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精选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
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3.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2.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幻灯片:课文插图。看到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者想说些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中听一听从这小院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板书:月光启蒙)
二.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1.书上哪句话描绘了这美妙的月色?
2.投影幻灯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3.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在这美妙的月色当中,母亲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投影歌谣的幻灯片。
5.逐一朗读两支歌谣,理解歌谣的意思。齐读,边读边打节拍。
6.这歌词写得美,母亲的歌声也美。作者怎样描写母亲的声音?
7.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指名朗读
理解“芳香的音韵”
指导配乐朗读。
8.简介黄河的改道:作者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省。我们知道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的原因,黄河经历了多次的改道,曾经黄河就从作者的家乡安徽的北部流过。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泥土十分贫瘠,自然就长不出丰盛的五谷来。
9.投影幻灯片: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理解:“长歌谣”
10.歌谣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歌谣的内容不一定会懂但母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却会久久留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投影幻灯片: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名朗读
理解:“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导配乐朗读。
三.学习4至8自然段
1.过渡:母亲用歌声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开始懂得要爱什么,要喜欢什么,这就是得到了启蒙的教育。请同学们再读读下面的课文,看看还有什么地方让我受到了启蒙的教育。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
唱童谣
(1)投影童谣幻灯片
(2)逐一朗读,边读边打节拍
(3)这些童谣当中都有小狗、小猫、小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是小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了,自然会引起我的兴趣和联想。
(1)分角色朗读猜谜语的段落
(2)猜谜活动,又一次使我的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使我懂得怎样用联想和想象去猜谜,这又是一种启蒙。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所以作者写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投影幻灯片: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指名朗读。
3.练习用“母亲用_________________让(为)我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4.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吗?(感激)
5.教师配乐简介写作背景: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是的,作者孙友田是多么想对他的母亲说这些话呀!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的母亲因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失去了记忆。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漠然地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面对着失去了记忆的母亲,如果你就是孙友田,此时此刻,你还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怀念)
6.指导配乐朗读这段话。
五.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投影幻灯片: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教师配乐引读,学生跟读最后一句话(连续读三遍)
2.孙友田在《月光启蒙》的原文的结尾还这样写到,投影幻灯片:“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学生齐读
3.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篇孙友田所写的散文《母爱似水》。
投影幻灯片:散文《母爱似水》。教师配乐朗诵《母爱似水》。
4.播放歌曲《懂你》,教师引述:“这首歌歌名叫《懂你》,唱给天下所有的母亲。歌中唱到:一年一年,风霜着你的笑脸,你寂寞的心还有谁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给了你什么样的关怀与帮助,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吗?
5.同学们,让我们将她铭记于心,永远地爱她吧,她就是——母亲。
六.完成作业。
五、作业设计
1.说一说
对母亲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2.写一写
试着写一两首童谣。
六、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月光启蒙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3
《月光启蒙》选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第十册,是诗人作家孙友田的文章,原题为《月光母亲》,选入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文字静静地在那儿,初读课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词语会打动你。但我喜欢里面的味道。那里有童年的月色,以及沉睡着的民歌与童谣。那些民歌童谣,带着泥土的芬芳,是活在我们舌头上的文化。今天的孩子,电影,电视,电脑,现代媒体的声色光影,让童年夏夜的月色也变得奢侈起来。如果能通过阅读唤醒孩子们对民间文学的兴趣,让心灵在美妙中润泽,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我从“启蒙”入手,紧扣开篇第一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从“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谣的美妙”到“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作者,逐渐走进文本深处,发现“月光”与“母亲”的勾连,感受月色、歌谣以及母亲的美丽。
一、在诗性的文字里润泽
课堂从“启蒙”的“蒙”字入手,“蒙”字最早的意思指寄生的藤本植物,一种缠附在别的植物上的菟丝子,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启”有“开导、打开”的意思。打开,使覆盖的东西露在外面,得以看见,所以“启蒙”,通俗一点打比方说,就是给一间黑屋子亮一盏灯。这样感性、形象的导入,从字的古义讲起,既传承了汉字的文化,又比字典上“使初学的人得到一些基本的、入门的知识”的解释更吻合这篇课文的基调。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第二个“长”字应理解为“产生、流传”,但作为高年级学生,对关键字词的把握必须再往前走一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个“长”字与“流传”相比好在哪里?“长”,让人联想到根,这歌谣的“根”在哪里?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长”,通常我们会说
“长高了”“长大了”,“长”字又写出了歌谣的蓬勃与活力。所以,“长”与“歌谣”的搭配,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使文字具有了诗性的美。
再如这一句:“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作者是如何表达无形的声音之“美妙”呢?“像三月的和风”是皮肤的感觉,“小溪的流水”是耳朵的听觉,“芳香的音韵”则是鼻子的嗅觉,作者通过描绘不同感觉器官的感觉,把美妙而无形的声音表达得具体形象。
像这样引导学生揣摩文字的表达方法,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里充分地润泽,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在民歌童谣里润泽
文字与画面结合,先让学生用眼睛、用心灵感受“夏夜的美妙”,再由景色之“美妙”,转入民歌童谣的“美妙”。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这些童谣,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情趣。因此,教学中并没有什么难点,伴随着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他们完全可以用稚嫩的童音把这些童谣唤醒,体会它们的明快、流畅、含蓄和幽默。
但是,民歌怎么办?如果不能让这美妙的民歌复活,如果不能感受这些文字背后民间文学的精彩,孩子们能真正感受到月光下母亲的美丽么?
于是,我先要学生自由地读这些民歌,把它们读通读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要读好这歌谣的歌词,不是件容易的事。通过引导学生抓形容母亲声音的两个比喻“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来确定朗读的基调——慢读,轻读,要轻柔而悠远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同时也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所以读时要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但是仅限于读歌,毕竟是一种遗憾。
这时,歌声响起来。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享受着着月夜下的美妙。此时,不光是学生,整个会场,就连听课老师恐怕也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恍惚。
歌活了,文字就活了。课,也活了。
三、在无声的母爱里润泽
“小院立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音韵怎么会芳香呢?这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而且,这个问题理解了,那么作为民歌这样一种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学生也可以有所掌握。
如果突破呢?引导学生把
“黄河故道不长五谷”、“我们的日子清苦”和民谣的内容连起来想: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必须比别处付出更多的辛劳。在清苦的日子里,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没有怨言,夏夜里自娱自乐,唱起歌谣——凤凰带俺去云南,凤凰为俺盖屋楼。这种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永远的向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
为了加强这样的感受,在拓展环节,我出示了孙友田的《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感受,《黑土地》里有母亲的身影,母亲的生活热情影响着我,《大山欢笑》里也活跃着童谣的韵律。那些在母爱中浸泡过的童谣,如此鲜活地滋润着“我”,让“我”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来对抗生活中的贫困和艰苦。这样的音韵,怎不芳香?这样的拓展,既让学生对句中“芳香”一词的理解更为丰满,同时亦对母爱有更深的体会。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现“母爱”与“月光”之间的勾连:月光柔美,母亲温情。月之光,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大地;母亲在贫穷清苦的日子里,为“我”亮一盏希望的灯,照亮了“我”幼小的心灵。月光无声,母爱无声——母亲给“我”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就像这无声的月光,悄悄地滋润着“我”。
在课的收尾,我把原文中关于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文字引入:
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母亲》的伴乐中朗读,会场一片宁静。此时,让母亲的歌声再度飘出。“月亮出来亮堂堂……”课堂里在芳香的音韵里戛然而止,意在告诉学生:一些东西,在时间的流里会消失,譬如,母亲会老去,“我”也会老去;一些东西,却在岁月的沉淀里永远发光,譬如,像母亲这样的歌声。放出去,再收回来,把“怀念与感恩”与“民间文学的启蒙”结合在一起,正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里所讲的,“从这里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那里,回到这里……”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4
《月光启蒙》选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第十册,是诗人作家孙友田的文章,原题为《月光母亲》,选入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文字静静地在那儿,初读课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词语会打动你。但我喜欢里面的味道。那里有童年的月色,以及沉睡着的民歌与童谣。那些民歌童谣,带着泥土的芬芳,是活在我们舌头上的文化。今天的孩子,电影,电视,电脑,现代媒体的声色光影,让童年夏夜的月色也变得奢侈起来。如果能通过阅读唤醒孩子们对民间文学的兴趣,让心灵在美妙中润泽,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我从“启蒙”入手,紧扣开篇第一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从“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谣的美妙”到“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作者,逐渐走进文本深处,发现“月光”与“母亲”的勾连,感受月色、歌谣以及母亲的美丽。
一、在诗性的文字里润泽
课堂从“启蒙”的“蒙”字入手,“蒙”字最早的意思指寄生的藤本植物,一种缠附在别的植物上的菟丝子,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启”有“开导、打开”的意思。打开,使覆盖的东西露在外面,得以看见,所以“启蒙”,通俗一点打比方说,就是给一间黑屋子亮一盏灯。这样感性、形象的导入,从字的古义讲起,既传承了汉字的文化,又比字典上“使初学的人得到一些基本的、入门的知识”的解释更吻合这篇课文的基调。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第二个“长”字应理解为“产生、流传”,但作为高年级学生,对关键字词的把握必须再往前走一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个“长”字与“流传”相比好在哪里?“长”,让人联想到根,这歌谣的“根”在哪里?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长”,通常我们会说
“长高了”“长大了”,“长”字又写出了歌谣的蓬勃与活力。所以,“长”与“歌谣”的搭配,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使文字具有了诗性的美。
再如这一句:“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作者是如何表达无形的声音之“美妙”呢?“像三月的和风”是皮肤的感觉,“小溪的流水”是耳朵的听觉,“芳香的音韵”则是鼻子的嗅觉,作者通过描绘不同感觉器官的感觉,把美妙而无形的声音表达得具体形象。
像这样引导学生揣摩文字的表达方法,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里充分地润泽,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在民歌童谣里润泽
文字与画面结合,先让学生用眼睛、用心灵感受“夏夜的美妙”,再由景色之“美妙”,转入民歌童谣的“美妙”。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这些童谣,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情趣。因此,教学中并没有什么难点,伴随着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他们完全可以用稚嫩的童音把这些童谣唤醒,体会它们的明快、流畅、含蓄和幽默。
但是,民歌怎么办?如果不能让这美妙的民歌复活,如果不能感受这些文字背后民间文学的精彩,孩子们能真正感受到月光下母亲的美丽么?
于是,我先要学生自由地读这些民歌,把它们读通读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要读好这歌谣的歌词,不是件容易的事。通过引导学生抓形容母亲声音的两个比喻“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来确定朗读的基调——慢读,轻读,要轻柔而悠远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同时也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所以读时要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但是仅限于读歌,毕竟是一种遗憾。
这时,歌声响起来。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享受着着月夜下的美妙。此时,不光是学生,整个会场,就连听课老师恐怕也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恍惚。
歌活了,文字就活了。课,也活了。
三、在无声的母爱里润泽
“小院立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音韵怎么会芳香呢?这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而且,这个问题理解了,那么作为民歌这样一种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学生也可以有所掌握。
如果突破呢?引导学生把
“黄河故道不长五谷”、“我们的日子清苦”和民谣的内容连起来想: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必须比别处付出更多的辛劳。在清苦的日子里,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没有怨言,夏夜里自娱自乐,唱起歌谣——凤凰带俺去云南,凤凰为俺盖屋楼。这种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永远的向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
为了加强这样的感受,在拓展环节,我出示了孙友田的《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感受,《黑土地》里有母亲的身影,母亲的生活热情影响着我,《大山欢笑》里也活跃着童谣的韵律。那些在母爱中浸泡过的童谣,如此鲜活地滋润着“我”,让“我”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来对抗生活中的贫困和艰苦。这样的音韵,怎不芳香?这样的拓展,既让学生对句中“芳香”一词的理解更为丰满,同时亦对母爱有更深的体会。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现“母爱”与“月光”之间的勾连:月光柔美,母亲温情。月之光,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大地;母亲在贫穷清苦的日子里,为“我”亮一盏希望的灯,照亮了“我”幼小的心灵。月光无声,母爱无声——母亲给“我”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就像这无声的月光,悄悄地滋润着“我”。
在课的收尾,我把原文中关于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文字引入:
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母亲》的伴乐中朗读,会场一片宁静。此时,让母亲的歌声再度飘出。“月亮出来亮堂堂……”课堂里在芳香的音韵里戛然而止,意在告诉学生:一些东西,在时间的流里会消失,譬如,母亲会老去,“我”也会老去;一些东西,却在岁月的沉淀里永远发光,譬如,像母亲这样的歌声。放出去,再收回来,把“怀念与感恩”与“民间文学的启蒙”结合在一起,正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里所讲的,“从这里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那里,回到这里……”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语言导入,齐读课题。指导要读出静谧,再读一遍。初读了课文《月光启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画,
3、师引读并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4、学习重点句,质疑。
师:有没有想过,在皎洁的月光下,文章的作者孙友田受到了怎样的启蒙教育?打开书,找一找。(引导学生说出: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为什么能使我展开丰富的想象,飞向诗歌的王国呢?师板书:飞向诗歌的王国。)
5、这个疑问我们是不是有同感,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应该抓住母亲为我唱的那些民歌民谣。)
二、学习民歌民谣
1、出示学习要求:自主阅读课文中的歌谣和童谣,老师提出三个要求,注意“心”上都加了双引号。
第一个要求,用心朗读,把歌谣和童谣读流畅。
第二个要求,用心品赏,品就是感悟,你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去品味,你也可以联系上下文品赏,更可以结合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三个要求是用心感受,看母亲为我唱的歌谣和童谣告诉了什么?
2、生自主阅读。
3、指名读歌谣。师:谁愿意来读这两首歌谣。将你的朗读面貌展现出来。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4、师生评价
(师启发寻找读书方法:老师觉得还不仅要读得流畅,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谁去找找看,课文中有没有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生讨论:母亲朗读歌谣的时候,是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让人觉得非常亲切,非常有节奏。)
5、相机启发学生像母亲一样朗读,注意从词到句。
6、母亲充满着深情,母亲是多么地温柔,用甜甜的,轻轻的,深情的感觉再去读那两首歌谣。
生自读。
7、男女生分读两首歌谣。
(1)男生吟唱第一首歌谣,我们女生听着。
(男生读。有柔情了吗?如果再轻一点,再深情一点就更好了。男生再读。不错,今天老师才明白,什么叫铮铮铁汉,似水柔情。)
(2)女生读第二首童谣。
(女生读。像母亲,真温柔。)
8、配乐吟唱。文中说,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轻轻地吟唱,你们想唱吗?当年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旋律,已无从考证,今天老师谱了一首旋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在心中默默地唱。
师播放音乐,唱。生配乐吟唱童谣。非常甜美,这次唱,老师有个要求,想象在皎洁的月光下,依偎在母亲的情里,轻轻地摇晃,身体要轻松地摇晃好吗?生齐唱。
6、交流感受:非常优美,非常恬静的歌谣,还记得老师在前面提到的三个用心读的要求吗?现在老师想听听你对这两首歌谣的感受。(母亲向往着幸福的生活;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母亲热爱劳动,爱家庭。)
三、学习童谣
1、讨论童谣特点。
师:学习语文,只有用心,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品出语文的味道来。除了有动听的歌谣,母亲还给孙友田带来了幽默风趣的童谣,告诉老师,你在读三首童谣时,有什么发现?要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这三首童谣有共同的特点。
(形式简单,内容有趣,富有韵味,这就是童谣的特点。)
2、节奏读童谣。
师:我们打着节拍来朗读,就更有趣。伸出你的小手,打着节拍来吟诵第一首童谣。
生边拍手边吟诵。如果把节奏调快一些,变成四拍就更有趣了。用自己喜欢的节奏把第三首童谣吟诵一下。
3、试描述童谣画面。
师:刚才有的同学边打拍子,边笑,笑我就体会到了,你已经体会到童谣的有趣。我想知道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有趣的画面?
四、再次学习重点句。
1、再读这句话。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解疑。
师:这些民歌民谣不仅激发了孙友田的想象,也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还记得刚才提的问题吗?现在我们看一看板书就知道了。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动人的歌谣,充满着诗情画意,和诗歌有关吗?母亲唱的'幽默风趣的童谣。充满韵味,朗朗上口,和诗歌有关吗?怪不得,母亲的民歌民谣,能引领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呢,这个问题懂了吗?还有疑问吗?
3、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
师:文中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在月光下就是这样给我以启蒙的。和母亲在一起,精神生活真是非常的丰富,可那里,我们的日子过得又怎么样啊?(很清苦。)
4、齐读造成清苦的原因。
出示:黄河留给……齐读。
5、交流感受,理解两个“长”。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什么?再读,用心读。
(我感悟到住在黄河边上的人们,虽然深受黄河的苦难,但也孕育着许多歌谣。)
6、体会老百姓创作歌谣的动机。
师:黄河边勤劳的人们,他们创造歌谣,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对生活的憧憬、对生活的爱、热爱劳动、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地丰富。)
五、总结全文
1、感情激发作者热爱母亲之情。
师:永远充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只要是世间美好的事物,他们都爱,他们用这种爱,通过歌谣创造出来,母亲也把这种爱,传递给我,使我从小明白,要爱世间一切的事物,母亲给了我一个明月星光般的童年。
配乐:同学们,这就是母亲,母亲老了,曾经,在皎洁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唱童谣,给我讲故事,猜谜语,在母亲的熏陶下,我渐渐地长大,终于成长成一个优秀的诗人。我长高了,母亲的背却弯了,我长大了,而母亲的头发却白了,母亲献出了毕生的爱,而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岁月在她额上刻下的深深的皱纹,更为不幸的是,当孙友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母亲曾对自己的子女那么期盼,现在日子好过了,而母亲再也感受不到了。
2、出示孙友田的一段: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白发,而我的心里永远珍藏着故乡的明月。
4、尝试用语言唤醒孙友田的母亲。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6
第二课时
一、学词复习,重温母爱的温馨
1、指导本课生字词,并借“豁然开朗”等词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2、回顾课文,谈印象最深的画面。
二、补充背景,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1、走进孙友田童年的清苦生活。
师生介绍: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边上,全家就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孙友田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每年春秋两季给大户人家当短工,做些农活;到了冬天,只好跟着他堂哥做叫化子,唱着莲花落沿街乞讨。
2、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歌谣的生长土壤,感受孙友田家乡人民清苦中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引导学生适当交流课前收集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三、诵读积累,表达感激之情
1、品读最后一段。
2、诵读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母亲感激与怀念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体会情感。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
四、再品课题,练笔补白
1、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再次感受作者的行文之妙。
2、 补充原文,练笔补白。
长大后,孙友田成了一名煤矿工人,生活也很苦,但他白天干活,晚上坚持学习写作,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着自己对“爱”的理解。
多少年过去了,母亲的那熟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畔,响在孙友田的心中。可是,同学们知道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请看原文的开头:(师深情诵读,配乐《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歌》)
多媒体出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面对着恩重如山的母亲,面对着曾经如此疼爱自己的母亲,面对着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的母亲,面对如今只是也只能对着我傻傻微笑的母亲,作者泪流满面……此刻,孙友田的内心一定无法平静,那么,他的心底到底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诉说呢?拿出你的笔,展开你的想象,把它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
多媒体出示:
母亲,虽然您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
3、交流练笔,学生深情诵读。
五、拓展阅读,畅谈感悟
1、学生畅谈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的感受。
2、联系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切身经历。
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莲花落 唱歌谣
混沌 讲故事 △ △
母亲 ———→ 爱 (学生提的问题)
唱童谣 ……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
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8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3篇
《月光启蒙》一文改编自诗人孙友田的《月光母亲》,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十分清苦的童年时代,母亲不顾一天的辛劳,在夏夜的月光下用歌谣等民间文学启迪着作者,让他走进诗歌的王国。下面是小编准备的《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里响起妈妈唱的歌谣。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二、学习课文: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幼时的孙友田的每一个夏夜都是聆听妈妈的歌谣度过的。每当孙友田听妈妈唱起歌谣时,他觉得妈妈唱的那么轻柔,就象是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甜甜的,深情的嗓音一直回荡在他的耳边。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出直接描写妈妈歌谣唱的好的部分。(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1)仔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出了妈妈的歌谣唱的好?
(2)指导朗读。
4、躺在妈妈的怀里,伴着妈妈的歌谣,我渐渐地陶醉了。(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看!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2)(课件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3)你知道母亲一天忙了些什么吗?
(4)试着把这句话读好了。
5、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童年的夏夜为自己的孩子唱着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谣。我们再来听歌谣,在这歌谣中你听懂了什么?(音乐响起,出示歌谣)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在妈妈的歌谣里却有美丽的凤凰,有漂亮的云南,有一座座又高又大的房子。妈妈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对美好的生活要充满向往。
(3)读读这两首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通过读表现出来。
6、母亲不识字,但她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谣,她用歌谣不仅给我送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更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出示)
(1)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
(2)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在第五小节中我们懂了许多,谁来读读这小节。
7、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些美妙的夏夜,我沉浸在母亲的歌谣中。你们听,母亲的童谣又在耳边响起了。(音乐响起)
(1)听完了这些童谣,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这么有趣的童谣就让我们来读读吧。读出你们看到的,读出你们的心情来。
8、母亲不识字,可她的肚里不仅有动听的歌谣,还有很多东西,有什么?
(1)你知道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吗?
(2)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她唱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投入,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象。(出示)
提问:母亲怎么会象一尊玉石雕象呢?
(3)夜色越来越浓,母亲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
提问:从她的`口中,你听出了什么?
9、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说故事,讲谜语,用她特有的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10、时光如流水,伴着浓郁的月光,伴着母亲的爱,我展开了想象,飞向了诗歌的王国,长大后的作者成了著名的诗人。再次回到母亲的身边,却发现……(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1、面对着已经痴呆的老母亲,作者又回想起童年美妙的夏夜,耳边又荡起母亲那甜甜的,深情的嗓音,那象三月的和风,象小溪流水般的声音。作者不由地提起笔来在文章的最后用包含深情的话语赞美了他那不识字,却充满了智慧的母亲。(出示最后一节)
(1)试着动情地对妈妈说说。
(2)推选你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来赞一赞这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三、总结:
1、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地淡去,惟独母亲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让我们再次回味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再放歌谣)
2、介绍课外写母亲的文章。(出示)
3、母亲是平凡的,她们付出了养育的艰辛,换来的是孩子成长的快乐。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部精彩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美丽的妈妈。课后同学们从这些文章中选择一两篇去读读,听听这些歌曲,还可以搜集一些歌颂母亲的名言警句。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以及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通过朗读体味民歌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以及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生齐读课题。
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
过渡:看来,母亲在夏夜月光下,为“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印在了同学们心中。
(一)学习两首歌谣,体会“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谁先来读读歌谣,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带着向往、欣喜等情感)
(3)齐读。
2、同学们,我们刚才读歌谣,想不想听母亲为我们唱的歌谣?让我们来到月色如水的篱笆小院中,教师引读:(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体会作者的感受: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自由读。读出感受。
(4)指导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齐读。(在读中相机引导感受芳香的音韵。)
(二)学习三首童谣
过渡:母亲的歌谣让小院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母亲还为我唱童谣。
1、我们再来读一读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多读读,并说说原因。
3、找生读。
4、指导朗读。用喜欢的方式读,表演读。(感受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就要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一环节通过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民歌民谣的特点,爱上了这一民间文学,也为下文体会“启蒙”做好了铺垫。)
(三)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
母亲不是不识字吗?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童谣呢?
1、默读五自然段,用笔圈画。
师巡视,相机点拨。
2、全班交流:
相机出示:(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个“长”是生长,第二个“长”是流传、孕育。)
3、师总结:是啊,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泥沙堆积,导致土地的贫瘠,生活清苦,可是,勤劳的黄河儿女满怀希望地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劳耕植,创造了一首首精美动听的歌谣,母亲用这些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四)学习故事、谜语部分
1、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故事谜语
2、找生读讲故事部分。
3、母亲讲了哪些故事?她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
(五)学习最后部分
过渡:母亲在这柔和的月色里,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他在文章最后写到: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1、自由朗读,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找生说。(感激、怀念……)
3、带着感受读。
4、齐读。
5、我想此时你一定明白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了吧?(生自由谈自己的体会)
6、带着感激、怀念再读:(出示)
感谢您,母亲
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了
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
月夜浓郁的诗情。
三、总结升华
1、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母亲却渐渐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当作者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
出示:母亲,您可曾记得------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2、生根据自身感受,完成写话练习:
3、深情朗诵。
4、母亲什么都不记得了,而我们还记得那些歌谣,师生齐诵歌谣。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搜集民歌民谣。
2、阅读孙友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