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知远网

2025-10-01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此生未完成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与其说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一位拥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33岁教师在与癌症抗争的一年又四个月时间里,用十指轻轻点触键盘留在博客上的日记。

2015年10月,我在网络上得知“复旦大学女教师”抗癌的博客点击量惊人,便抱着好奇心去浏览了几篇,初看时把于娟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越深入下去越发被她的文字吸引,索性买来一本细细品读。读罢全书心中的厚重感无以言表,这种厚重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心情的那份沉重,为她不幸的遭遇叹息;二是那些优美的文字,平实无华的表露却能承载如此丰厚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细读之下,于娟的形象就在你面前渐渐饱满起来。她美丽、自信、随心、阳光的性格,她努力赢得了鲜花、掌声、家庭、朋友、事业……正当她准备着开始更辉煌的人生阶段时,她被无情的病魔推入了深渊,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尝尽了人生的极致痛苦,但是她没有怨天尤人,她面对生死还是那么洒脱,在苟延残喘中写下了这些优美的博文,是尽一份帮助人世人的愿望和责任之心,还有爱心!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她的文字深深的、淡淡的。但是却直击人心。最后我想用于娟朋友写的一首诗结束这次的分享。“你笑着,盈盈的笑,让奔逝的生命充满四射的活力;你挥洒地写,悲和喜,告诉人们生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2

《此生未完成》是年轻的学者于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写下的文字,平淡而真诚的文字获得了读者的关注。在书中,她说:“进入这个庞大的城市就像穿上了红舞鞋,一直舞蹈旋转,再也停不下来。也许停下的时候就是死亡的那一刻。”现在,她平静了,像朵海上的浪花,却把不平静的内心留给了我们。

幸福在哪里,是我们这一代人很纠结的一个问题。于娟找到了:幸福是哪怕当一个乞丐匍匐在马路边,只要能天天看着爸妈带儿子土豆经过。土豆找到了:幸福是歌里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幸福归根结底是人类情感的满足与需求,物质的多寡不过浮云。上帝其实很公平,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停下来,想一想,再出发,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在哪里,慢慢走,终究能得到。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在哪里,慢慢找,也终究能知道。当世界一直往前快速奔跑,当身边的世界都在提醒你,快,快,快的时候,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我”而不是选择“世界”?也许这样才能不再为了追求速度,而丧失了活着的意义。

于娟的这部作品把她的人生描画得简洁秀丽、从容淡定。这些文字或许比她的博士论文更有价值,因为这是一个癌症当事者的痛定思痛。为了能让周围活着的人更明白地活下去,于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以最真实的经历,最赤诚的情绪,把自己一步步走过的人生路完整的呈现给大众。她说,她不想再有任何一个人像她那样,手提着脑袋摸黑探索。纵使周遭黑暗,她愿意化为光,照亮你们的人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说教,也不需要所谓深刻的思想,透过她的文字,你就直接触摸到她的灵魂,感受到她的呼吸、她的痛、她的爱、她带你看尽这世间百态。她只希望她犯的错,你不会再犯;她受的苦,你不会再受;她曾珍惜的幸福,你能比她更懂得珍惜。

孩童期一餐可口的饭菜带来的愉悦,过年时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服时的欣喜,课堂上博得老师赞许后的自得,恋爱季节的热拥轻吻,小生命在体内孕育成长的体验……一切的一切,都是幸福。

即使在同一个人的心目中,幸福也不是单一不变的。时间的转换,空间的更迭,激情过后的生活变得平淡,忙碌,琐碎甚至乏味,日复一日的劳作带有机械性。平淡的生活吞噬了激情,磨平了棱角,麻木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那些唾手可得的小幸福像细沙一样被我们从指缝间漏掉了。历经坎坷、挫折、磨难、失败后取得成功,那种狂喜、大幸福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体味的,但是散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碎片却随处可见,幸福从来没有远离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触摸,把那些碎片串起来,就是幸福的一生。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少年的憧憬,青年的激情,中年的理性,老年的淡定,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问问自己,答案就在你心里。

所以,感谢于娟,以生命写下的文字《此生未完成——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感谢于娟,以生命唤醒我们认清活着的意义,感谢于娟,以生命指引我们找到幸福的根源。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3

认真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读后我掩卷长思,不由思绪奔腾、感慨万千,心中十分沉重、如鲠在喉,久久不能平静,为作者于娟的年轻、才华惋惜,为命运的无常、多变喟叹,为人生的短暂、苦难深思。禁不住又一次叩心自问,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是一本记实的书,此书以第一人称、以朴素平实的语言,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以作者的刻骨感受,记录了自己由一个学富五斗、健康快乐的博士一夜之间变为病入膏肓、万劫不复的患者的真实境况。告诫生者要珍惜生命、重视健康。此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豪情的壮语,可它为何让我读到的不仅是感动遗憾,还有思索震撼?我想主要就是书中的记述太真、太实,太有参考价值、太有生命意义。

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一开始,于娟是幸福的,她被幸运之神垂爱着,父母疼爱、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孩子可爱,她活得充实而忙碌,她的理想、她的才情、她的灵魂使她的笑容永远那么爽朗那么明媚,她是造化完美的标本。然而突兀的重病、癌魔的侵蚀,让她经受非人的天崩地裂的疼痛,毒瘤毫不留情吞噬她的身体,最终让她的躯体一点点腐烂,让她的生命之光一点点熄灭,无论她怎样坚强怎样勇敢怎样忍耐怎样抗争,依然没有挣扎的余地、没有求生的机会,只有死亡的步步紧逼和跌入深渊的恐怖来临。让人唏嘘慨叹、无可奈何,这也真是造化弄人、苍天不仁。人活一世,到头来都将殊途同归、化作尘土。可贵的是作者明知自己死期及至绝路已来,依然为理想而奋斗,依然回顾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依然为所有人警示祝福。她在弥留之际用心血用生命铸就的文字让每一位活着的人思索、彻悟、珍惜和明白,她于垂危于痛苦中给人们带来死亡和生命的新感悟,满满的正能量,深深的、淡淡的。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她的人格如山花灿烂,高贵而有内涵,她的灵魂也必将如她所愿,是一片葱郁的能源林!

死亡残酷而苛刻,年轻的女博士于娟,她死了,死于风华正茂的季节,死于春暖,死于花开,死于悄然的遗憾,死于遗憾的悄然,世间夭折一株马蹄兰!若寿终正寝,死并不可怕,宇宙万物,凡是生命的个体,总有终结的时候。唯有夭折的青春、破灭的希望、萎谢的火焰,最足以使人哀叹,命运的悲哀和无奈,让我胸中奔涌起不可遏止的情感雷电。

磨难可以增添人生的光辉,但是磨难太多,苦难太重,也会扼杀活泼泼的生命,就像冬雪太厚,也会冻死柑橘一样。真想为她呐喊:“世间夭折一株美丽的马蹄兰!”在风中舒展,悲凉且古拙。

谁不希望有顺遂的人生?谁又希望多灾多难,但是如果生活硬要把它赐予你,你也不用悲伤,只要有勇气同它较量,就能把它化作财富。于娟,她不畏惧磨难、没有辜负岁月,她是精神的胜者、是生活的强者!

我们生而为人,有太多的理想有太多的追求,有自己的义务有肩上的责任,为此,我们奋斗我们努力,但是,千万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切莫用健康去得到资本,不要用生命去换取成功,那样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让原本的生活本末倒置。不要虐待自己苛求自己,即使在痛苦无助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雨夜没有星光没有月华的时候,在独力支撑人生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请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束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坚韧地走下去,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流年似水,韶华易逝,如果没有健康,一切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无。善待生命,宽待人生,且行且成熟,且行且珍惜。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4

感谢于娟,感谢《此生未完成》,让我想开了许多,放下了许多……

看完这本书,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一次又一次,问自己,这辈子,你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你真正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每个人,奋斗一生,再辉煌,再耀眼,终有尘埃落定的一天。到头来,就会发现,名利权钱,没有一样可以带的走。你能带走的,只是别人对你的思念。所以,对自己好一点,对别人好一点,该让渡的让渡,该放手的放手。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做人,简单点,再简单点,才会开心。

人生才百年,何苦让自己那么累心?有什么可以争,有什么值得争的呢?身体健康,生活无忧,家庭和睦……

这些无法开出价码的,比什么都重要。真正是,人世间最贵的,往往都是免费的。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总有一天,所有拥有的都将失去。到那时,会有多少人思念我?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5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留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这段话“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读完之后觉得作者说得很对。整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坚强并乐观的对抗病魔,但天不随人愿,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年轻的生命。在她的生命日记中,反省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以生死经历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观点,让世人感恩生活,善待生命,总结出“活着就是王道”的生命真谛。随后还叙述了她对爱情和女人的看法。

读完整本书,让我敬佩的是她面对癌症的那份坚韧和勇气,以及在遭受病痛折磨时还能为世人留下精神财富的那种豁达和乐观。但是却没有给予我想象中的震撼,亦或是我没有亲身经历,亦或是我人生本来的感悟就是作者所最终感悟的。

她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又有着令人艳慕的出国经历,所以她也有着事业的野心,不断地发表文章,不断的研究课题,在二三年之内成为教授等,都是她对未来的强烈期待。而我,却没有这么多的高标准的期待。或许有些人认为年轻人没有高远的奋斗目标是堕落的,不知进取的,所以我的目标在他们看来或许是为自己解释或掩饰的借口。呵呵,这也符合通常观念。其实,在我的世界里很简单,我的目标就是安安稳稳生活,孝敬父母,让父母快乐富裕的过完一生,不给自己留有一丝遗憾,这一切都与荣华富贵无关。在我的心里,总感觉他们的一生就是我的一生,他们快乐了,我就快乐了,他们若不快乐,那我的这一生注定是悲伤的。

我出生在一个五口之家,慈祥的父亲、能干的母亲、优秀的哥哥、还有和我一样的妹妹。生活在农村,生活在这样一个靠父母亲勤苦劳动才撑起来的家中,我没有觉得多苦,感觉到的却是温暖和满满的爱,这份爱在我们围坐在桌旁吃饭时成长,在我们夜晚一起酣睡时成长,在我们一起在地里劳动时成长,在我们因为距离相隔疯狂想念时成长…….太多太多的成长让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最后扎在心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伴随着我们的脉搏,伴随着我们的呼吸,不可分割。我的家或许是世界上最普通不过的一家,但是在我的内心,一直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那种感觉常常会让我忘了一切,不知所措。有时候这种幸福感也会让我感觉害怕,害怕消失,害怕失去,害怕深爱的父母不在身旁,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受。这种未知的担忧会让我常常流泪。也许想法太傻太幼稚,但我宁愿背着这份傻这份幼稚,来用心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此刻,脑海里盘旋着太多溢满感动的画面,小时候,父亲为我和妹妹温柔的梳起辫子,悉心的照顾生病的我们,给我们做着好吃的饭菜,还在飘雪的日子为我们搓洗衣裳,推着带煤的自行车迎着冷风艰难的领着我们去找给别人量体裁衣做衣的母亲……这一幕幕清晰的出现在眼前,还是会令我感动万分,这些感触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现在他们原本光滑的脸上爬上皱纹,结实的身体变得松弛,坚强的心态变得脆弱……亲眼看着父母随着时光的催蚀,慢慢的发生着这一切一切变化,我的心又怎能不心疼?时光在人心里积累爱的同时又摧毁了太多美好的东西,我想我没有我想象中的坚强。

言语至此,已没有更准确的词语能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唯有在心中细细体会。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6

作者于娟,女,79年四月生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执教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患乳腺x于今年四月份去世。

第一篇序是周国平写的,他说于娟是个拥有优美个性和聪慧的悟性的可爱女子,结尾处唏嘘地感慨苍天不仁。

扉页上写着这样一个疑问句: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是的,这本书记录了于娟在身体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样子后,仍然思考着、探寻着活着的意义。于娟及她的家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出的坚强让人敬佩,他们对于彼此的信任更让人敬佩。正是这样的信任,成全了于娟,让她对于活着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也成全了读者,有机会了解到这些认识,反思自己,反思人生。

感谢于娟,更感谢她的家人。

“每个人出生,都有一个只有妈妈才知道的出生故事。世上人人不一样,但是所有的妈妈都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换一命的勇气生下你的。”看到这段文字是在从家到学校的公交车上,眼泪就在别人奇怪的目光下不管不顾地流下来。妈妈生我的时候阵痛持续了三天多,因为医生说顺产的孩子健康,她就一直坚持到顺产。她真的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换一命的勇气才把健康的我带到这个世界面前。

面对死需要勇气,面对生同样需要勇气,感谢温暖柔弱的妈妈如此勇敢地给了我生命。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

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病痛和治疗的摧残没有让于娟掉眼泪,而听到儿子土豆奶声奶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却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在于娟最后的生命里,有人慷慨的要为她捐骨髓、捐器官;有人说可以第二天飞回来娶她;有人带着活鸡和“巨款”大老远来看她;也有人要谋财害命、趁火打劫……

死亡像一个放大镜,让于娟看清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死亡也像一个试金石,让于娟试出了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死亡,告诉于娟什么是活着的意义。

感谢于娟的无畏施,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探寻活着的意义。

周国平说,“如果于娟能活下来,她的人生一定会和以前不用,更加超脱也更加本真。”

是的,如果每个人可以先经历一场死亡,再开始生活,那么生活一定会更有意义。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