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傅雷家书》是一本满溢着父爱的书。书中傅雷不仅表达了对出国在外的儿子的思念,更在行为素养、思想感情等方面严格要求傅聪。都说只要认真读一本书,就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那么当你认真读《傅雷家书》时,就一定会体会到书中的父子情深。
当傅聪几个星期不回信时,傅雷会非常焦虑,甚至写信的次数会更加频繁,他会毫不耐烦地追问他为什么这么久不回信,是因为事务繁忙,心情积郁,不能自拔吗?他每次都肯定傅聪的事务繁忙,并表示理解,但他仍是希望傅聪能尽快回信,免得让他着急。看的出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对他远走高飞的盼望和期待。
傅聪在结婚前每次给父亲写信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一句: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造诣,在同学老师等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和认识,对自己现在做的事的梗概,但似乎都没有说对父亲的爱,对他们目前境遇的疑问。或许这也情有可原,毕竟爱是难以说出口的,特别是在亲人面前,而在傅聪婚后,傅雷也关注起了傅聪的家事,给傅聪的妻子弥拉也写起信来,得知弥拉是一个素养极高的女子,并且也常教导傅聪处理家事。
回到开头,傅雷说他虐待了傅聪,这也没错,傅雷从小受到母亲的严格训诫,他也爱到了母亲的影响,对傅聪甚是严格。傅聪边练琴边看书,傅雷便拿烟灰缸将傅聪鼻子砸出了血,顿时血流如注。但是在傅聪出国那天便表达了自己的歉意,看得出父亲望子成龙的心切和期盼,和傅雷对儿子深厚的爱,不然他不会在意他虐待了儿子。
在全书结尾,中国爆发了__,这时傅雷和妻子已做好了自杀的准备,因为傅聪不愿意回来看他们,这让傅雷的精神支柱倒塌。虽然我不知傅聪是如何想的,但傅雷对儿子的爱,对骨肉的爱非常深沉,以至于导致他自杀的客观原因。
傅雷是个严谨的翻译家,他不仅留下大量的翻译文本,也留下中国万千人的感动的书信,而我坚信,他给世界带来的`不止于这些,还有爱和大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题记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极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一封封看似纸薄又沉甸甸的家书,灌溉了傅雷夫妇对儿子傅聪的关爱与教导。他一生正直严苟,对儿子从音乐深入艺术,再“水平的”渗入文化,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似乎塑造了一个符合他自己理想中的人物。
《傅雷家书》有言“赤子孤独了,会创作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我想,独立清高便是他的世界,风骨也便与他同行。傅雷想告诉傅聪,艺术是从纯洁的心灵来的,赤子永远不惧怕孤独,因为自己在遭遇惨境,缺少朋友时,要能够“宁静致远”,专心自己的事。而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是相通和永存的,所以,普天下的赤子都不会孤独。
傅雷说过:“温柔的人有时候会显得懦弱,刚强了近乎专制。幻想太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浅有短处的人在哪里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傅雷其人实在是一个离完美极近的人,因为傅雷说过“没有完美,绝对的完美”。他善于写作,会画画音乐等,直率又正直,谦虚而又极端的严格,有时也有一丝的温存。
梅花在寒冷的冬季盛开,它傲,它烈,它勇敢,傅雷的离去,让人叹愿宛如这样绵绵小雨,吱吱唔唔的,无法痛快,本无他意,却让人心生难过。但先去的决心是痛快的,连他遗书中的火葬费也清楚的算好。所有的事,一一安排好,痛饮一杯“酒”,结束平凡的一生。
傅雷如同凋落的梅花,已枯萎,但雪地中,处处都有他的清香,永不消逝……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待人要谦逊,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是做音乐家,最后是做钢琴家。”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于傅聪的人格、道德教育都很严格。傅聪长大后去国外留学,傅雷却对自己的过分严厉感到自责。
《傅雷家书》那一封封的书信中,深沉而又伟大的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傅聪也体会到了父母对他深厚的关爱。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几对父母能像傅雷朱梅馥那样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教育儿子,又有几个孩子能像傅聪那样幼时对父母言听计从?我们本就没有那样好的家庭教育,只能更加努力学习,丰富知识,充实自己。
亲情在教育、批评、赞赏中一一体现。面对父母的严厉批评,我们要么默不作声,要么严词拒绝。傅聪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批评,是因为傅雷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的父母时常将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但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我们总会因为这种批评而更加“讨厌”父母,与之对抗并产生隔阂。而傅雷则用和朋友商量的语气,赞赏的视角,激励代替批评,表扬代替斥责,心平气和地跟儿子交流,进而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使得傅聪对父亲给予的爱越来越容易接受,顺利完成学业且终有所成。
各位父母大人,你们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给子女寄予厚望,作为晚辈的我们都能理解。问题是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时什么都听进去,这一道坎不好迈。大人们是否也应该向傅雷学学呢?批评要适度,不然不就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好心不就办成了坏事?
不过,大多数的我们也不会因批评而放弃追梦的。
愿天下的父母们多一份理解。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我读了《傅雷家书》1961年5月1日的信。
这封信主要讲了傅雷寄给傅聪的几本书所作的介绍和希望傅聪能时时到野外去,而不是终日在锁碎家务与世俗应对中过生活的人。表达了傅雷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其中有几句话富含哲理:“多亲近大自然倒是维持身心平衡最好的方法。”“近代人的大病即在于拼命损害了一种机能去发展一种机能,造成许多畸形与病态。”“幸而你东西奔走的路上还能常常接触到高山峻岭,海洋流水,日出日落,月色星光,无形中更新你的感觉,解除你的疲劳。”“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
从这封信中,我看到了傅雷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为了让儿子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渊源,他三番五次地向儿子邮寄各类版画、拓片及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学作品。他认真地分析中华文明的得与失,大胆地批评或者褒奖,表现了他真正、敢作敢为的性格。他的这种对中国的热爱同样影响着他的儿子傅聪,使傅聪虽然长年生活在海外却依旧会写会说中文,保持着一颗炽热而又难得的炽子之心。傅雷父子这种对祖国的深情让我们自愧不如。
傅雷先生还十分注重身心的调节。虽然他对待工作如痴如狂,可以说是一个工作狂人,但对儿子却希望要劳逸结合,多去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走入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在他的谆谆教导下,傅聪不再狂热地工作,游览世界风光的同时也让他的音乐事业不断向上迈进。而我却要么紧绷神经得几乎绷断,要么松松垮垮地度过一天,却做不到傅雷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劳逸结合的境界。
这封信是傅雷爱的倾注,是父母对子女关怀的见证。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书《傅雷家书》。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上的鼓励,字里行间流露出他高尚的人格,就好比批判八股文,认为八股文是使人思想懒惰,感觉麻痹,遇事不认真负责的产物。
而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还在于艺术和人生。他曾经说过:“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他将层次讲的很清楚,也说明了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每件事都要一步步做起,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做好人。
也因如此,他对孩子们的教育也脱不开人格,甚至是着重于人格。这种教育方式我很欣赏,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这让我了解成绩并不是出于第一位的,人格才是。只有拥有良好的人格,才会让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提升,才能使一个人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才会去懂得什么是感思以及怎样去感思……
我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懂这个,我希望他们不会再一味的追求孩子的好成绩,拿他们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而忽视他们人格的培养,我希望那些因一些琐碎小事而应发的弑亲事件不会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希望当今的社会越来越干净。
有的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有傅雷的那种身传于言教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真是无话可说。
我希望每个家庭教育会愈来愈明媚,社会也会更加的阳光,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从我开始,为后代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