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石灰吟教学设计(精选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1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梳言、造境、显象和抒情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设计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设计流程
一、梳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记得画家王冕这样赞颂道(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
这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于谦,他同样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信息共享: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身影。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石灰的`知识)
2.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体会诵读:听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三、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1.历尽磨难: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在诗人的眼里,石灰力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读一读第一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被熊熊烈火焚烧着,折磨着;然而,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诵读全诗)
(3)读到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诗人于谦,想起他的伟大一生。(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于谦资料,老师补充: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对比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石灰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它更给了人们精神的启示――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而于谦就是像石灰一样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石灰一样、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这就是于谦。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一首《咏煤炭》,同样表现出了于谦的高尚品格。(引着学生诵读,难读的字加上拼音)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四、抒情:抒发诗人的情志
1.一诵――少年抒怀
十六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学生深情背诵全诗)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于谦的这首诗。(指导难点字“锤”、“凿”、“烧”的书写,后抄写全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石灰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 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梳言、造境、显象和抒情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设计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设计流程
一、梳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记得画家王冕这样赞颂道(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
这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于谦,他同样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信息共享: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身影。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石灰的知识)
2.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体会诵读:听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三、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1.历尽磨难: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在诗人的眼里,石灰力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读一读第一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被熊熊烈火焚烧着,折磨着;然而,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诵读全诗)
(3)读到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诗人于谦,想起他的伟大一生。(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于谦资料,老师补充: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对比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石灰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它更给了人们精神的启示――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而于谦就是像石灰一样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石灰一样、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这就是于谦。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一首《咏煤炭》,同样表现出了于谦的高尚品格。(引着学生诵读,难读的字加上拼音)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四、抒情:抒发诗人的情志
1.一诵――少年抒怀
十六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学生深情背诵全诗)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于谦的这首诗。(指导难点字“锤”、“凿”、“烧”的书写,后抄写全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 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边看边想,你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2.学生。
生对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就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诗句,师指导读。
3.如果你是于谦,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吟起自己年少时所写的这首诗?指名读。
(三)入境诵读
【播放音乐,出示简介,生自己看】
【继续播放音乐,师讲述】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咏物诗,正如《石灰吟》那样,表达了诗人的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出示】《墨梅》《竹石》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揣摩一下怎么读这两首诗,读好了,就说明你基本读懂了。指名读,师指导读。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二)吟咏“清白”民族魂
1.串读三首诗
【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
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
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自由读一读,从诗句中,你有什么发现?
2.生汇报
(师可以提示:从表达的志向的角度,从诗人的朝代,从文字的角度,从选择“物”的角度等)
3. 揭示“民族魂”
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我想请在这节课上认为自己的朗读有进步的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只流清气满乾坤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指名读。谁能把这三个词的涵义读出来。
【出示】清气 清白 坚劲
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两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清白
石灰吟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灰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2、问什么是化石?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二、学生齐朗诵:
1、正音正字:
qí huàn yuán ɡǔ hái ɡǔ ɡuǒ cánɡ cōnɡ lónɡ yōu yǎ tàn fú
奇 幻 远 古 骸 骨 裹 藏 葱 茏 幽 雅 叹 服
zào wù zhǔ hǎi kū shí làn rì zhuǎn xīnɡ yí
造 物 主 海 枯 石 烂 日 转 星 移
三、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整体感知 思考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本诗可以分为几层,试概括每层的大意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引起读者去想象远古世界和倾听神奇故事的兴趣
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四、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赏析诗歌语言。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五、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自由圈点批注,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七、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抒情性的科学诗的形式,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八、作业:
(1)课后学会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课训作业。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9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习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陈毅)、《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10
一、疏言:理解大意
1、导入解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冕写的《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在这首诗中,诗人这样赞颂墨梅(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
(2)谁知道石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石灰是将石灰石放入窑中用烈火煅烧而成,它的外形仍像一块石头,我们叫它生石灰。生石灰加水就变成了粉末状的熟石灰。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用熟石灰粉刷出来的。“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教师相机正音,重点订正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同桌同学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全诗的意思,不恰当的地方师生订正、补充。(这首诗大体意思是:制作石灰十分困难,先从深山中千锤万凿取石头,然后用烈火煅烧取来的石头。石灰具有崇高的品格,为了造福人类,它把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品格,既平平凡凡,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学生诵读全诗。)
二、显象:感受品格
1、历尽磨难: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石灰的生成历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读一读第一、二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为了烧制石灰,深山里的石灰石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凿开了心,掏出了肚;石灰石被运下山,又忍受熊熊烈火焚烧。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
(3)读了这首诗,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于谦伟大的一生。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补充: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现在杭州)人。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同学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顾,坚强不屈、纯洁高尚。于谦的一生就像石灰的一生,他的品格体现了石灰的品格。)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在于谦的诗作中,还有一首《咏煤炭》,同样表现了于谦的高尚品格。(学生诵读,难读的字加上拼音。)
三、诵读:内化积累
1、一诵——少年抒怀
于谦十六岁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昂的诗。想想少年于谦为什么能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立誓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我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立下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学生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景仰。从《石灰吟》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全体学生深情地背诵全诗)。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抄写于谦的这首诗。(重点指导“锤”、“凿”、“烧”的书写,后抄写全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2、问什么是化石?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二、学生齐朗诵:
1、正音正字:
qí huàn yuán ɡǔ hái ɡǔ ɡuǒ cánɡ cōnɡ lónɡ yōu yǎ tàn fú
奇 幻 远 古 骸 骨 裹 藏 葱 茏 幽 雅 叹 服
zào wù zhǔ hǎi kū shí làn rì zhuǎn xīnɡ yí
造 物 主 海 枯 石 烂 日 转 星 移
三、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整体感知 思考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本诗可以分为几层,试概括每层的大意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引起读者去想象远古世界和倾听神奇故事的兴趣
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四、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赏析诗歌语言。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五、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自由圈点批注,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七、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抒情性的科学诗的形式,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八、作业:
(1)课后学会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课训作业。
石灰吟教学设计【常用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石灰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