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10-03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

《范进中举》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明确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协作学习

①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根据当时的记录和回忆,写下了这篇课堂实录,做为日后参考和教后反思。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在学习前要做的`准备)

1、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靠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教师:很好!同学们,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大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课,20xx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前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指导。包括上课过程简介,操作方法和分组,角色等。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快,大多数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了讨论区,并留言。课堂教学得到了焦亚洲老师的协助。)

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告诉同学们课件主页的地址,简要介绍了学习界面,开始上课。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的基本配备:无盘工作站,学生机60台,配置:CPU赛扬1G,内存128M,整合主板。网络是星形拓扑结构,学生机自带100M网卡,教师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网络机房宽带接入英特网。这样的硬件设备保证了网络课件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这节课,同学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揭开小说讽刺艺术的神秘面纱。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课件页面。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课件内容。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教师课堂指导:可在课堂上走入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的回答结论点评,同时可将言之有理的小组结论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评价(用BBS留言簿)。同时针对小组学习中碰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给出有益的指导。

五、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学生在明确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后,运用对比、夸张来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当堂创作,并将作品发布到BBS上,各个小组和老师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阅读速度与课堂适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背景】

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人便有了强烈的读书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挑灯夜战为光宗耀组,读书人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和日趋酷烈,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桎梏。范进中举发疯,就充分暴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对国家民族的残害。

范进发疯是必然的。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会对鲜明乡形象的人物语言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六下深刻印象,会认识猥琐而悲哀的范进、粗俗市侩的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我们既要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又要看到我们所出社会的光明和幸福。摆正我们的进取心态,高扬自己的理想大旗,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幸福乐园。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全社会的毒害,使自己受到启迪和教育。

【方法、手段】

跳读、精读、讨论(结合课件)。

【主要过程】

1、介绍封建科举制度,导入新课。

2、快速浏览课文,捕捉文中信息。

3、赏读细节,品味人物性格。

4、评价范进及其科考历程。

5、想像范进中举后的语言、神态。

6、小结。

7、作业。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师: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大凡能求得功名必须苦读后经科考后才能成为“人上人”,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介绍古代的科考制度?

生:很麻烦,先初试取得资格,再乡试、会试而殿试。

师:的确。但仍有不少读书人对此趋之若骛。让我们今天看看本课中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将自己觉得好笑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快速浏览,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觉得哪一处最好笑,说一说再想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生:笑范进的猥琐,笑胡屠户的粗鄙。

师:作者只是要笑范进、胡屠户吗?

生:不是。是要我们认清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迫害。这都是社会造成的。

师:对。这正是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鞭挞,反映了他愤世嫉俗的感情。那我们来讨论讨论范进这个人物吧。

生:他很可悲,考到50多岁,在一棵树上吊死,实在不可取。

生:他也让人敬佩,他十年寒窗苦读,家里又不支持他,无经济来源还坚持到最后,终达目标。

师:请大家把范进、胡屠户、张乡绅所说的话分三组仿一仿,中间再结合点人物的动作、表情等。

(过程略。)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动作?各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生:范进中举是悲哀,他会成为封建统治忠实的维护者。

生:胡屠户说话虽尖酸刻薄,但他是长辈,说话难听了些,目的是为了激励范进。这是在教育孩子。不过手段方式不好。

生:我家长可不这样教育孩子。

生:胡屠户是一个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小人。

师:大家再想想,范进中举后会有什么样的言行心态?

生:跷二郎腿、钓一支香烟、写文章……

生:会体察民情,为百姓做点实事……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请发挥想象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老师巡视。)

师:大家写的下课交上来。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吗?

生:学以成才,报答父母。

生:考大学,将来为国服务。

生:出人头地,做事方便。

师:好。通过本课学习,大家收获不少: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也知道描画人物的方法,还明白了读书的目的。希望我们大家摆好心态去奋发努力,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人才而奋斗。

【教学反思】

“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范进中举》的作者在其作品中还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因而我必须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上大胆叙说,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也存在缺点。如学生练笔仓促,说明本人在课堂上对此类问题投放的时间过少,也就是还不够重视课堂上的训练。今后一定加强改观。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功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⑵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复习小说的常识,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联系到古代的“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⑴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⑵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五、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6

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

分析:

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

——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分析:

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批判中见同情:《范进中举》,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7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功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三、教学模式程序: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

范进 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胡屠户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9

一、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 导(即教师导入。)

师: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

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三) 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 (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五)移(知识迁移)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同学举例说说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

3、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⑵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复习小说的常识,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联系到古代的“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⑴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⑵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五、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通读课文,了解并能复述小说主要内容。

3、研读范进喜极而疯片断,分析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一、语文基础

1、组内交流收集到的吴敬梓与《儒林外史》资料。

2、积累文中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理清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三、当堂检测:

1、填空

《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中举()作揖()商酌()拙病()相公()

兀自()带挈()名讳()桑梓()啐在嘴上()

3、据课文内容和括号内提示,填写成语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___________(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2)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___________(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就想天鹅屁吃!

(3)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__________(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研读范进喜极而疯片断,分析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一、深入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

1、范进形象分析:

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阿烈的讽刺效果。

从文中找到体现范进特点的精彩描写,体会表达效果。

2、胡屠户形象分析:

完成下面关于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各类表现的表格填写,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胡屠户

行为

语言

对范进的态度

范进中举前范进中举后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3、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4、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

胡屠户:

张乡绅:

二、当堂检测:

1、通过填写下面的文段完成对范进人物性格的分析及文章中心的概括。

本文通过范进中举(试着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其心情前后变化)及中举前后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2、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来几千钱祝贺。

A)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的金钱关系。

D)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3

一、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 导(即教师导入。)

师: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

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三) 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 (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五)移(知识迁移)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同学举例说说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

3、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