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27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课文重点课文的2———7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自学,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语:上节课我领略了“架子十足”、高傲的白鹅,那在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眼中课文2、3、5自然段。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他们有什么特

的白公鹅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寻求答案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腔调、慢条丝理、掂量、涟漪、举步、官司、径直、勾当、属于、主宰

3、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调diàotiáo

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写在课本上)

涟漪慢条丝理主宰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示:本文主要围绕白公鹅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再读课文划出重点句,与上课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并试着填下表:

白鹅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8、质疑。(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认识了丰子凯老先生笔下的白鹅(板书:白鹅),今天,和我们见面的是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加板书:公),你猜猜,这两只鹅会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我的要求是不读错一个字,不读得结结巴巴的,能办到吗?

2、交流,找到海军上将了吗?(板书:荣膺)你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当海军上将吗?

3、一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太有意思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有趣的课文,怎么样?这回我要抽同学读。(抽生分段读)

4、交流:现在你知道白公鹅凭什么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吗?(板书:傲)

三、比较

1、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上一课我们认识的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一只白鹅——高傲的鹅老爷,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叶。诺索夫笔下的海军上将。我想考考大家,我这有它们俩的肖像,你能认清哪个是海军上将——白公鹅吗?

2、出鹅图,交流想法。

结合引导学习白公鹅走路:

A、走路的样子(请生表演,评演)读出慢条斯理

过渡:在这一段中,关于白公鹅的走路,作者还有怎样的描写?

B、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可不好走,你能想象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的细翎不沾一点污泥吗?

C、狗追赶都不奔跑,这又是为什么呢?它心里会想些什么?(板书:傲气)听了你们的介绍,我知道了,这是一只特别有趣的,特别高傲的白公鹅。同学们也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现在,我来揭晓正确答案——我也不知道是哪只。

四、辩论

“不过,你们先别笑。读了课文,有一点我却可以确定地告诉你们,叶。诺索夫先生可不喜欢这只白公鹅。”不信,我还有证据——

1、证据一:捣乱

出句“有时??乱羽”

听你这么一说似乎也有些道理。不过我每次读到这都感觉叶。诺索夫讨厌它,你听——(师读)

引导生读出喜爱。

2、证据二:偷食

出句“有多少次?主宰。”

不光偷吃鱼饵,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多讨厌,这回你们无话可说了吧?(导:它知道自己偷东西吗?)

(那作者是喜欢它偷东西吗?板书:傲骨)

3、证据三:“吃惊”

A、出句“白鹅大概认为这个??大吃一惊了。”

B、瞧,作者想到小男孩要把它吃了,该是讨厌了吧?(结合讲讲破折号)

C、听你们这么说,作者是在讲俏皮话啊。

你听听看,当时作者是不是这么说的(师范读,引学生说出讲俏皮话的特点)“讲得有理,那你来试试。”

D、那你看看这幅图,白公鹅要去捣乱了,谁能用叶。诺索夫的调侃的语气对白公鹅说几句话吗?

五、小结

看来作者明着是写白公鹅的缺点,实际上是对这只有着傲气和傲骨的鹅充满了喜爱。还有谁喜欢这样的鹅?

六、拓展: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板书设计:

海军上将

白公鹅步态: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教后反思:

活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二十个生字,会认字九个,会写字十一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秋天。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

2.能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葡萄等事物,体会秋天成熟与繁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谈自己心中的秋天。

1.课件出示:秋天的图片

教师导语: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2.师生交流。

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欣赏作者笔下的秋天。

过渡: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读:走进课文,感受迷人的秋色。自由读文,如果有哪个字不太熟悉,想办法自己解决,哪句话不太好读,可以反复练习,读好了,再往下读,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收获。

二读:个别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留心自己刚才读书时不认识的字。并找一找文中作者观察秋天的美景后,赞美秋色,喜爱秋天的句子。

三、品读感悟,迷人的秋天。

1.交流:作者赞美秋色,喜爱秋天的句子。

课件出示: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我喜爱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2.交流理解“绚丽灿烂”“成熟”“繁荣”“丰收”“欢乐”,字字句句饱含作者浓厚的感情。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提出中心话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到秋色是迷人的,绚丽灿烂的,秋天是成熟、丰收、欢乐的季节?”

4.生默读思考,画出相关语句。

四、师生交流,体会绚丽灿烂的秋天。

1.畅谈交流:让学生结合文本或生活实际观察,谈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对秋天“表示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的喜爱。如:

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2.课件出示:

结合学生的`感受,相机出示秋高气爽、柿树、苹果、山楂树、葡萄等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秋之美,体会读出秋的绚丽,秋的丰收。

3.整体回读,配乐朗读。

五、走近秋天,升华对秋的喜爱。

1.播放秋天的录像

2.说秋天,此刻,你眼中的秋色又是什么样子的?

3.赞秋天,此刻,你要对这美丽的秋色说些什么?

六、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七、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引导学生互相教大家记字,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相机指导学生组词和造句。

2.学生独立写字。

八、拓展延伸

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

于秋天的文章、诗词。

2.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景。

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生活积累,为阅读学习打下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语文学习中,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因此,各种形式的反复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及在听读中识记生字。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的能力。

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本环节教师先引领学生扫清生词的障碍,在解决生词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运用找一找、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等方法来解词,丰富了课堂内容。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为更好的学习课文打基础。

3.抓住重点,体会秋的美丽。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提倡个性化朗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到秋色是绚丽灿烂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及读法,让学生从同学和自己的个性化朗读中体会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加深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拓展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内容与课文结合较紧,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对这些优秀诗文进行诵读,进而达到积累、欣赏的目的。

应视需要而定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并不一定非得安排独立的识字环节,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反馈学生的识字情况。

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忆也不管方法是否巧妙都应鼓励,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孩子们思考的个性化的结论。

应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5.激励学生更多地积累。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条流淌的河,清晰简约,主流突出;流畅自然,思绪奔涌;情感细腻,浸润无痕;清爽甘甜,回味悠长。《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在与一位穷苦小男孩的短暂交往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篇简短朴素又情味浓厚的课文,只有真正在如水的课堂中去和她对话,才能体悟到“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从“快乐”说起)

师:(板书“快乐”)同学们,快乐经常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快乐?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师:是的,当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的时候是快乐的,受到表扬的时候是快乐的。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保xx都特别快乐,因为他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汽车,(出示汽车的图片)看,这是一辆怎样的汽车呀?

学生看图说(漂亮、高级、时尚……)

师:是呀,得到这样的一辆车当然快乐,可是,就在这一天,他明白了,快乐有很多种,给予才是最快乐的。(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并重点指出“给”的读音jí)

[设计意图:通过说“快乐”、谈汽车把学生带入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课题。环节简洁自然,又为深入学习课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初读感知(用“心灵”体会)

师:让我们抛除一切杂念,用心去细细品味,轻声读课文,哪里最让你感动,最让你思绪万千,感到有一股暖流充满心间?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交流,教师不做过多点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情感的提升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了解的就是学生的“第一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体会会更丰富和深入。]

三、精读品味(抓“意外”品读)

师:同学们都为小男孩感动了,当保罗第一眼见到他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学习1、2、3小节,讨论。

从衣着看:家境不富裕。

从动作看:非常喜欢保罗的汽车。

从表情、语言看:可爱、直率。

师: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却两次让保罗感到意外,最终让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道理。学习课文4——11小节,找到男孩两次让保罗意外的句子,反复读,想一想,他们两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从保罗观察的角度,了解到男孩的普通,和后面的他带给保罗的意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彰显其人格的高大。]

品读第一次“意外”

出示句子:

“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当看到小男孩惊叹的表情,听到他说的话时,保罗是怎么想的呢?小男孩又究竟希望什么呢?

(1)保罗: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2)小男孩:“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师:保罗想到的是“得到”,而男孩想到的却是“给予”,这是他们两人想法不同的根本所在。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学生朗读练习。

品读第二次“意外”

师: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保罗开始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于是便邀请他乘车兜一圈。这时,男孩提出(出示句子)

“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这一次,男孩又让保罗吃惊了,保罗是怎么想的呢?而小男孩呢?

(1)保罗: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2)小男孩:让残疾的弟弟坐在车里,亲眼看看好看的圣诞礼物。

师: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标点、体悟语言、合理想象、情感朗读等各种手段,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以对比的形式,感受男孩带给保罗的“意外”,体会“给予”的真谛。]

师:车子开到了男孩门口,小男孩背出了他腿有残疾的弟弟,对他于下了承诺……

出示句子:

“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师:反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读、悟、交流,再感情朗读。

师: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为了别人的梦想。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可以是弟弟得到礼物的快乐,更应是男孩能为弟弟付出而感到快乐,给予所带来的快乐)

[设计意图:由衷的羡慕、难以抑制的兴奋、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都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流露出来。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推敲。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细琢磨,再整体通过朗读表现其中的种种含义]

四、感悟升华(以“练笔”表达)

师:保罗为这一对兄弟感动了,他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在圣诞节前夜,他们坐在车里看到了什么?三个人的心都很不平静,他们又想到了什么?拿起你得笔,乘着想象的翅膀,描绘下这美好的一夜。

学生补写“他们三人坐在车上,车子缓缓地向前开着

(反馈)

师: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在这个故事里,谁给予谁什么?

男孩给予弟弟

男孩给予保罗

保罗给予男孩

保罗给予弟弟

弟弟给予男孩

学生讨论。

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侯,我真的很感动,她让我想到一句格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给予”的含义和小男孩的高尚情操有了一定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补写三人夜游的情景,相信“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好一定会出现在学生的笔端,这一环节,是情感的升华。讨论不同人之间的给予,是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给予的能力,也要善于感受到别人的给予。“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

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男孩保罗

给予得到

他人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的:

1.学习如何写线路,了解当地地名的由来。

2.读背成语和名言。

3.写好带有木字旁的字,注意它的变化。

4.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画出家庭住址示意图,说说附近地名的由来。

成语的熟记、理解。

能用流畅的语言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

教学准备: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写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走法,能画出示意图。

介绍附近地名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处处留心

读小芳写的住址和走法。

思考:小芳使用了哪些关键词儿来讲清楚走法?

小结:地名、方位词、数量词。

二、学生试写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介绍。

评议:看是否写清楚明白。

三、你家附近有哪些地名?选一个谈谈它得名的由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成语和名言,理解成语的意思。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自读成语。

2.抽读,正音。

3.说说成语的含义。

4.背诵。

5.读名言。

6.介绍其时代背景和含义。

7.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

2.读小提示。

3.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流畅的语言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朋友带到自己家中,怎样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的情况呢?

思考:介绍些什么?

1.朋友的名字、年龄,就读学校,家住哪儿?

2.朋友的优点。

第一次做客该怎样做?

二、分组练习。

三、集体交流,评议。

四、布置作业

1、写四个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2、设计一张家庭地址的名片,上面要有家庭地址,走法及示意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5:“××的自述”,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片断的阅读提示。第二部分是学生的两篇习作片断。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点有二:一是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二是要求写得具体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对闹钟的不同介绍,感知自述的形式,并在层层深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写好自述形式的习作。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课件

学生:每人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1.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2.幻灯出示课本中的小闹钟插图,教师口述介绍《小闹钟》。

3.议一议:老师的介绍和你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引出“自述的形式”。

4.教师小结:把小闹钟当作人来写了,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自述的形式”,(板书:自述),也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通过学生说、听、议,组织学生交流感悟,明确本次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形式”来介绍熟悉的事物,使文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

二、研读例文,学习写法

1.学习例文《小闹钟》。

(1)其实,老师介绍的《小闹钟》就在你们的书上,请同学们翻开书第99页,默读例文《小闹钟》,想想:它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的?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大小。

师:请你读一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

师:写小闹钟的大小就是介绍它的外形(板书:外形)。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颜色是天蓝色的。

师:写小闹钟的颜色也是介绍它的外形。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时针、分针、秒针,调节时间的旋钮和改变报时音乐的操纵杆。

师:这是介绍小闹钟的构造,(板书:构造)还有哪句话也介绍小闹钟的构造?

(学生读:“在我的头顶,有一处精致的小房子,上面有精美的花纹,看上去像是古代帝王的宫殿。”)

师:小作者看到闹钟上精致的小房子,就联想到古代帝王的宫殿,这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作用,它可以到点报时和定时闹铃(板书:作用)。

师:在介绍小闹钟的作用时,用了几个这样的词,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来读这些词,你觉得这些词用得怎么样?(师读:告诉、伸出、拿着、敲、唱)

生:交流。

师: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了想象,把小闹钟写成了会说、会动、会唱的人,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学习例文《小溪流的自述》。

(1)指名读《小溪流的自述》,其余学生边听边想:《小溪流的自述》这篇文章又是怎么写的?

(2)学生交流。(板书:心理)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例文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时,是从事物的形状、结构、作用、心理等方面去写。那是不是介绍一个事物,这每一个方面都要写到呢?对,我们要抓住这个事物的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的特点去写,把它写得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通过学生细读、思考、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三、明确要求,练写自述

1.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齐读书上第100页习作要求。教师强调:今天要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事物,就是要把这个事物当作“我”来写。

2.开拓选材思路。

(1)师:在我们身边,除了你今天带来的东西以外,还有哪些熟悉的事物?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类板书。如:玩具、家用电器、学习用品……

3.指导写作。

在这么多的熟悉事物中,你准备选哪个熟悉的事物写?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之间交流)。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拿出作文纸,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一个事物写个自我介绍吧。注意写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也不要说话,一个劲地往下写,遇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从亲身体验中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大胆的写作,让学生从中自由发挥。写作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多说一句话。这段时间看似寂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都高度紧张的时刻,是决定这节课能否收到效果的基础。】

四、赏读习作片断

请两位学生分别上台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围绕习作要求来对照习作,共同评改。

(如果学生是写带来的物品,交流时可出示物品进行指导。)

【通过赏读习作片断,学生参与评价、修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反思

1.例文引路,感知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自述的形式是四年级学生学写习作的一种新形式。对新知识的学习,本课教学没有采用“填鸭式”,而是让学生先兴趣盎然地介绍事先带来的小物品,再听老师对例文《小闹钟》的介绍,然后比较师生的介绍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自述的形式”。教学中通过学生说、听、思,组织学生交流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轻轻松松就学会了写作新知识,也克服了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

2.例文引路,学习写法

“例文是最好的示范”。通过两篇例文的学习来探究内容,了解例文如何进行“自我介绍”,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介绍时用上了哪些好词好句。从而明确自我介绍”时不但要把内容说清楚,还要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例文引路,自由表达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通过例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写作是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让学生明白可写的事物很多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认识事物,明确不同的事物要抓住它们不同的特点来写;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并激发想象。课堂中学生愿写、会写、乐写,写出了自己的童趣、童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苏教版中年级段“习作训练”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让我们恰当地用好例文,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了解植物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所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变化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变化的原因,领悟“魔力”一词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镜头回放,激发阅读期待

1、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观看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录像。

2、回忆镜头,想想这些科学术语你理解吗?

第一组:载人航天、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

你知道三者的区别吗?简介“神舟飞船”帮助理解。

这句话你能读懂吗?“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其实,它们已搭乘过先前发射的神舟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欣赏句子,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补充资料:1987年我国开始在卫星上搭载植物的种子,先是蔬菜、粮食,1996年才开始搭载花卉种子。

第二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

飞船里的杨利伟和在地球上一样吃饭、睡觉吗?

(失重,即微重力;呼吸靠供氧──高真空。)

什么是“宇宙射线”?读这个小故事你能明白:美国“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飞上太空第一次看到了人类从未见到的宇宙奇景。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看到了月亮的背面,但同时他们的眼睛也感到了不适。回到地球后,他们患了白内障。从那时开始,有39位宇航员已经患了这种疾病。科学家说,这是宇宙中的射线所造成的危害。宇宙射线是比原子更小的宇宙粒子,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击宇航人员的眼睛,使人的大脑产生错觉,好像是看见面前不断有闪光一样。受到宇宙射线打击后,人的眼睛被伤害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3、预习课文了吗?你知道“神舟五号”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经过太空旅行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4、指读、齐读课文,梳理文路: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请全班同学读,中间请四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用一个词语概医这一段的内容。

读后梳理,板书:种子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变化后的用途

二、探究课文,感受科学的.魅力

1、出示中心句: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听说过“魔力”吗?在什么情况下用?(童话中的魔镜、魔法师的神奇力量)你怎么理解“魔力”?

2、自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有了哪些“魔力”,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⑴有哪些魔力?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展示图片:太空水稻、黄瓜、番茄、辣椒、花卉等)。你能想象太空种子还有别的“魔力”吗?

⑵这些“魔力”有什么用途?(食用、药用、他用……)绿色蔬菜、治病良药、美化生活、绿化祖国……

⑶太空种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魔力”?再读第3段,重点引导:“在浩瀚的宇宙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结合课文,你猜想一下可能有哪些微妙的变化?如:外形、味道、颜色、营养、抗病性……

“科学家对经太空遨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择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拳的太空品种。”

读得懂吗?变异植株什么意思?联系两句话,说说太空种子的“魔力”来自哪里?大自然、科学。

三、回扣主题,激发探索欲望

1、再现中心句,齐读: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这是科学的魅力!

2、真正的“魔法师”是谁?

补充中心句: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3、科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科学家们对太空的探索还在继续,2007年,我国的“神舟七号”不但要上天,还要实现让宇航员走出座舱、行走太空的目标!

4、课后作业:未来的科学家是谁呢?是你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粮食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设想出你心中的新产品,还要用一段话简要介绍一下。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了解植物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所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变化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变化的原因,领悟“魔力”一词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镜头回放,激发阅读期待

1、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观看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录像。

2、回忆镜头,想想这些科学术语你理解吗?

第一组:载人航天、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

你知道三者的区别吗?简介“神舟飞船”帮助理解。

这句话你能读懂吗?“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其实,它们已搭乘过先前发射的神舟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欣赏句子,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补充资料:1987年我国开始在卫星上搭载植物的种子,先是蔬菜、粮食,1996年才开始搭载花卉种子。

第二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

飞船里的杨利伟和在地球上一样吃饭、睡觉吗?

(失重,即微重力;呼吸靠供氧──高真空。)

什么是“宇宙射线”?读这个小故事你能明白:美国“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飞上太空第一次看到了人类从未见到的宇宙奇景。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看到了月亮的背面,但同时他们的眼睛也感到了不适。回到地球后,他们患了白内障。从那时开始,有39位宇航员已经患了这种疾病。科学家说,这是宇宙中的射线所造成的危害。宇宙射线是比原子更小的宇宙粒子,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击宇航人员的眼睛,使人的大脑产生错觉,好像是看见面前不断有闪光一样。受到宇宙射线打击后,人的眼睛被伤害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3、预习课文了吗?你知道“神舟五号”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经过太空旅行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4、指读、齐读课文,梳理文路: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请全班同学读,中间请四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用一个词语概医这一段的内容。

读后梳理,板书:种子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变化后的用途

二、探究课文,感受科学的.魅力

1、出示中心句: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听说过“魔力”吗?在什么情况下用?(童话中的魔镜、魔法师的神奇力量)你怎么理解“魔力”?

2、自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有了哪些“魔力”,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⑴有哪些魔力?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展示图片:太空水稻、黄瓜、番茄、辣椒、花卉等)。你能想象太空种子还有别的“魔力”吗?

⑵这些“魔力”有什么用途?(食用、药用、他用……)绿色蔬菜、治病良药、美化生活、绿化祖国……

⑶太空种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魔力”?再读第3段,重点引导:“在浩瀚的宇宙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结合课文,你猜想一下可能有哪些微妙的变化?如:外形、味道、颜色、营养、抗病性……

“科学家对经太空遨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择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拳的太空品种。”

读得懂吗?变异植株什么意思?联系两句话,说说太空种子的“魔力”来自哪里?大自然、科学。

三、回扣主题,激发探索欲望

1、再现中心句,齐读: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这是科学的魅力!

2、真正的“魔法师”是谁?

补充中心句: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3、科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科学家们对太空的探索还在继续,2007年,我国的“神舟七号”不但要上天,还要实现让宇航员走出座舱、行走太空的目标!

4、课后作业:未来的科学家是谁呢?是你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粮食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设想出你心中的新产品,还要用一段话简要介绍一下。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5:“××的自述”,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片断的阅读提示。第二部分是学生的两篇习作片断。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点有二:一是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二是要求写得具体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对闹钟的不同介绍,感知自述的形式,并在层层深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写好自述形式的习作。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课件

学生:每人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1.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2.幻灯出示课本中的小闹钟插图,教师口述介绍《小闹钟》。

3.议一议:老师的介绍和你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引出“自述的形式”。

4.教师小结:把小闹钟当作人来写了,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自述的形式”,(板书:自述),也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通过学生说、听、议,组织学生交流感悟,明确本次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形式”来介绍熟悉的事物,使文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

二、研读例文,学习写法

1.学习例文《小闹钟》。

(1)其实,老师介绍的《小闹钟》就在你们的书上,请同学们翻开书第99页,默读例文《小闹钟》,想想:它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的?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大小。

师:请你读一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

师:写小闹钟的大小就是介绍它的外形(板书:外形)。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颜色是天蓝色的。

师:写小闹钟的颜色也是介绍它的外形。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时针、分针、秒针,调节时间的旋钮和改变报时音乐的操纵杆。

师:这是介绍小闹钟的构造,(板书:构造)还有哪句话也介绍小闹钟的构造?

(学生读:“在我的头顶,有一处精致的小房子,上面有精美的花纹,看上去像是古代帝王的宫殿。”)

师:小作者看到闹钟上精致的小房子,就联想到古代帝王的宫殿,这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作用,它可以到点报时和定时闹铃(板书:作用)。

师:在介绍小闹钟的作用时,用了几个这样的词,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来读这些词,你觉得这些词用得怎么样?(师读:告诉、伸出、拿着、敲、唱)

生:交流。

师: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了想象,把小闹钟写成了会说、会动、会唱的人,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学习例文《小溪流的自述》。

(1)指名读《小溪流的自述》,其余学生边听边想:《小溪流的自述》这篇文章又是怎么写的?

(2)学生交流。(板书:心理)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例文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时,是从事物的形状、结构、作用、心理等方面去写。那是不是介绍一个事物,这每一个方面都要写到呢?对,我们要抓住这个事物的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的特点去写,把它写得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通过学生细读、思考、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三、明确要求,练写自述

1.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齐读书上第100页习作要求。教师强调:今天要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事物,就是要把这个事物当作“我”来写。

2.开拓选材思路。

(1)师:在我们身边,除了你今天带来的东西以外,还有哪些熟悉的事物?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类板书。如:玩具、家用电器、学习用品……

3.指导写作。

在这么多的.熟悉事物中,你准备选哪个熟悉的事物写?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之间交流)。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拿出作文纸,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一个事物写个自我介绍吧。注意写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也不要说话,一个劲地往下写,遇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从亲身体验中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大胆的写作,让学生从中自由发挥。写作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多说一句话。这段时间看似寂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都高度紧张的时刻,是决定这节课能否收到效果的基础。】

四、赏读习作片断

请两位学生分别上台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围绕习作要求来对照习作,共同评改。

(如果学生是写带来的物品,交流时可出示物品进行指导。)

【通过赏读习作片断,学生参与评价、修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反思

1.例文引路,感知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自述的形式是四年级学生学写习作的一种新形式。对新知识的学习,本课教学没有采用“填鸭式”,而是让学生先兴趣盎然地介绍事先带来的小物品,再听老师对例文《小闹钟》的介绍,然后比较师生的介绍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自述的形式”。教学中通过学生说、听、思,组织学生交流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轻轻松松就学会了写作新知识,也克服了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

2.例文引路,学习写法

“例文是最好的示范”。通过两篇例文的学习来探究内容,了解例文如何进行“自我介绍”,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介绍时用上了哪些好词好句。从而明确自我介绍”时不但要把内容说清楚,还要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例文引路,自由表达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通过例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写作是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让学生明白可写的事物很多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认识事物,明确不同的事物要抓住它们不同的特点来写;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并激发想象。课堂中学生愿写、会写、乐写,写出了自己的童趣、童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苏教版中年级段“习作训练”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让我们恰当地用好例文,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以“角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说明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

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侯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目标:

1.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中一处破折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使文章更生动;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3.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

教学重点:

继续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漫画]

图1:一个人物背影全身照片,这个人留长发,体型消瘦,旁边一个女孩怯生生地问:“阿姨,几点了?”

图2:被称做阿姨的`人,一转头,小女孩怔住了,原来这个人是个叔叔。

提问:看过这组漫画你想到什么?

师从同学们谈的看法中提炼出这一条:“不能带着固有的思想看待事和物。”[点评: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能带着固有思想看问题这一点]

2.[出示一张牛的图片、一张鹅的图片]提问:你对它们的印象分别是怎样的?

[点评:使学生对牛和鹅先有初步印象,进而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进行对比阅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牛和鹅》,“我”与牛和鹅发生了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快快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问: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如果学生谈不到,师点拨:扳、似的、吭、束缚、掐住,边说边用出示该词,引导学生练读)

[点评: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生生互相提醒中,共同提高]

3.试用一段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点评:落实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理解课文。

1.理解课文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练读课文1-4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读“我们”对牛的印象及由此带来的表现;请一位同学读“我们”对鹅的印象及由此带来的印象。

(2)同位合作这样读一读。

(3)谈谈读了课文后的体会。(在学生谈的过程中用评价的方式指导学生要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谈,要谈的有凭有据。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提问点拨:牛比鹅大,为什么我们欺牛怕鹅?如果学生注意不到,引导学生注意这句话:“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理解词句含义]

2.过渡:“我们”尤其是“我”怕鹅,可就偏偏遭遇了鹅的袭击。

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5-7自然段,找出读后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并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提问,在学生畅谈中点拨重点:

出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的心理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从中能体会出我非常怕鹅,一点也不敢反抗。

出示“鹅听见了,……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找出动词,体会到在我们眼里“鹅”不怕人,“鹅”大胆地想来袭击我们,我们很怕鹅。“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一句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练读。

出示“这时,……拉住我不放。”找出象声词,体会到在我眼中,老雄鹅很可怕。练读。

[点评:在学习第一部分进行了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运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过渡:如果是你亲眼看到这紧张的时刻,你会怎样做?

3.师述:金奎叔来解救我了。

(1)师生配合读8-11自然段,师“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飞快地走了过来,……鹅……,可是……老雄鹅……”

(2)提问:在金奎叔的制压下,鹅怎样了?

(3)分角色读金奎叔与我的对话。请同学们点评他们的朗读,理解金奎叔的话。

4.学习课文12-13自然段

(1)师提问“我”从金奎叔的话中,悟到什么?“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从“实在”你体会到什么?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你得到什么启迪?

(2)这件事以后我怎样对待牛和鹅了?为什么我与牛和鹅的接触中前后情形大不相同?由此,你得到什么启迪?

四、回顾课文,总结升华。

师述: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条流淌的河,清晰简约,主流突出;流畅自然,思绪奔涌;情感细腻,浸润无痕;清爽甘甜,回味悠长。《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在与一位穷苦小男孩的短暂交往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篇简短朴素又情味浓厚的课文,只有真正在如水的课堂中去和她对话,才能体悟到“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从“快乐”说起)

师:(板书“快乐”)同学们,快乐经常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快乐?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师:是的,当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的时候是快乐的,受到表扬的时候是快乐的。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保xx都特别快乐,因为他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汽车,(出示汽车的图片)看,这是一辆怎样的汽车呀?

学生看图说(漂亮、高级、时尚……)

师:是呀,得到这样的一辆车当然快乐,可是,就在这一天,他明白了,快乐有很多种,给予才是最快乐的。(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并重点指出“给”的读音jí)

[设计意图:通过说“快乐”、谈汽车把学生带入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课题。环节简洁自然,又为深入学习课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初读感知(用“心灵”体会)

师:让我们抛除一切杂念,用心去细细品味,轻声读课文,哪里最让你感动,最让你思绪万千,感到有一股暖流充满心间?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交流,教师不做过多点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情感的提升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了解的就是学生的“第一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体会会更丰富和深入。]

三、精读品味(抓“意外”品读)

师:同学们都为小男孩感动了,当保罗第一眼见到他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学习1、2、3小节,讨论。

从衣着看:家境不富裕。

从动作看:非常喜欢保罗的汽车。

从表情、语言看:可爱、直率。

师: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却两次让保罗感到意外,最终让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道理。学习课文4——11小节,找到男孩两次让保罗意外的句子,反复读,想一想,他们两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从保罗观察的角度,了解到男孩的普通,和后面的他带给保罗的意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彰显其人格的高大。]

品读第一次“意外”

出示句子:

“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当看到小男孩惊叹的表情,听到他说的话时,保罗是怎么想的呢?小男孩又究竟希望什么呢?

(1)保罗: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2)小男孩:“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师:保罗想到的是“得到”,而男孩想到的却是“给予”,这是他们两人想法不同的根本所在。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学生朗读练习。

品读第二次“意外”

师: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保罗开始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于是便邀请他乘车兜一圈。这时,男孩提出(出示句子)

“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这一次,男孩又让保罗吃惊了,保罗是怎么想的呢?而小男孩呢?

(1)保罗: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2)小男孩:让残疾的弟弟坐在车里,亲眼看看好看的圣诞礼物。

师: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标点、体悟语言、合理想象、情感朗读等各种手段,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以对比的形式,感受男孩带给保罗的“意外”,体会“给予”的真谛。]

师:车子开到了男孩门口,小男孩背出了他腿有残疾的弟弟,对他于下了承诺……

出示句子:

“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师:反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读、悟、交流,再感情朗读。

师: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为了别人的梦想。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可以是弟弟得到礼物的快乐,更应是男孩能为弟弟付出而感到快乐,给予所带来的.快乐)

[设计意图:由衷的羡慕、难以抑制的兴奋、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都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流露出来。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推敲。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细琢磨,再整体通过朗读表现其中的种种含义]

四、感悟升华(以“练笔”表达)

师:保罗为这一对兄弟感动了,他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在圣诞节前夜,他们坐在车里看到了什么?三个人的心都很不平静,他们又想到了什么?拿起你得笔,乘着想象的翅膀,描绘下这美好的一夜。

学生补写“他们三人坐在车上,车子缓缓地向前开着

(反馈)

师: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在这个故事里,谁给予谁什么?

男孩给予弟弟

男孩给予保罗

保罗给予男孩

保罗给予弟弟

弟弟给予男孩

学生讨论。

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侯,我真的很感动,她让我想到一句格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给予”的含义和小男孩的高尚情操有了一定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补写三人夜游的情景,相信“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好一定会出现在学生的笔端,这一环节,是情感的升华。讨论不同人之间的给予,是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给予的能力,也要善于感受到别人的给予。“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

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男孩保罗

给予得到

他人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2、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A、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B、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B、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C、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美好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从文章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里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心情怎样?

2、是啊,受到表扬,我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快乐的,但是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还表现在心里,这种快乐便是给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板书课题,理解“给予”意思,理解课题意思。(课题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齐读课题。

二、预习探究,理清思路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文中写了谁给予谁快乐?

3、同桌交流:看看谁找到的答案最多。

4、全班汇报:生说,教师副板书

( )给予( )快乐

保罗 男孩和弟弟

男孩 弟弟

保罗哥哥 保罗

教师小结,表扬同学们会读书并问:在这些答案中,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谁给予谁快乐?(男孩给予弟弟)

三、品读文本,感悟男孩美好品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弟?并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汇报: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弟?

学生读画的句子,教师重点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1)指一生读这段话,谈体会。

(2)男孩和保罗的想法一样吗,你能说说他们的不同吗?

(3)生说,教师填充表格,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两个人的想法仅有一字之差,你能找到吗?(学生找到“有”和“当”)

这两个字分别意味着什么?生说,教师总结:“有”意味着拥有、索取,“当”意味着奉献、给予,板书:奉献

(4)你能读出他们的不同吗?找两位同学读,读出不同。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合作读。

小结:男孩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当他看到这样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拥有,而是想到要奉献给他的弟弟;当他听说保罗有一个给予弟弟新车的哥哥时,男孩想到的不是想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当这样的`哥哥。听了男孩的这句话,保罗大吃一惊,可是,更令他吃惊的还在后头呢。

2、品读第11自然段,体会男孩美好心灵

(1)出示11段内容,指一生读。

(2)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老师相信会读书的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生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从男孩的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方面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男孩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

“讲”字,你读出了什么?男孩平时除了对弟弟讲圣诞礼物,还对弟弟讲什么?师小结:多好的哥哥啊!始终想的都是弟弟,平时给他讲好看的圣诞礼物,今天想到的还是弟弟,你能把这种对弟弟的爱读出来吗?

3、在这之前,当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时,保罗怎样想?现在,听了男孩的话后,保罗明白了什么?

小结:保罗明白了,男孩不是想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汽车,而是想让他那腿有残疾的弟弟亲眼看看汽车啊!听了男孩的话,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师:是啊,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一心想到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弟弟,所以保罗下了车——

生接读课文“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 师:三个人一起走向了圣诞前夜,(出示圣诞夜景)瞧,圣诞节的夜晚流光溢彩,圣诞树在璀璨的灯光下显的更美丽了,上面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欢声笑语溢满整条街道,望着这美好的一切,从没出过门的小弟弟很快乐,他第一次坐上了漂亮的汽车,第一次到过了他从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了他从没看到的景物,所以今晚的他一定很难忘。

男孩和保罗为什么难忘?

小结:男孩因为帮助弟弟,让弟弟坐上汽车,看到弟弟快乐,男孩也很快乐,所以今晚的他也很难忘。

保罗呢,被男孩的品质感动、感染,帮助兄弟俩坐上汽车,看到兄弟俩快乐,他也懂得了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最重要的是,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说说现在理解的“给予”的内涵。

2、自古至今,人们都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当作美好的品德,有许多人,也在像文中的男孩一样,像保罗以及保罗的哥哥一样,默默奉献着爱心。出示名人名言,指生读。

3、生活中,书籍中都有许多关于奉献,关于给予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阅读材料《爱心树》,然后思考,大树为什么很快乐?学生读后,交流问题。

4、总结:大树因为给予男孩帮助而感到快乐,他的爱心同样让我们感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自己也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

5、阅读:

《给,永远比拿愉快》

《爱的教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通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