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知远网

2025-09-29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精选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文中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

2.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的心情,从人物的心理、语言、行动、神态中感悟人物善良的品质,并做出评价。

3.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学习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教学重点: 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方法: 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去朗读,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

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一篇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堪称典范的文章,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难以取舍的。从故事背景、作家生平到故事内容、表达方式,需处处用心,但面面俱到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教学本课,进行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取舍得当,长文短教”,具体的教学策略是:直奔重点,上挂下联;一气呵成,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设计制作的幻灯片,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 预设: 如果学生说到7自然段,教师可作两方面引导——①母爱是相通的,虽然贫穷,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一细节描写中真切地感受到西蒙对孩子强烈的爱。 ②是啊,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桑娜想都没想就把孩子抱回家,这种本性的善良怎不令人感动呢?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

(一)抓住桑娜的心理描写,感受善良

(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心情怎样?

2.(再读读这段话)你从中体会到她怎样的忐忑不安?(害怕、自责、担心、决断……)

教师引读:短短的几句话,既让我们感受到桑娜的紧张、担心、自责,又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坚定。大家都感受到了吗?你们都体会着读一读。

3.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想一想,段中的省略号对表达桑娜的心理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你们再想一想:仅仅是多了两个孩子,桑娜为什么如此地忐忑不安呢?(引导学生结合上文理解。板书:环境描写)

5.指名把课文的1、2自然段连起来读读一读,此时你觉得这两个自然段对表现人物品质起什么作用? (板书:铺垫、衬托)

过渡:仅仅是描写桑娜的这个场景让你感动吗?

(二)抓住渔夫的语言、神态描写,感受善良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24自然段句子: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 ,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让学生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①你们想一想,家中只多了两个孩子,渔夫为什么会如此的严肃、忧虑? (板书:严肃、忧虑)

②你还从哪个字感受到的?“熬”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渔夫的语言中为什么没用这些词? (板书:搔、熬)

③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④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这段对话,再一次感受当时的情景。

三、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2.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悟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呢?学生看板书总结。(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四、读写结合,完成片段练笔

1.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的写法,自选内容写一个片段,写一写自己遇到这些情况后当时的心理活动:

①课间,小刚的文具盒被王强碰到地上,小刚认为是我碰掉的就大声指责我,此时,我非常 ……

②上课时,老师把检测的试卷发下来,我只考了70分,此时我 ……

③作文讲评课上,我的作文获得 “ 最佳习作 ” 受到老师表扬,此时我 ……

2.学生展示作品,借助实物投影,师生赏评,再修改。

3.教师推荐作品: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写的都非常好,如:《李子核》讲的是……又如《战争与和平》讲的是……要想知道事情的结果怎样,课下你们一定读一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篇2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篇3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朗读。

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指名读。

示范:是他来了!(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男生读。

指名读。

指点: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8.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说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男女生对读第一组对话。

9.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10.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

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

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11.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12.总结: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实用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篇4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朗读。

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指名读。

示范:是他来了!(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男生读。

指名读。

指点: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8.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说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男女生对读第一组对话。

9.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10.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

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

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11.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12.总结: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篇5

阅读这篇课文,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领悟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进行想象训练。

一、你预习课文了吗?你能准确地读出下面的词语吗?

汹涌澎湃 舒适 心惊肉跳 顾惜 寡妇 蜷缩 忐忑不安

黧黑 喃喃

二、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阅读课文一至二自然段,然后填空

桑纳和渔夫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 ),孩子们没有( ),吃的是( ),菜( )鱼。他们真( )啊!

把你的感悟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四、阅读课文第三至十一自然段,想一想:,桑娜抱回了两个孤儿后,心情怎样?

学习建议:

1.读一读画一画(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2.读一读说一说(说一说桑娜的心情是怎样的)

3.读一读评一评(你认为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塑造你所理解的桑娜。

五、阅读第十二自然段至结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完之后,你是不是和桑娜一样的'如释重负,还有感动,因为渔夫和桑娜一样的

善良。

填空,有感情地读一读

桑纳和渔夫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 ),孩子们没有( ),吃的是( ),菜( )鱼。他们真( )啊!他们又收养了两个孤儿,生活会( )。

想一想: 渔夫和桑那娜都是怎样的人?你是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感受到的?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六当渔夫明白桑娜早已把两个孤儿抱回家,他会和桑娜说些什么呢?

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续写《穷人》。

学习提示:

课后题解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表现出桑娜的善良,朴实。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渔夫坚强,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续编故事要注意;:要清楚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要掌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情节发展要合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段。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导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书题:穷人

2、简介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长达六十多年。作者无情的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界中的不朽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默读课文,将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段。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导朗读第一段,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当时气候怎样?(学困生)

(2)桑娜家的生活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中等生)

(3)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从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优等生)

2、讨论后指名回答:

(1)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当时屋外寒风呼啸,海面上正起着风暴海浪汹涌澎湃。

(2)桑娜家里生活很困难。(在书上划出有关词语)

A、帆很破了,桑娜仍在火炉旁缝补渔网。

B、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

C、从早忙到晚,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D、衣着破烂,孩子门没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暖和舒适仅仅表现在:(地扫得干净;火没熄;银具闪闪发亮;海风之中,孩子在帐内睡着。桑娜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人。)课件出示

1、朗读课文

2、归纳段意: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的等待着渔夫出海归来。

作业:

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音字组词,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课件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做)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选做)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指导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桑娜和渔夫有那些特点?举出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说一说。

3、教师总结:桑娜的特点突出她的勤劳、善良。

渔夫的特点是勇敢、坚强、善良。(乐于助人)

表现渔夫和桑娜的特点上,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1)细致的心理描写。

(2)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

(3)用词造句的准确。

朗读并体会共用词造句之妙。

指导续编:

1、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我们能否按照我们对这两位人物的理解,把《穷人》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呢?该怎样编呢?

2、编写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⑴小组讨论,练习编写。

⑵大组讨论交流。

⑶教师适时点拨。

作业:

1、编《穷人》,用二、三百字写下来,注意想象要合理。(必做)

2、有感情朗读课文。(选做)

板书设计: 等待渔夫

桑娜 探望西蒙 勤劳、善良

穷人 抱回孩子 乐于助人

渔夫 侥幸回来 勇敢、坚强

能熬过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教具:

文字片一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新课、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课文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点名读。

5、我们体会到了桑娜的高尚品质,打开书看看,跟桑娜有同样品质的人还有谁自己读12——结尾

6、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3)当看到自己的丈夫是如此的通情达理,这时的桑娜心情会是怎样的,体会着说说。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师: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是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心灵的碰撞。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吗?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 :学习第9段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补白练习,了解虽然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生活穷苦,但是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邻居的善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课文《跳水》,大家是否记得它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另一篇文章《穷人》。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写的是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发生在穷苦劳动人民身上的一件事情。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穷人的生活。

(1)既然课题是《穷人》,那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穷人的生活的。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从课文中划出说明生活穷的句子。

(2)以轮读的形式交流。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桑娜一家生活很穷苦。渔夫( )出去打鱼;桑娜( )地干活,可是还只能( )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 )冬夏( )光着脚跑来跑去;他们吃的是( )面包,菜( )鱼。

(4)虽然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桑娜一家的生活真是( )。请你能不能突出穷字,读读课题。

2、细读课文,了解桑娜的善良。

(1)虽然,桑娜一家生活只能勉强维持,但是,当桑娜发现邻居西蒙病死了,马上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板书:抱)

(2)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里,她的心情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息。让我们读读她的心理活动。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轻声读,想想你从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中读出她的几种感受?(担心,害怕,坚决)指名读。

(4)读了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大家有没有觉得她的想法不连贯,内容有跳跃呢?那么让我们用文字代替这几个省略号,把她的这段话补充完整吧!

(5)同桌商量,全班交流。

(6)请一位学生把这段补白后的内容说完整。

(7)再读这段心理活动,读出感情。

(8)课文中写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吗?

3、学习1127节,感受渔夫的善良。

(1)桑娜是善良的,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关心别人,那么渔夫呢?同桌以直接对话的形式,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2)说说最能说明渔夫善良的一个字。(板书:熬)

(3)如果把这个熬字去掉行吗?

完成练习,写一写:此时渔夫已经想到:抱回西蒙的孩子,自己将( );桑娜将( );自己的五个孩子将( )。

因为想到了这些,所以,他用了熬这个字。但是,尽管这样,他还是要把西蒙的孩子接回来。看得出,他和桑娜一样,都很

三、总结:

课文写了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桑娜一家生活极度贫穷,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在我们读者的心里写下了一个端正的人字。(板书:人)请你强调这个人字,再读读课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文中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

2、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的心情,从人物的心理、语言、行动、神态中感悟人物善良的品质,并做出评价。

3、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学习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二、教学重点:

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四、教学方法:

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去朗读,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

五、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一篇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堪称典范的文章,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难以取舍的。从故事背景、作家生平到故事内容、表达方式,需处处用心,但面面俱到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教学本课,进行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取舍得当,长文短教”,具体的教学策略是:直奔重点,上挂下联;一气呵成,拓展延伸。

六、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设计制作的幻灯片,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 预设: 如果学生说到7自然段,教师可作两方面引导——①母爱是相通的,虽然贫穷,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一细节描写中真切地感受到西蒙对孩子强烈的'爱。 ②是啊,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桑娜想都没想就把孩子抱回家,这种本性的善良怎不令人感动呢?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

抓住桑娜的心理描写,感受善良

(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心情怎样?

2、(再读读这段话)你从中体会到她怎样的忐忑不安?(害怕、自责、担心、决断……)

教师引读:短短的几句话,既让我们感受到桑娜的紧张、担心、自责,又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坚定。大家都感受到了吗?你们都体会着读一读。

3、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想一想,段中的省略号对表达桑娜的心理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你们再想一想:仅仅是多了两个孩子,桑娜为什么如此地忐忑不安呢?(引导学生结合上文理解。板书:环境描写)

5、指名把课文的1、2自然段连起来读读一读,此时你觉得这两个自然段对表现人物品质起什么作用? (板书:铺垫、衬托)

过渡:仅仅是描写桑娜的这个场景让你感动吗?

抓住渔夫的语言、神态描写,感受善良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24自然段句子: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 ,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让学生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①你们想一想,家中只多了两个孩子,渔夫为什么会如此的严肃、忧虑? (板书:严肃、忧虑)

②你还从哪个字感受到的?“熬”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渔夫的语言中为什么没用这些词? (板书:搔、熬)

③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④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这段对话,再一次感受当时的情景。

(三)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2、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悟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呢?学生看板书总结。(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四)读写结合,完成片段练笔

1、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的写法,自选内容写一个片段,写一写自己遇到这些情况后当时的心理活动:

①课间,小刚的文具盒被王强碰到地上,小刚认为是我碰掉的就大声指责我,此时,我非常 ……

②上课时,老师把检测的试卷发下来,我只考了70分,此时我 ……

③作文讲评课上,我的作文获得 “ 最佳习作 ” 受到老师表扬,此时我 ……

2、学生展示作品,借助实物投影,师生赏评,再修改。

3、教师推荐作品: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写的都非常好,如:《李子核》讲的是……又如《战争与和平》讲的是……要想知道事情的结果怎样,课下你们一定读一读。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