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05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居里夫人传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篇1

今天我终于阅读完了《居里夫人传》这本被老妈奉为珍宝的书,细细的浏览全书我才知道了,老妈为什么如此喜欢这本书及喜欢居里夫人的缘由。

先从我站立的角度上谈谈我对《居里夫人传》的看法。首先我很喜欢她独自的法国求学以及她在乡下当家庭教师的那段日子。后来虽然和皮埃尔.居里在一起做实验的时候,日子也很艰苦,条件极其简陋,但她愿意与自已一生的挚爱在一起,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人生的幸福;其实和皮埃尔.居里在一起的日子,可能是居里夫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快乐日子,这也许是我的推测吧!可能是我也认认真真的谈过一次恋爱的心得:当你真正喜欢他的时候,不仅你们是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也是最佳实验搭档、同时也是终生伴侣时,也许生活中困难都不是什么事。

玛丽原生态的家庭并不贫穷,可是经历母亲和姐姐去世的变故和波兰动荡不安的时局后逐渐衰败。她学业的发展得到了她父亲大力支持,尤其对玛丽以后走向科学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她的姐姐和她只允许有一个人能去上学时,玛丽毅然决定先让姐姐去上学,而她自己去乡下当家庭教师,并无偿地资助姐姐求学。在当家庭教师的阶段,她无可救药的爱上一位公子哥,却因为公子哥的懦弱和他家人的对玛丽的瞧不起,婚约以失败告终。在乡下玛丽又为生活所迫,既要给姐姐寄钱,又要照管她父亲,不敢轻易辞掉工这份屈辱的、极力讨厌的工作,工作之后她怀着悲伤心情,全身心的精力投入知识的海洋中,摸爬滚打,在没有任何人的指引下,她曾也绝望和无奈过。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她的当时行为,但还是有所心灵的触动。她最终踏上了去法国求学之路。在法国她过的是苦行僧般的日子,独来独往,沉溺在书中,无法自拔。直到她遇见皮埃尔.居里,上天好像是命中注定的安排,他们相遇、相知、相爱,这个将一腔热血投身于工作中的男人,被别的女人均视为“庸才”的男人,竟然爱上了玛丽,并疯狂向玛丽示爱,求婚。在玛丽提纯镭的几年的时光里,我认为应该是她最开心的时光,因为有皮埃尔.居里在她身边陪伴。但不久,上帝好像做了个恶作剧,无情地带走了皮埃尔.居里,玛丽顿时觉得失去了一切,虽然她没有在其他人面前表现的很伤心,但她的内心十分恐惧,并且早已是千疮百孔。从居里夫人的二女儿艾芙的记载,不怎么记日记的玛丽,在那段孤单的日子里,写着想念她的皮埃尔.居里文字。居里大夫是皮埃尔的父亲,在玛丽大女儿小时候,居里大夫就不断引导她学自然史和植物科学,教会她不畏艰苦、热爱现实、反对教权及政治同情心等。皮埃尔.居里去世后,玛丽一个人挑起来一个大家庭(两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吃穿用度。后来居里大夫也去世了,玛丽在埋葬他时,特意为自己预留出了一个位置,希望自己以后能永远陪伴她的皮埃尔。恐怕在夜深人静时,无人知晓知道玛丽哭泣过多少回,有过多少回想要自杀的念头,可她知道,她的实验没有做完,挚爱生前一直想要一间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夙愿也没有实现。为此她坚持到着,咬着牙的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她不断与政府周旋,希望能投建实验室。随着二战的爆发,居里夫人又将自己的所有资产无私的捐献给法国(自己的第二个祖国),她自己又积极动员他人,将借到的车辆改造成镭辐射车。在战区为病人检查身体,甚至连自己大女儿也同她一样,干起了这项艰巨的工作,当然她留在巴黎也有私心,那就是她的实验室刚建起,里面有很多精密仪器,这个女人天真地想着,自己要离开巴黎便会没有这个实验室了。最终二战结束,她也获得了名利。其实在居里夫人的晚年,她肯定也有过名利所给予她的满足感,虽然很短暂,不过我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她的晚年日子过得还算很平顺,但是身体很差劲,最后死于镭辐射,一颗巨星变损落了。

其实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引起我的共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生平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如下的看法:

实验室

在皮埃尔.居里死后,支撑玛丽的不仅是家人、实验、还是承载挚爱的夙愿(拥有一所自己的实验室)。他们十分低调,甚至到最后都没有申请镭提纯的专利,可法国政府死活都不批准,这让皮埃尔.居里和玛丽两人都觉得自己是在求政府。直到波兰独立,提出邀请玛丽回国函,这才法国政府慌了,立马给予她巴黎大学教授的职位。法国政府的不作为的行为以及世人对女性地位的不尊重,这都是客观的外因。就实验室的这个问题,我不赞同居里夫妇的做法,从投建实验室的文字片段中获知他们有种错误的认识“就是搞实验不能赚钱,一定要穷搞的意识。”我认为自己投资搞实验,为什么就干巴巴的等待,比四处乞求别人给钱搞实验要好。即实验要搞,钱也要赚,这样赚的钱也不是昧良心的,赚的钱可以投资搞实验,剩余的可以支援贫穷的人或搞慈善事业。为什么要等待别人的喂呢?没有仪器和经费,很多实验都无法做起来。

玛丽的婚前生活

最让我感触良多的是玛丽婚前的求学生涯,她就是一个苦行僧。她躲在自己阁楼 ,仿佛与社会脱节,她一个人的孤独且成为她厚积爆发的资本,这段时光可能是玛丽最充实的日子,她努力地积攒着所有知识,最终为自己所用。她这段时间的努力,我觉得对自己现在的状况很有帮助。她的自学过程也充满绝望和无奈,看了伟人也有学不懂的知识点,所以我为什么会没有学不懂的地方呢?每个人的学习旅程都一样,都是坑坑洼洼,没有什么一帆风顺的。

我的母亲

我之所以会看《居里夫人传》,是源于我母亲的强烈推荐。在我看来,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位,如同玛丽一般坚韧不屈的女性。

在这里,我斗胆分析一下她喜欢这本书的理由。一开始,玛丽挣钱供姐姐上学,而我的母亲参加工作后,不仅要养活我,我外公、还要给上大学的小姨寄钱,供我小姨读书。那个被我称为父亲的男人,却甩袖而走,留下襁褓中的我和待在产房中的母亲;她又是刚入职的员工,忍受着职场内的排挤,却又和玛丽一样,不敢将它辞掉。因为生活的重担早已压在她们的肩上,没有退路可选。

在玛丽苦行僧般的上学生涯,我的母亲也如同她一般,一个人孤单的抚养我,在每个一个冰冷的夜晚独自学习着,提升自己。随着我小姨的毕业工作,我渐渐地长大,我母亲终于松口气了,可家庭生活再一次击倒她,和母亲情同手足的姐姐去世了。家庭关系不融洽,使我母亲的忧患成疾、劳累过度,导致身体虚弱不堪。我觉得最绝望的,应该是皮埃尔死后,玛丽失去了所有生活希望。而我的母亲,她也经历了离婚,为人所背叛。母亲曾说,在我小时候,特别爱在夜里哭闹,夜里空旷、寂静,我的哭闹声听起来格外的刺耳和悲惨,她抱着大哭不止的我,她也止不住的流泪。在生活、事业、爱情和家庭的打击下,她不止一次的想过自杀,一了百了结束自己。但是她说,一想到我,她还是坚持活了下来。

其实我的母亲和玛丽有许多相近之处,她们对待自己事务极其认真与专注的态度,都令我敬佩。我的母亲在40多岁,考了国家二级营养师的资格证,她是那个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面对一次又一次需要记忆的东西,她曾起得比我早,背诵自己的知识点,她反复翻书,反复做题,她一张一张的做卷子,从10分一直做到90分,她从不向命运低头;玛丽在自我学习的阶段,也不曾认输,自己在知识的王国里摸索;在提纯镭的过程中,当皮埃尔.居里都想放弃之时,她依然坚持着,不向命运低头;这位伟人在临死之时,都不愿向死神低头。我的母亲和玛丽一样,做起事来的专注令人汗颜与敬佩。

玛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所爱的科研,而我的母亲,前半生给了我及她的家人;这后半生,她希望她能为自己好好的活着,追求自己的想要的幸福。而我,现在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就像拖后腿一般,我更希望自己能坚定过完属于自己的苦行僧的日子。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篇2

人的一生中,应该具备很多品质。但到底必须有的品质有哪些,我一直很模糊。得自从我看了真本书后,我确立了一个真正的目标。

中国有一种传统的美德——谦虚。如果不谦虚,就会华而不实,学不到技术;如果不谦虚,只会说空话,谁又看得上你呢?如果不耻下问,谦虚请教,得到的技术不仅多,而且又广,更使那些爱找毛病的人无从下手。这正是居里夫人的品格,正因为她谦虚,才得以到达她心中神圣的殿堂。

但居里夫人从不因谦虚而胆怯,她知难而进,在漫长而又艰苦的求学道路上每月只花四十卢布!在无比坚韧地用与自己同高的铁棒提炼镭时,脸上露出无比倔强的神色,在……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它是对的,尽管遇到了麻烦,我们都要坚强地走下去!

居里夫人更不会因为勇敢而鲁莽。她主意每一个细节,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从不放过。她的思路太清晰了,斯拉夫式的混乱对她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她认真、仔细,在科学上从没马虎过。

近些天来,在中科院的魏振坤大哥个字给我妈妈发的邮件中曾提到过“……谢谢您对我的教导,这些会铭记在我和小晶晶的心中:谦虚、勇敢、谨慎……”

对,就是这个:谦虚、勇敢、谨慎!你认为呢?如果没有这三项品质的话,谁又会成功呢?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篇3

看着书架上摆放整齐的书籍,我抽出一本《居里夫人传》,轻轻翻开,一股淡淡的书香便迎面扑来,我闻着淡淡的书香,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居里夫人少年时期曾因家庭条件的原因,耽搁了想去巴黎上大学的梦想。后来,居里夫人靠自己做家庭教师赚钱,圆了自己的求学梦。她在巴黎邂逅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皮埃尔的追求下,居里夫人嫁给了他。婚后,他们一直留在法国,致力于科学研究,成就斐然。后来因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而闻名于世,但他们生性不喜功名利禄,将全部奖金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大多数人们看到了他们头上光鲜璀璨的光环和数不清的荣誉、奖金,而我看到的却是光环背后,他们对名利的淡泊。经过45个月的努力后,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他们本可以将自己发现的提炼镭的方法申请专利,成为百万富翁。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他们把自己的发现无私奉献给人类。他们将满腔热情献给了科学研究。

看到这,我想到了中国第一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被人们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他对最高科技奖的奖金不为所动,将它们用在科研事业中,而自己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活在田间地头,用尽毕生所学,只为提高每亩水稻的产量。他成功了,从每亩200斤,到600斤、800斤,1000斤甚至是2000斤他发明的杂交水稻,使多少挨饿的人们填饱了肚子,有了生的希望。

是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位位科学家在名利面前的淡泊,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篇4

午后艳阳高照,我闲来无事,拿起身旁《居里夫人传》,心无旁骛地读了起来。

财富荣誉诱惑,是大多数人抵抗不了,而有人却能甘愿选择清贫,艰难地进行研究。不管前方道路多么坎坷,他们依然坚持不懈,一心一意地去研究技术。丈夫比尔因车祸死亡,距离富人家庭生活更加遥远,可她依然没有放弃研究进程,继续向前走。

在短短十几年里,他们发现了镭,面对全世界荣誉,他们本来可以享受更好物质生活,居里夫妇却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不捞一点私利。别人都劝她申请镭专利,居里夫人不仅没有照做,还第一时间将镭献给了致癌工作室。

作为两位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丈夫有着科学上丰功伟绩,但他们依然坚守原则,不贪名利财富,这是多么高尚品格啊!

他们热爱自己祖国,当发现并验证镭后,他们将研究成果贡献给了自己祖国,帮助祖国复兴发展,让人敬佩不已。回头看,上世纪,我们中国也涌出了一大批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人物。他早先在美国留学,但得知祖国成立消息后,不顾美国方面拘留,想方设法回国做贡献,最终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反观现在有些清华北大高材生,出国留学,学成以后却忘记了自己祖国,一去不复返,甚至还做出对祖国不利事情。他们难道不知道居里夫人故事吗?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我想,将来我如果有机会出国留学并学有所成,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祖国,一定会做对国家有利益事。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篇5

在我隐隐约约的记忆中,有无数伟大的事迹与我做伴:在课堂中,从书本上总能接触到他们用勇气和毅力谱写的伟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无异于那颗璀璨耀眼,光芒四射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当我提到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我的心灵都会为之震撼,甚至惊愕:她对全人类做出了不可磨来的贡献。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得以翻开《居里夫人传》一书,得以更加仔细地了解她那我辉煌的一生。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满着奇异的经历,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当时的法国被外族人侵占,受着沙皇的统治,行动一点儿都不自由。生活在如此恶性的环境下的居里夫人,自幼有着过人的天资,成就了一个令人眼羡的她。可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她逐渐有了自己的理想,怀着爱国之心,拼合攒钱,为实现自己愿望而努力奋斗。终于,她成功了,可以去巴黎求学了。

进入巴黎大学,她并不停歇,租了一间简陋的阁楼学习。"……冬天很冷,取暖用的炉子又小又不暖和,特别是缺少煤炭。脸盆里的水经常结冰。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只能把所有的衣服压在被子上。做饭的东西只是一盏酒精灯。没有其他炊具。"居里夫人到巴黎求学时困难重重,生活陷入了困境之中。从小性格坚强的她面对生活的艰苦仍旧发奋图强地学习,并且她觉得十分快乐、充实。使她热爱学习的精神得到了满足,孤单的情绪很快就消失了。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平时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家里,我是"小太阳",妈妈是"小行星",整日围着我转。一日三餐,妈妈为我精心安排食谱,讲究营养均衡;夏天,为我泡凉茶,煮绿豆汤,降温解暑;冬天,为我熬鸡激汤,滋补身子,增强体质;周末,放弃休息,陪我跳绳,打羽毛球;每日,为我批改作业,辅导功课,教我学习。可居里夫人呢?生活在简陋的小阁楼中,非但没有怨言,反而发奋图强地学习。和她相比,我实在差太远了。"逆境中成才"这句话果然没错。

也许你会问,科学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是的,在这本书中居里夫人作出了回答。"其实科学就有一种神奇的美。一位科学研究者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者,也是一个小孩儿,他就像是沉浸在神奇的神话故事里一样,沉浸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里。"居里夫人热爱科学,爱计划未来,想象美好事物。她认为科学是一种神奇的美,这种美可以让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中,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这种美也是居里夫人一生能够坚持科学的原因。我们呢?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挫折就气馁,我们也应该向居里夫人一样知难而进,这样才能成功。我们不求像伟大的居里夫人那样名气显赫,只要不违背自己的信念,做最好的自己,让目标在缩小中起舞。

《居里夫人传》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难以忘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的确,居里夫人视金钱如粪土,而她淡泊名利,意志坚定,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变成了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了科学史上的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她谱写了一章不朽的神话,她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她的精神化作了科学界最璀璨耀眼的一颗明珠,她发明了一种新元素――镭!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篇6

“愿你们每天都愉快的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她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这句名言来自于伟大的法国籍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她用自己的一生在为世界作贡献,不辞辛苦地工作着。

这个学期我选择了“她”,更读懂了“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读完“她”后,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她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得,那生活中的坎坎坷坷,一次又一次得磨难和痛苦并不是一般的人所能经历和抵抗的。她苦难的童年和少女时代也带给了我无比的震撼,同样是孩子时期的她,为什么她能经历的要比我们多那么多呢?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以及父母家人得教育和呵护,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这种没有太多的约束力的教育可能不太受一些人的认同,但是作为同样还在接受教育的我,以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很好,这会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太大的压力,让我们跟能爱上学习,而不是被破去学习,我觉得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居里夫人从小决非常的热爱学习,同样她也表现的非常出色,可是她却丝毫没有对此感到骄傲,心中仍然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追求。再如此的环境背景下还能保持这样坚定的心态,我自我感觉我要向她学习,同时也希望大家也一样,在取得成就后应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继续努力,而不应该沉迷于此,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活力去打拼属于我们的未来。

文中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罗尼雅间的手足之情尤为感人。姐妹俩先后资助对方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其谦让、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联想到报章杂志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某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来,他们真该为自己的举动而忏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应好好珍惜这样的血缘亲情才对,为什么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就变得如此自私无情呢?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得不偿失呐!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羡慕玛妮雅的家庭,羡慕她与姐姐之间的那份无私真挚的亲情。

但是谁又知道,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那时侯的她才16`7岁啊,和我相当的年纪却经历了如此我都不感想象的事情,着需要何样的精神呢,我的心理是又惊又有震撼。

可竟管如此,她那富于牺牲精神和超凡的倔强执着都统一的柔弱的躯体,却做出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科学,当日后她走上科学道路时,她表现的,是舍我其谁的坚定。在艰苦的小棚屋实验室里,用最原始的方法提炼纯镭,聪明人看来毫无前途的事情,她没有任何退缩和犹豫。在另一副瘦小的躯干里,我也看到这种奇怪的统一。鲁迅早期的小说里,也常常流露出玛妮雅信件里所有的幻灭情绪。年青的鲁迅,为了对母亲的爱而屈从于母亲对婚姻的安排;为了资助弟弟完成学业而匆忙回国;为了兄弟间不明不白的不和而一声不响地搬出原属于自己的房子。

就是这样一个隐忍牺牲的人,却是最倔强的战士,她那坚定的性子和她刻苦专严精神,总算得到了回报,于1898年7月和1898年10月,这是令居里夫妇和科学界都无法忘记的日子,居里夫妇先后发现了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正是这个惊人的发现,是全世界都为之震撼,也使居里夫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但他们却不曾对盛名稍稍留意一下,而是将全身心投入到了科学之中。这个成果是让世人为之震撼的,要知道有的时候就算你付出艰辛的努力也不一定会有回报的,就如我自身而言,我于学校的推荐参加省技能竞赛,我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汗水去日日夜夜的训练,可是比赛过后我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高分,可是我努力了,我没有什么遗憾,我参与了,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可话又说回来谁说努力有必定就有回报呢,所以我觉得居里夫人在如此简陋的环境取得如此的成就当真是让人敬畏的,这点很值得我去学习,值得大家学习。

如今我也长大了,我也将进入社会,当读完这书后使得我对未来满是憧憬,也对自己的更加的有信心了,我坚信在不久的未来,在我的坚强努力下一定能够取得优秀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放飞我们的梦想,去迎接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吧!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篇7

最近读完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传记是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写的。这本书中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居里夫人对事业的执着、坚毅、吃苦耐劳,对自己悭吝,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

这本书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居里夫人这位具有高贵品质的、献身科学并作出伟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的一生。居里夫人出生于被沙俄占领时期的波兰,家境贫寒,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中学毕业后,没钱上大学,不得不依靠作家庭教师来自筹学费。在巴黎大学求学时,每到秋天不得不为学费和生活费着急,尽管这样,在实验室的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依然作出了提取镭元素的伟大科学成就。一战时期在战场上的毫不费事就成了一名战士,他忘了早餐,忘了晚饭,困了随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睡,在护士住的小屋里,或在露天的帐篷里,废寝忘食的在战场上进行救护服务。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在生活依然很艰辛的时候,主动放弃了申请镭元素的有关专利,公开了镭的提取方法,自己确因要买1克镭而不得不靠别人来筹集资金。从居里夫人的一生中,我体会到她是一个探求真理、沉醉科学、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坚韧不拔的人。在居里夫人的传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从来没有浪费时间,只有严谨的生活;没有享乐的懒散,只有英勇的奋斗。

伟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诠释。一位哲人说过:“从不为艰难岁月哀叹,从不为自己命运悲叹的人,就是伟人”。居里夫人是伟大的,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即使在其弥留之际,她也不忘记陪伴自己一生的实验室。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难以忘怀,她在书中记载的一切将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