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初三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初三读后感 篇1
这些天,我读了曹文轩的这部长篇小说《青铜葵花》,让我受益匪浅。语言、动作……都让我真实地感受到青铜和葵花的爱学习,孝顺父母、奶奶,懂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因为葵花的爸爸不幸落水身亡,使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痛苦。但天有不测风云,在葵花12岁那年,命运又将这个可怜的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看着这两个生动的人物,我很感动。青铜为了让妹妹的上学梦想实现,亲手将自己的愿望捅灭。青铜和葵花在遭遇了水灾、蝗灾之后变得更加坚强、乐观了。但他们最终没有逃过命运之神的手掌心。这分离的痛苦,甚至让青铜喊出了他一生以来的第一句话:“葵——花!”这么感人的事,这么幸福的经历,这么令人羡慕的兄妹感情,这么……
翻了翻《美丽的'痛苦(代后记)》时,才知道作者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重痛苦!欢乐固然重要,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是啊,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重痛苦!快乐很重要,但痛苦也很重要。有了痛苦的遭遇,才能更加珍惜快乐的时光,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给我们的启示吧!
曹文轩的这本书,使我有感而发,也使我有许多疑问,葵花最后有没有回来?青铜最后看到的是不是真的?……
初三读后感 篇2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
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初三读后感 篇3
我在城市长大,见惯了高楼大厦。可每次回老家,都能闻到新鲜的空气,看到田野,鸡鸭,最可爱的还是昆虫。
通过《昆虫记》,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大自然中这写可爱的小精灵。蝉比蚂蚁更勤劳;蟋蟀不仅是歌唱家,还是建房子专家;螳螂是个高明猎手;蜜蜂、猫和红蚂蚁会找到回家的路;萤火虫吃蜗牛;黄蜂不仅是凶狠剑客,还是温柔的'护士;七星瓢虫又叫淑女虫;被狼蛛咬过之后会疯狂跳舞;条纹蜘蛛是才华横溢的‘纺织工’;松毛虫总是跟着头领走;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法布尔对普罗旺斯人很喜爱的小虫七星瓢虫的描写。先写了普罗旺斯人对七星瓢虫的喜爱之情,又写了它是高贵的贵族,长得很漂亮,像一位撑着小伞散步的闲雅淑女,所以又叫‘淑女虫’。又写了淑女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杀戮机器。一但运转起来,一群群蚜虫顷刻间便会尸骨无存。又举例和大蚂蚁争蚜虫最后取得胜利的事例。还说了其实也是个温柔贤淑的好母亲,竟然懂得计划生育。无论它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它一直充满好感。
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谱写的美妙乐章吧!
初三读后感 篇4
活着,是一种本能,无关环境。哪怕这个世界让你绝望,让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顽强地活着。这就是生命的本能,是最真实的对生的信念。
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一边阅读,一边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泪。同时我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难。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初三读后感 篇5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根据唐三藏去天竺取经的故事改编而成。
首先来说说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那种不畏强权,疾恶如仇的人。孙悟空生性淘气,不甘被压迫。不愿屈从于无助的现在。他听说所有生灵都难逃一死,只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就毅然横渡大洋,拜师学艺。他并没有向玉皇大帝低头,而是勇敢地直闯云霄。虽然被压在五指山下,却也从未泯灭过希望。他疾恶如仇,在护送唐僧取经路上将一伙强盗杀死,却遭唐僧训斥,一时不平,跑到东海龙宫来逍遥,但后又经龙王劝说,想到唐僧对自己的'救命之恩还没报答,决定护送唐僧直到西天。却被唐僧套紧箍,念咒。他在盛怒之下,欲杀唐僧,但想到自己的使命,还是忍住。他一双火眼金睛,能辨妖善,为保护唐僧孙悟空不止一次落入火海,可是他依旧不屈服一切。也许,唐僧因为种种原因误解孙悟空。但是,孙悟空并没有忘记师傅的教导和救命之恩。在和妖魔鬼怪的每一次战斗中,都要靠他冲锋陷阵,或是去搬救兵。我想:到最后唐僧也被他感动。
终于,孙悟空成功,在经历许多困难以后,孙悟空再不是当年的猴子。他是一个佛,他的头上冒出金光,他终于能长生不老。
初三读后感 篇6
我读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我对里边的很多地方有很多的话要说。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可以不说就不说,莫言的奇怪印证了他的名字——莫言,不想说,不愿说,无声的世界是最美的,很多话,莫言愿意让自然和动物来代言。除了童年视角,他还喜欢从动物的角度来叙事,“从胡同里,鸭子们望见一个高个子老头儿挑着一卷铺盖和几件沉甸甸的铁器,沿着河边往西走去了。”讲的'就是老铁匠被小铁匠挤兑出走一事。“老头子走了,又来了一个光背赤脚的黑孩子。那只公鸭子跟它身边那只母鸭子交换了一个眼神,意思是说:记得吧?那次就是他,水桶撞翻柳树滚下河,人在堤上做狗趴,最后也下了河拖着桶残水,那只水桶差点没把麻鸭那个臊包砸死……这个在前面也有叙述,”不知道用什么姿势他趴下了,水象瀑布一样把他浇湿了。
他的脸碰破了路,鼻子尖成了一个平面,一根草梗在平面上印了一个小沟沟。几滴鼻血流到嘴里,他吐了一口,咽了一口。铁桶一路欢唱着滚到河里去了。……他呼呼隆隆淌着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着水往回走。“我们关心的一直是人的世界,殊不知,动物也在用他们的眼光品评人,这就是莫言叙述视角的独特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