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篇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过讲述两件生活小事反映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多读这样的文章,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反映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听了老师上的这节课后,我颇有感触。我重新读了一遍,突然发现高尔基的话就像是我的人生指标:“给永远比拿愉快”“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是的,就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给永远比拿愉快”。在一件小事中,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妈妈躲在空调间,谁也不愿意走出房门半步。可是,电视里那一根根冰棍的广告把我的馋虫也给勾出来了,于是,我便央求妈妈让我买根冰棍,妈妈抵不住我的“死缠烂打”,只好给了我五块钱,打发我自己去买冰棍,可是我又不想去接受烈日的“煎熬”,但是为了能吃到冰棍,我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跑向超市。正当我要跨进超市时,突然听到一声声哀叹声,我好奇地循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隔壁眼睛失明的爷爷跪倒在了地上,双手不住地在地上摸索着------我想:我还是先走吧,好不容易才磨蹭到钱出来买冰棍吃。可是,我一听到盲人爷爷那无助的声音,又不忍心不顾她,在百般犹豫之下,“见义勇为”还是战胜馋虫。
于是,我飞快地跑过去,扶起了倒在地上的盲人爷爷。原来盲人爷爷丢了五元钱,如果没有这五元钱,他就回不了家了。我想:好人做到底吧!于是帮盲人爷爷找了起来。可惜的是,找了半天仍一无所获。盲人爷爷急得脸通红,我见状,摸了摸手中已渗汗的五块钱,心中矛盾重重:是买冰棍,还是------反复斗争之后,我决定将自己的钱给盲人爷爷。于是我装作高兴地喊起来:“找到了,找到了------”我把钱塞到盲人爷爷手里,他高兴地笑了,连声感谢我。望着盲人爷爷渐渐远去地的背影,回忆着盲人爷爷那甜甜的微笑,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终于真正体会到给予的快乐了。
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篇2
本学期,我读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蒋风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了。我读了这篇后,不仅受到了好的熏陶,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的最喜欢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和“写信号教子”两件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以及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文中“ ‘给’ 永远比‘拿’愉快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给”指给予,即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拿”指拿取,即向人们索取。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所有人都需要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的.爱。所以,这样的一篇哲理文章,使我受到了深深的教育。
记得有一次考试时,我的同桌的笔没水了,而我的文具盒里还有一支新的,是姐姐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一直都不舍得用。到底要不要借呢?我的大脑里好像突然冒出了两个小人,一个说:“借吧,借吧,他可是你的好朋友呀!小学生要懂得助人为乐呀!”另一个又说:“这可是你的笔呀,干嘛要借别人呢?”正当我要拒绝时,我突然想起了这句话。于是,就将笔借给了他。他很开心,我很开心。事后,他还做了一朵鲜花送给我,我十分感动。
所以,我十分喜欢读这篇文章。我也要像高尔基说的那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一个所有人都需要的人。
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篇3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而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给”永远比“拿”愉快。读完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有一个同学,她叫丽丽,她可是班上“著名”的热心肠。她帮助过的人有上千位,帮别人的事情也有上百件。有一次,学校组织同学们自愿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款。想捐多少都可以,捐其他的东西也可以,书籍、旧衣物、不用的学习用具……可是丽丽什么都捐了,捐钱捐的50元,还把她所有不看的书都拿了过来,旧衣服、不用的学习用具足足装了好几个大箱子。
我感到很疑惑,便在放学时问她:“丽丽,你为什么要捐那么多东西呢?我分明看见那里面的东西还有新的呢!”“可是,你不觉得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特别可怜么?一双双明亮的大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知识的目光,他们的脑袋瓜不比我们差,但就是家境不好,没有办法去供他们上学,他们的用到笔实在抓不住了还舍不得扔,一块橡皮用完再把橡皮屑收集起来,揉成一个团再用,一个作业本正面写得满满的,在翻过来吧反面也写得满满的。”
她的这番话一下子惊醒了我,让我受益匪浅。
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篇4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当我读完第14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后,有一种“‘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感觉。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年暑假,高尔基的妻子与儿子一起去意大利一个小岛上探望在那里休养的高尔基。高尔基的儿子在爸爸的小岛上种了许多花草。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高尔基看着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就给儿子寄了封信。信中高尔基用教育的口吻既夸奖儿子又教育了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从而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与交往中“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活中,我们要牢记“给”永远比“拿”愉快,光索取别人的东西是不会快乐的,只有在给予别人的同时才会感到快乐。给予不光是给予物质,还有力量、精神上的给予。有一次,一个同学的笔没有墨水了,我想起自己还有一支备用的笔,就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他连声道谢。我一天都为这一次小小的给予而感到快乐。的确,给予是快乐的,世界上没有给予,就不会有欢笑。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向别人索取,那这个人终生都不会欢笑。例如那些小偷,他们天天偷别人的东西,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天天都要过着偷偷摸摸、担惊受怕的生活,内心并不快乐。终生快乐的人不是索取到别人的东西才快乐的,而是在给予别人的同时得到的快乐。这不正是“‘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道理所在吗?
一个快乐的人,他懂得快乐的真正意义,不是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才会快乐,而是在给予别人的同时才感到快乐的。而一个不快乐的人,他认为只在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时才会快乐,而他并没有想过“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时刻都要铭记“给”永远比“拿”愉快,愉快的来源不是索取,而是给予。给予是快乐的,而只有当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会给予别人时,才能真正感到“给”永远比“拿”愉快。
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篇5
我们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主要讲了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修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他还写信教子。
读到“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时,我就想起我们班的班长——张钏钰,她乐于助人,比如期中考试,有人考不好,伤心的哭了,她就赶紧跑过去安慰他,还把他不会的题讲一遍,如果他还是不懂,就一遍一遍地接着讲,直到他懂了为止。我看见他一下课就给那位同学讲,整整占用了她六节下课时间,那位同学的泪水在眼睛眶里直打转,一直连声道谢,不知该怎么谢谢她,张钏钰却谦虚地说:“不用谢,这时我应该做的。”
读了这段话,我还想到了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如果哪位同学不会做题,她就耐心地辅导那位同学。有一次,我们正在做作业,有一道题不会做,就想上去问老师,我刚走了一半,就返回来了,突然,背后传来我的名字,郁铠浍你是不是有题不会做,上来,老师教你,我拿上作业本跑了上去,老师仔细地给我讲了一边又一遍,整整给我讲了一个小时,我这个榆木疙瘩终于开窍了,我连忙和老师说谢谢,就回座位了。
有的人只顾自己,就不帮助别人。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懂得了“给”永远比“拿”愉快。我受益匪浅。
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篇6
学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高尔基特别的教子方式——写信教子,让孩子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切都像是一只无形的小手,拨动着我的心弦。
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予别人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最好的奉献。在我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事,但铭刻在我心的还是这件事。
一天,我的奶奶在地里干活,边拔草边照看着我。我一旁玩,奶奶一不小心把手刮破了,随意止了下血,又接着干活。我看见了,一直不定心,心里盘算着怎么办。一摸口袋有零钱,便想去商店里买创口贴。便对奶奶说:“奶奶我要回去拿一下东西。”奶奶说:“哦”。
我跑去商店,买完之后我又想奶奶一定又饿又渴,我回到家拿了几个面包,倒了一杯水。我跑去奶奶那里,奶奶休息了一会,我把面包和水给她。又拿出自己口袋里的创口贴给奶奶包上,奶奶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那是幸福的眼泪。
学了课文之后,我会牢记高尔基说的话——“‘给’永远比‘拿’愉快”。我要做到无论何时何地,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