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9-28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篇1

当工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之后,整个人都觉得倦怠了。现在,在我个人看来(当然仅仅是个人意见),大多数的老师没有幸福感,因为每天要忙于各种各样的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名目繁多的检查,真的感到心力交瘁。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就是老师们越来越忙了。遇上活动多的时候备课作业都要带回家去。人都忙的啥都顾不上了,怎么可能还有回首来路的心情?幸福成了空中楼阁,镜花水月,遥不可及!

可是读过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之后,虽然现在还没有读完,心里竟也有一些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一直把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当成单纯的,机械的,被新思想抛弃的知识灌输的旧观念来对待。然而,看了陶先生对于其人格升华和文化升值的理解,顿时觉得自己的理解太过偏颇,太过狭隘。

从陶老师的这个思路看,"课堂教学应是对教材文本审视之后的创造,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和文本的表面分析上,而应该充分挖掘教材里面、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传递出来的理解才是"传道、授业、解惑"。

可是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是不容易的。陶先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他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这是个非常贴切的比方,说出了读书对于理解生活的重要的意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岁月中如果任其流逝,那是一种奢侈的浪费。读书能让有限的人的生命的价值得到足够的提升。"这样看来,读书就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问题,还是生命在宇宙空间行走中提升质量的一个必经之路。"

读陶老师的书,感受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我发现有时候心态决定一切,如果我们每天都心存报怨,心怀厌烦,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的眼睛里都会看不顺眼,一切工作都会显得了无生趣、索然无味;就像旅游,再好的风景,如果只是匆匆而过,美丽也只是浮光掠影。可是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呢,这就要求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要经常阅读,经常思考。阅读让我们归于平静,思考,锤炼我们的教育智慧。

读着陶先生的书,我似乎看到我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人生。原本混沌的世界,竟然渐渐通透起来……

那么,就让我们幸福的阅读吧,不去为了写读书笔记而阅读,不去想着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篇2

在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后,我在不断的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呢?怎样才能幸福的工作者呢?

首先,健康工作,奠定幸福基石。幸福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生命个体。这里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要追寻真正的幸福,就要拥有良好的心态。降低自己的要求或欲望,在达不到目标时,不妨宽容一下自己;遇到挫折时,试着去做其他令自己放松的事,学着疏导自己,释放自己,解放自己的心灵;不管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要得意忘形,忘记自己姓甚名谁;遇到困难,多和朋友交流,争取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鼓励拥有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找寻到幸福的方向。幸福教师还必须是一个幸福的生命个体。常常看到优秀教师的感人事例,这些优秀教师是多么值得敬佩。在这些优秀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执着追求事业的热情和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那就是:一种视吃苦奉献为幸福的幸福观,那是一种无比高尚而伟大的信念。一个健康、向上的、内心充满幸福感的生命个体,就具有了成为幸福教师的前提条件。

其次,学会快乐工作,开启幸福之门。朱小曼教授指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与终身幸福。换言之,教育就是追寻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伊壁鸠鲁告诉我们:“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假如能让我们的工作像“玩”一样轻松快乐,我们也就开启了幸福之门。但是,快乐之花的盛开,需要智慧的汗水去浇灌:快乐需要预设。每天走进班级之前,我都会问问自己:今天,你准备带给孩子们什么?准备引领他们走向哪里?每天走出教室之后,我也会问问自己:今天,你引领孩子追寻幸福的效果怎样?孩子们是否都感到幸福快乐?给孩子带来快乐,我们也能从工作中得到快乐。我们要学会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快乐。教育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只要注意去挖掘,张开一双慧眼,你也一定会发现和拥有许多的快乐。

再次,要执着工作,拥有幸福之心。在真实的教育环境面前,一颗颗本来充满激情,饱含理想憧憬的敏感的年轻的心,慢慢地变得迟钝、麻木、把我们的心灵紧紧裹缠,无法呼吸。是放逐自己,还是在岁月里执着追求?在徘徊中找到答案:执着追求自己曾经的梦想吧!是的,执着,源于内心深处的梦想与浓浓的爱;执着,方能让幸福之炬,灿烂地照亮教育;执着,方能让幸福之钥,开启教育的觉悟之门

敞开心扉,放松自己,为梦想努力吧!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篇3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特别是面对那些淘气顽皮,还不太懂事的孩子,面对林林总总的各种检查,面对各种比也比不完的比赛,我们幸福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随着阅读的步步深入,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幸福是一种心态,是自我的一种体验,幸福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

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做幸福教师,要懂得享受读书。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终身学习的任务,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读专业书、读经典书,使自己的知识面广博起来,才能开阔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为自己积蓄能量。以前我经常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在学校要上课备课要批改作业还要辅导学生,回到家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你。像有我这种想法的教师,陶老师给我们的解答是:我想是你没有寻找读书的时间,没有充分认识到读书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是啊,没有时间正是你给自己的懒惰寻找的一个理由,如果每天看半个小时的书,读好书,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地汲取生命的营养,才能收获人生的感悟,享受人生的幸福。

做幸福教师,要懂得享受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个好老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课堂。课堂是老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那我们又该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陶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他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使得教学与读书相得益彰,享受自己的课堂,使自己乐教,学生乐学,使每次课堂都迸发出火花,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做幸福的教师 ,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这学期我任教一年级语文,平时和孩子们的沟通多了,发现每一个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是非常可爱的,他们都有各自的想法,你对他亲切,他会对你更好,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是我幸福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在工作中享受着自己独特的幸福。所以在评价孩子时,我们要始终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善意的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我们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我们就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是阳光,她会让我们每个人拥有健康,拥有幸福。

做幸福老师,享受“文化存款”

陶老师说:“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之后,就成为了一生幸福的储蓄。” 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想发展起来,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会当凌绝顶’的境地。”他告诉人们通过“文化存款”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而他所指的“文化存款”就是阅读经典!他深入揭示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关系,这种为教师终生幸福打算,直接进入终极关怀的话语是前所未有的,它慢慢地指向人活一世的终极目标:幸福地活着。于是,随着心灵的苏醒,我们就会慢慢地走出狭小的空间,目光变得高远,眼界变得开阔!

通过阅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幸福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只要自己认为是幸福的,再苦再累的工作也会其乐无穷。让我们保持一颗进取的心,背起幸福的行囊上路,用阳光心态享受教育,享受读书,享受生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篇4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看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主题深深吸引,“幸福”使我们一直都追求的,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希望市民的幸福指数增强,可见幸福感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感觉到,教师的幸福感应该是享受自己的工作状态,具体是:要懂得享受课堂,懂得研究教学,懂得享受学生,懂得享受生活。说到底,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航者,我们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学生。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有了一份好的心态,就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狭隘多一些豁达,就会把教育视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与创造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的付出被家长和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地“包裹”着。

现实中,我们该怎样让自己的幸福感更强呢:

1领悟职业真谛,启动职业幸福的按钮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旨归,教育是培养人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的本真意义就是使人幸福。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是唤醒探索真理和追求幸福的生命力量。反思我们的教育,被功利迷惑了视线,忘却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的实现,迷失了自我,遮蔽了灵魂,失去了真谛。使得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和课堂,却处处散发出忽视生命、扭曲生命、窒息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要回归自我,就必须从过去异化的状态中走出来,关注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作为其基本追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教师职业使命的真谛乃是精神成长,即引导未成年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给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然而,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学生的幸福人生只能在幸福的教育场景中展开。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注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求广大教师启动职业幸福的按钮,建构属于自己的幸福。

2优化专业生活,发掘职业幸福的源泉

无意义的工作只会孵化出无意义的人。同样,今天教师生活的无意义,很大程度上源自教育教学工作的无意义。教师幸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对职业和生命的热爱,离不开校内外生活的充实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教师的专业生活是教师感受和创造职业幸福的基础和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无法回避教师这一职业简单重复的特点,作为教师不要只像“春蚕”“蜡炬”一样来毁灭自己,获取畸形的心理满足;也不能只靠升学率等教育的GDP来显耀自己的职业成就,而应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功自我。

3完善心性素养,打造自我幸福的尺度

追求幸福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人的心性境域不断拓展的过程。一个幸福的人,必然是能够用心去感受幸福与快乐、心性素养比较高的人。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于是,“扮演”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惯常方式。在“扮演”中,教师的角色不断自我膨胀,而个性则日渐萎缩,教师生活的内在价值基础日渐动摇和脆弱。在“扮演”中,一定社会的角色规范影响着教师幸福标准的定位,教师依据一种被教化和灌输的幸福标准来体验自己的幸福。实质上。这是没有自我内核和内心根基的幸福。“教育不是教师的一种角色表演,而是他的一种个性存在。”因此,教师幸福的实现更要摆脱有心无力的“神往”心态,力戒对外部力量驱使的听任。深入到个体心灵层面,形成属“我”的幸福尺度和自主的创造、感受、享用幸福的心理图式。

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师职业是充满职业魅力的,是能充分体现和提升从业者生命价值的职业。教师应当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教师从事其职业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对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对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虽然现实中部分教师生活拮据、清苦,甚至仍有捉襟见肘的寒酸,但这并不排斥某些教师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从职业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实现自我,充实人生,感受到幸福和美的存在,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4重塑教育信仰,追寻职业幸福与尊严

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行为的终极依据,它从终极关怀上指导人类精神世界,它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评价和把握。因此。具有信仰的人一定是个内心自由、心灵幸福、生命丰富的人。

然而,当前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严重的“信仰危机”,由此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是一种精神的痛苦、意义的失落、价值的迷茫。它使人生活在一种无根感、疏离感、漂泊感之中。教育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教育信仰把教育理念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贯彻始终,它能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信仰能为教师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引导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并能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篇5

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这些称呼都是人民给予我们。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尤其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在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中他就是这样阐述的: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须,让我知道为什么教师要读书:完善人格;授业解惑;生也有涯。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当好这个工程师,就要求老师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而读书当是最佳、最捷之径,更何况人的生命有限,正如孔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怎样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假如通过阅读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格,就会有了文化的价值。对此,我对阅读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有了一个迫切的愿望:我要加强阅读。 陶继新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像陶老师那样读有层次的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心里,外显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是让我们教师产生幸福感的源泉。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把阅读当成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地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才能拥有一颗纤尘不染的心,才能在知识层面与精神层面都给我们的学生以心灵的灌溉,从而让我们与我们的学生都达到一种生命的飞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辛苦却快乐着,因为我们拥有其他行业没有的受众群体,我们桃李满天下。无论你在哪里,当听到那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候语时,你的内心就会涌动起无限的自豪与快乐!我们清贫却幸福着,因为我们有一个我们自己的节日。在那一天我们会收到来自我们的学生的一个个祝福,虽然他们的问候还很稚嫩,还很简单。有时可能只是一句:“老师,节日快乐!”但那是他们情感表达的全部。他们的问候是纯粹的、真挚的、感人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注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告诉我们,幸福存在于那些平凡、普通的小事里,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去体会。做教师22年来,我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快乐与幸福,他让我充实、前行、自律,今后我还要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将自己的学识全部地传授给我的学生。用我的言传身教去教育我的学生,无论他们今后到社会中做什么工作,只要对社会的进步尽力就好,愿我的学生今后也做一个快乐、幸福、充实的人!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篇6

最近拜读了陶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刚拿到这本书时,不禁被其“幸福”二字吸引了,于是一串串的问号在头脑中产生:怎么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幸福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幸福应该怎么理解?正是这些疑问激起了我急于去读书的欲望。读完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真的像品尝了一次精神的大餐,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那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汩汩的在我心田流淌着,滋润着我心灵的深处。读完之后,我感慨万千。陶老师那朴实的话语,深刻的道理,使我的心里头热乎乎的,更让我对“幸福”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

为了孩子们,也为了自己,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诵读经典

教师要想发展起来,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并且经典诵读之后,男士更有风度,女士更加美丽,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诵读,在经典中寻找自己的幸福人生。陶老师在书中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平凡却不平庸的同行们。不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博导,他们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与平和博大的心境,均由读书写作为基础。陶老将他们由于诵读经典所以快乐所以成功的幸福历程展现出来,充分证明了“经典”的妙用,并且让我们能从中悟出:在经典阅读中使自己充实、丰厚,在写作实践中使自己升华、提高。若没有大海般浩瀚的知识容量,他们怎能将课文讲解得如此简练、精到?只有坚持诵读,并形成习惯,性格才能变得平和,心灵才能渐渐澄澈,才能在幸福与快乐中徜徉。

二、宽容学生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用宽容的心和无限量的爱心去启发、引导他们,不能恨铁不成钢,要把铁锻成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才能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宽容并不是纵容,宽容也不是对学生的过错无原则地袒护,而是以我们博大的胸怀去激励学生自己改正错误,发奋成才。

三、要懂得享受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本人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每当课堂上感到语言苍白时,与人聊天感到腹中空空时,动笔感到搜肠刮肚的艰难时,我会为自己知识的匮乏而羞愧不已,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时我们要反问自己:我有读书的习惯吗?自古大学问者皆好读书。所以,作为当代的教师——我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你的生命深层有了经典滋养,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钱,就会永远快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把读书当作终身学习的任务,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读专业书、读文学书、读经典书,使自己的知识面广博起来,才能开阔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为自己积蓄能量。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要正确的看待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荣辱得失要看得淡一些。要对自己保持一种期待花开的心态,等待着自己自然成熟、自然绽放,不要浮躁,不要催熟。对安排的一些工作任务要抱着一种肯定的态度,不牢骚、不埋怨、不怨天尤人,那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修养的一种磨砺。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把这习惯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必有收获。要养成买书读书的习惯,养成写反思写体会的习惯,养成写博客和交流的习惯。要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名师专家学习、向社会这个大百科全书学习。只有耐得住、守得住、挺得住,在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上,才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个性蓝天。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陶继新老师字里行间流露着从容淡定,平易亲切;包含着慷慨大气、恢宏深刻的思想。陶老师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操,这种情系教育心怀天下的情怀,应该成为我们一生不竭的动力。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那一句句警言箴语,那一段段经典释义,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那么,就让我们幸福的阅读吧,去宽容他人、宽容学生吧。努力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