许多成大业者,其学问多在忙碌中做成。有了读书的兴致,就有可能在纷扰的诱惑中,多出一份抵制的力量。要读书,则应读有价值的书。读无价值的书,或许无害,但浪费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劝青年在好动的天性之中,要培养能静的能力。静的修养,能让人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大帮助。常言说,冷静处事,于静中才能思考出妥当的办法。

劝青年无论是选课,还是择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兴趣资禀相近,可以发挥个人的才告,效用于社会。无论是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不是顶顶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应该是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不是颓废,不是享乐主义,而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做学问为事业,而忘却了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意义。不应当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而应当亲近自己的兴趣。一味地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及自身兴趣的人,对于生活的真谛并没有很好地领悟到,对于生活的乐趣也就并没有很好地体会得到。实际上,对于事业和学问,兴趣能帮其很好地助推其升华。

劝青年在基础求学阶段,于读书时要广开宽度,不必一味求专。没有足够的宽度,就形成不了专而深的精度。学知识,须知学问是有机的系统,学科之间常息息相通,牵此而动彼。譬如,文学中史学、生物、哲学等知识,如果只想通一窍,而置其它于不顾,那只能走向一窍不通的结果。

上次看见六六写的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在国内读完初二而后随父母赴英读书的孩子,谈到了中英教育差异。记得这孩子谈了三点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学基础学知识求宽度,不求深度,哲学,心理学等等都要学,还有诸如裁缝等选修课。二是注重求学能力培养。这女孩说,不要认为国外读书很轻松,实际上比国内更累,因为老师追得很紧,留下的作业,得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资料才能完成,学习到半夜是常事,但累而不郁闷,每完成一个项目,心中油然而生成就感。三是自信心的培养。这女孩在国内读书时成绩不拨尖,而不大受老师待见。后初到英国,语言能力弱,一度认为兴许长大后只能从事粗糙的体力劳动,但老师和同学们,夸她,帮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来英国三年时间内得到的夸奖比前十几年加起来都要多得多。待到六六问她今后的大学目标时,她微笑而又坚定地说,考牛津,当然是牛津,因为她优秀啊。

在其中一篇《谈在卢浮宫的一个感想》中,作者结尾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这番话,过去近百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耐苦,应该说这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扭转和改变。甚至可以说,更为严重。

昨天去听课,讲者头衔为北大客座教授,讲解《弟子规》。听了一天课,感觉犹如街头摊贩在吆喝得起劲,却又实在又无货可售,其动作神情堪比传销者,信口开河。今再听某大学历史系教授讲国学,感觉实在很有收获,肚里有货,出口自然有据有观点,是兜售学问者不可比者,可见在其学科领域,还是费了功夫。能不能耐住,是不是在认真做事,随着时间过去,其功效就像女人怀孕一样,终究会显现出来。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作者用这十二封信,告诫青年朋友眼光要年得长远点,务一求短期效应,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学会生活,忽随了世俗图近利。虽当初为写给青年所用,但今读来仍受益。读后,推荐杜同学可一读,不知有兴趣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心得 篇5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词:静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心得 篇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是由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先生所写的这些内容并不是对青年们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对他们进行有益的劝导。他就像是读者的一位老友,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如谈写作时所说的:“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影响我最深的一封信,是首封—《谈读书》;我是一个十分懒惰的人,特别不爱看课外书,每次看书都是被迫无奈。但是阅读完这封信后,我不禁想到之前的自己有多愚蠢。

书籍好比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籍好比帆船,它能帮助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书籍好比阳光,它能帮助我们扫除内心的黑暗。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自我。“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是啊!真得没有时间吗?真就那么忙吗?每次同学围成一团,分享自己的阅读之路时,我却是满头雾水,同坐在一个教室,同样的环境,那为什么别人有时间,而自己却没有呢?

短短的一句话,成为了点金之笔。我不能在继续荒废下去了,我要做出行动,改正缺点,阅读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但我认为我能做到坚持阅读,这件事就不再平凡。坚持阅读需要足够的耐心,正如人生的历练,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成长。

我是一位很敏感的中学生,同时这也成为了我的一大烦恼,一个眼神会让我幻想出很多事情,无论是对同学,家长还是老师。因此我妈妈天天说我感情太丰富。

谈到感情同时就会想起理性,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她是一位理性强的人,如果我说错了一些事情,她就会与我讲起道理,但有时我并非那个意思,所以在理性和感情之间真的有间隔吗?过度的理性可能会使感情产生裂缝,感情同时也会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感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理性控制了我们的行为,就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这也让我产生了许多疑惑。

阅读过朱光潜先生的《谈情与理》中,他认为:“仁”胜于“义”,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同时情感也更加丰富,肩负的责任也增多,人生就像在做选择题,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成长。

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对的事情千千万万,谁也预测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走过去了,一切便以从容。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享受到由痛苦转换而成的财富。我认为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学习,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9年义务教育,再加上高中大学,起码要16年,那换位思考一下,用16年的努力换今后几十年的幸福,是否值得?社会是残酷的,只有站的高才不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我们能好好读书。

在尾篇《谈人生与我》中,作者将自己当作一条草木虫鱼,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如果人生一帆风顺将变得无趣单调,别再抱怨生活的苦,顺其自然,在一次次的改变中成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心得 篇7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学创作和译作,对我国的美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书店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针对当时国内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以书信方式撰写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两篇附录、一篇代跋组成,文体舒缓,娓娓道来,对文学、人生、升学、审美以及情理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作品篇幅较小,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当时的畅销书,朱光潜也成为了广大青年的朋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说是朱光潜的奠基作。这本书不仅对当时青年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亲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读者平等对话,信中以“你”为对象写,读时感觉像一位朋友正在与我轻松对话,每封信署名“你的朋友”让人备感亲切与真诚。并且作者在阐明问题时不是站在高处谈大道理而是走近读者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读者谈文艺谈人生,这种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谈读书”他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怎样读书,他没有告诉我们必须读哪些书而是举出自己爱看的书和读书的经验指导读者自己选择书籍。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时作者又结合自己在高等师范学校选国文课的经验,说明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谈摆脱”是说要懂得舍弃,但不仅是舍弃而是有取舍的舍弃。其中举了“禾”、“禹”,他们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说作者完全把自己摆在和青年们平等的位置上将心比心的谈这些事。“谈人生与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让读者触摸作者的心灵,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种仿佛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让人很放松,不会因为他是大家就让人觉得他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温度。

其次就是这本书写的是青年们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写得很有趣味一点也不枯燥,让人爱不释手。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每篇信都很有意思,看了一篇就想看下一篇。可以看出作者在写这些信时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将深奥的理论问题融化在读者熟悉感兴趣的事物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得既活泼又生动。像“谈静”,“动”是要活动才能保持生机,提倡在活动中排解烦闷,“静”是要保持心灵空明才能在静中领略生活中的趣味,要让青年们懂得生命是动静结合的。他举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者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后面还引了日本小林一茶、陶渊明、王摩诘的诗作来说明静的趣味,读者就在看这些可爱例子的时候知道了生活中是充满情趣的要懂得领略生活的美。“谈作文”他举了几个大文人作文章的趣事典故,“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以一群游客看蒙娜丽莎的表现引起读者兴趣,信中有趣吸引人的地方还很多,对于浮躁的青年人抓住他们的兴趣给他们讲道理才能使他们听进去,朱先生对这点很清楚,这整本书都紧扣当时青年人的心态和最关心的问题来写,很多问题即使是80多年后的我们读起来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看似平凡却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它教会读者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作者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待人生的方法,价值标准与读者分享,这种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们犹如一盏明灯让青年们找到正确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出现在附录二,而他在《谈美》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脱个人的欲念牵绊,执着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书中谈到的这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劝导青年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长远,要踏踏实实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大流只考虑功利的东西。今天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参加学生组织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时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这样做会对自己升学找工作有帮助,却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无言之美”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易看出美学知识的一篇了,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诗画音乐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学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的生活是超现实的生活,当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暂时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调节,好更好的回到现实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生活呢那是美术家音乐家们擅长的,就是要有一颗审美的空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真的是很有魅力的一本书,不仅是对当时的青年们对我们现在的青年朋友也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教我们看待人生的方法,引领我们到美学的世界,是很值得欣赏的一本书,青年朋友们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