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卡罗纳教学反思(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1
《卡罗纳》是节选自《爱的教育》一书中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个叫卡罗纳的孩子失去母亲极度痛苦,在母亲去世后回到学校上课的一天中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关爱的事。
课堂中学生们围绕“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卡罗纳失去母亲非常痛苦?和周围的人又是如何关爱他的?”这两个问题再读书感悟,从始至终我看到学生都在同情与怜悯的神情中学习,他们在文本中体会着爱的教育。
这篇文章不但使孩子们受到了教育,学会关爱他人,更重要的是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近来我越来越发现:只要我要求的学生做到的,他们能做到就可以了,学习成绩优异也就达到我的目标。我认为这就是“爱”,“严”就是爱!今天我重新审视我自己,我知道我错了,我忽视了孩子们也是有情感的啊!他们需要老师的.关注,需要教师的呵护,更需要我们这些教师的发自内心的“真爱”。没有“爱”只有“严”,可能会成功一时,但不会成功一世!
有爱的阳光,花朵才会绽放;
有爱的雨露,草才会生机勃勃;
有爱的语言,学生才会了解你的爱有多么博大与宽容;
有爱的行为,学生才会真正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卡罗纳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卡罗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2
《卡罗纳》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描写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另一条是描写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句子,通过讲读卡罗纳的伤心句子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并分析本班学生具体学情,我将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通过卡罗纳的神态、动作以及外貌描写走进卡罗纳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卡罗纳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围绕“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展开交流,谈谈感悟。在组织教学时,我弱化了这一部分的教学,虽然学生也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朗读谈感悟:如:A、“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B、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边,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但是这一部分的拓展较少,展示不充分,受时间的限制,我只是引导学生抓住老师关爱卡罗纳的句子体会,对于描写其他人的内容关注较少,而且这部分内容没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点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由于课堂时间没合理安排好,所以有些教学环节没能充分展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认为本节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课堂读书声少了;学生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关注学生面小了,虽然也关注一些学困生,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机会展示。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3
这篇课文节选自《爱的教育》,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课堂上,我争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课文。在课前我事先让学生去了解《爱的教育》这一本书。在课堂上我也介绍了一下。在课堂中,我提了2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学习。“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应当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通过深入研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后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交流的机会,通过鼓励和诱导,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学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教学时应紧抓文章精要部分,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和思考。通过反复地读,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将“爱”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
每次教学略读课文,我都把它当成是一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训练。在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渗透,以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淡化“悲痛”部分,强化“关爱”部分,紧抓“面对卡罗纳的悲痛,大家是怎么做的?谁最让你感动?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写出自己的体会。”这一统领性的问题,贯穿全文重点部分,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时大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眼神,品词析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整堂课下来,学生做到了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人物的主要情感,受到了关爱他们帮助他人的教育。在课的拓展环节,我还适当渗透了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一种写法,从后面的习作训练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收获颇多。在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之后,让学生写下身边的爱的故事,讲读写进行有机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写作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品读、批注、交流,学生那同情与怜悯的神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正沉浸在爱的教育中。在本课中,我着重强调了阅读,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果然,这对他们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学习完课文,让学生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写出来。我没有总结,也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写出来了颇多的感受。“别人对卡罗纳的关爱,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他们之间的关爱之情,非常令人羡慕,我以后也要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爱之情,要尽可能多的关心别人。”……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4
第一次读完这篇课文时,心中被深深感动了。感动于那朴实无华的爱,感动于那伟大深沉的爱,感动于那真纯饱满的爱。我把这份爱保存着,珍藏着。先感动了自己,寻找到打动自己的基点,以这个点生发出去,才能带着孩子们感受文中人物的深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
本文中,打动我们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爱,生发点是什么呢?是人与人相互关爱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意,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尤其是眼神。找准了“点”,就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其次,对于此类情感性极强的文章,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在巧妙地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时,有效地运用文本语言,既要有表达的`冲动,又要有表达的技巧。最后,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的是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丰富阅读量,并延伸到课外阅读中。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5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应当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通过深入研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后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交流的机会,通过鼓励和诱导,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学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教学时应紧抓文章精要部分,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和思考。通过反复地读,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将“爱”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每次教学略读课文,我都把它当成是一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训练。在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渗透,以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淡化“悲痛”部分,强化“关爱”部分,紧抓“面对卡罗纳的悲痛,大家是怎么做的?谁最让你感动?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写出自己的体会。”这一统领性的问题,贯穿全文重点部分,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时大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眼神,品词析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整堂课下来,学生做到了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人物的主要情感,受到了关爱他们帮助他人的教育。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引领学生寻找感受周围的人对卡罗纳的爱的词句,从动作、眼神、心理等方面捕捉爱、感受爱。如体悟“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时,千言万语化为“放、贴”,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卡罗纳,别哭了。”又如:“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我用一句“目光默默地看着他,什么话都没说,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将学生置身于同学和卡罗纳的直接对话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对话中加深内化了关爱的情感。在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之后,让学生写下身边的爱的故事,讲读写进行有机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写作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因为年轻,所以更需锻炼;因为追求,所以更想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不断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能够更吸引学生。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6
《卡罗纳》这是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周围的人真诚的理解他,热情的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 昨天,我教学了这一课,根据课堂落实情况,进行了反思。首先在教材处理上,追求简单,因为这篇课文内容不难理解。。课堂上让学生们围绕“卡罗纳遭到不幸后是什么样子”和“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对待他的”这两个问题品读感悟。
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述,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学生怜悯的神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正沉浸在爱的教育中。
我因势利导,适时的点拨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把内容与感情充分地融合,这样便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难点。 其次,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试着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如果我是卡罗纳的同学,我会为他做什么?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进行交流,真正地走进卡罗纳的内心深处,去理解他。歌曲《爱的奉献》叩击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对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熏陶。 在经历了一次次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总之,这次,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7
这篇课文节选自《爱的教育》,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课堂上,我争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课文。在课前我事先让学生去了解《爱的教育》这一本书。在课堂上我也介绍了一下。在课堂中,我提了2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学习。“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应当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通过深入研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后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交流的机会,通过鼓励和诱导,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学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教学时应紧抓文章精要部分,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和思考。通过反复地读,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将“爱”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
每次教学略读课文,我都把它当成是一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训练。在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渗透,以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淡化“悲痛”部分,强化“关爱”部分,紧抓“面对卡罗纳的悲痛,大家是怎么做的?谁最让你感动?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写出自己的体会。”这一统领性的问题,贯穿全文重点部分,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时大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眼神,品词析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整堂课下来,学生做到了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人物的主要情感,受到了关爱他们帮助他人的教育。在课的拓展环节,我还适当渗透了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一种写法,从后面的习作训练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收获颇多。在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之后,让学生写下身边的爱的`故事,讲读写进行有机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写作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品读、批注、交流,学生那同情与怜悯的神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正沉浸在爱的教育中。在本课中,我着重强调了阅读,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果然,这对他们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学习完课文,让学生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写出来。我没有总结,也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写出来了颇多的感受。“别人对卡罗纳的关爱,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他们之间的关爱之情,非常令人羡慕,我以后也要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爱之情,要尽可能多的关心别人。”……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8
《卡罗纳》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描写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另一条是描写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句子,通过讲读卡罗纳的伤心句子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并分析本班学生具体学情,我将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通过卡罗纳的神态、动作以及外貌描写走进卡罗纳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卡罗纳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围绕“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展开交流,谈谈感悟。在组织教学时,我弱化了这一部分的教学,虽然学生也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朗读谈感悟:如:A、“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B、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边,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但是这一部分的拓展较少,展示不充分,受时间的限制,我只是引导学生抓住老师关爱卡罗纳的句子体会,对于描写其他人的内容关注较少,而且这部分内容没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点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由于课堂时间没合理安排好,所以有些教学环节没能充分展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认为本节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课堂读书声少了;学生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关注学生面小了,虽然也关注一些学困生,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机会展示。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9
近日,观看了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亲见短短的两句词,被大师演绎得波澜起伏、荡气回肠。感受了大师从“读中思”到“读中问”的诗意课堂。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的张籍笔下,乡愁是那封洗了又拆,拆了又洗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是什么呢?请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一首诗。注意文中的生字,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王老师就以这样的开课,领着我们走进了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相思。一开始,王老师要求学生将课文认真读四遍,要求读的字正腔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然后读出自己的味道。此时,王老师请两个学生读之后,分别发出“好一个故园无此声”和“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的赞叹,鼓励学生齐读,读出自己的味道。
然后,就势说:“师:真好,词读到这里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呢?”这一问,可谓水到渠成,因为读到这里,学生已经对文章的整体有了大致的印象和感觉了,王老师就这样带着我们开始走近纳兰性德的相思。通过“山一程,水一程”,读出作者的“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奈与伤感。这里,王老师巧妙抓住了“身向榆关那畔行”中的`“身”字,让学生想象作者的“身”可能在哪里?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作者的身可能在山海关外面、(身向榆关那畔行)高高的山上、(山一程)、船上(水一程),也可能在营帐里、战场上……(想象)。此时,王老师巧妙借用答问的七个同学,将他们的身体当成他的身经过的七个地方,在此基础上,追问“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学生答出“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后,王老师让学生畅谈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这里,听者已经理解了纳兰性德的相思。此时,当王老师让学生试着读出作者身心分离的感觉,伴随着音乐,伴随着王老师深情的范读,王老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深深理解了纳兰性德战争征途之艰难,塞外军营中的思乡难眠之凄凉。通过“故园无此声”,想象,对比,叩问情感,直面相思。当学生还沉浸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奈与伤感之中时,王老师又巧妙利用音乐,把听者带回了纳兰性德的故园,让感受了故园的温馨与安宁,家庭的天伦之乐。前后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纳兰性德那因思乡而破碎的心。
王老师的一句:“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让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在舒缓的《琵琶语》伴奏中,学生深情朗读。然后,王老师学生分别以旁观者和纳兰性德的至亲家人的身份叩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出自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最后,学生再次诵读《长相思》后,屏幕出现大大的“长相思”三字。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长相思!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长相思!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长——相——思!回望课堂,在执教本课时,王老师从让学生读得字正腔调圆到读出味道、读出感受,默读静思,加上直面心灵的诵读,这读出来的相思,读出来的情,让人久久回味其中……王崧舟,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以创新的理念、精妙的课程设计、高超的教育智慧,把我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让我深深懂得:语文课程,不是解释,不是说明,不是授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槃。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10
肯定不行。我再一次拿起了课文读着,猛然发现这个课题写着“卡罗纳”,可文中主要讲的是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啊。这明显地文不对题啊。作者怎么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查了《爱的教育》一书,才知道原来课文只是节选了“卡罗纳”这个故事的中间一部分,在课文前面部分写了卡罗纳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男孩,总是喜欢关心帮助别人,而课文后面还有老师同学继续关心安慰鼓励卡罗纳,让卡罗纳正视死亡的内容。这么一查,我就有想法了。可以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质疑课题,再告诉学生前面这个事实,让学生给本文换个更恰当的课题。最后给学生拓展阅读本文后面部分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这一课的思路就是这样了。下午小组讨论交流时,我的思路被我的同学们否定了。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次讨论交流我也能参与其中,说说自己的想法了(之前的很多次小组内讨论时,我总是接不上话呢)。后来全班交流时,我发现有个同学在出示句式引导学生交流所得环节跟我是差不多的,而且我的句式比他的.更具可操作性,而这一环节正是被老师评为亮点之处的。最有意思的是,也有个同学注意到了文不对题的情况,但她只是提出了这么个疑问,没有说明怎么处理,后来方老师小结时就提到这个发现很重要,可以让学生去换题试试。我听到这里时,忍不住拍了一下我的同桌。真开心!看来,我也真是不差的啊!虽然这次没有上台发言,但我知道自己也行的,这就是最重要的,最值得开心的了。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11
本文选自《爱的教育》,这是一本能提升孩子心灵品质的优秀书籍,《卡罗纳》这篇课文很令人感动。从学生的朗读中能感觉到。
课堂精彩两分钟,我结合周一的主题班会,设计了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三字歌》,师生分享后,我直接接替导入新课,补充资料《爱的教育》。
导入新课之后,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感受卡罗纳的悲伤。通过找出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入卡罗纳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去感受他的悲哀,为接下来关爱卡罗纳铺垫情绪。只有进入这种情感氛围,引起学生的共鸣,才会产生浓浓的关爱,才会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毫不吝惜地献上他们的爱,从而营造一种人间处处有爱心的和谐气氛。
第二个板块:感受幸福。卡罗那失去了母爱,却收获了更多的爱,有老师的爱,有同学的爱,有同学家长的爱,没有太多的言语,只要一个眼神就足够了。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眼神背后饱含着对卡罗纳如此深情的`关怀和鼓励。正是这种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打动学生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爱,生发的点是什么呢?是人物关爱他人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意,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
然后,时间也到了,其中我也省去了许多预设的环节,直接以“与爱同行”解说,安排作业: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此时的卡罗纳已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他的感受,这一切都深深的印在卡罗纳的心里。晚上他回到家,想起白天发生的一幕幕,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提起笔,想写下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如果你就是卡罗纳,你会写给谁?你会怎么写呢?请你替他来写一写……
本堂课,我感觉整个教学环节思路较为清晰,但在某些细小环节上处理不是很好。
首先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我引导的还不够到位,过渡语言比较贫乏。
其次,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只是做精当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做的不是很好。
再次,在使用课件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衔接上,我用的很生疏,所以很紧张。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结果导致在节奏上,前半节课很缓慢,后半节太仓促,今后要引起注意。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12
记得第一次接触《卡罗纳》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是没有过多作教材上的处理的。
原因之一,是由于此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摆在略读课文的位置来看的。
原因之二,是受到文前那段“阅读提示”的影响: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从以上这段话可以捕捉到的教学重点信息应该有二:
一是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大意;
二是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人们间真挚、友爱的思想感情。这样看来,此文只是作为一种补充阅读,进一步印证或延伸本单元的主题——爱的教育,没有承载其他更多的语文学习上的要求。应该说这是一篇人文性强于语文性,思想教育的痕迹明显深于语言训练的课文。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13
记得第一次接触《卡罗纳》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是没有过多作教材上的处理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此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摆在略读课文的位置来看的。这原因之二是受到文前那段“阅读提示”的影响: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从以上这段话可以捕捉到的教学重点信息应该有二:一是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大意;二是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人们间真挚、友爱的思想感情。这样看来,此文只是作为一种补充阅读,进一步印证或延伸本单元的主题——爱的教育,没有承载其他更多的语文学习上的要求。应该说这是一篇人文性强于语文性,思想教育的痕迹明显深于语言训练的课文。
但是,比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卡罗纳》两篇文章,在文本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价值比较统一的情况下,我认为单就语文学习,就学生语言学习点的处理,就文本的学科价值来说,《卡罗纳》一文要明显优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作为一篇政论性通讯报道,语言上比较严肃板正,情节上跳跃很大,情趣不足,政治宣传的味道过于浓厚,对于学生来说文章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缺乏吸引力。而《卡罗拉》一文,笔触细腻,描写生动,课文紧紧抓住人物的言行,将卡罗纳的悲伤和周围老师、同学们以及同学家长的同情、关心和鼓励这两条线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且行且叙,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那么意蕴丰富,情味动人,带给课堂很大的想象空间。
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这两课的教学处理上,我实际上是颠倒了主次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没有作过多的深入剖析,反而是作为略读课文的《卡罗纳》倒是整整用了两个课时。教学的过程主要抓了这样几个点:
一、通读全文,从具体的语句中品读卡罗纳失去母亲的悲伤和痛苦。这其中,包括了课文描写卡罗纳的外貌、动作、神情,以及老师的语言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的集中朗读,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卡罗纳失去母亲后那悲痛欲绝、失魂落魄的情感和形象,以此引领学生把握语句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读好句子。
二、与此相对应的,学生通过寻找“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的语句,发现:课文非常仔细、非常用心地通过描述人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巧妙而又准确地再现了人们对卡罗纳的那份真挚的感情。文本的内容基本上有以上两个块面构成,并依照事情发展顺序交错而行的结构特点也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三、通过几个语言点,深入品味人物情感,把握人物形象。课文中能够抓的语言点比较多:
1、老师课前对大家说的这番话。为了迎接卡罗纳回到学校,老师的这番话语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多。当你读着老师的这番话的时候,你明白老师的心意了吗?
2、课文几次讲到“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这“目光中”到底传达着同学们怎样的心声呢?
3、课文最后说“我恍然大悟”,到底明白了什么?是顺应着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来说的。
以上三个语言点的停留,为学生打开了足够大的深入文本、深入人物内心的空间,不管是读悟结合也好,动笔批注也好,都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积极调动原有的经验积累,把课文读深、读透、读厚。
从最后的课堂实际来看,学生的情感空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于老师的用心,同学们都很有感触。有的说是为了不让大家因为重提伤心事,而加重卡罗纳的悲伤;有的说是为了保护卡罗纳的自尊,在他悲伤的时候放声大笑是一种不尊重;有的说是为了避免刺激他,使他在与同学们的对比中,再次感受到自己的孤苦……我们平时总觉得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关注他人很少,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现在看来,这里也许隐藏着一些误解,也许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哪怕课堂进行这样顺利,课后回顾一下,总觉得有些地方的表述还可以更清晰一点,更到位一点。比如“我”恍然大悟,那么之前“我”到底在心中怀着一个怎样的疑问呢?这样的提问应该比“我恍然大悟,是顺应着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来说的”这个问题的指向更集中,并且相对于直接寻找句子来说,还包含了一个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提出疑问的过程。再比如总结课文的时候,学生了解了课文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特色,但是没有及时提升文本“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关情”的精妙。
总感觉这是备课不细的原因,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经历课堂的那个发展过程,有些东西未必是能够全部预设得了的。这样看来,我们的备课或者思想,应该是跟随课堂、跟随学生一起成长的。
卡罗纳教学反思 篇14
《卡罗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绝时,身边的人真诚、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卡罗那的那份伤、那份痛以及大家对他的爱,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时,我从“关爱、勇气”这个点出发,紧紧围绕“卡罗那失去母亲的伤痛和他身边的人给予他默默的关爱”这一情感主线,通过“卡罗纳万分伤心与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情景对比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痛失母亲的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时的卡罗那除了需要安慰,更需要鼓励,给他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他坚强。而此时此刻,孩子们感受到卡罗那的伤痛越深,才会更好感受到卡罗那需要的关爱越重要。
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再抓住卡罗那的神情、动作……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内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让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现象,去体验卡罗那的悲痛欲绝。比如: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我抓住“千叮咛万嘱咐”让孩子们想像母亲还可能对他叮咛什么?嘱咐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畅谈着母亲在世时的美好情景,而现实却和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卡罗纳的可怜,伴随悲伤的乐曲,孩子们反复品读,真正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此时我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就是痛失母亲的'卡罗纳,大声表达出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更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这节课在结尾的地方设计一个写信的环节就有些画蛇添足。还有在感受关爱的时候,孩子们没有前以部分入情……但是不管得与失,都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只有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