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10-09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习,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习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六、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习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3、感悟词人早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教学难点:

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因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写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表明女主人公明知故问,表现了女主人公活泼的性格;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很不经意。一问一答,形式新颖别致,语言浅近自然,充满情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用叠句形式把女主人公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叶子更绿,花儿凋零。造语新奇,奇巧无比,实为千古绝唱。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两个人的不同心情?

明确:这首小令虽然只是寥寥三十三字,却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人物的不同的心情。词人妙用对话,顿使闺中情趣盎然:女主人公设问,恳切认真;待女回答,淡漠无情;女主人公再驳,凄婉痴绝。

五、教师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地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此看出,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昨夜风起雨不急(风急)——无忧;饮酒过量晨醉意(酒醉)——无虑;关注海棠花儿落(问花)——情趣;绿肥红瘦仆未知(肥瘦)——急切。

————积极向上、热爱生活。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3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3、预期效果

那么理解词意、感悟意境对于大家来说就不成问题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任务呈现

(师先配乐朗诵)师:这首词听起来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试着读懂它。同桌可以互帮共享。

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2、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全班齐读。

2、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任务二: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任务呈现: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美了、读活了、读出味道来。怎么读就有味道了?细细地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静静地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自主学习

细细地读,静静地想

展示交流:

板书三个画面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

任务三、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任务呈现:

同学们真不简单,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此外,还学会了文包诗的一种写法。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自主学习: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1、生读词,思考。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2、再读这首词。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首词的词意。

3、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5、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背诵、默写整首词。

板书: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教学要求: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导入本课学习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简介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热爱大自然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懂词意,想象词境,感受词中美好意境,体会词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初步学习词的知识。

3、品读词眼“暮、兴、醉、惊、记”,体会词人炼字功夫。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任务:

一、 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二、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三、 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四、 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3、预期效果

那么理解词意、感悟意境对于大家来说就不成问题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任务呈现

(师先配乐朗诵)师:这首词听起来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试着读懂它。同桌可以互帮共享。

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2、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全班齐读。

2、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任务二: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任务呈现: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美了、读活了、读出味道来。怎么读就有味道了?细细地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静静地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自主学习

细细地读,静静地想

展示交流:

板书三个画面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

任务三、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任务呈现:

同学们真不简单,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此外,还学会了文包诗的一种写法。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自主学习: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1、 生读词,思考。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2、再读这首词。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

四、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1、说说你对李清照的了解。

指名说。(课件出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师: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起来。

2、课件出示李清照《如梦令》的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的青春时光。(板书:美好的青春时光)

学生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板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溪亭日暮

常记 藕花深处 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懂词意,想象词境,感受词中美好意境,体会词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初步学习词的知识。

3、品读词眼“暮、兴、醉、惊、记”,体会词人炼字功夫。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任务:

一、 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二、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三、 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四、 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3、预期效果

那么理解词意、感悟意境对于大家来说就不成问题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任务呈现

(师先配乐朗诵)师:这首词听起来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试着读懂它。同桌可以互帮共享。

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2、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全班齐读。

2、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任务二: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任务呈现: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美了、读活了、读出味道来。怎么读就有味道了?细细地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静静地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自主学习

细细地读,静静地想

展示交流:

板书三个画面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

任务三、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任务呈现:

同学们真不简单,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此外,还学会了文包诗的一种写法。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自主学习: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1、 生读词,思考。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2、再读这首词。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

四、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1、说说你对李清照的了解。

指名说。(课件出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师: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起来。

2、课件出示李清照《如梦令》的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的青春时光。(板书:美好的青春时光)

学生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板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溪亭日暮

常记 藕花深处 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滩鸥鹭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首词的词意。

3、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5、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背诵、默写整首词。

板书: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教学要求: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导入本课学习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简介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热爱大自然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1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2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