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谈读书》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谈读书》读后感 篇1
胡适先生讲大学毕业后容易堕落。
堕落的原因有这两条,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和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都不是那么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
而要预防这两方面的堕落。一来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许多人在离开学校后精神就已经死了,更多的人是在壮年就失去了自己的知识生活。
二是要保持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不至于碰到一点挫折就沦落成悲观主义,犬儒主义。
三个办法。
第一,要总是找几个问题来研究。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者理论上的疑难。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就好比知乎,每天都会生产出大量的问题,而其中必定有些问题你是非常感兴趣的。你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就回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这些问题会一直困扰着你,但是会驱使你去解答。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手舞足蹈的.说“解决啦,解决啦”。这种成就感绝不是中规中矩的工作所能带给你的。
第二,发展一些非职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容易钻入技术的牛角尖,而失去人文视野。职业是养活自己的,但不见得就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这个世上有许多人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并且他们没有勇气去换职业。但是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做一些其他的事业。一来可以调剂你的工作生活,二来说不定你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或者让你的职业生涯有更多的竞争力。
第三是加强点信心。许多事付出了努力,但暂时没看到回报,不要操之过急。要相信,功不唐捐。而今日的失败都因为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摆脱浮躁的心态,端正态度做事情。
《谈读书》读后感 篇2
我选择去解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聪明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或者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知识渊博的伟大历史名人孔子,也虚心的求教别人。有一次,他和弟子开车在路上,遇见一位小孩在马路中间玩石头。孔子很生气地说:“你怎么在路中间玩石头。”小孩说:“你看我这块石头像不像兵。”孔子一听,便坐下来认真观察,观察完后问了小孩叫什么,几岁了。孔子最后说了一句:“我要拜你为师,让你当我的师父。”
还有一次,孔子遇到了几个不会的题。孔子并没有去找什么大人物求教,而是向自己的弟子去提问解决那一个个题。人们说:“孔子真是热爱学习,勤勉学习,而且也向别人去虚心学习。
我们班也有几位同学,遇到问题不会时,会时常向学习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所以,我也要虚心地去向别人请教,这样知识才会越来越多。而不是目中无人,藐视那些学习不如自己的.人,让自己的知识捉襟见肘。学无止境,我要让知识满满的如滔天巨浪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尽。
《谈读书》读后感 篇3
《名家谈读书》里共有五篇文章,《读书》讲述了冰心老人年少时的读书经历,有哭有笑,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可以看出她很爱读书。《书,友谊的源泉》写了每一本好书都能将人们的距离接近,我们可以同时分享同一份快乐。《枕边的夜莺》是对古诗的赞颂,把书比作夜莺,带给人快乐。《读书使人优美》讲了读书可以使人美好,是一种“美容方法”,而自知就是一切美好的基石。《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讲述了钱锺书做笔记的习惯,从中可以看出他肯下功夫,好读书。
从书中我明白了开卷有益。去别人的读书故事里取点“读书经”,它能教我们发掘出更多的读书之乐,在读书中收获和成长。
好的书就像一位老师,教会我们美德,还能赋予我们智慧,同时能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如果我们曾看过并喜欢同一本书,那我们很早就是朋友了,因为我们对一本书有是相同的喜爱。
读书是一件兴趣使然的雅事,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而不必背负太多目的。书不可强读,找到与自己品味符合的作品才能让你享受到心灵相同、如沐春风的美好,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有时我被强迫读书时,会直打瞌睡,而自主看书并且喜欢那本书,就感到欣悦。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见识,还能积累许多优美词句,提高我们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能让人明志。我以前读了《梦想》后,便豁然开朗,有了自己的志向。
《名家谈读书》里的五篇文章教会了我许多读书方法,例如:读诗的时候,要细细品味,把每个字琢磨透彻,了解诗的意思,再去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就仿佛身临其境,这对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以前读诗总是摸不着头脑,有了这个方法,我理解起诗意来更顺手了。
《名家谈读书》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也明白了“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
《谈读书》读后感 篇4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遇。”我觉得“善读”不仅仅是指多读书,也在告诉我们读书需要讲求方法。就读了培根的《谈读书》一文后,的确是启迪多多,感到受益匪浅。
首先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一个人的学识气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古典名著有许多都值得品读。文中说道:“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顺畅。”所以说书籍如浩瀚海洋,应取己所需而读,我们应有选择性地去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某一方面的书籍去读,而其次在其它一些方面的书籍则应大体涉猎,取其精华去读。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不去读其它书籍,只是应在读书的比例中能正确分配。
在读书的`过程中应适宜地做一些批注,在读懂全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后,用笔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同时培根也说“狡黠都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要明确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只是读书中的表面文字,也应将它们与生活实际起来,再将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实践于生活,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总之,读书的方法各有不同,像陶渊明认为应“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说我们应参照前人的读书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用自己的读书方法去“善读书”。
《谈读书》读后感 篇5
我有两个理解。一是书的内容读的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理解了。而是对同一本书,在前后不同时间段的阅读中,由于深度广度的增加,理解也自然每次都有突破,根据经历与心境而有不同的看法。
读书的好处很多,愿大家都能成为读书爱书的人。
我非常喜欢读书,不过多数都是小说。而且主要还是情感类的。生活中,空闲的时间是很多的,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临睡前没有进入睡眠状态的时候,在备课改作业的闲暇,玩疯了需要平静一会的时候,一个人闲着无聊的时候,……那些细小的时间,要靠你去拾掇。有一个作家说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页书的时间总是有的,慢慢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很惊人的数目。“读书”也就是“学习”,那“学习”又得分开说:“学”是学习新的知识,只有学了,才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习”便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了,转而又忘了,那等于白学,白学又不如不学,所以温习不可少。学习后还得“思”,“思”便是思索学过的知识,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学来也无用。读书必是自愿,只有自愿做的事情才更快乐,更有效果。别人逼你,你本身不愿意,只怀着满肚子的气读书,脑里便不能“思”了。
建议大家多读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的书,终有其可读之处,对人阅历的增长,思想的升华,人生观,世界观的去芜存莠都有很大的帮助。不过不是所有人都会、都能够认真的研读一本名著。比如说我吧,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了一个月还没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办法?但同样厚薄的一本小说,仅一小时,便半本“下肚”。那时我还想:人生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在我眼里,暂时没有。
我想,看书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确不同于其他小说,慢慢琢磨,才其乐无穷。
如果你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那么恭喜你了——你还是一个健康的现代人,你的身体和灵魂同在。
《谈读书》读后感 篇6
不久前我看了一篇培根写的《谈读书籍》,从中收益非浅。感觉里面句句都是真言,使我对读书籍有了新的认识。 培根简介
“读书籍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其说的是读书籍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我们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和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减少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但是读书籍又不能费时太多,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不易太盛,太盛则矫。因此我们要善于挑选,只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籍还可以补先天的不足,而经验又能补读书籍的.不足,盖天下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籍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籍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经过慢慢积累,以补先天的不足之处。而积累的经验多了又能补读书籍时所不能学到的东西。
“书籍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句话说,有只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尽信书籍中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该仔细推敲思考.读书籍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我们要多读书籍,读好书籍.同时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盖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皆因以上所叙之诸多好处,我强力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