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知远网

2025-10-09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第36页例3、“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第6-10题。

教学目标:理解与表内除法相应的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和几千几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类推等思维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8divide;424divide;212divide;3

2.填空。

210里面有()个十,

1200里面有()个百。

120里有()个百和()个十,也可以看作()个十。

二、教学新课。

1.教学120divide;3。

(1)学生摆出1大捆和2小捆小棒。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想?

(2)把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3)说一说120divide;3你是怎样想的?

(4)口算。

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教学“试一试”。

(4)出示1200divide;3。

说一说,1200divide;3口算要怎样想?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算出得数。

指名口答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七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七第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8、10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盐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知

1、游戏激趣: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

2、实践体验:

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知:

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认识天平

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用到台秤。你们能读出所示的重量吗?(大屏幕出示教材"练一练"),谁想读出一个西瓜的重量?一个鸡蛋呢?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刚才你们在说西瓜和鸡蛋的重量时,分别用了什么单位?(板书:千克、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重量单位。

⑴、称一称:分别称出两袋盐和1枚2分硬币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别掂一掂1千克盐和1克硬币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4)、说一说:你认为1克和1千克谁重?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千克做单位吗?

(5)小结:一般说来,我们称稍重的物体时用千克来做单位,而比较轻的物体却要用克来做单位。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但是为了方便,国际上就统一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书:kg)

4、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算一算:刚才我们称盐的时候,一袋盐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两袋一共是多少克吗?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动手操作

你们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单位,来表示你们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1)、看一看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2)、一枝铅笔大约有多重?

(3)、从桌子上选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计有多重,再称一称。

6、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0克。()

(2)、小月重100厘米。()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2、练一练: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填一填:

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2、算一算:称我们购买物品的时候,经常发现同类物品有时重量和价格不一样,到底买哪种便宜呢?

四、总结新知

1、本节课有收获吗?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20页的实践活动,直接填在书上。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加强估算”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来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样教?在一次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凑、调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提问: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是除法算式里的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和除法算式里哪个数相同?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3.提问:既然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在计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二、教学新课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验算竖式)怎样看出原来的除法是对的?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7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初步观察。

导入:(动画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加菲猫。为了参加全民运动会,它每天都要到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请同学们认真看它是怎么跑的,跑了多远?(演示)

指名回答。(加菲猫沿着操场跑道,跑了一圈。)

教师提示:一圈也就是一周。

2.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师:(课件演示)我们称操场跑道一周边线的长度为这个操场跑道的周长。谁能一边指着一边说一说什么是操场跑道的周长?(指名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互动新授

1.迁移类推,理解含义。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请你指出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动手操作后,在小组交流指的方法。

让一名学生演示,并说出指的方法。

(从一点起,沿着桌边用手画一周,又回到刚才的起点,就是一周长。)

小结: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桌面的周长。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出示教材第83页例3情境图)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

(1)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描出教材第83页例3中图形的周长。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3.归纳周长的含义。

师: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集体交流:

生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

生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生3: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量算结合,再识周长。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你有办法知道例3中你所喜欢的物体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小组内演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小组1:三角板和数学教科书的封面,我们是用尺子先量了一下它们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们各自的`周长。

小组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们的边绕了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

小组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小组4:把钟表在尺子上滚一周,滚过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追问:你怎么就知道滚了一周?

(在钟面上做上记号,从0刻度开始,沿直尺滚一周,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钟面的周长。)

师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然后再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验证。

(1)先折出一条对角线。

(2)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个三角形。

(3)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

(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用到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一条公用的对角线,在长方形中,两条长和两条宽都是相等的,所以说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

教师强调:一个封闭图形所有边长度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练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在仓库里搬运整理货物来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位置看正方体摆成物体的形状中,每个正方形和原来正方体的面是对应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补充练习:用心选一选。

仓库里的货物实在太多了,你能帮助工人叔叔一起来整理货物吗?

[课件出示题目]

1.从左侧面看,形状相同的有______和______。

2.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有______和______。

要求:请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用积木照着图中的形状摆一摆,然后填空。(学生先在小组里摆一摆,说一说,填一填,然后集体交流。)

师:这些形状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请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二)“自主练习”第5题。

1.(出示5块正方体搭成的形状图)看,这是我用5块相同的正方体木块搭的一组积木。(出示3幅平面图)这是我为这组积木照的三幅照片。(把连线看作线索,重点应放在“发现了什么”上)。

3.想一想,通过连线你发现了什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交流,要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第6、7、8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和摆放学具,巩固观察方法。)

(三)补充练习:游戏――“我是小巧手”。[课件出示题目]

12345678

(1)从正面看到的有()。

(2)从正面看到的有()。

(3)从侧面看到的有()。

1请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这些立体图形,比一比谁搭得最快。每个小组搭得最快的同学,可以得到“小巧手”标志一枚。

(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评议,)

2.搭完后,请同学们完成上面的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汇报。)

(四)第6、7、8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和摆放学具,巩固观察方法。)

(同位交流,探讨研究。)

3.集体汇报交流研究结果。

三、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观察物体”这部分知识有何收获?对于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你想说些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5)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