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初中实验报告(精选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初中实验报告 篇1
初中英语开设活动课的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使用,打破了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的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听说读写的力度,增加语言实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和环境。这些任务的完成,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英语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供实践场所和环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上述情况,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从1994年秋季开始,在我校着手进行了开设英语活动课的'研究。二、实验的目的和原则
实验目的:创设语言环境,为实现交际而初步运用英语。以新教材、新大纲和新《课程计划》为指导,探索英语活动课的性质、内容和活动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听说、阅读及书面表达能力。实验原则:
1.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活动课是对阶段教学活动效果的展示,它被作为常规教学的范畴,但又有别于普通课堂教学活动。它主要以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目的,也
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
2.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开展活动课,是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思、乐中用,让有才华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场所,让他们体验到学英语的乐趣,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使用价值。
3.注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课编排体系相适应的原则。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既不同于少儿期,也不同于高中时期,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活动课程知识的选编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知识结构和英语语言的实际水平。三、实验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学习大纲教材,挖掘知识交叉点,确立活动课实施进度。
(二)制定学期活动课实施方案。对每一节活动课都确定活动目标、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并以课程形式将其固定下来。
扩展阅读:
初中实验报告 篇2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实验报告 篇3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仪器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 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五、现象和结论: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初中实验报告 篇4
1.实验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考语文命题的改革,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研究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熟练运用略读和浏览等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并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单靠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单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也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为此,我们结合近几年中考语文的命题动向和学校实际,提出了以“一拖二”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的初中语文超级阅读实验。通过大量的有序性的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挑战阅读极限,拓展阅读空间,发展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2.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的有序原理;按课本单元编排序列进行系统、有序而又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
课本例文的示范性原理;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相当于数学课中的“例题”,而与课文在内容或写作风格上相似的课外文章则相当于“习题”,用例题中的知识和技巧去解答习题中的相关问题。
语文学科的广泛性原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广种薄收,仅靠几本教科书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开阔视野。
3.指导思想
通过以课文为范例,以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为中心的辐射性强化阅读训练,挑战阅读极限,拓展阅读空间,发展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4.基本课型及思路
超前大预习阅读;即在每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发下或让学生借阅下一学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利用假日时间进行预习性阅读,初步感知全书内容。而对部分学有余力,对语文阅读充满浓厚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适当安排他们超前阅读高一级甚至是高中的语文课本。这一步很重要,能为下一步实验中快速学完讲读课文赢得宝贵的时间,并且还能在以后的课文学习中起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功效。
对每单元中的2---3篇讲读课文采取“一拖二”式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主模式,即最多用一节课讲授完一篇课文后,再分别找一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或写作手法)上相同或相似的课外阅读文章印发给学生,再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在这两篇课外阅读训练文章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范文的示范性,把学到的阅读知识点、基本技能和答题技巧用到课外阅读训练之中。如学了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之后,可以再找他用同一手法写成的《鹰之歌》以及与郑振铎的同题散文《海燕》进行比较阅读。
在“一拖二”阅读教学模式中,可采取以写促读或研究性阅读等新的教学模式。如学习《我的老师》、《最后一课》、《藤野先生》等几篇与老师有关的课文时,让学生比较阅读作者与老师交往的几件事后,再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快速写一篇与自己老师交往的作文,写完后,再将自己的作文与原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训练,以写促读。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一篇课外阅读训练文章,更能激发学生阅读训练的兴趣。 研究性阅读课,就是结合课文内容及写法,提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作计划,再从报刊、书籍及其它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研究报告。如有位同学根据《范进中举》中高潮部分“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那段描写,联系到了当今社会中人们购买*票的痴迷和中奖后的癫狂心态,并多此进行研究和刻画,写出了小小说《彩票》和议论文《我的彩票观》两篇文章,并与课文《范进中举》进行了比较阅读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一拖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每周或间周拿出一节课外阅读课进行名著、名篇、名段赏析阅读训练,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如学过《出师表》之后,让学生赏析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诫子书》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片段。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让学生欣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和“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
超前训练课:每单元选一至两道与本单元所学内容有关的典型中考阅读题让学生小试牛刀。这种超前性实战训练,可以使初一、初二的学生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初三学生也能通过训练树立起中考成功的自信心。
课外休闲阅读课,积累写作素材。充分利用图书室内的报刊、书籍等资源。每周让学生借一报(《中学生阅读报》)、一刊(《作文成功之路》)、一书(《中学生阅读文选》)。另外,为了弥补学校图书资料的不足,学校还在教导处专门安装了一台电脑,另有三名实验教师也分别把自己的家用电脑奉献出来并自费上网专用于课题实验资料的收集和管理;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还自筹资金编写了《山村升起的太阳——本校学生发表作品选》、《初中语文现代文/文言文专题阅读训练》、《中学生必读名著导读与训练》、《中学生活页文选》和《校园剪报》等,让学生自由借阅、摘记,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
5.时间分配
我校每周六节语文正课,三节语文自习,在阅读实验课时分配上大体实行“三三制”,即教材学习、课外阅读训练和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分别都是两节正课、一节自习。需要说明的是,每周仅用两节正课完成教科书中基本篇目的学习,学习时间似乎有些紧。这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认真地做一些取舍。我们的做法是,除文言文外,一篇课文在大预习阅读的前提下,尽量用一节课讲完。教材一般每单元重点讲解一至二课,采取解剖一只麻雀,弄清一种文体,学会一种阅读方法,为与课文相配套的两篇课外文章提供范例。
初中实验报告 篇5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氏干涉实验】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初中实验报告 篇6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
锥体上滚演示仪
【注意事项】
1、不要将椎体搬离轨道
2、椎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滚动式摔下来造成损坏报告部分
【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 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 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 降低了。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初中实验报告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使用,打破了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听说读写 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的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初中英语开设活动课的实验报告。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 ,加大听说读写的力度,增加语言实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和环境。这些任务的完成,单 单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英语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供实践场所和环境,更有利 于发挥学生特长,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 上述情况,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从1994年秋季开始,在我校着手进行了开设英语活动课的研究。
二、实验的目的和原则:
实验目的:创设语言环境,为实现交际而初步运用英语,英语论文《初中英语开设活动课的实验报告》。以新教材、新大纲和新《课程计划》为指导,探 索英语活动课的性质、内容和活动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听 说、阅读及书面表达能力。
实验原则:
1.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活动课是对阶段教学活动效果的展示,它被作为常规教学的范 畴,但又有别于普通课堂教学活动。它主要以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目的,也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 。
2.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开展活动课,是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思、乐中用 ,让有才华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场所,让他们体验到学英语的`乐趣,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使用价值。
3.注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课编排体系相适应的原则。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既不同于少儿期,也 不同于高中时期,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活动课程知识的选编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知识结构和英语 语言的实际水平。
三、实验的主要做法:
认真学习大纲教材,挖掘知识交叉点,确立活动课实施进度。
初中实验报告 篇8
实验: 练 习 使 用 显 微 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对照图示认识显微镜,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
4、观察 (先低后高)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 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 1
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思考回答:
1、在进行低倍镜观察时,使镜筒下降至接近玻片的过程中,眼睛应注视什么地方?为什么?
2、光线较暗时,应选用反光镜的平面还是凹面?
3、怎样计算出视眼中的图像的放大倍数?
4、若视眼中“e”位于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到视眼中央?
初中实验报告 篇9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