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好好读书》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好好读书》读后感 篇1
学校发的书,每年总会有一本书,让我产生共鸣,扣动心弦,迷恋不已!
曾经看过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小说开头,从主人公米夏的小病谈起,细致解读了一个15岁的小男孩的心理历程,与汉娜的巧遇,相识、相恋,到后来的分离,背叛,救赎!阅读后感触颇深,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一些情感,与年龄的增长、分别的时间紧密相连,很多人会随着时间的飞逝,个人利益的维护,而背叛对方。
《好好读书》发到手中后,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有关于《朗读者》解读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深入作者内心,解读了当时的社会现,个人的荣誉和尊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历程,人性之间的分离与背叛,忏悔与救赎。这与学校以前发过的另一本书《追风筝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类似的寓意,类似的情节!不同的是《朗读者》的故事发生在年龄差距为21岁的异性之间爱情与背叛、救赎的故事。《追风筝的人》是发生在同性的小伙伴之间,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与背叛、救赎的故事。这些小说,让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震撼,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与思维。解读《朗读者》里面有一些经典的话语,比如“要知道,生活是层层叠叠的,我们总能从新鲜的际遇中碰到过去的痕迹,过去会以千万种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现实中”,再如,“在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总是不由个人意志。人何其渺小,我们都是被洪流裹挟着前进”等等,这些朴实的话语,彰显着大智慧,大道理。
第二篇文章则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工作环境,身份地位,及文章发布后的连锁反应,比如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后来被拍摄为电影,获得金球奖,奥斯卡奖等等,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朗读者》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并深入地影响着读者的生活与灵魂。文章介绍了米夏的三段生活历程,也是米夏个人成长的三个历程,伴随着相知相爱,背叛及忏悔与救赎,让读者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读到人生,读到欲望,读到罪,读到忏悔,同时提到关键的三个词,尊严、屠杀与忏悔,借此说明,这是一部凄凉的小说,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每一个人进行灵魂的拷问,提醒人们对自己、对社会进行反思、反省。
《好好读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从各方面对文章进行解读,读者自己理解到的,或者理解不到的,可以从这里得到答案。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是看其中的红火热闹,不能领悟书的精神和寓意,而《好好读书》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让读者受益匪浅。另外,《好好读书》里面的文章都是名篇,对于没有读过的书,可以认真仔细的去阅读,去思量,去获取。
感谢学校提供的书籍,让老师们在假期中、在教学之余,有可以愉悦阅读,并获取营养,进而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好好读书》读后感 篇2
这本书主要是讲了四位名家对二十篇名著的讲解。因为要看懂名著,有时候还要有一定的机缘,不是每一篇名著普通人可以看懂,有些名著实在是写的晦涩难懂。
通过这四位作家的讲解,我终于对这20篇小说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也有小说改编的电视或者电影,但是电视和电影因为有审查等原因,往往体现不了小说的全部,只能体现小说中的一部分。而且现在演员和导演的水平问题,实在是演不出小说中的效果来。通过文字,你可以看到那种激情澎湃。正如文中提到:小说家可以把你拉进故事里面,跟各路人马同哭同笑,让你成为小说里的“共生者”。而名著所描述的复杂人性,是现实世界的升华和体现。主流文化和官方报道,都喜欢报喜不报忧,让人主动以为这个世界很单纯很和谐。但是现实是这个世界很复杂、很多样,就像水流一样,越流越快,只是表面上看上去很平静而已。而如果你只看表面,就会过得浑浑噩噩,但是社会依旧再前进不会等你。好的小说,可以让你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探究生与死,时间和空间,绝望与拯救,这些无解的难题。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提到《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她值得钦佩的地方,其中一点就在于,时代的洪流把她打昏,她就坐定,喘口气,喝杯茶,然后又站起来,又再看看身边有哪个男人,有哪些恩情,然后再往前去,踏出她的一步。
看到这段话,我真的很佩服她。现代社会,也特别需要她处理事物的这种态度。虽然,现代中国没有当年那么动荡,但是这种处理事物的态度是一样的,你要先定下神,然后看看自己手上的牌,然后再打牌。
看完这本书后,如果我再去借书里讲解过的小说看,一定会事半功倍。这也是《啃书记》中提到的阅读名著的方法。读书人可以通过方家的讲解,快速地了解名著,从而可以更加容易读懂小说。小说家讲解小说,肯定比你普通人看得细和深。
开卷有益!
《好好读书》读后感 篇3
赵怀玉曾说过:“相期在千载事,要须读五车书”,可谓大有沉郁,堪称壮哉。一本《红楼梦》我们看到了清朝前期的缩影,一本《人间喜剧》我们看到了法国社会的面貌,而无论是曹雪芹还是巴尔扎克,他们带给我们的是艺术,而我们则需在文字的浸透里感悟沧桑感悟生命,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犹如一叶扁舟,在一次次摇撸地前进中,我们感叹于浩淼震撼于广阔,在这条长河中,没有港口,没有边际,每一次的停歇只是因为我们感动于这一处的精彩,每一次的扬帆远航只是因为我们期待于下一处的更精彩,就在这不断地前进中,我们感悟到了人生,是风浪与收获同在,而我们就像《老人与海》里的那位老人,划进一片未知海域,不畏风险不惧大浪。
读书是一种放达,在历史与现实的冲击下,读书人漠然于时间也漠然于空间,即使是惊鸿一瞥,也执掌起漫天光芒。
我们曾在《沁园春·长沙》里读到过“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位之后开辟中国革命胜利大道的伟人从青年起就有如此豪气如此壮志,而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读书人。记得看过一张毛主席在卧室的照片,很大的一张床,有二分之一的位置堆着书,想来这位伟人每一天是与书共眠与书同在,而这一本本书垒起的不仅仅是毛泽东的一生也是中国革命不倒的城墙。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天地沉浮看到了风云变幻,也感悟到了人生,是大雨中的泥泞是风雨中的攀登。
读书是一种驰骋,在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轮回中,读书人的思想与八百里秦川厚土与贯穿数千年的历险情节一齐,驰骋与一片朔风疆场,找到了一具粗犷而强悍的生命原形,上头刻着“人生真谛”。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就像向阳花总是追寻太阳,不为名利,听从的是心的召唤,正是这份爱让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嗅出书的馨香,都能在孤独中以温情的手指在书的页面上摩挲不止。在主动碰撞的活力中,书中的人与事,作者的理念智慧与我们的经历体会、思想情感互动沟通,相鸣相和。日子长了,我们便获得了对生命对人生最深切地认知与感悟。
《好好读书》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片很有哲理的小故事——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矮人——唧唧、哼哼和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在大迷宫里找奶酪的故事。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奶酪C站,找到了美妙可口的奶酪,于是,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整天只顾享乐。终于有一天,奶酪C站的奶酪没有了。于是,两只小老鼠出发寻找新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则是逃避现实,不相信奶酪没有了,只肯呆在C站。终于有一天,唧唧醒悟了,他开始出发寻找新的奶酪,并在途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知道了要及时发现并应对一些变化最后,终于在奶酪N站,找到了更多的新鲜的奶酪,并遇上了提前到达的两只小老鼠。但是他不安于现状,又出发寻找奶酪;而哼哼,却只是呆在C站,怨天尤人。
好句好段:尽早注意细小的变化,这将有助于你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地奶酪。预见变化,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追踪变化,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呢什么时候开始变质。尽快适应变化,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改变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享受变化!尝试去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不断地去享受变化。
我的感受:这篇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及时发现并应对变化,诠释了“变是唯一的不变”的道理,它启发人们要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做出一定的改变,而不是逃避变化。这片小故事,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
《好好读书》读后感 篇5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108个英雄故事,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眼睛,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讲述了国内外英雄的故事。玄奘,一个害怕从西方取经的艰辛和危险的魔术师,诸葛亮,一个献身精神的典范,加加林,一个誓死反抗日本的英雄。
其中,“誓死抗日的英雄佟林歌”这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敌人在日本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进攻北平和天津。第29方面军副司令员童岭说:“我们要对敌作战。”战争爆发了。他所率领的第29军司令部浓烟滚滚。敌人的大炮、飞机和坦克轰炸了陆军总部。不久,日本军队包围了第29军。在突破过程中,他不幸地击中了右腿。士兵们建议他包扎伤口。他喊道:“抵抗敌人是伟大的,个人安全是渺小的。”最后,当他再次突破围城时,他头部中弹,国家被杀。
读了这个故事,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想想看,对我们来说有一个幸福的生活是多么的困难。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不能为我们的国家而死。我们应该用英雄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去学习,用我们的智慧去报效祖国的未来。
《好好读书》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蚂蚁和乌鸦》这篇文章,文章讲的是一只乌鸦与一只蚂蚁互相帮助的故事。
一只乌鸦遇到了一只落水的小蚂蚁,他想,蚂蚁能自己上来吗?算了看你可怜,于是乌鸦就抛下一片叶子。蚂蚁上岸后,急忙感谢乌鸦。
有一天,乌鸦突然撞到了网上,怎么也不能挣脱,而且越挣越紧,蚂蚁看到急忙赶去救乌鸦,蚂蚁拼命的把网咬断,乌鸦得救了,对蚂蚁说:“我当初真不该小瞧你!”蚂蚁不好意思旳说:“没关系,你不也救我一命吗?”
这篇文章告诉我,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与同学也要互相帮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