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千米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和走100米要几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表示长度。
2、填空:2米=()分米60厘米=()分米
300厘米=()米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单人书桌的长度是60()。
②深圳国贸大厦的高度是160()。
③有一项田径比赛是200()跑。
4、[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①请同学们找到首都的位置,再找到我们省会的位置,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课件演示闪动的铁路]这段长1651(),你知道填什么长度单位?还能用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吗?
计量较远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板书:千米)所以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为1651千米。
②让我们再去欣赏北国冰城的景象吧![课件同时出现哈尔滨冰雕图片]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这个单位由学生说)。
③你还想到美丽的春城去参观世博会吗?[课件出现世博会图片]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这个单位也由学生说)。
5、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揭示课题)。
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千米的应用。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建立“千米”观念:
我们现在知道“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大吗?(大!)
刚才我们从地图上认识了“千米”,那现实生活中,1千米到有多长呢?
上课前老师带领你们在操场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根据这道公式,
a、出示画面讨论一下问题:
①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怎么样?
②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③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④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⑤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以怎样表示?
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长?
提出问题:谁能用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就是200米,那么来回走几次就是1000米?(5次)
你们都已记下自己走100米路的时间,照这样计算,走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
找一找,从学校出发到哪个地方大约是1千米的路呢?(从学校到……)你还知道哪段路程也是1千米左右?(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跑5圈是1千米左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B、出示几组常规画面,强化“千米”概念。
①成人每小时可行5千米。
②自行车1小时可行15千米。
③公共汽车1小时可行40千米。
④火车1小时可行驶80千米。
⑤飞机1小时可飞行700千米。
2、学会米与千米的换算:
(1)例1教学:2千米=()米2千米500米=()米
①想:你会推算上面两题吗?尝试做一做,再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②反馈:(指名回答)2千米=20xx米,因为1千米是1000米,2千米是2个1000米,就是20xx米;
2千米500米=2500米,因为2千米是20xx米,加上500米,就是2500米。
③练习:3千米=()米8千米=()米
6千米720米=()米
3千米25米=()米
做后,把方法说给同桌听。
(2)例2教学:4000米=()千米4350米=()千米()米
①你再来试着做一做,再与同桌交流思考方法。
②反馈:4000米=4千米,因为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4千米350米,因为4350米可以分为4000米与350米,4000米是
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③练习:6000米=()千米
2400米=()千米()米全体同学自由说推算过程。
7005米=()千米()米
(3)、自学课本P84-85。
三、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智慧宫去闯一闯,只有动脑筋,开了金银锁,你
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准备好了吗?
(1)银锁题:
1、练一练2,填数轴。
2、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珠海到广州距离151()数学课本厚()
学校操场长250()成人3小时行15()。
3、在里填上“>”、“<”或“=”。
20xx米Ο3千米5千米20米Ο5020米
4100米Ο4千米8千米Ο8006米
(2)金锁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汽车每小时行60米。()
②1千米又叫1公里。()
③跑道长400千米。()
④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2、把下面的速度与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T3
3、改错题:
小明的日记
20xx年4月19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丛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10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叮叮,叮叮问:“小明,上那里去?”我说:“去江心屿放风筝。”叮叮说:“石坦巷离江心屿很近,才3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你现在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对千米的认识;本节学习对长度的客观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然后才是千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与前面的毫米、厘米、分米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不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认识难度较大。
2.本节主要学习对千米长度的具体认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学情分析
1. 通过作业练习和复习课对学生的了解表明学生对前面学习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已经完全掌握。
2. 学生已经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和实际长度,但千米和前面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进率较大且不能直接拿出1千米的实物,所以要多借鉴现实中的`具体情境认知千米的观念。
3. 本节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是不能最直观的认知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使学生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观念,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本课是系统学习长度单位在小学阶段的结束,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对米的认识上,通过学习,找到米与千米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的选择:
1、汇报课前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如走、跑、看等),经历想象、推测等思维过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通过录象、照片,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较长的长度引出千米。接着,再次展示录象中1000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直接感受1千米。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距离大约是1千米,怎么估计或是计算的,从而在学习4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新的千米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在旧知的回顾中找到新理知识的连结点。
3、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图片出示,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千米的空间认识。
教学难点:千米的简单换算。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几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后,教材在本节教学内容中安排学习两个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一幅体育场主题图,提出问题——这么大的体育场,怎么测量它的面积呢?让学生感受到前面学习的三个面积单位在实际测量中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产生了学习新的面积单位的需要。
然后教材给这两个单位进行界定,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实际大小。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很少了解到和公顷、平方千米相关的东西。为了帮助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材还采用“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告诉学生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针对本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公顷的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认识1平方千米,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应用公顷计算土地面积。。
2、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与他们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进率解决换算.
教学难点:知道公顷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和发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运用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时的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出示课件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鸟巢”占地面积大约()()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体验面积单位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开始,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产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前面的三道题目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可。最后一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单位。估计会有学生说出用公顷。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平方米。填写上平方米后,再写数据200000。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就会体会到单位的不适应了。我这时就可以引出新课]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板书)
师:你们想知道1公顷有多大吗?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我是通过以下几点来教学的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这时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个蓝色的正方形就代表1公顷的土地面积,请你仔细观察它,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他们的发现:我发现1公顷是一个大正方形,他的边长是100米。
那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1公顷= 100 × 100=10000平方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操场一边长大约50米,相邻的一边长大约40米。计算:
50×40=20xx平方米
10000÷20xx≈5大约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5个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看,有多大啊?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我们身边的大面积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我用自己学校的操场让学生亲身体验,再想像,会对1公顷的认识更具体。]出示课件: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3.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是从平方米换算而来。重点是体验平方米与公顷的换算过程,怎样方便、不错。250与160的乘积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计算。]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一万)
4.小试:下面我来了解公顷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请看大屏幕:出示填空题,点名让学生回答。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占地约为406000平方米,合40公顷。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720000平方米。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下面我们来听听数学小灵通的介绍。(课件演示)听了这段话你能了解到什么?(生1:我能了解到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生2:古代劳动人民很聪明,古代的土地面积单位是亩。)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与国际接轨,亩这个单位已经废除了,我们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是公顷和平方千米。
师:请同学们说说我国陆地面积大约是多少?这里出现了平方公里,其实1平方千米就是1平方公里。(设计目的:采取以旧引新,从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到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10000平方米=1公顷。现代认知科学认为,知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构建,教师是知识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认识平方千米
师:1平方千米有多大?它与公顷和平方米有什么关系?请你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共同研究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面积是1平方千米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1米,所以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000米。
1平方千米=1000000(一百万)平方米=100公顷。(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积极动脑思考,自主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真了不起!
(设计目的:在认识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后,关于平方千米的认识就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充分发挥了 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鸟巢”占地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00000平方米=20公顷
20公顷比200000平方米在使用时方便的多了。
2、乐清市陆地面积约1174(平方千米),约( )公顷。
(设计目的:练习题的设计紧扣重点和难点,加强了学生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在此也特别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与这些知识相关的生活资料也有所了解,希望同学们把这些资料记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上。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板书: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100 × 100=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是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 1000× 1000=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我的说课内容完毕,请各位专家领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一1000 步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1 千米的测量方法。
2.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 步的空间观察,实际估测和数学表达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 践,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老师发现我们三(2)班的 同学身材普遍较高,有的同学都赶上管老师 高了。你们看看管老师身高是多少呢?
师生交流。(略)
师:你能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 小有序地说一说吗?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厘米大约有多长呢?学生比画。
师:如果测量1 支钢笔的'长度,你想使用 什么长度单位?
生:我想用厘米作单位。
师:那测量1 枚硬币的厚度,你想使用什 么长度单位? 生:用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师:能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吗? 你想用什么作单位? 生:也可以,但我想用米作单位更合适。
师:那如果测量淮安到北京的距离,用什 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用千米来测量,因为如果还用 厘米或米作单位就太麻烦了。
师:测量较长距离的长度,已经学过的长 度单位就嫌小了,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 这个单位就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千米。(板 书:千米)看到千米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1 千米有多长?
生2:1 千米等于多少米?
师:什么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呢?1 千米 有多长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这个 长度单位。(板书:千米的认识)
【评析:通过师生身材高度的比较与猜测 的交谈,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已经学过的长 度单位,既自然真切,又简短扼要,同时诱导 出测量淮安与北京距离的现实需要与已学长 度单位不够用的认知矛盾。这就使得新知的 导出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营造了熟悉的 生活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二是顺接于已 有认知背景之中,突出了新知学习乃是现实 生活的需要。】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课前活动: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宜兴到无锡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D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店门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课件出示,相机板书)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7-8及练习二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关的标志。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米=()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
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二、认识千米
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题图1
爸爸妈妈开车带小明和小叶出去旅游。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分析信息的含义,找出图中的一个新单位千米
叶镇21千米就是指离叶镇还有21千米,灵山23千米指离灵山还有23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3、小结:千米(它的另一个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单位。
4、你们以前在生活中看到过千米(或公里)吗?与大家说一说。
比如出租车打表、车站的'里程表等
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小明和小叶来到了叶镇。在体育场,看到了小朋友们正在举行运动会。(出示P7例3主题图2)
2、你们知道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
3、现在进行的是1千米的决赛,可是他们却不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们能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吗?
1千米(公里)=1000米
让学生初步感知千米与米的关系。
4、活动找千米
(1)千米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长度单位,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小汽车1小时行驶80千米、马拉松比赛的长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你能从生活中找到千米吗?
(2)4人小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组长向全班汇报交流。
老师对学生找出的千米给出评价,从合理性方面考虑。
四、感受1千米
1、量一量
小组合作测出100米的长度,并在50米处做上一个记号。
2、走一走100米和50米。
a、睁开眼睛看,走一走
b、在头脑里记下100米的长度,闭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么时候会走到100米
3、估一估
a、闭上眼睛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b、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开始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c、对结果进行测评
五、练习巩固
1、练习二第1题
这是一道巩固长度观念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再校对。
2、练习二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练习二第4题
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准备: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周登玉,你们可以叫我周老师,很高兴来到你们班,这节课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完成,你们愿意吗?(愿意)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已经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生,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公顷可用符号“ha”表示。师:1公顷有多大?生: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这么大,1公顷=10000平方米。非常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题你能完成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绕1个篮球场跑一圈是56米,大约跑18圈。)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x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学生讨论并交流。
5、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
6、练习十四第7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公顷与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对这些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将学习长度单位中的“千米”,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单元的知识:测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你们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你们能从中选择一种长度单位,用你的手去比划一个这样的长度单位是多长吗?比如说,一毫米是……
你们会用这些长度单位吗?那好,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书桌的高度为80()。
(2)书桌的高度为8()。
(3)数学书的厚度为8()。
(4)我们学校的跑道是50()。
(5)北中小学距太湖县城约88()。
师: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要看什么?
师生一起总结方法:要看数字的大小,再结合物体的实际长短判断选择大单位还是小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我们一般用米。
师:那要测量更长的'距离呢?比如从学校到我们的太湖县城,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合适吗?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就小了,我们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的出现,这就是千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发现生活中的千米
1、师:在平时生活中,你若是一个善于发现和观察的人,你就已经留意到这个长度单位了。
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指路标、里程碑、时速表等)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例子。你能说出每张图所表示的意思吗?
图一:公路上的里程碑或里程牌
图二:汽车的速度表盘
图三:限速标志,理解时速不超过的意思。
图四:安徽地图的线段比例尺。
2、师:同学们继续往下看,读出下面的信息。
马拉松比赛的全程长约为42千米;长江全长约为6300千米;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达500千米以上;杭州湾跨海大桥长为36千米。
总结:在测量道路、河流等比较长的距离或交通工具一小时行使的路程时,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
(二)感受1千米的长度,学习单位间的换算
1、师:公里是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长度单位,1公里就是1千米,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板书:1千米=1000米)虽然使用的长度单位不同,但表示的实际长度是一样的。
提醒: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分清读的是几千米还是几米。
2、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千米的长度吗?(不能)但是我们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是……因为1千米就是1000米,所以我们需要量几个这样的长度才能量出1千米?(1000个)这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
师: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课前量出的10米长度,用了8个人。如果用这样的长度去量需要几组这样的同学?(100组)那需要多少个同学张开双臂站成一排才是1000米呢?(800个)只是我们没有这么多三年级的同学啊。那我们还能用什么代替尺去量呢?有句话叫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我们还可以用脚步去量,这个办法一个人就能完成,相对还是较简单实用。这是我们之前走100米的视频片段,通过测量,走100米,需150步,用时1分半钟,要走1000米就是走几个100米?照这样计算,大约多少步?(1500步,用时15分钟)
3、师:这是一条环形跑道,如果是一条200米的跑道,需要跑几圈才是1千米?为什么?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如果是250米跑道,跑1千米要跑几圈呢?400米跑道呢?思考:我们学校只有50米跑道,那要跑几个来回才有1千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走一走一千米,体会一千米的长度,课后请同学们真实地去走一走,看看你真实走的来回数和你刚刚在脑中走的数量是否相同。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了吗?(1千米=1000米)
师:请换算下面的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1、师: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小学里的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谁能按一定的顺序给他们排排位,并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师: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3、小结
五个基本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距离的估算
师:学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说,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各有多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师: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吧?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先小组讨论,估计教室的长和宽,互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全班交流汇报,再测量验证。
三、巩固应用
师:你已经掌握了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练习六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说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用你的方法估一估,从学校大门口到你家大约有多远。
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处于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用一般步行速度走100米所用时间,去想象10个100米有多远,需多长时间,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千米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和走100米要几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表示长度。
2、填空:2米 =( )分米 60厘米 =( )分米
300厘米 =( )米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单人书桌的长度是60( )。
②深圳国贸大厦的高度是160( )。
③有一项田径比赛是200( )跑。
4、[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①请同学们找到首都的位置,再找到我们省会的位置,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课件演示闪动的铁路]这段长1651( ),你知道填什么长度单位?还能用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吗?
计量较远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板书:千米)所以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为1651千米。
②让我们再去欣赏北国冰城的景象吧![课件同时出现哈尔滨冰雕图片]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这个单位由学生说)。
③你还想到美丽的春城去参观世博会吗?[课件出现世博会图片]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这个单位也由学生说)。
5、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揭示课题)。
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千米的应用。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建立“千米”观念:
我们现在知道“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大吗?(大!)
刚才我们从地图上认识了“千米”,那现实生活中,1千米到有多长呢?
上课前老师带领你们在操场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根据这道公式,
a、出示画面讨论一下问题:
①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怎么样?
②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③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④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⑤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以怎样表示?
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长?
提出问题:谁能用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就是200米,那么来回走几次就是1000米?(5次)
你们都已记下自己走100米路的时间,照这样计算,走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
找一找,从学校出发到哪个地方大约是1千米的路呢?(从学校到……)你还知道哪段路程也是1千米左右?(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跑5圈是1千米左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B、出示几组常规画面,强化“千米”概念。
①成人每小时可行5千米。
②自行车1小时可行15千米。
③公共汽车1小时可行40千米,小学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
④火车1小时可行驶80千米。
⑤飞机1小时可飞行700千米。
2、学会米与千米的换算:
(1)、例1教学:2千米 =( )米 2千米500米 =( )米
①想:你会推算上面两题吗?尝试做一做,再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②反馈:(指名回答)2千米 =20xx米,因为1千米是1000米,2千米是2个1000米,就是20xx米;
2千米500米 =2500米,因为2千米是20xx米,加上500米,就是2500米。
③练习:3千米 =( )米 8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 )米
3千米25米 =( )米
做后,把方法说给同桌听。
(2)、例2教学:4000米 =( )千米 4350米 =( )千米( )米
①你再来试着做一做,再与同桌交流思考方法。
②反馈:4000米 =4千米,因为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 =4千米350米,因为4350米可以分为4000米与350米,4000米是
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③练习:6000米 =( )千米
2400米 =( )千米( )米 全体同学自由说推算过程。
7005米 =( )千米( )米
(3)、自学课本P84-85。
三、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智慧宫去闯一闯,只有动脑筋,开了金银锁,你
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准备好了吗?
(1) 银锁题:
1、练一练2,填数轴。
2、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珠海到广州距离151( ) 数学课本厚( )
学校操场长250( ) 成人3小时行15( )。
3、在 里填上“>”、“<”或“=”。
20xx米Ο3千米 5千米20米Ο5020米
4100米Ο4千米 8千米Ο8006米
(2)、金锁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汽车每小时行60米。 ( )
②1千米又叫1公里。 ( )
③跑道长400千米。 ( )
④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
2、把下面的速度与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T3
3、改错题:
小明的日记
20xx年4月1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丛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10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叮叮,叮叮问:“小明,上那里去?”我说:“去江心屿放风筝。” 叮叮说:“石坦巷离江心屿很近,才3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你现在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锦江小学校园及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到目前为止,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学习新知
1.认识1千米。
师:如果我们要量从大庆到哈尔滨的距离,用毫米、厘米、分米、米这4个长度单位合不合适?
师:你感觉1千米应该有多长?
2.感受1千米。
师:1000个1米有多长?你来猜测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场,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
师:请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师: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长,你想不想亲自到室外去验证一下?我们一会儿到外面去验证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长。
去室外体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步要匀,路线要直。
(2)数步数时可以用手指帮助计数。
(3)靠路边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学习汇报单
你们走了多少步?你们感觉走的累不累呀?用多长时间呢?你觉得1千米怎么样?今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估测一下,从一点到另一点你走的路大约有多长
回到教室里,说一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4.单位间的换算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写一篇数学日记———《感受1千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 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长。
2. 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
3. 你所熟悉的哪段路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
2、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几分钟?
3、向家长了解一下从自己家到那里大约是一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量出了100米的实际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
(4)测量教室的长。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唐山吗?如果要测量乐亭到唐山的距离,可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学生讨论,得知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师:对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乐亭到唐山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说明: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米的长度。
1、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长,用你手中的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县医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离大约就是1000米。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从自己家到那儿大约是一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说明: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权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屏幕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乐亭到闫各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比较长的路程。
[说明: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⑴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
要求
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 10千米;
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
[说明:创设设计秋游路线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和创新意识。]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13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
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案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