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夹竹桃教学反思(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1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抓住了课文四字短语特多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来,为了理解课文表达准确、精练、而又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我让学生直接去读它,悟它,还让学生学会将它译成散文句式,比较着读,从而让他们透过自己的语感来体会到这种语言形式的妙处。同时,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这一显得十分可贵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之后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透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让学生朗读、谈感受、说体会,结果学生谈得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比较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能够透过比较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比较衬托作用。回顾我的课堂教学,学生虽也能产生以上认识,但印象必须不及比较朗读的方式来得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他们透过触摸语言,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而学生透过触摸语言,这种人文的东西,也都具体化了,它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夹竹桃教学反思(通用3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夹竹桃教学反思(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2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而这篇夹竹桃能够说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文章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上课时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较难体会,因此我采用了“从文本自身入手,紧扣关键语句设计回环再现的朗读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学生很快地找到了。我又让他们细细品读,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夹竹桃的坚强,花期长,从“一向……一向……无不奉陪”中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教学到那里,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于是,我便抓住关键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设计了回环朗读,让文本不断地再现,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一齐去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的'追求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不仅仅要让学生领略到夹竹桃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因此在学生朗读时,我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重点体会,提高朗读效果。如在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我指导学生把“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得轻一些,慢一些,感受到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品质。再如,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我让学生读出环境的变化,抓住“暴雨、清冷”等词,读出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
之后,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完美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就如同在心里刻记下动人的画面。随后,我又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欣赏月光下的夹竹桃片,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写不仅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用心性,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课文,真正实实在在走进课堂,真正以一个批判者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反思,才会发现有许多精彩之处还在等着我去挖掘,才会发现还有很多遗憾留着我在将来的课堂中去弥补。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3
早就读过季羡林的散文,对这位学界泰斗怀着深深地景仰之情来阅读和教学他的散文《夹竹桃》。虽然课前也进行了较充分的备课,但应对突如其来地调课和听课的状况,让我还是有些措手不及。学生也同样是这样的状况,换了环境又应对听课,让原本就沉闷的他们显得更安静了。所以前半节课学生都有些游离于课堂,让我不由得心生着急。我暗暗鼓励自己,必须要沉稳,必须要调动起学生的用心性,必须要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
本堂课我循着文本的思路,作者的思路组织教学,由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切入,找找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接下来就直奔课文的重点段——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找找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原本设计的是从“悄悄地一声不响”感受它的不张扬、不起眼、默默无闻的品性,从“又……又……”感受夹竹桃的坚持不懈。再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感受夹竹桃面临多变的气候环境,仍然坚持开花,展现自己的魅力,这样一种顽强的精神。但在真正交流时,学生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有学生直接说从“无不奉陪”感受夹竹桃的花期之长,看出韧性。我顺势从双重否定句入手,从春天一向到秋天,夹竹桃一向都陪伴着这些花迎风怒放,可看出它的韧性——坚持不懈。课堂上一些学生的回答浮于表面,他直接说: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我引导学生:如果你能走进文字,你必须能抓住字眼谈出自己最真实的体会。课后,我想备课时除了要吃透文本,还要更多地思考到学生的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更能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让课堂有生成。
我始终认为品读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文字,学会写作。这篇文章为学生的写作也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所以课堂上,我渗透了一些写作方法:如比较的写法,首尾呼应的写法。我原本在学习了第五自然段安排了一个写话练习,月光下,花香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让作者陶醉其中产生了许多幻想,如果是你,你会产生怎样的幻想?出示句子练写:月光下,花香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幻想它是……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学生和老师的紧张,以至课堂节奏不是那么紧凑,所以在拖课的状况下,我只能把这部分“忍痛割爱”了,课堂上也失去了欣赏学生精彩片段的机会。我决定把它放在课后进行练习,也算亡羊补牢吧。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4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接着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处理得并不好,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而是急于让他们用双重否定词来造句,结果学生说得并不理想,可见,学生对句子理解得并不深入,这就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可以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回顾我的课堂教学,学生虽也能产生以上认识,但印象一定不及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得深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给予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问自己:这节课上,我的智慧火花在哪里闪现?其实,这个问题是我需要每节课后、每天问自己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5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抓住了课文四字短语特多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来,为了理解课文表达准确、精练、而又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我让学生直接去读它,悟它,还让学生学会将它译成散文句式,对比着读,从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感来体会到这种语言形式的妙处。同时,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这一显得非常可贵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接着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让学生朗读、谈感受、说体会,结果学生谈得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可以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回顾我的课堂教学,学生虽也能产生以上认识,但印象一定不及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得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他们通过触摸语言,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而学生通过触摸语言,这种人文的东西,也都具体化了,它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可见语言文字的赏析课并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教育,而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地结合起来。
夹竹桃教学反思(精选3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夹竹桃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6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滑行迷离的动人情景,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为突破口,直奔中心。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透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感受到夹竹桃颜色的奇特、搞笑。
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夹竹桃的坚强,花期长,从“一向……一向……无不奉陪”中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运用比较衬托手法突出夹竹桃,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课文第3自然段浓墨重彩描绘了院子里的14种花,争奇斗艳,只有夹竹桃“悄悄地一声不响”,总是迎风吐艳。所以在阅读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也是六个级语文教学必需要注意的。
第五自然段对月下夹竹桃的幻想一段十分细腻,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喜爱的情感。我让学生动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月下夹竹桃的美妙。并布置作业学会用这种方法去写一种身边的植物。
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真正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透过触摸语言,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而学生透过触摸语言,这种人文的东西,也都具体化了,它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可见语言文字的赏析课并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教育,而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地结合起来。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7
早就读过季羡林的散文,对这位学界泰斗怀着深深地景仰之情来阅读和教学他的散文《夹竹桃》。虽然课前也进行了较充分的备课,但应对突如其来地调课和听课的状况,让我还是有些措手不及。学生也同样是这样的状况,换了环境又应对听课,让原本就沉闷的他们显得更安静了。所以前半节课学生都有些游离于课堂,让我不由得心生着急。我暗暗鼓励自己,必须要沉稳,必须要调动起学生的用心性,必须要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
本堂课我循着文本的思路,作者的思路组织教学,由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切入,找找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接下来就直奔课文的重点段——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找找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原本设计的是从“悄悄地一声不响”感受它的不张扬、不起眼、默默无闻的品性,从“又……又……”感受夹竹桃的坚持不懈。再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感受夹竹桃面临多变的气候环境,仍然坚持开花,展现自己的魅力,这样一种顽强的精神。但在真正交流时,学生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有学生直接说从“无不奉陪”感受夹竹桃的花期之长,看出韧性。我顺势从双重否定句入手,从春天一向到秋天,夹竹桃一向都陪伴着这些花迎风怒放,可看出它的韧性——坚持不懈。课堂上一些学生的回答浮于表面,他直接说: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我引导学生:如果你能走进文字,你必须能抓住字眼谈出自己最真实的体会。课后,我想备课时除了要吃透文本,还要更多地思考到学生的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更能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让课堂有生成。
我始终认为品读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文字,学会写作。这篇文章为学生的写作也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所以课堂上,我渗透了一些写作方法:如比较的写法,首尾呼应的写法。我原本在学习了第五自然段安排了一个写话练习,月光下,花香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让作者陶醉其中产生了许多幻想,如果是你,你会产生怎样的幻想?出示句子练写:月光下,花香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幻想它是……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学生和老师的紧张,以至课堂节奏不是那么紧凑,所以在拖课的状况下,我只能把这部分“忍痛割爱”了,课堂上也失去了欣赏学生精彩片段的机会。我决定把它放在课后进行练习,也算亡羊补牢吧。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8
早就读过季羡林的散文,对这位学界泰斗怀着深深地景仰之情来阅读和教学他的散文《夹竹桃》。虽然课前也进行了较充分的备课,但应对突如其来地调课和听课的状况,让我还是有些措手不及。学生也同样是这样的状况,换了环境又应对听课,让原本就沉闷的他们显得更安静了。所以前半节课学生都有些游离于课堂,让我不由得心生着急。我暗暗鼓励自己,必须要沉稳,必须要调动起学生的用心性,必须要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
本堂课我循着文本的思路,作者的思路组织教学,由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切入,找找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接下来就直奔课文的重点段——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找找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原本设计的是从“悄悄地一声不响”感受它的不张扬、不起眼、默默无闻的品性,从“又……又……”感受夹竹桃的坚持不懈。再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感受夹竹桃面临多变的气候环境,仍然坚持开花,展现自己的魅力,这样一种顽强的精神。但在真正交流时,学生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有学生直接说从“无不奉陪”感受夹竹桃的花期之长,看出韧性。我顺势从双重否定句入手,从春天一向到秋天,夹竹桃一向都陪伴着这些花迎风怒放,可看出它的韧性——坚持不懈。课堂上一些学生的回答浮于表面,他直接说: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我引导学生:如果你能走进文字,你必须能抓住字眼谈出自己最真实的'体会。课后,我想备课时除了要吃透文本,还要更多地思考到学生的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更能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让课堂有生成。
我始终认为品读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文字,学会写作。这篇文章为学生的写作也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所以课堂上,我渗透了一些写作方法:如比较的写法,首尾呼应的写法。我原本在学习了第五自然段安排了一个写话练习,月光下,花香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让作者陶醉其中产生了许多幻想,如果是你,你会产生怎样的幻想?出示句子练写:月光下,花香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幻想它是……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学生和老师的紧张,以至课堂节奏不是那么紧凑,所以在拖课的状况下,我只能把这部分“忍痛割爱”了,课堂上也失去了欣赏学生精彩片段的机会。我决定把它放在课后进行练习,也算亡羊补牢吧。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9
上周,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是季羡林老先生的饿《夹竹桃》。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夹竹桃的韧性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我上课时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
夹竹桃具有怎样的韧性呢?我又抓住“这样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话展开。“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我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让学生读读句子,圈圈画画,谈谈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在教学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小院花的美丽、繁多,分别出示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秋季的玉簪花、菊花。这么美的花,但和夹竹桃比起来,作者却更喜欢夹竹桃,为什么呢?让学生明白夹竹桃一年三季都开,它是有韧性的`花,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学习幻想这一段时,教师首先进行了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然后交流印象最深的画面,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最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动笔仿写,想象夹竹桃在月光下还会像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夹竹桃的韧性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我上课时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教学思路清晰,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10
一直以为阅读教学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引领学生“边读边思考”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本课,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且行且思”的过程。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与“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之间显然存在矛盾。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并贯穿教学全程。】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这段文字教材上没有。“家家都种”、“扑鼻的幽香”、“宾至如归”等词语突出了人们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故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抓住“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引导学生体会夹竹桃“火”“雪”相“融”的色彩美。】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从“应有尽有”、“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等词语体会院子里花的“多”和“美”。一名学生发现这一自然段并不是写“夹竹桃”,是否离题?】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这一自然段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它虽然“默默无闻”,但是从春天到秋天“常开不败”。读到这一段,学生明白了作者是将夹竹桃与院中的花进行对比,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反衬手法。】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一段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首句承上启下。整段围绕第二句话来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是引发作者幻想的`原因。月光下的夹竹桃让作者浮想联翩,看来他的确是被夹竹桃迷住了。幻想中的一幅幅画面充满童趣。通过反复的吟诵、想象,学生渐渐进入情境。作者还产生哪些遐想?训练学生想象表达能力。】
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本段是全文的总结,与开头相照应。】
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同胞般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以上的几段文字均在网络中搜索所见,编者可能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故而删去了。其实,夹竹桃已融入了作者的人生。】
说是反思,其实主要是对教材的解读。限于水平与时间,一点也不细致深入。教材内容从网上下载,文字上有出入。大家早从“夹竹桃”下走过了,只把我一个人落在后面,这样的解读就没有多少用处了。权且作为一种记录吧。
,且行且思——《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11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以一条线索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夹竹桃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学生找到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参差迷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第5自然段作为重点,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5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让学生朗读、谈感受、说体会,结果学生谈得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可以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对比衬托作用。
最后通过资料季羡林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感受到季羡林身上具有夹竹桃般的精神,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但上完课后感觉课堂上设计的内容过多,有点面面俱到。学生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其实可以从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直接讲解第5自然段,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接着讲第四自然段,最后简略处理第2和3自然段,至于第6自然段可以放到第二课时去处理,我想这样课堂上就不会显得匆忙,会将重难点砸实。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还要多学习多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12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感受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
紧接着出示合作探究的话题:夹竹桃的韧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月光下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以及引起了哪些幻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结合学法指导,自学课文2、3、4、5自然段,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静下心与文本对话。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在体会夹竹桃韧性的基础上,还能用四字词语概括这种韧性,如从“一声不响”感受夹竹桃的默默无闻,从“无日不”感受夹竹桃的顽强不屈,从“无不奉陪”感受夹竹桃的始终如一等等,这应该得益于课堂上的充分的自主学习。
在探究月光下夹竹桃引起作者幻想一段时,由于给了学生充裕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在迁移应用环节,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我幻想它是……”。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读写练笔,也为月光下的夹竹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孩子们也同季老一同爱上了夹竹桃。
最后话锋一转,适时进行拓展,出示季羡林的生平,师配乐朗读,学生顿时感悟到:写夹竹桃其实就是写季羡林的,正所谓花品如人品,人品亦即花品。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本节课没能从编者意图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平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13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抓住了课文四字短语特多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来,为了理解课文表达准确、精练、而又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我让学生直接去读它,悟它,还让学生学会将它译成散文句式,比较着读,从而让他们透过自己的语感来体会到这种语言形式的妙处。同时,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这一显得十分可贵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之后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透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让学生朗读、谈感受、说体会,结果学生谈得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比较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能够透过比较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比较衬托作用。回顾我的课堂教学,学生虽也能产生以上认识,但印象必须不及比较朗读的方式来得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他们透过触摸语言,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而学生透过触摸语言,这种人文的东西,也都具体化了,它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