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易经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易经读后感 篇1
暑假带学生去羑里城研学后,对《周易》产生了兴趣,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认真读起来。
《六韬·三略》曰:“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万物寻。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天时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四季更轮往复,正如世间一治一乱;昼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权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欢与离合,恰似月亮的阴晴与圆缺,草枯草长,国合国分;一盈一虚,一阴一阳。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这一思想在《周易》这部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你读几页《周易》后,就会被这其中阐述的道理深深吸引,为中国古人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周易》曰:“乾道变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向我们传递了凡事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违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类却想方设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自以为科技已经很先进了,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一较高下。但人类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报复人类,那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读《周易》,就是为了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积极地学习《周易》,推广《周易》的博大精神,不仅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人的智慧,更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认为,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义的!
易经读后感 篇2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就陪着我一起读经典,妈妈即使在怀和生弟弟的时候也从来没间断过,现在我们读完了《易经》、《孝经》、《大学》、《老子》、《孝经,国风》、《百家姓》《三字经》、《德育启蒙》、《千字文》、《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弟子规》、《中庸》、《 成语接龙》、《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增广贤文》、《孙子兵法》、《少年儿童诗词启蒙》、《庄子》,现在我们正在读的经典:《诗经,小雅》、《孟子》、《文学启蒙》。
我妈妈更是把《易经》读了149遍,《老子》读了160遍,《孝经》100遍,《大学》100遍,《黄帝内经,素问》10遍,为我和弟弟做了好榜样。现在我也在挑战100遍,现已通读了七遍。
刚开始读经典时,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让我们读经典,我很反感。 我曾经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班的孩子都不读经典,为什么偏偏让我读?” 妈妈很淡定的说:“孩子,妈妈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们是要学圣贤,我们要做有智慧的人,特别是《易经》更是教我们如何做幸福的人,用变易的思维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虽然我对妈妈的这番话还是朦朦胧胧不太明白,但我也明白了妈妈的用心良苦,她希望我和弟弟更优秀,更出类拔萃。
坚持读了一段时间后,我是越来越喜欢上读经典了,特别是《易经》我读起她朗朗上口,美妙无比,我读完《易经》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美妙诗句。
《易经》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经将近有九千年的历史;而这个“三圣”事实上远远不止三圣,最早写易经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后呢?神农氏做;神农氏死了以后呢?黄帝作;黄帝死了以后尧帝接着作;尧帝死了以后舜帝接着作;舜帝死了以后大禹接着作;大禹死了以后周文王接着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儿子周公接着往下作,这个过程大家可以数一数,八九位圣人,周公死了以后孔子接着往下作。我想易经应该是我的老老老老。老祖宗了吧!
读《易经》让我明白圣贤其实是内心强大的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 是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快乐幸福的人; 是遇到什么困难,都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的人; 是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委屈磨难,都能从最合适的角度去看待的人; 是无论到哪里,都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 圣人,是无论做高官还是普通人,都能够幸福的人。 这也是妈妈让你们读经最大的心愿,愿你们今后可以做个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是具备幸福力的人,幸福的人,是有教养的人,让他人感觉到舒服顺眼的人。
感恩我们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好的经典,让我们有如此多的精神营养,我和妈妈还会继续将经典读下去,我要“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国学,为天下开太平,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易经读后感 篇3
其实上个学期已经通过团校学习了一些有关人际关系的知识,但这学期在看过了《易经的奥秘》之后,我对这方面的知识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自身的专业素质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懂得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手段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多也显得更为重要了,越来越多的事都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上。也许现在作为学生我们还不太能完全理解和体会到正确的沟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真正踏上社会的那一天,我们就会发现现在所学到的知识会有多么重要了。
在《易经》中,分为乾卦和坤卦,代表阳和阴。很明显在任何事中,阴阳都需要互相扶持互相弥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仕强教授谈乾卦坤卦和上下级的关系。老板好比是乾卦,有权利决定任何事,而下属则好比坤卦,乾坤都离不开彼此,老板和员工也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如何跟老板沟通是一门学问。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在老板需要参考的时候可以提出我们的建议而且能顺了老板的心,让他乐意接受。在这点上,和珅无疑是个成功的典范。由此也可以看出,这种本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要在平时从各个细节去积累去学习。
曾仕强教授通过很通俗化的语言和例子从很多方面诠释了这本浓缩了中国古代众多贤德智慧的书。之后才发现,原来《易经》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也不是用来算卦的,只是通过乾坤卦象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的一些本质,也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虽然只是看了短短的几次视频,但我感觉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希望能有所提高。
易经读后感 篇4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打出头鸟;‘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有一女侍五夫之象,是说女人的不好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易经读后感 篇5
自己初读《易经》的肤浅认识,从人最初接受启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时应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蒙——学习改变命运
蒙,是《易经》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说,山下有泉水,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必须先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态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则必须要启发,大自然依赖阳光和清风来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类本身的成长过程,就突出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内容,是讲述如何对待幼稚和蒙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蒙开宗明义就说了出来:亨。蒙卦卦辞第一个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易经》是以此告诉人们,人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不断学习就会不断进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一无所知,到入学接受教育,再到参加工作,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及社会知识,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渐渐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那是不是参加工作以后就可以不学习了呢?当然不是。世界在前进,环境在变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无疑会被时代所抛弃。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学习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大脑,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向工人学、向书本学,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争做学习型员工,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学习意识的推动下,给自己搭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公司发展做贡献。
二、需——机会在等待中出现
当我们通过启蒙教育和自发学习学有所成时,就希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让自己施展才华。但每个人的机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或时机不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易经》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等待的问题。
需卦的卦象是上为坎为水,下为乾为天,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还没有落下来,因此不能急进,只能静静地等待时机。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等待时机。能进则进,如果暂时不能前进,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机蜕变。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狭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锱铢必较,而失去了许多机会。
等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策略。古时候有唐顺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终成正果,诸葛亮高卧隆中等来了一代明主贤君才使其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些都是历史上关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观我们,消费至上的浮华世界造就了我们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应该好好学习古人那种意境——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只需饮酒作乐,何其洒脱,何其自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在机会没有到来之际一味吃喝享乐,恰恰相反,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在等待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一种自然和超脱的耐心,又要时刻不忘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乐观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之中,以昂扬的热情和扎实的基本功迎接机会的垂青。
三、谦——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修养。当我们抓住机遇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谦,是《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说,高山潜伏于地下,象征着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君子总是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对于谦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为只有谦卦的六个爻辞中没有一个爻辞言凶,没有一个爻辞言害,统统吉利,处处通达。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社会对谦逊心态的重视,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养、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自负的青年和尚,听说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里很不服气,就到高僧那里去讨教。高僧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为他斟茶,茶水溢出来了,还继续斟。青年和尚说,大师,茶水溢出来了。大师说,是啊,杯子满了,什么也装不下了。青年和尚一听,顿时开悟了:自满和骄傲,就是一个已经装满茶水的杯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还能有进步吗?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点化,开悟了,可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实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样的人是不少的,他们总是抱着惟我独尊的清高心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努力寻找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必修课。
四、既济——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促使其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缺乏这种忧患意识,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小有成就之时,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居安思危。《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之时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经成功;君子据此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弊端,采取预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为险,寓意是:虽然成功了,但危险仍高悬在头上,稍不留神,内忧外患就会接踵而来,导致混乱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后,要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古人是以此来告诉我们,在成功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国家只有始终铭记自己的内忧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逐渐走向强大。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该时刻持有忧患意识,成功的时候更应如此。 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提醒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残酷;忧患意识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相对未来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我们惟有时时刻刻不忘用心学习,谦虚谨慎,居安思危,才能与时俱进,保证个人与公益的持续发展。
易经读后感 篇6
《易经》分上下两经,上经以乾、坤两卦为其总纲领,为天地万物之父母,定天道,辩阴阳,明次序,分四时;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为人类万事生衍之基,定人伦,调阴阳,修身,齐家,安天下。《易经》64卦相连相扣,相依相辅,每卦有名、有象、有辞,有阴阳、有上下、有内外、有时序,有相邻相对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咸卦为全卦31卦,为下经首卦,为人类生衍之本,为人伦纲常之基,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为此,我在此就其对咸卦理解之浅显道理与诸位分享,诚然诚惶诚恐,所言有误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咸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应,然在此我仅言男女。咸为山上有泽之象,阳刚处于阴柔之下,阳下就阴,柔上协刚,以孚天地氤氲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为否卦,成语否极泰来即由此而来。此卦有物象寓人伦,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应相合。天地相合万物生,男女相合万事宁。山即艮,泽即兑。山上有泽,即兑上艮下,兑为悦,为说,艮为止,为定。下止上悦便不乖于情,不背于性。及男女交往过程中,女悦男止,止于性,悦于情;女动男定,动于感,定于礼,故而称为咸。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贫疾,人之大恶所存,皆性情也。情出于性,发于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复归安宁,性情乃一动一定之间而已。咸,为无心之感,即你情我愿,无心即无私心奸心,感为互感互通互应。此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为咸之德——发乎情而止于礼也。
咸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据下经首卦——咸卦之意,将其《诗经·关雎》置其首篇,即为此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男求女之亟。《诗经·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谓感,及同类相求,同声相应也。花之荣荣,鸟之啁啾,虫之唧唧,燕语呢喃,即各求其类,各求同声也。正如诗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男女因相互吸引而交往,然如何交往,如何相处,易家在其咸卦中有详尽的描述,对其始终末都有详尽的交代。下面我将就我之理解与见解和大家一同分享,仅供参考。
首先,我想问诸位一个问题,在恋爱中,到底是不是一定得男求女呢?在如今,女求男之现象俯拾即是,然而咸卦卦象为山上有泽,山为阳,为男,泽为阴,为女,此寓意为阳下求阴,也可以说是男下求女,而且还是“下”求,此处之“下”我觉得可解释为放下面子、低下身子、隐起阳刚、显出温柔、献殷勤示好,那这样到底有没有道理,对于今天的男女交往有没有参考价值呢?我说两点:其一,男女天性相异,男天性阳刚、好动、感之速、情之切、欲之重,女天性阴柔、处静、感之慢、情之缓、欲之轻。故男求女,是天性,下求,是情之真切使然,正如“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所寓。其二,男求女,成之缓,缓则相感深,感深则情深,情深则亨顺,亨顺则宜,则久远;女求男,成之速,速则相感浅,浅则情少欲多,欲多则速成速离,故无果而有悔。此处有必要说明,我所言之男女并非仅指性别之男女,应当理解为具有男性特质的人和具有女性特质的人,有些男性天生阴柔处静,而有些女性天生阳刚好动,若如此,女求男亦不背于男女天性。故准确的回答应该是阳求阴也,即具有阳性特质的人求具有阴性特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