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落日的幻觉》教案(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绮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3、掌握有关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2、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筷子变折”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筷子变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形成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
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出示幻灯片)--落日怎么会是扁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幻灯片)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出自晋李 密《陈情表》,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学习一篇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板书)
提问:那么这篇课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这篇文章怎么安排结构?
--开头引用诗句(问:引用的作用?)--描述落日景象--过渡段--阐释原因
明确:结构清晰,为我们将来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文章的`重点放在对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的阐释上,我们就来阅读这个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的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变大)
以表格的形式提问文章内容,
锻炼口语表达:作者说明了落日产生( )的幻觉,是由于( )形成的
四、说明文的语言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一般比较平实,但可以适当采用描写成分。例如第二段,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出示幻灯片)
日落前--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
日落时--接近地平线时,缩身变扁
日落后--周围伴有灿烂的晚霞,背后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会出现紫光
五、写作意图(出示幻灯片)
原来这么美丽的夕阳和斑斓的蝴蝶的翅膀也都是我们眼睛的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很多。当你面对这些现象时,是不是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养成质疑的习惯,多思考,多探究,找出事物本身的真理。
六、拓展训练
1、课堂练笔--描写一段日出时的美景(出示幻灯片)
教师读范文,学生写后进行点评
2、诗词积累--描写日出的优美诗句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 刘禹锡 《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明朝 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 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乡思》
七、作业
作业:文中提到落日看到起来好像并没有变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原因。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呢?
板书设计:
现象: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幻觉)
日落
本质:光线散射 光线散射 人眼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 未说明 (原因)
波光长短 大气层密度不同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2
【学习导言】
你是否留意过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那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也蕴藏着奇趣横生的科学奥秘。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落日的幻觉”,探询其中的奥妙。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积累基础)
【通读课文】
关于“落日”,我能想到如下一些古诗句:
通过预习,我从文中知道了落日会产生如下一些幻觉:
【积累基础】
读一读 查一查 写一写
日薄( )西山,气息奄奄(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吟( )咏 绮( )丽
殷( )红 坠( )落 暗弧 绚( )丽 旭( )日 变化多端 蔚( )蓝
课内学习(预习反馈、品读课文)
【预习反馈】
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品读课文】
梳理文本内容
研读重点文段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_____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品味文本语言
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课后学习(完成作业-描写片段)
1、完成作业本。
2、请你根据日常观察,描写一段日出景象的文字。(100字左右)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 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 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 我读 我画 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 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4
答案:
1、qyānzhuìxiāngxuànshuāiāiyín
2、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颜色美丽。减弱,减退。
3、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4.A
5.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一住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凛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6.(1)原文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人们对日出的喜爱。
(2)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片段阅读
7.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
8.过渡句 承上启下
9.作比较。 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10.“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2
《落日的幻觉》是我首次接触的、八年级上册的新教材。
在备课的时候,我曾考虑到三点:一要努力引导学生区别记叙文与说明文写作目的之不同,即课文所描写的文字只是为了呈现“落日幻觉”这一现象,而不是为了表达个人欣赏美感,解说其原因才是说明重点。二要引导学生借助填写课后习题一的表格,来理解课文的说明重点在哪里、说明顺序是什么。第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导学生缩写课文,将描写现象的部分略去,只保留事理部分,尊重说明文体,尊重课文愿意。
今天上午,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初二(3)班的同学对课文理解的速度和深度还不如初二(4)班。原因是(4)班同学见识广于(3)班同学。也就是说,要学好说明文,必须先具备该文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否则,语文老师就多了一层的麻烦,即在讲解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作为背景支撑,协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落日的幻觉》涉及物理的光学知知,倘若学生物理没学好,将影响到该文学习,夸张地说,可能“不知其所云”,当然更谈不上理清课文的说明条理,也谈不上全面深入读懂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了。这一点,就像《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涉及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物理、化学,初二学生物理刚入门,化学还没学,难怪让学生如若误闯迷宫的感觉。
对我来说,因自然科学关注不多,理科知识显得十分欠缺,所以不能百分百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要,不能不说是一份遗憾。不过,说明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会其中的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各种知识点: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具体运用。于是,我只能对孩子们坦言:你若希望完全弄懂的话,请上“百度”去查吧。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 )绮丽( ) 衰减( ) (yān) 红 (zhuì)落
尘(āi) (wèi) 蓝 暗(hú)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课堂探究
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5、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6、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7、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8、《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9、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10: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 我画 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板书设计
人生的启迪?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7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 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 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 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8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 )殷红( )坠落( )镶( )绚丽( )
衰减( )尘埃( )吟咏( )
2、解释下列词语
(1)、日薄西山
(2)、气息奄奄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绮丽
(5)、衰减
3、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 ;如果你是种子, ;如果你就是你, 。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
6、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阅读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8、第一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
9、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10、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9
【教师寄语】 太阳也光顾污秽之地,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玷污。(第欧根尼)
学习目标:
(1).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及其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 3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课前导学:
你知道什么是光的散射、光的折射和眼睛的叠合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吗?
光的散射: 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与光的吸收一样,光的散射也会使通过物质的光的强度减弱。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眼睛的叠合效应: 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由人眼叠加而成的.
1. 借助工具书,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音.(字词读音小组长检查)
幻觉( ) 吟咏( ) 绮丽( )
殷红( ) 日薄西山 ( ) 气息奄奄( )
3.熟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内容.
a、本文是什么文体?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4.课文讲了落日时的哪些幻觉?在课文中标出.
课中导学:
1.检查预习.(字词读音小组长检查)
a、 本文是什么文体?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明白落日让人产生了哪些幻觉和产生幻觉的原因
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请在书中划找、标注)
你发现文章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3.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分析课文采用的说明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再读4-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揣摩语言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则近义词替换句中带点的词,将换后的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 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 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2. 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 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 句: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删除法:删除以下这些带点的词语或则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旭日.
探究结果: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 、 。
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使我们知道:美丽的落日景象背后竞隐藏了这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可以用科学道理解释的美丽的自然景象?
2.我的收获:
作业:
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谈谈感受。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收集资料解释 “落日变大”的原因。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 )绮丽( ) 衰减( ) (yān) 红 (zhuì)落
尘(āi) (wèi) 蓝 暗(hú)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课堂探究
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5、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6、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7、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8、《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9、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10: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11
一、导入 :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观察到了什么?再看第二幅,你看到黑点了么?其实,第一幅图中,轮子并没有转动,第二幅图片中一个黑点也没有。这都是我们的幻觉。即便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去探索落日的奥秘。(板书课题)
师: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一个善于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于科学奥秘的探索更得如此,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好,咱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自学探究
二、默读课文 自学探究
读课文思考:
1、注音
2、解词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板书:幻觉、原因) (先概括后提问第二题)
三、重点研讨
快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落日幻觉以及解释幻觉产生的原因的句子。
师:文章第几段描写了落日的.幻觉景象?(第二段)同学们想不想看到落日的奇异画面?(想)那么,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落日的每一幅画面。放音乐!
看到落日的画面了吗?美不美?
现在请判断图片中出现的是落日中的哪一种幻觉,并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落日中的几种幻觉形成的具体原因。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看哪个小组判断得快。
师: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说明白的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并分析它的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介绍幻觉产生的原因和描写幻觉的顺序一致吗?为什这样安排?
3、本文为了更好的阐明事理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师: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科学道理很抽象,作者又是怎样吸引读者去阅读呢?答案是准确生动的语言。现在我们就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四、赏析语言
1、如果把“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一句中的“大”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2、除了准确周密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动优美,这主要体现在第( )段。请你摘抄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五、拓展练习
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
六、夕阳下的收获
提示:1、学到了哪些知识?
2、有何启示?(养成观察的习惯,就会增长知识,受益无穷)
七、教师总结:
地球就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它无时无刻不向我们展示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自然画面。让我们用心灵去观察,用知识去探求,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因为你们是朝阳不是落日。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12
答案:
1、qyānzhuìxiāngxuànshuāiāiyín
2、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颜色美丽。减弱,减退。
3、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4.A
5.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一住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凛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6.(1)原文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人们对日出的喜爱。
(2)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片段阅读
7.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
8.过渡句 承上启下
9.作比较。 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10.“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2
《落日的幻觉》是我首次接触的、八年级上册的新教材。
在备课的时候,我曾考虑到三点:一要努力引导学生区别记叙文与说明文写作目的之不同,即课文所描写的文字只是为了呈现“落日幻觉”这一现象,而不是为了表达个人欣赏美感,解说其原因才是说明重点。二要引导学生借助填写课后习题一的表格,来理解课文的说明重点在哪里、说明顺序是什么。第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导学生缩写课文,将描写现象的部分略去,只保留事理部分,尊重说明文体,尊重课文愿意。
今天上午,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初二(3)班的同学对课文理解的速度和深度还不如初二(4)班。原因是(4)班同学见识广于(3)班同学。也就是说,要学好说明文,必须先具备该文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否则,语文老师就多了一层的麻烦,即在讲解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作为背景支撑,协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落日的幻觉》涉及物理的光学知知,倘若学生物理没学好,将影响到该文学习,夸张地说,可能“不知其所云”,当然更谈不上理清课文的说明条理,也谈不上全面深入读懂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了。这一点,就像《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涉及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物理、化学,初二学生物理刚入门,化学还没学,难怪让学生如若误闯迷宫的感觉。
对我来说,因自然科学关注不多,理科知识显得十分欠缺,所以不能百分百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要,不能不说是一份遗憾。不过,说明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会其中的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各种知识点: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具体运用。于是,我只能对孩子们坦言:你若希望完全弄懂的话,请上“百度”去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