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籍》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08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红色书籍》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红色书籍》读后感 篇1

第一次读《红岩》,是在小学六年级。那是文革后期,许多书籍还被禁锢着。利用自己放学后兼职学校小小图书管理员的便利,我从角落里找到了这本尘封的《红岩》,带回家中如饥似渴地阅读。

记得打开书的扉页,有一行“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的文字,曾让生于英雄辈出年代的我热血沸腾,遗憾自己生不逢时,要不一定象江姐一般奋不顾身投身革命,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献出生命,将国旗染得更红。

岁月如梭,转眼我已经从梳着辫子的小姑娘到了年过半百的年龄,可小时侯阅读的《红岩》还是那么清晰地留在记忆深处。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的江姐、许云蜂、成岗、刘思扬、华子良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栩栩如生,犹如放电影一般浮现眼前。

记得我们那时还喜欢唱《绣红旗》歌曲,一边唱一边就想起《红岩》里江姐和那些在狱中绣着红旗盼望革命胜利的难友。可以说,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

书中最让我敬仰的是江姐,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敌人将竹签子钉进江姐每一根指尖,但江姐咬牙挺住宁死不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哇,好一个江姐,女中豪杰、铮铮铁骨,成了我心中崇拜的偶像。

书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他将被特务屠杀,拖着铁镣的他毫无惧色,赶赴刑场:

“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对跟随其后的特务大声说:“走!前面带路。”

哇,好一个许大哥,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成了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今天,在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重读《红岩》,我再一次被《红岩》的精神所震撼、所感动。感谢这些革命先烈,正是因为他们的前赴后继,才换来了共和国繁荣昌盛的今天。

可是,今天的年轻人他们迷恋的是神曲;追逐的是超女;崇拜的是明星,早已淡忘了这些为新中国而捐躯的英烈。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向年轻人推荐这本《红岩》,让她们在阅读红色经典作品中被《红岩》精神所感染,被江姐等英雄人物伟大人格所感动,让《红岩》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年轻人坚定对党信念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书籍》读后感 篇2

《小兵张嘎》中的嘎子这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他的形象无论在电视上、电影上和书籍上都经常会出现。他是中华儿女心中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不仅看过了《小兵张嘎》这本书,也看了几集关于他的电视连续剧,他的故事让我感动,他的精神让我敬佩。

张嘎子生长在抗战时期,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奶奶的原因(奶奶为了掩护八路而壮烈牺牲在日本军的刀下),他痛恨日本人,痛恨他们杀害我们无辜的中国同胞,他要为奶奶报仇,为无辜牺牲的八路和亲人们报仇。他立志要当红军,参加抗日战争。书上主要写了嘎子的机智、勇敢,和红军配合得天衣无缝,救出了老钟叔,最后打倒了日本鬼子。他不仅为奶奶报了仇,而且胜利之后队长为了鼓励他,送给他一把一直以来他梦寐以求的枪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表现了嘎子的机智和勇敢。一个英雄少年的形象。他能想出用柳条绑在小狗“小虎”的尾巴上,然后点燃后使的小狗到处乱窜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从而使红军安全逃脱;他为了帮助红军解救老钟叔,吸引敌人的视线,在冲锋的时候被子弹把小腿打伤。别看他年纪小,可他却表现出了长于我们孩子所能做到的事情。

嘎子的嘎气、顽皮,这都是一个孩子应有的性格,可他的嘎气和顽皮同样也用在了抗战上面。他的有些点子也是其他孩子所想不到的,有些确实也派上了用场。他表现出了对自己同志的忠诚和热爱,对敌人的轻视和仇恨。嘎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我们现在不是处于战争时期。我们要学习他的坚强,学习他的勇往直前。

《红色书籍》读后感 篇3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红岩》这部小说。在《红岩》中描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江姐虽然备受酷刑,却临危不惧;刘思扬把自己少爷的“职位”丢到一边,而跑来战斗;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

其中,我最钦佩许云峰,因为他是一位坚毅沉着、正气凛然、有血有肉的真正的共产党员。他是一个老党员,对重庆地下党里的任何事,他是最清楚的,但他在敌人面前却不肯透露半个字。他是个不但机敏、沉着,还附有自我牺牲意识的人,他在革命战斗即将胜利的最后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在白公馆的同志们,自己而从容就义。这不仅是许云峰崇高品质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作者在这部小说里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炮声轰轰,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这是解放后第一个黎明的描写。我感谢《红岩》这部小说,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的人!

《红色书籍》读后感 篇4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泪水,重新站起来。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饭,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伤口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红色书籍》读后感 篇5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英雄事迹:十三岁的小兵张嘎离开自己的亲人,到白洋淀当小八路他机灵勇敢、胸怀大志。有一颗善良的心。我非常敬佩他。别看他长得虎头虎脑的,其实他是一个机灵勇敢的抗日小英雄。他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怎么去当抗日英雄呢?这个问题使我深深陷入了沉思。

张嘎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是一样的,大家的童年都是充满了快乐与欢笑,张嘎的微笑是因为某次战斗胜利,而我们的微笑并不是因为某次战斗胜利啊!特别是本书的第十八章,更清晰生动地表现出了张嘎的机灵勇敢。张嘎在“红眼儿”面前装疯,说自己要抽烟,“红眼儿”才不把他当成回事,把一根抽过的烟头给他,“红眼儿”哪想到张嘎竟敢把烟头放进“太君”的口袋里,弄得自己差点被肥田一郎吊梁烧死。你说张嘎可爱不?

读完张嘎的故事,我再回头想想自己,我与张嘎的距离实在拉得太大了。张嘎敢于做一些不太可能成功的事。而我却恰恰相反,一天晚上,我做完作业已经九点多了,可妈妈还要我做家务。我想:明天还要值日呢!于是我睡觉去了,现在我一想起这件事情,我就感到羞愧。

小兵张嘎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他的性格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红色书籍》读后感 篇6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海娃虽然比我们大几岁,但是,他沉着冷静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的。他不怕鬼子,用智慧赢了鬼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海娃是全世界儿童中,最勇敢,最沉着冷静,不向困难低头的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