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1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一部代表作,作品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刻意的遮掩,作者用朴实的文风讲述了自己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一所让人无限向往的学校——巴学园,一位让人无限崇拜的老师——小林宗作校长,还有一个曾让普通学校的老师无比头疼的孩子——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段读书经历。作者黑柳彻子是继奥黛丽.赫本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第7任亲善大使。而她获此殊荣的原因,也是因为联合国的官员读了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后,认为“这个人这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也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了”,因而任命她为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位亲善大使。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从小便是个极具“特色”的孩子——不能让普通的老师接受的特色,她实在是太顽皮了。因此,她在一年级时便被学校劝退。小豆豆是“特别的”,但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好母亲,把她送到了“巴学园”,使她遇到了小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校长,一生致力于教育方法的研究,他说:“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书中记录的事例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几件事:
小豆豆在上厕所的'时候不小心把她的漂亮的钱包掉进去了,于是,她找到一个长把舀子,费力地打捞她的钱包,地上已经堆满了秽物,钱包连个影子都看不见,校长先生路过这里,问明情况之后,对小豆豆说:“弄完之后,把那些东西都放回去。”我想:如果我们看见这番情景,一定会阻止小孩子的,怕他们弄脏了衣服,污染了环境,或者会帮孩子找。但是小林先生只是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小豆豆有优点也有很多的缺点,但校长先生每次见到她,都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是他的宽容、博爱让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点点成长,成了一个被大家接受的孩子。
巴学园还有许多这样特别的孩子,小林校长细心地呵护每一个孩子,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信心。泰明是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孩子,但是小林校长从来没有让孩子们感到他的缺陷而嘲笑他,也没有让泰明感到过难堪;高桥是个侏儒,当他站在比自己还要高的跳马面前而不知所措时,小林校长鼓励他说:“没关系,你能跳过去的,绝对能跳过去的!”,以此来增加他的信心,在学校召开的运动会上,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却总是第一名,使他成为了每一年运动会中的明星,原来校长先生就是为了高桥这样的孩子而设立各种各样比赛项目的,这些都大大的鼓舞了高桥战胜自己的信心。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明治大学的电气工学系毕业,并且有一个明朗而富有魅力的性格。
小豆豆、泰明、高桥这些巴学园的孩子就像一株株小苗,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茁壮地成长着。是小林宗作先生给了他们最适宜的土壤!小豆豆在车站看到一个大哥哥在卖一种能测验人们是否生病的树皮,于是问校长借了两毛钱买了一块,她不但自己咬了一下树皮,测验自己是否生病,还把这块树皮让校长咬,让全校五十多个学生都咬了个遍,甚至让她的小狗洛基咬,还让路边的野狗咬,当她发现大家咬这块树皮都不觉得苦时,也就是说她认为大家都是健康的,就非常开心。虽然在现在的成年人看来,这种行为非常可笑,可是孩子的这种善良美好的举动让人感动,她希望每个人都健康,希望每个人都开心。帮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泰明爬自己的树,为泰明的死,为小狗洛基的死而伤心难过……都体现着小豆豆的爱心。
小林宗作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那种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也不是望子成龙般急切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时时处处为孩子们着想的爱。这种爱体现在了他让每个孩子在午饭时带上“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这种奇特的表达方式上;这种爱流露在了他打破吃饭不能说话的传统,让孩子们饭前讲故事,以保证孩子们怀着愉悦的心情来用餐;这种爱更体现在了他望着熊熊的战火燃烧着他的校园时,他却对着他的儿子说:“下次,我们要办个怎样的学校?”小林宗作的这份爱,比大火还要热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极富爱心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如此富有爱心的学生,让这把爱的火种传递下去,用爱的春雨去浇灌爱的种子,用爱的火花去照亮爱的心灵。
每次读这本书,总会有一番新的思考,产生一些新的体会。也许我不能成为小林校长那样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但我想,读了此书后,对于身边的“小豆豆”我一定会更加用心好好地给予引导。我不期待孩子们个个优秀,但求他们健康发展。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2
刚开始,选择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是因为它有一个特别的书名和一个特别的封面。它的书名和封面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本故事书,这使得这本书充满了魅力。确实,仅仅是前面的几页就足以把我吸引住。这是一本很特别的"故事书",文字简单轻快却又发人深省。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是感触良多。
书中小豆豆的经历让我们明白:教育方法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试想,如果小豆豆没有去巴学园,没有遇到小林先生,那么,也许她永远都会被认为是一个"坏孩子",她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其实,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小豆豆"呢?如何正确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也许,这本书给了我们不少答案。虽然我们不能够实现像巴学园那样的教学,但是,至少里面的一些方法能够引导我们开展教育工作。以下,是《窗边的小豆豆》给我的几点感悟,我相信,这会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 学会倾听
其实,小豆豆喜欢校长先生的原因之一是校长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小豆豆和校长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小豆豆本来以为校长先生会问些什么问题,让自己回答。但是校长先生却告诉小豆豆"说什么都行",这让小豆豆很开心,她拼命地说,直到绞尽脑汁也找不到什么可说的了。当小豆豆发现已经找不到什么可说的了的时候,她不禁有些伤心,因为"好不容易有人愿意听自己说话,这么好的机会可不能错过".跟这一样,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校长先生绝对不会把孩子的爸爸妈妈请到学校来。校长先生总会耐心地听每一个孩子的解释。即便孩子找的是借口,先生也总会认真地听下去。再对比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教育,我们缺少的不正是倾听吗?很多时候学生犯了错误,我们都没有先耐心地听他们的解释,而是马上就批评他们。有时候我们甚至在了解清楚情况之前就把他们的家长请来学校。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得部分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我们都应该向校长先生学习,因为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找借口,但是我们何不换个角度来看呢?如果他们找借口,那说明他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还是在意的。这个时候,我们何不试着做一个倾听者,让学生把想说的说完,我想,这样学生更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二。 学会赞美
赞美是一门艺术,小豆豆有很多缺点,经常重复地犯错误,但是校长先生并没有因此而说小豆豆是一个坏孩子。相反,校长先生一有机会,就要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就因为这样,小豆豆也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好孩子,于是就怀有了"我是一个好孩子"的自信。或许正式这句宝贵的话,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很多时候却忘记了赞美。当一个学生重复地犯错误时,我们便给这个学生贴上坏学生的标签,久而久之,这个学生就会慢慢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学生,无论怎样都好不了,没有了变成好学生的自信。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赞美来帮助这个学生,只要我们给这个学生贴上好学生的标签,告诉他你也有很多的优点,你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相信这个学生会慢慢地以好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慢慢地,这个学生一定会变成真正的好学生。我想,赞美的力量比批评要大。
三。 学会鼓励
小豆豆的同学高桥君永远都不能够再长高了。校长先生为了不让他产生自卑心理,故意在校运会上安排了很适合高桥君的项目。最后,高桥君在每一个项目都拿到了第一名,这增强了他的自信。还有就是,高桥君在跳比自己还高的木马时,校长先生会鼓励他:"没关系,你能跳过去!绝对能跳过去!"仅仅在最后一刻才伸手托了他一下,让人觉得是高桥君自己跳过去的,以此来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正像"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影响了小豆豆的一生一样,校长先生经常对高桥君说的"你绝对能做到"这句话也影响了小豆豆的一生。我们的学生当中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庭环境差、学习成绩不好等原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但是我们平时却忽略了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支持,而导致他们一直因为自卑而不敢大胆地去肯定自己。其实我们可以向校长先生学习,让这些学生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完成的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窗边的小豆豆》通过一个个简短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这是一本掩卷之作。当然,除了以上几点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因为遇到了校长先生,巴学园很多学生的一生都被改变了。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又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如何帮助那些"坏学生",改变他们的一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3
午饭后,小豆豆和大家在校园里蹦蹦跳跳地玩了一会儿,回到电车教室后,女老师对大家说:
"同学们今天学习得很努力,下午想干什么呢?"
小豆豆想:"哎?我想干什么?"但是大家早已经异口同声地说:
"散——步!"
于是,老师说:
"好啊,那么走吧!"
说着,老师站了起来。小学生们赶紧打开车门,穿上鞋子,飞跑了出去。小豆豆虽然和爸爸还有牧羊犬洛基一起散过步,但是从来不知道在学校里也可以出去散步,不由得吃了一惊。但是散步原本是小豆豆特别喜欢的活动,所以她也慌忙穿上鞋子。
后来小豆豆才知道,老师在早晨第一节课的时候,把一天里要学习的问题点全部写在黑板上,如果大家都非常努力,在上午就把一天的学习计划都完成了的话,那么下午一般就会去散步。这一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都是一样的。
出了校门后,女老师走在中间,九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沿着小河边走着。小河的两岸排列着高大的樱花树,就在不久前,樱花刚刚怒放过。现在视野所及,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
"我们是要去九品佛散步。"
穿着有小兔子图案的背带裙的女孩子说。这个女孩的名字叫"朔子",朔子告诉小豆豆好多事情,像"以前在九品佛的水池边上,看到过蛇"啦,"九品佛的庙里有一口古井,曾经有流星落在井里"啦之类。
小学生们一边唧唧喳喳地说着话,一边向前走着。天空蓝蓝的,许许多多美丽的.蝴蝶翩翩地飞舞着。
大约走了十分钟,女老师停下了脚步,指着黄色的油菜花,问:
"这是油菜花。油菜为什么要开花呢,大家知道吗?"
接着,老师讲起了雌蕊和雄蕊的知识。小学生们都蹲到了路上,观察油菜花。老师告诉大家,蝴蝶也在帮助花儿开放。确实,蝴蝶们都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真像是在给花朵帮忙呢。
然后,老师又开始向前走去。小学生们也结束了观察,站起身来。不知是谁说了一句:
"雄蕊和红眼睛,不一样吧?"
小豆豆心想,"大概是不一样的吧",但也不太确定。不过,雌蕊和雄蕊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大家都已经非常明白了。
又走了大约十分钟,这回看到了一片茂密的小树林,那就是九品佛的寺庙所在了。
进去之后,大家唧唧喳喳地向自己喜欢的地方跑去。朔子说:
"我们去看有流星的井吧!"
小豆豆嗯了一声,就跟在朔子的身后跑过去了。说是一口井,但实际上有她们俩的胸口那么高,好像是用石头砌成的,还有一个木头做的井盖。两人拿下井盖,向下面望去,只见漆黑一片,使劲睁大眼睛看去,只见到模模糊糊的一大块东西,也不知是混凝土的还是石头的。小豆豆想象的闪闪发光的星星,却怎么也看不到。小豆豆把头钻到井里,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
然后,大家一看了仁王的塑像,塑像的肚子非常好笑。而在昏暗的佛堂中,大佛的塑像却有点儿吓人,大家一边这么想,一边偷偷地看了几眼,然后又把脚放在留着天狗的大脚印的石头上,比较一下自己的脚和天狗的脚;在池边转悠的时候,大家冲着池里小船上的人喊:"你好!";在墓地的周围,大家捡起圆溜溜的黑色卵石,踢着玩……玩啊玩,大家差不多玩得心满意足了。特别是小豆豆,第一次出来散步,非常兴奋,每当有什么新发现,常常发出惊喜的叫声。
春日里的阳光,已经有点儿西斜了,老师说:
"我们回去吧!"
于是,大家又走过油菜花和樱花树之间的路,向学校走去。
对于孩子们来说,"散步"的时间是自由的,是可以尽情玩耍的时间,但实际上,散步时间却是可以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的宝贵的时间,这一点,孩子们还没有察觉到。
小豆豆已经完全和大家成了朋友,感觉就像以前一直在一起的老朋友一样。所以,在回去的路上,小豆豆向大家大声提议说:
"明天,我们还来散步吧!"
孩子们都兴奋地跳起来,异口同声地说:
"就这么说定啦!"
蝴蝶仍然是忙忙碌碌的样子,远处近处都传来鸟儿悦耳的歌唱声。
小豆豆的心里被喜悦塞得满满的。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4
从识字开始,书便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伙伴的连环画,舅舅的《三海经》,我都爱不释手,囫囵吞枣地读。特别是读师范时时时泡在图书馆里,涉猎的内容更广、更杂。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的同时,沉淀在脑海中的东西也逐渐融会贯通,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无裨益。
学生午睡时,发现班级图书角有一本同学推荐的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信手取来翻阅,却渐渐的欲罢不能了。
《窗边的小豆豆》,勾起了我许多早已模糊远去的童年遐想——那个时候喜欢不厌其烦地用泥沙、野草玩做饭的游戏;夏天,即使外面太阳再大再热也喜欢和弟弟去溪沟里抓螃蟹、用铁锹挖蚯蚓用来钓鱼;初夏时节,漫山遍野摘红艳艳的野果子,长大后才知道它的学名为覆盆子;有时,也会让红的发黑的桑葚染黑了裤袋,受到妈妈的责骂却还在回味那酸酸甜甜的味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那个天真可爱、爱幻想的小豆豆,只是成长赋予我们将其遗忘和蜕变,成年人的眼、成年人的心总是悄悄遮蔽了童年的那些最为纯真的东西。而如今,身为人师,拾起蜕变前的记忆时,发现了解淡忘了的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势在必行。而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好像为我开启了一面窗,一面走进孩子世界的心灵之窗。
虽然,我已回不去童年,不能真正再次体味童年,但是否可以让自己的心里再住进去一个小孩,试图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呢?没错。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除了有耐心、信心、责任心、爱心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是应该要有一颗能跟孩子们达到心与心交流的“童心”。书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非常富有“童心”的出色教育家。他乐于了解孩子的喜好、可以用孩子说话的思维方式跟学生交流、用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他还会用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并且尽可能地为孩子们达成他们的小小心愿——在巴学园里,似乎小林宗作并不是人人敬畏的校长,而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和隔阂的教育是最和谐的教育,视学生为平等的人,才真正的“人-人的对话”式教育。巴学园式的教育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不管对学生来说还是教师都是学习和成长的乐园。这不正应了我们的校训么?乐于听孩子说话不是任何人能做得到的,而小林宗作校长却可以悉心地倾听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说整整四个小时的一般成年人听起来无厘头的“废话”。对退学全然不知却朦胧地感觉到被冷眼相看的小豆豆第一次走进巴学园,第一次和新学校的'校长小林宗相处时她觉得“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甚至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孩子虽然天真但也是敏感的,他一眼就能辨别出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而小豆豆遇到的这位校长就好像是自己非常值得信赖和值得感激的知己。更难得是小林先生,“在那时也和小豆豆一样,怀着相同的感觉。”对于孩子们要求,小林先生也并不是一味地说“不行”,而是尽量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教育应该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寻求一条更加科学的教育之路。如果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上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并非常享受在学校的每一分一秒,那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而现实中总是有一部分孩子们会对学习反感,是值得我们教育者去深刻反思的。小学的课堂在孩子们看来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趣地,好奇的,就像是在巴学园里,初来咋到的小豆豆觉得学校的一切都非常的“特别”,跟以前的学校决然不同:从教室的设置、教室的座位到上课的方式;再从有意思地吃午饭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一项,小豆豆都觉得特别“有趣”。从此,每天早上睁开眼,小豆豆都会有一种迫不及待去上学的感觉,小豆豆变了,曾经因为干扰他人学习被退学的小豆豆变成了校长、同学和父母眼里的“好孩子”。由此看来,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就可以改造无数个像小豆豆一样被退过学的“好孩子”。
在巴学园里的孩子之所以都喜欢那里,舍不得离开那里,还因为,那里是一片酝酿“情谊”的土壤。五十多个孩子都是在小林先生和教育者们用心呵护的对象,没有例外,没有歧视。无论是对于患小儿麻痹症的泰明还是得侏儒症的高桥君,体味到的都是公平甚至更多的照顾。为了让这样身体上有障碍的孩子能够去掉自卑心理,以及“我比别的孩子劣等”的想法,校长先生尽了他能做到的种种努力。运动会上特意设计了适合高桥君的项目,让他可以取得好成绩;游泳的时候不穿泳衣一起到池子里游泳等。但其实,孩子们在善意、快乐和温情熏陶下的巴学园根本就没有诱发孩子们歧视、攀比等不良想法的导火索。
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真正地从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和地位出发因材施教,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的个性,像小林先生那样用心倾听孩子的内心、用心去做、努力去做,教育者就一定会有无穷无尽的快乐收获。有时候,孩子们的要求并不多,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鼓励和一个关注的眼神,但小小的内心有着丰富多彩的世界,善于用心发现的教育者才会游乐于这个美丽、纯真、善良的世界。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5
第一次接触《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因为工作室主持人陈君玲老师的推荐,可当我捧起这本书读了以后,却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讲诉了作者上小学时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窗边的小豆豆》不仅带我走进了豆豆的世界,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小豆豆是“特别的”,但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的生命中,除了有一位理解自己的母亲之外,还遇到了小林先生如此出色的教育家。
一、母爱,守护孩子的心灵
每个母亲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每个母亲爱孩子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小豆豆有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我觉得小豆豆的妈妈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小豆豆在第一个小学被劝退,直到二十岁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这段经历。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如果,当我还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时,妈妈就对我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要你了!’那样,当我第一天走进巴学园时,会是多么沮丧而惴惴不安啊!那生着根的校门、电车教室,在我眼中肯定不会那样有趣了。”此外,书中还多次提到母亲在平时生活中渗透对小豆豆的爱。例如,当小豆豆被劝退时,母亲会感到不安;为小豆豆精心准备“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午餐;给小豆豆编喜欢的麻花辫;当小豆豆在玩耍时弄破衣服或是掉入厕所掏口及灰泥堆的时候,她会理解孩子爱玩及好奇的天性,装作相信自己女儿所说的话,轻描淡写地回应……小豆豆真是幸运的,能有这么一位智慧的妈妈。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教育其实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人的骨子里,影响着人的一生。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小豆豆妈妈的母爱,守护了小豆豆心灵的健康成长。
二、师爱,守护孩子的心灵
在小豆豆的生命里,还有一位对她影响重大的人,那就是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小豆豆遇到小林校长是幸运的。小林校长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书中所提到的小林校长的人格魅力与独特的教育理念,让我心悦诚服。
(一)尊重孩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当小豆豆第一次到巴学园见到小林校长的时候,小林校长并没有把小豆豆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而是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当成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来对待。虽然小豆豆只是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但小林校长却认真地听了小豆豆讲了四个小时的话,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无论是之前,还是这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讲话了。可见,小林先生是多么地尊重孩子!真诚的倾听,源于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会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
(二)细心地呵护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巴学园里除了小豆豆之外,还有许多特别的孩子。但无论哪一个孩子,小林校长都会细心地去呵护,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信心。泰明是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孩子,但是小林校长从来没有让孩子们感到他的缺陷而嘲笑他,也没有让泰明感到过难堪;高桥是个侏儒,当他站在比自己还要高的跳马面前而不知所措时,小林校长鼓励他说:“没关系,你能跳过去的,绝对能跳过去的!”,以此来增加他的信心,在学校召开的运动会上,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却总是第一名,使他成为了每一年运动会中的明星,原来校长先生就是为了高桥这样的孩子而设立各种各样比赛项目的,这些都大大的鼓舞了高桥战胜自己的信心。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明治大学的电气工学系毕业,并且有一个明朗而富有魅力的性格。
(三)善待“可爱的缺点”。
小豆豆在上厕所的时候不小心把她的漂亮的钱包掉进去了,于是,她找到一个长把舀子,费力地打捞她的钱包,地上已经堆满了秽物,钱包连个影子都看不见,校长先生路过这里,问明情况之后,对小豆豆说:“弄完之后,把那些东西都放回去。”我想:如果我们看见这番情景,一定会阻止小孩子的,怕他们弄脏了衣服,污染了环境,或者会帮孩子找。但是小林先生只是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当校长看到孩子犯错时,并没有马上训斥,而是问明情况,巧妙地让孩子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小豆豆有优点也有很多的缺点,但校长先生每次见到她,都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是他的宽容、博爱让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点点成长,成了一个被大家接受的孩子。
母爱与师爱守护着小豆豆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师、为人母,《窗边的小豆豆》带给我很多的感悟。从这本书中,我收获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同时也还有很多东西是我还未从此书中品位出来的,也许再次品读时,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吧。也许我不能成为小林校长那样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但我想,读了此书后,对于身边的“小豆豆”我一定会更加用心好好地给予引导,让孩子们像小豆豆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让他们的童年更加多姿多彩!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6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还是同事送给我的,当时当当网年底搞活动,同事浏览书目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于是买来送给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女儿小名叫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书,被译成33种文字,介绍到全世界,给世界几千万读者带来了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黑柳彻子,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被称作“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书中的小豆豆就是小时侯的彻子。讲述了作者上小学一段时间的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写得很生动,我看得津津有味,当时女儿正在读幼儿园,对这本书很是喜欢,每天缠着我给她读这本书里的一篇,字她虽然不全认识,连里面的插图她都觉得很可爱。读完这本书,我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很多位同事,主动借这本书给她们看,我觉得这本书不读太可惜了。
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那个梳着童花头的小豆豆。充满智慧的、非常了解小学生心理的小林宗作校长,非常有爱心非常理解豆豆的妈妈,电车式的教室,充满了趣味的野炊,盒饭里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永远长不大的高桥君,和豆豆一起爬树的泰明。每一个细节都令我很动,甚至豆豆家的狗洛基我都很喜欢。
为什么是“窗边的”小豆豆呢,因为在巴学园之前那所小学,教室的窗子正对着大路,窗外的风景吸引着淘气、好奇的豆豆,上着课站在窗户边和窗外的燕子大声说话,被广告宣传员吸引,并要求宣传员表演,从而导致无法上课。这让老师很头痛,也无法忍受。豆豆被学校劝退了。
豆豆是幸运的,妈妈并没有把退学的事告诉给小豆豆。妈妈知道,即使说了她也弄不清自己哪儿不好,再说因为这些事让小豆豆背上思想包袱也不合适,还是等长大了再告诉她吧!妈妈只是对小豆豆这样说道:“小豆豆想不想到新学校去呀?听说那可是一所好学校哩!”因为这样,豆豆的自尊心并没有受到伤害。豆豆的妈妈是让我感动的一位人物,她的宽容让我佩服,我敢说小豆豆在原学校犯下的大错足以让几乎所有的母亲大发雷霆和丢脸,一定会数落孩子,而这位伟大的母亲她竟然能在孩子面前不动声色,害怕因退学而给孩子心灵留下阴影。她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懂得保护孩子优良的品质不受到损害。
豆豆经常钻篱笆把衣服挂破了,有一次穿一件妈妈比较喜欢的毛裙从背上到屁股那里共撕开了七个大口子,豆豆觉得很对不起妈妈,撒了个谎:“刚才我在路上走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向我背上扔刀子,才成了这个样子。”“是吗,这可太吓人了。”妈妈当然不会相信刀子滑破衣服之类的话,一看就知道豆豆在说谎,豆豆在找借口,说明她在意这件衣服,不愿意弄破,“真是个好孩子”,这是妈妈当时的心理。从豆豆妈妈身上可以学到:对孩子要付出更多的爱、安慰和鼓励,别轻易否定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揣摸孩子的心理,不伤孩子的自尊心。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受到了欧洲等很多国家教育方式的影响,他对爱心、耐心、想象力等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的要求。
小林先生认为:“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也有来自成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尽早期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精心呵护,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小林先生热爱大自然,他希望孩子们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他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来激发一个残疾孩子的自信。正是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中,小豆豆逐渐的发生了变化。
豆豆初到巴学园的时候,初次见到小林校长,小林校长竟然听小豆豆独个儿叨叨不停地讲了四个小时的话,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亲的人。因为小豆豆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人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听自己讲话。而且在这么长时间里连一个呵欠也没打,丝毫也没有厌倦的表示,豆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有了这样一位校长,豆心里感到踏实、温暖,心情也愉快了。
小林校长将巴学园办成了孩子心中的乐园,在这里所有的孩子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自由发展,在这里没人会因为身体有残疾而受到歧视,小林先生用心良苦,使身有残疾的高桥君得到第一名,得第一名的自信,对孩子是影响很大的。种种种种,唤醒了、保持了孩子最真的一面,使孩子们有了终生难忘的、完美的童年。
“巴学园”里的一切新鲜动人的场景多么令人羡慕。 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孩子的思想和那种单纯直白的语言,使读者感觉身陷其中,充满了童趣。
豆豆妈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方式,是最了解孩子的,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从来不给孩子贴上“坏孩子”“怪孩子”的标签。
我们身边有好多个“小豆豆”,我们自己也曾经是“小豆豆”,希望所有的老师都是“小林宗作”,所有的妈妈都象豆豆的妈妈一样宽容,爱心,那世界该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