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篇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是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写的。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篇幅虽短,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同时我也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逆境使人立志,顺境使人丧志。
不是吗?孙叔敖、百里奚、管夷吾、舜等这些人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成了有所作为的人,虽然他们原来并不为人所知。其实,这种人是很多的。
大家都听说过“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回国后,越王勾践为了不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夜间睡在柴草上,并悬吊苦胆,吃饭睡觉之前经常尝尝那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越国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身处逆境,只要勇于拼搏,有坚强的毅力,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但是如果安于享乐,不奋发向上,就会一落千丈,无所作为。我国古代有一个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气,诗赋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后来做了大官,在顺境中生活,丧失了学习之志,整天安于享乐,结果使自己的才气衰退到和平常人无异。后人为了不重蹈江淹的.覆辙,总结出一句成语叫“江郎才尽”。可见,安于享乐的危害之大。
由此,我们想到自己,因为一直处在顺境中,也曾经在学习上松懈过。有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我的了全班第一,就开始飘飘然了,老师要求我们背默《曹刿论战》,我只是草率地看了两遍,结果默写时有好几处默不出来。第二单元测验,许多同学都取得好的成绩,我只考了80分。我为自己没有远大的理想而感到惭愧,同时我暗暗鼓励自己,千万不能泄气,应该在逆境中奋发。我总结了考得不好的原因,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在毕业考试中,我的语文成绩终于又获得全班第一名。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总要有逆境的遭遇才好,不然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是啊,只有那些在逆境中不懈努力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学习了这篇课文,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体会最深的还是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校。”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篇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我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理解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
每个人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不一样的是每个人都要用自我的方式去应对,有人选择应难而上,有人选择知难而退!
正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不是也没有生在帝王之家吗?湖南韶山,不也是很贫穷落后的地方吗?但他却不肯承认现实,一步一步地向上发展不也成为我们的伟大领袖吗!
遇到困难,其实就是惊动人的心,坚强人的性格,增加自我所不俱备的才能。因为,仅有不断的遇到困难,才能让自我更完美。困难中包含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会让自我更成熟,更明白如何去应对种种困难。
这种能给予人力量的困难,不仅仅存在于生活中,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往往学习上觉察不出难题的人,表面上看似乎学得还能够,但其实他所接触的都是些平平淡淡的知识,并且他的潜力也被埋藏的很深,难以挖掘。这样的.学习没有太多收获,可是,如果学习常常遇到需要思考的题,并且自我努力思考解决的,他会收获很多意外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仅有经常从困难中找到自我的不足之处,才能把知识撑握的更牢固,更扎实。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铭记孟子的教诲,没有磨难,就不会有成就。即使有了成就,也不能得意忘形,骄傲自满,沉溺于表面的完美上,要不断的砺练自我,才能让已有的成为永恒,并使自我收获更多的果实。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篇3
每当我读到孟子所写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总感觉有一股力量从我的心底升出来,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讲了一些出身卑微的名人事迹以及孟子的领悟。其中一段话很让我受触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说明,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必须得经历磨难,激发自己的毅力和奋发向上的动力,努力后才会有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则会消磨人的志气,使自己终日安逸享乐,最终一事无成。
走过历史长廊,有多少伟人登上辉煌的顶峰,而又有多少人沉迷酒色,导致自己被他人嫌弃呢?三国的刘备、刘禅就是很好的例子,刘备凭着一腔热血带兵闯天下,打出了一片天下,做了蜀国国君,成为一代豪杰,然而他的儿子刘禅却是个无能之人,就是因为他,才让蜀国国力衰微,慢慢走了下坡路。而身边的能臣虽竭力想挽回场面,却终告失败。最后,蜀国灭亡。
即使不说历史,反观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实例。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大多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本可以立志成名有所作为,但他们却整日消沉,没有向上之心,长大后之后碌碌无为,成为平庸之辈。为什么?
是因为他们自幼没有经历挫折,没经过生活的磨练,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而那些生活贫穷,家境不好的孩子却与有幸福生活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奋发向上,勤思进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到后来考上好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平台上施展手脚,扬名天下,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幼多磨难,为了维持生活只能自己努力,心智过早成熟,成了一棵顽强的小树苗,长大后自然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而我作为幸福孩子却也无奋斗之心,想来便惭愧不已啊!
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起吧!自己经历一切,自己奋斗吧!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活出精彩人生!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篇4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是我们那个年代初中必背文言文。如今再次阅读,朗朗上口,记忆犹新。而立之年的我忙碌于自己的事业中,偶然翻阅这篇文章,如今再次理解其中的寓言,真的是别有一番领悟。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灭亡。可见,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参透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发展中的影响。
小时候,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学校考试的时候,努力让自己拿到双百分或者班级第一名,取悦自己的父母,从而获得满足感。那时候的`我没有生活的烦恼,只有课桌是我的“主战场”。高考百天誓师大会上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喊“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言壮志。那一天我也给我自己立下一个座右铭: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汪国真的散文“嫁给幸福”)
步入成年,有步入成年的好处,你可以体验到灯红酒绿的世界,花花的社会也在向你招手。按照常理来说,年轻时候努力辛勤奋斗的疲劳恐惧症都可以在这里仿佛得到了解脱,得到了生活的“洗礼”。但是后来你会发现快乐是一时的,你的烦恼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根深蒂固。遇到问题,吐槽发泄,找到一百个理由来想着如何逃避,但到头来,还是在起点,不得不面对,到时候重回解决问题的心态会比当初困难几倍甚至上百倍,因为你迷失了自我。
真正的成长,我认为是不忘初心,不断优于过去的自己,展望未来,把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把生活过成想要的的样子。
每一个人身上,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一直是共存的。如果没有压力,人往往会变得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有了一定的压力后,我们开始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奋斗,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不妨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久而久之,你便不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事而感到痛苦,自律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往往越不舒服。我们必须对自己有所要求,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在一次次磨砺中,才能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惯,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去做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情,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终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自我要求的高度。人需要有一颗敬畏的心,才能约束自己。能够约束自己的人,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其实,自律和不自律,都会吃苦。不同的是,自律的苦会让人生越来越甜。让自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你的人生才会越来越精彩。
我们共勉!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这句话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相近,都是说,人要在逆境中磨练才能成才。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逆境比顺境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的。
多难兴才,曾一度被认为规律。文章中就有很多例子,如屈原被放逐而做《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全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洗雪国耻,韩信遭胯下之辱而统帅百万雄兵……他们都是在逆境中搏斗而取得成功的桂冠。
爱迪生小时侯一边卖报,一边做化学实验,因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灾,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但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印度诗人泰戈尔早年丧父,靠兄长养大,由于他勤奋好学,从而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们哪个不慎与命运搏斗的强者?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磨蚀人的心灵;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当然,具有优越的条件是好事,但不能坐等吃穿,应更加努力学习。
困难如弹簧,你弱它就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让困难拜倒在自己脚下。做一名勇敢地驾驶生命之舟的船长,与惊涛骇浪展开搏斗,逆境是阻挡弱者的大山,是磨练强者的熔炉,更是砥砺锋芒的磨刀石,我们应该磨出自己的真才实学。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篇6
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很受感动。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先让自己经受挫折,接受磨难,使自己增长才干,才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所以挫折是人获了成功的重要条件。
穿越历史的长廊,有多少伟人在挫折的历练下登上闪耀的巅峰。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潜心写作《史记》时,却因为替李陵辨护,遭到汉武帝惨无人道的腐刑。这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次极大的`人生摧残和耻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轻生,因为他的宏愿还未实现,伟业还未完成,他从先人在逆境中奋起而有所作为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狱中,忍辱负重,磨砺心志;出狱后,勤奋耕耘,终于写了《史记》。挫折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时写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时写了《离骚》,但他们都成了伟人。伟人之所以被称为伟人,正因为他们有着“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经过挫折,他们变得坚强,经过挫折,他们变得沉着,经过挫折,他们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而有些人,他们有着非常好的先天条件,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因人他们缺少挫折。例如:三国时的刘备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南讨,从织席为生到蜀汉称帝,可他儿子刘裨却是个昏庸荒淫的无能之辈,连诸葛亮这样的能人都扶不起来。北宋名臣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败落,沦为庶民。正因为他们从小就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没有经历磨难,没有才干,才使自己沉沦。可见磨炼对人多么重要啊!
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接受磨炼,暂时的顺利将会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潜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