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10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1

白岩松,央视名嘴,一直给人以正直,睿智,儒雅的形象。《幸福了吗》是句温馨的问候,也是一句发人深省的问候。

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这是一个人人都在寻找的答案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多人自以为都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幸福了吗?也常常在问自己,有时好像是,有时好像又不是。

《幸福了吗》的作者白岩松也没有给我答案,只是不停地在追问,不停地在拷问,以自己所经历的事,以自己所接触的人,加上自己的思考,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在剖析着这人与时代。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已内心之间的问题。

忽然好像有点明白了:物质并不代表幸福,它只不过是解决了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并不一定一起解决了后面两个问题,而对于现在的大部分人来说,后面的两个问题显得更难以解决。况且所谓欲壑难填,再丰富的物质也难以满足某些人,名利之心岂有满足的时候,所以我们脚步匆匆,忙着不断地创造物质,忙着不断地争名夺利……而此时我们迷失了,“走得太远,竞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就像有首歌《春天里》唱的那样,“记得曾经一无所有,可当初是那么快乐。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曾经年少轻狂,但那时只有简单的生活,追求也是简单,人虽一无所有,但是过得简单快乐,便拥有无处不在的幸福。时过境迁,在拥有了许多物质条件的同时,疲于奔命,绞尽脑汁,在层层压力下并不能获得幸福。所以物质的富足并不代表人的真正幸福。我想,内心强大,简单生活,身心平静,真心满意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是真正的幸福吧。

幸福了吗?幸福说到底只是一种感受,一种感觉,一种心理状态,与人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只要你的需要少一点,低一点,欲望少一点,弱一点,那么你就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或者在生活中,你能时时刻刻怀揣一颗敏锐的心,时刻发现身边的快乐与感动;打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命中的所有的好与不好;敞开包容的心,容纳尊重世间的众生相。也不要因为一方面的失意而去否定其他的快乐与幸福,那么你肯定会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幸福了吗?谁能给你答案呢?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2

“幸福”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大家都在追求它。但是对于幸福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小时候的我认为过春节就是幸福,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彩缤纷的灯会。总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但是现在我对于什么是幸福却感到很困惑,很迷惘。读了《幸福了吗》后,我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

书中让我触动最深是白岩松说到的老师,他的家人很多是教师,在学校中学习中总是得到教师的鼓励。如今,我也是一名教师,我幸福了吗?会有学生会为我感到幸福吗? 掩卷沉思,教师本身就是个奉献的职业,教师要多想想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想想受到他人的尊重,想想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渐渐地你的心境便会豁然开朗了。所谓幸福感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不同于物质的东西。作为一种个体化的感觉,幸福感应该是植根于自身的一种心理感受。如果我们把教书当作一种职业,可以享受课堂带来的亲切感,感知学生目光中的求知欲,体会童心未泯的快乐;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可以感受学生成长的光荣感,体验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幸福了吗》,我感谢你!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懂得怎样从我的教师生涯中感受幸福,我相信我的一生一定会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阳光之中。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3

这个新年假期,我看了一本书,是白岩松写的《幸福了吗》,昨天晚上写了读后感,给大家分享一下哈。希望大家有时间都看一下这本书。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新闻节目,如果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看的影视节目,我时常会开着电视机,开着新闻频道能看一天!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就跟别人不一样,有好看的电视剧怎么就不看呢?嗯,有时候我也奇怪,看新闻几乎成了我的习惯,每天晚间,我都在看新闻频道,当然,喜欢看新闻,不仅仅是想要了解每天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更吸引我的是一些评论性节目的主持人常常带给我的一些观点以及他所传播给这个社会的正能量,而我最喜欢的主持人中,白岩松就是其中一个。

看了他的《幸福了吗》这本书,其中有一些“故事”真的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深有体会。喜欢他的直接、敢说敢做的个性,喜欢他的睿智和幽默,更喜欢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正气,这种正气我觉得是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很少能够体现出来的。特别喜欢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是那么的机智和自信,让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白岩松说,他只是一个本科毕业生,没有什么所谓的高学历,也没有任何的出国留学的背景,正是中国的高考让他有成就现在的一个机会,一个转折。他的成就我们都可以从这一本书中看到,所以我想说,在当今社会,在大家都在追求高学历和洋文凭的潮流中,别忘记我们自己国家的教育才是给了我们人生最大的根本。白岩松所写的每个小“故事”在我看来是那么的真实、自然,他的语言表达是那么生动,心里的想法都那么形象的表达出来,真的让我打心眼里佩服他。对于一个学文科的我来说,感觉中文都没有学好,真是惭愧的很。多少年都没有写过一篇读后感,甚至连空间的日志都懒得去更新,不是没有什么可写的,而真的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与我产生共鸣。特别是看到现在很多学生,为了学习英语,把英语单词和语法记得烂熟,可是一到写作的时候,就打不了高分,原因是什么?其实我个人觉得还是中文没有学好,写不出让人们看了还想看的文字。就像现实中,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看穿越类的小说一样,为什么有的作者能够写得那么逼真,难道世间真有穿越一说吗?

看到白岩松的爱好,喜欢足球,经常和其他几位体育主持人踢球,喜欢唱歌,更喜欢阅读。他也是从体育爱好中交到了朋友,甚至还影响到他儿子的兴趣,在这些他喜欢的事情中,体验到了人生的幸福。联系到现在的我们,在压力山大的工作环境下,我们的兴趣又是什么呢?我们还有单纯的兴趣吗?还会有坚持的动力吗?好像我身边还真没有几个人一直再坚持他原本的兴趣与爱好的。

非常喜欢书中写的这样一句话:“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是的,我觉得这句话是那样的贴近我的心,我时常拿着自己的不如意来和别人比,有时候心态上就会很不平静,常常把自己搞得非常的累。看了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在每天的忙碌中,有时候停下来好好的想一想,平静下来,会发现其实我比我们中很多人都要幸福太多,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别人要很羡慕我才对啊!

看着白岩松的经历,真的发现我们也应该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有个记录的习惯,哪怕一个照片,一小段文字也好,这都是人生成长的足迹,等将来老的那一天,我们还可以微笑着回味,啊,我原来做过的事情这么多啊!我想这就是幸福。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4

幸福了吗?这是我工作以来一直比较关注的话题,幸福了吗?就像此书作者白岩松说的那样我们国家10多年的高速GDP增加带来各种的物欲横流,满足了我们各种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一直追求速度的发展,我们拥有了很多,但唯一缺少了幸福感!你幸福吗?我倒觉得真正内心幸福的人!

原因何在?因为社会压力过大,因为唯物主义,各种现实主义,拜金主义,也许真的无可厚非,这是强压社会下的自我追求的畸形结果更或这是更适合我们更好地活下去的必然选择,选择幸福活下去的权利有错吗?当然没有,生活不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吗?只是当我们上升到这个民族的高度的时候我们不免担心,担心这样的强压社会下,这样的信仰选择方式,这样不安的心,让我们的民族主义也会面临着怎样选择?

看完此书后似乎更加明白了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那份期待的幸福?房价与收入可笑的对比,物价飞天般的上涨,爱情的现实考验,尊严的奋力捍卫,人文环境的大革命等等都可以是一个我们人认定的答案,但是缺少信仰,方觉是我们最大原因。我们15亿人民,1亿信佛教,1亿信共产主义,剩下的却没有任何信仰!就像之前总结有关幸福是什么的那句话:“小时候,幸福是样东西,得到了就幸福;长大了,幸福是个目标,实现了就幸福;成年了,幸福是种心态,领悟了就幸福。”细想真就那样,只是小时侯那个东西比较容易得到,即使特不到也会得到其他的东西得以幸福的安慰,这也就难怪我们往往总在成年后感慨:“要是能回到小时候该多好”因为小时候能更容易满足,更容易幸福。但是其实那个东西,那个目标,那个心态不正是我们一直找寻的信仰吗?缺少了信仰就谈不上幸福了!所以以前的时候我们那么容易感觉幸福,因为容易满足,心无杂念,那么淳朴。但而今各种物欲横流,各种诱惑,各种攀比,各种浮躁,伤了也更伤不起,hold不住了,也因此幸福的额度也大大减值,更难满足。知足者常乐,这句话诠释的是大家智者般的心态,我们这个年代和这个时代注定给不了我们那样的环境,有时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的时候,可以努力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让自己活得更幸福些!

祝愿你我早日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5

或许是因为最近亚马逊及当当等商铺的竞争愈加的激烈,导致图书的折扣越来越大,让久未买书的我为了这折扣兴奋了一把,于是借机将大量的图书搜罗一番纳入囊中。

我无心将所有的书目讲解一遍那样便成了读书笔记,这样做的人不少,我自认不可能有任何的突破。今天只想谈谈其中让我最快读完却印象不减的《幸福了吗》来自白岩松。

说起白岩松,对于常年不看电视的我其实仅是一个名字,没有任何的画面感。记得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来自于2000年的《痛并快乐着》,虽然不曾读过却记得当年同学们纷纷说央视的主持人压力太大得了忧郁症于是写了这么一本书,一抒胸中的不快。直到后来才明白这是闹了个“张冠李戴”的笑话,却也只是当成了笑话,并没有认真到非要去看一看不可。

在作者自己的后续中说《幸福了吗》是作者对于自己的一个十年约定,也算是对过去十年的一个总结与交待。读了之后我并不能较之前他的语言是否更加犀利、视角更加独特做出一个判断,也不曾出现过再去重读过去的冲动。十年物是人非,人总是在成长,十年后的他给了今天的我感动与方向。十年前的那份是属于十年前的我,只是年少的自己并不懂得,一本好书、一句鼓励能够如此的振奋人心,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道路。

他说在一次母校的演讲中他站在讲台上,当时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向他提问说“白老师,今天你站在第一排而我在最后一排,我要怎样才能到达您的位置?”他回答:“在我的眼中你现在才是第一排,你有无数的方式到达我这里,可我再也找不到一条路到达你那,应该是我羡慕你啊?”每每当有人问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时,这必定是我要先重复的段落,以至于我几乎将它烂熟于心了。我试着想象听到这段话的如果是我会如何的热泪盈眶,如何的感动于心,更不用说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是种怎样的鼓励。对于刚刚迈开人生一步的年轻人是多么的需要这样的鼓励。

他在前言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中说有一群人在匆忙的赶路(暂且不去计较那些是哪个国家的人吧),忽然有一个人停了下来,其他的人都奇怪的问发生了什么。停下来的人说:我走的太快,把灵魂落在了后面,停下来等等它。故事的最后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是中国人,至少不是今时今日的中国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还会谈论灵魂,那是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但是问题的根源在哪呢?在今天若是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又有多少人还有勇气去谈理想呢?

书主要通过他在生活中的见闻展开,也列举了很多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和事,尽管我不能全部苟同。但耐人寻味的话语在书中我还是可以摘出很多的,它们不能感动所有的人,只是让不断摸索前行的我们适时的停一停、想一想、看看我们的方向是否始终如一,我们的目标是否依然清晰。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6

上次看这本书应该是高中吧,忘记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读完的,但我记得白岩松对我的影响很大。看完后当时我就想在大学时读新闻传播专业,但实际上当时的我对此了解得并不多。大一分专业时没有传播学可选,选了师范。

大学虽然偶尔关注白岩松的动态,但却没再把书看一遍。再读第二次已经是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了。这一次,我认真也不是很认真地看完了,之后对于我已经很了解的部分是浏览。这一次,在看关于汶川地震的章节时眼眶湿润了,其他章节情绪起伏并不是很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想有这点时间把书再看一遍,不如去读点名著。这个思绪没有继续下去,因为我喜欢白岩松啊,再看一遍也无妨。毕竟最近也在看《对白》的综艺节目,看《新闻周刊》等,他的言论会提醒我保持清醒独立与理性。

回看这本书,感慨的是在那段我还不懂事的时间里,老白经历了很多,那段时光于他而言很精彩,他一一记录下来。我很好奇,因为我一直好奇在某个时间点大家都在做些什么?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干些什么?所以我更好奇我喜欢的老白那段时间里经历了什么?他有哪些感悟,我向他又走进了一步。等忙完了这段考试周的准备,要把《白说》翻看。很期待他会在书中说哪些我还不知道的故事,肯定很多。

老白演讲摘抄:

人到中年,友情之树日渐凋零。人终究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当你拥有一种阅读的习惯时,你永远不会孤单。当我最孤寂、一个人的时候,随便拿起一本书,如同邀请一位朋友。你可以跟它对话,可以反对他的意见,你可以突然跟他找到共鸣,你也可以把它放下拿起另外一本书,让它插进你们的对话。你永远不会真正的孤单。因此,阅读从来不是一个功利的事业,应该是一种生命方式,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7

《幸福了吗》10月第一版印刷。白岩松出生于1969年,和我一样60年代生。《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的记录。网友写下这样的体会:“这只是白岩松生活的点滴记录,他不是在做一个命题研究,我在这本书中没有找到预想中的理论支撑。但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白岩松是一个媒体人,他的身份让他的生活有些公众意义,他的身份让他有话语权,因为人们关注他对问题的视角和解读。我读这本书,就是在从一个人身上看中国这十年。”另一位网友写道:“十年前的《痛并快乐着》满篇充斥的是淡淡的苦涩,十年后的今天,《幸福了吗?》散发更多的则是成熟睿智的味道,但不变的是,这一切依旧是思考的感悟。”

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他有个性,爱思考,爱写点东西。他还爱足球。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中央电视台还有台湾、美国、日本的一些事。他1995年去美国,同样留下了自己深深的思考。他一直在媒体人的现实与理想中挣扎。能做到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能做到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他说的许多话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尊严这两个字的提出,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努力了,也收获了。孔圣人才40不惑,谁是圣人?!我40岁突然觉醒,信了西方的一句话:人生40岁开始。十年后他想写一本书《终于信仰》或者《闲——试着与生活讲和》。他十年后的目标是:健康、开心、平静、踢球并进球、头发还剩不少、体重增加不多、对世事依然好奇、还会愤怒也会流泪,慢慢来。务实多了。但是,被迫改变自己,你还是白岩松吗?

《幸福了吗?》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白岩松中学毕业25年聚会,酒席上,轮到他发言,他说自己掏心窝子的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所谓名人,首先或本质上只是个更多人知道他(她)名字的人,有好有坏、被更多诱惑也有更多约束的人。白岩松说。“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你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在纪念陈虻的文章里,白岩松最后写下这样的话,他说这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陈虻曾反复向当初还刚工作不久的他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白岩松说央视大火:“当然也不是坏事,也照出了央视之后该走的道路。大火,或许正是一个另类的新起点”。损失1。6亿也不是什么坏事,似乎“火”还是好意头了。柴静回忆与白岩松工作相处的点滴,“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其实,白岩松仅说对了一面,应该是: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物质上最痛苦的,心灵上是最纯静的岁月,所以,回忆起来才非常美好。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算是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本书的结尾。意味深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