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26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 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烙饼”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感觉效果不错。

重点:优化的思想——“同时”“节省时间”

小学生关于“烙饼”并无过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都局限于“一张一张地烙”。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所给的条件“一口平底锅内可以放两张饼”,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渗透“优化的思想”。同时也为后面探究“三张饼”“四张饼”……的“最优方案”打好基础,使学生“保证每次都能烙两张饼”。

难点:规律的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

突破这个难点时,我把“力气” 都使在“烙三张饼”的问题上。确实,在让学生认识到“同时烙两张饼可以节省时间”后,三张饼的问题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此,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借助手中学具试一试,探究“烙三张饼最少用多长时间”。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保证锅内每次都能烙两张饼”才是最优方案,所用时间“9分钟”才最少。

“两张饼”“三张饼”的问题做为重点,让学生弄清楚后,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张数为双时,两张两张的'烙”“张数为单时,先两张两张烙,剩下的三张同时烙”,那么烙再多张数的饼学生也不再会有问题。同时,根据烙2、3、4……张饼所用的时间,学生很快会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广角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生活的机会,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但因为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学起来比较难。我们老师应发掘更多的生活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

四年级数学下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105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中,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在烙饼优化的过程中三张饼的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条件中只出示: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师问:“从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口答。

2、研究烙一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口答说想法。

3、研究烙两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烙两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口答说想法。

[设计意图:在烙三张饼前铺垫烙一张饼和两张饼的方法,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为新知的探究奠定基础。]

4、对比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需要的时间。

师问:“为什么烙两张饼和烙一张饼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呢?”

生口答可能有:烙1张饼时,锅里空出1个位置,烙两张饼时,锅里没有空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烙1张饼和烙2张饼的最短时间,旨在让学生明白“同时烙”的优势在于节省时间,从而为下一步的继续探究提供思维支撑。]

5、研究烙三张饼所需要的时间

师问:“烙三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个圆片代替三张饼来烙一烙,想一想。”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尝试烙,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利于学生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为教师进一步调控课堂提供了依据。]

学生借助手中的圆片摆、思考、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先同时烙两张需6分钟,再烙1张需6分,6+6=12分。师对此启发引导:“第二次烙1张饼时锅里有空位置,这样会浪费时间,怎样才能做到每次都烙两个面,不让锅闲着?”学生再次摆、思考、交流,得到最节省时间的烙法。

学生先演示,师再示范摆。

小结并强调:每次总烙两张饼,别让锅闲着,这样最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三张饼的最佳烙法是本节课的重点。重点问题重点处理,学生有了透彻清晰的理解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扫清障碍。]

6、研究烙四——七张饼所需要的时间。

教师依次提出问题,生或口算或演示。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前面的学习方法的“扶”,四——七张饼的烙法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7、寻找规律

师:认真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有:除了一张饼,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的时间都等于烙饼的张数*烙一面饼所需的时间。

8、点明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烙饼问题(板书课题)

在学生解释图意的基础上用投影整理出以下三条:

生1:每次最多只能同时放两张饼。师:什么意思?

生2:一个饼的两面都要烙,烙一面需要花3分钟。

2.思考烙2个饼

那两张饼你准备怎么烙?请用手势说明一下。很好,在学数学时可以借助我们的身体和动作,来帮助我们思考。还有别的想法吗?

这时,来了一位顾客,他要买3张饼。怎样才能尽快把3张饼都交给顾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烙饼的问题。(板题:烙饼问题)

二、合作实践,探究新知

实践活动(一):探究烙3个饼(13分钟)

(1)小组合作,摆一摆。

师:同学们,请你来当大厨,你想怎样烙?

先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安排的,你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可以拿出烙饼卡,把书本当平底锅烙一烙。开始。(师巡视)

(2)说一说。指名汇报本组是怎样安排的。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我把每次烙每张饼的正反面的情景都展现出来。 预设

1.一张一张烙。(板书用时)

2.先烙两张,再烙一张。

(最优方法没有出现)

师;我想采访一下大家:对这两种方法,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第二种比第一种省时间?

生:第一次放两张饼,更好的利用了锅的空位。 师:那烙第三张饼的时候呢?引导发现有一个空位没利用起来,这里可能浪费了时间。

师: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

启发学生发现:让锅里每次都烙2张饼。

同桌合作探究最优烙法,汇报(交替烙)。

1.一张一张烙。(板书用时)

2.先烙两张,再烙一张。

3.用三张饼的最优方法烙。(交替烙)

师:谁还能再说一次这种烙法?(课件演示)

你们有好几种烙饼的方法,真是爱思考的孩子,这说明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板书:方法多样)

但是我想采访一下大家:对这三种方法,你有什么看法?

师小结:看来,充分利用锅的空间,不留空位,就能节省时间。

其他同学也能像这样用9分钟烙好3张饼吗?

同桌两人合作,用这种方法再试一试。师巡视

理解并掌握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

小结:同学们通过思考、操作,不但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会通过比较,找出最优的方法,真是爱动脑、会动手的好孩子!你们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给它接下半句——可能有条路最近。最节省空间、时间的路,就是最近、最优的路。(板书:寻求最优)

实践活动(二):探究烙4、5张饼(6分钟)

这时又来了两位顾客,分别要买4张、5张饼,怎样尽快把饼给他们呢?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怎样安排,需要的时候也可以用卡片摆一摆,把相关的内容填入表格中。

1.请同学上台,展示烙4张饼的过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板书用时)

师小结:4张饼,能两张、两张的同时烙就不交替,是最方便的方法。

2. 说说怎样烙5张饼,(板书用时)引导明确:先同时烙两张再交替烙三张,即分成2+3,最方便最省时间。

师:刚才我们边活动边把学习成果整理成了一个表格,同学们,相信你们已经找到了解决烙饼问题的钥匙。 (课件出示)

实践活动(三):算出烙6、7、8、9、10张饼的时间(6分钟)

1.填表。接下来,烙6、7、8、9、10张饼的最短时间,能与小组成员合作直接填在这张表中,并说说怎么烙吗?汇报最短用时,并说烙法。

2.优化。我要向你们请教一下,为什么你们填得这么快?你们发现了什么?

那现在,谁能快速地说出烙15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怎么烙?20张饼最少需

要多长时间?怎么烙?真是反应迅速的小机灵!

三、结合生活,知识拓展。(2分钟)

刚刚我们找到了3张饼的最优烙法,可有人觉得把饼拿来拿去太麻烦,还想出了更好的办法,知道是什么吗?当当当当,就是它——电饼铛。上下两面可以同时加热,实现了1个饼只需烙3分钟。对工具进行改造,也能更好的利用空间,节省时间。希望你们将来也能创造出节省时间的新发明,那我会很高兴的!

四、课堂总结(4分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的问题,例如出门旅行要考虑选择怎样的路线和交通工具,才能使旅行花钱更少或者花的时间最短;在各行各业,选择最优的方法也能大大提高效率。这种想法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提出来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去了解和研究。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用自己的慧眼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利用时间。下课!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多位数。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较大的数据,教师板书。

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

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香港约有七十八万人,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全国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提问:你能读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吗?

小组讨论:

1、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2、出示数位顺序表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一千三百八十万;六百七十八万;四十四万;一千零一万

观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读表格里的数

4、教师任意出几个数,让学生用分级线的方法来读:

2320000

445584122

16584412136

提问:你们发现这样读数有什么好处呢?

三、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表格内数的大小

2、你是怎样比较的

四、巩固新知。

联系实际出示挂图

(1)说说这些国家个各有多少人

(2)将这些国家人口数据按大小排列顺序

板书设计: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2、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数是可以抵消的;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正数和负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理解正负抵消。

2、解决有关正数和负数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游戏、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直观材料,理解正负数的'求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完成学案“温故互查”并二人小组交流。

2、揭示《正负数(一)》并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2、在表格中记录得分情况,然后根据得分情况独立完成学案“设问导读”第一小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结果。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阅读课本第74页的“试一试”:

1、独立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的第二小题。

2、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独立完成学案“自我检测”1题和2题,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学案“巩固练习”,小组交流、汇报。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

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口算。

450÷9 6000÷6 100÷10

270-52 15×3 37+18

39÷3 72÷4 80÷5

30÷3 200-26 2700÷9

120+48

2、估算。

387÷5 426÷8 218÷4

142÷5 135÷7 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 8 16 32 ( )

2 43 81 27 9 ( )

2 5 11 23 47 ( )

8 24 12 36 18 ( )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 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 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以上的四大步骤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找、折、比、画、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

“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七、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介绍角。

2、引出特殊的角——直角。

(二)、操作探究:

1、初步认识直角。小结:这名字取得好,一个“直”字简单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这种角的特征。简述直角与角的联系与区别。

2、找一找。(1)教师出示直角说:“小朋友,我是直角,过几天我就要过生日了,要请我的朋友来参加,它们和我长的一模一样,你能把生活中的它们找出来吗?” (采用故事的形式,把直角用拟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避免对较抽象的知识的单一传授与难理解内容的强制性接受,又激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有玩中学的轻松感。)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学生发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凳面上有这样的角,教室的黑板、开关、墙上的画窗户上和玻璃上都有这样的角,家里的方桌、茶几、电视机、地板砖也有这样的角。

(2)小结:直角在我们生活中真可谓是“无处不在”呀!看来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我们可要牢牢地记住它。

3、折一折。(1)小朋友,这几张纸上有直角吗?(长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圆形、不规则纸上没有)。刚才老师不是说直角无处不在吗?我们把它给变出来——折直角。

(2)用完全不规则纸折。交流提问:最少折几次?分别是怎么折的?第一次随便怎样折可以吗?第二次能任意折吗?

(3)出示有一条边是直的不规则纸,提问:猜想一下,这张纸最少折几次能折出直角?再验证。

(4)出示圆:最少要折几次才能折出直角?为什么?

[生1:我拿长方形的纸,这样沿直线折,就折出一个直角,(他没有完全对折,只是上下边对齐,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圆形纸,折一次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刚才折的这条线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我再把它展开就有4个直角。

生4: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正方形的这个角折起来,就有一个直角。(指原有的直角) 师:小朋友,认真观察生4的角,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1:这个角是直角,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2:这个角是直角,可不是他折出来的,是原来纸上就有的。]

(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中体验、感知,加深对直角的印象、记忆,脑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折出的都是同样的角。(直角)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判断直角,画直角做好铺垫。)

4、比一比1。大家折了这么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重叠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小结: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5、比一比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学的工具)

出示很接近直角的角,引起认知冲突。

6、画一画。直角说:“小朋友,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用三角板来画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尝试画。师生共同讲评,小结画法。

(2)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边能画几个直角?(2个)只给出一个顶点,能画多少个直角?(无数个)(画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解决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三)、练习提升:

1、直角过河。

2、猜一猜。猜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数一数。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指导有序的数,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三道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C层、B层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满足了A层学生吃不饱的愿望,激发学生更高的更长久的学习热情。)

(四)、回顾梳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八、教学反思:

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

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学中许多内容较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抽象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凭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直角在本册内容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巧妙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 “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好胜的心理,在轻松的玩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2、兼顾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学困生,在旧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又要学习新知识,长时间失误积累只能更加厌倦。而本

课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内容分层、练习分层,使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适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

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与教,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发现、掌握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三张圆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孩子们,请看,这是——鸡蛋。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煮熟5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学生作答)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要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烙饼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出示情境: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呢?(生答)

(二)观察法,探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

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

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

师:为了交流方便,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烙饼过程记录下来。

板书:一张: 正 反①②③

3 3 6分

2、研究2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

生:12分钟

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板书)

板书:两张:①正 ①反 ②正 ②反

3 3 3 3 12分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6分钟。

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你能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生演示,师板书)

两张:①正②正 ①反②反

3 3 6分

师:孩子们,现在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哪种烙法最快?那为什么第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

师:也就是说本来可以两张饼放在一起烙,而第一种每次只烙了一张,浪费了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所以多用了6分钟。现在如果要尽快的把饼烙熟,你会选择哪种烙法?(生答)我们给第二种烙法取一个名字,就叫两饼同烙。(板书)

(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现在妈妈要烙几张饼。(3张)看看小精灵提的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生读)那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 (生答)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操作一下,看看怎样才能把3张饼尽快的烙熟,在动手之前,请看清要求。课件出示数学信息,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长拿出3张圆片,就当3张饼,小组合作,现在开始。(生摆,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们的饼烙熟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烙3张饼用了多少时间?(生:12分钟)

说说你是怎么烙的?(生说,师板书)

3张 ①正②正 ①反②反 ③正 ③ 反 12分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9分钟)请你来说说是怎么烙的?(生边说边演示,师板书)

3张 : ①正②正 ①反③正 ②反③ 反 9分

师:同学们,请同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都是烙3个饼一种需要4次,另一种需要3次?

引导归纳:常规的烙法,先把两个饼放进去,正反面烙完后,再烙第三个。第三个饼的两面得一面一面来,浪费了其中一个位置。经过合理安排,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最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像这种轮流交换着烙确实快。这个烙法帮我们解决了数学难题,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交替烙、轮流烙)板书:交替烙

同学们,不管做什么事情,事先作好合理安排,这样就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

三、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师:接下去要研究4个饼,还是这几个条件,不过要求提高了,你能不能不动手摆就知道怎么烙最节省时间?先静静的想一下,怎样讲解让大家能听明白?实在想不出来的只好借助学具帮忙帮忙。

1、反馈烙4个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4个饼,怎么烙?(生答)师板4分成2个2个。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一些?你可以说2个2个烙。最少花几分钟?如果老师请一个同学上来烙一烙,我们帮她数烙饼的次数,就会发现4个饼最少烙几次?

2、反馈烙5个饼

师:如果烙5个饼,怎么烙?你能不能马上说出烙5个饼最少烙几次吗?最少花几分钟?(生答)

烙6、7、8、9、10个饼出示课件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如果要烙6、7、8、9、10个饼,分别最少要烙几次,需要多长时间?(生答)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最短的总时间=烙饼的次数×烙每一面饼时间 (1除外)

烙饼的次数=烙饼的个数(1除外)

师:找着了规律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接下来我们运用这条公式来解决一个问题。如:如果要给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烙一个饼,最少需要几次?最少需要几分钟?

所以,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去做更多的事。

四、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五、课堂总结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说什么?

师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 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烙饼”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感觉效果不错。

重点:优化的思想——“同时”“节省时间”

小学生关于“烙饼”并无过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都局限于“一张一张地烙”。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所给的条件“一口平底锅内可以放两张饼”,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渗透“优化的思想”。同时也为后面探究“三张饼”“四张饼”……的“最优方案”打好基础,使学生“保证每次都能烙两张饼”。

难点:规律的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

突破这个难点时,我把“力气” 都使在“烙三张饼”的问题上。确实,在让学生认识到“同时烙两张饼可以节省时间”后,三张饼的问题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此,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借助手中学具试一试,探究“烙三张饼最少用多长时间”。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保证锅内每次都能烙两张饼”才是最优方案,所用时间“9分钟”才最少。

“两张饼”“三张饼”的问题做为重点,让学生弄清楚后,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张数为双时,两张两张的烙”“张数为单时,先两张两张烙,剩下的三张同时烙”,那么烙再多张数的饼学生也不再会有问题。同时,根据烙2、3、4……张饼所用的时间,学生很快会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广角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生活的机会,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但因为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学起来比较难。我们老师应发掘更多的生活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⒉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3、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学准备:三角尺量角器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3),我们有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⑶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有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⒊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二、操作与运用

1、给一张正方形,做一组平行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2、给一张正方形纸,做一组垂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写字母中找出平行线和垂线。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盒垂线。说说操作步骤。思考,如果这一点在已知直线上,你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5、第五题:指一指,说一说。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来水管在那里?怎样接比较合适?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8、第八题:在书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6题,第7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2.怎样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用直尺和三角板仿,照画平行线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一步使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一条直线重合。固定三角板;

第二步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紧靠直尺向另一条直线平移三角板:

第三步一如果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另一条直线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条直线就平行,教师在带领学生检验的同时.还要强调每一步应该注意些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画平行线的认识。

二、新课

1.教学什么是梯形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44页,观察书上所画的梯子、堤坝、沟渠的横截面。

我们可以把梯子、堤坝、沟渠的截面图抽象成一个四边形,也就是书上的图。请大家拿出直尺和三角板。检查一下,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找特点,教师注意巡视。同时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检验平行线的方法进行检查.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用直尺和三角板规范地画出一个梯形;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检查的'结果,引导大家归纳出这样的四边形.上下两边平行,左右两边不平行:

由此给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只有-组,因为学生往往记住对边平行而忽略了只有一组,于是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是梯形吗?

指名让学生回答后.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教学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作梯形的高。

指出: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教师边叙述边结合黑板上的梯形进行说明,并写上梯形各部分的各称。

再提问:梯形的高又该怎样来画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出:梯形中高的画法与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然后教师说明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同时用三角板

在黑板上画出梯形的高来。

然后指出:梯形的高实质上就是上底和下底之间的距离。

3.做第144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指名学生回答第1问,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三角板作垂线,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4.教学等腰梯形。

教师出示课前用纸片做好的等腰梯形,提醒学生注意:下面我将这个梯形对折一下.大家想一想会有什么结果?教师演示,让学生观察,使大家看到两部分完全重合上了,然后提问:对折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了说明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由此指出:像这样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做第144页做一做的第2题。可以让学生围三四个梯形,同时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个别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从梯形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叫做梯形的高。()

2.做练习三十二的第4题。

第3个图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因此也是梯形。实际上是一个直角梯形。当然不必向学生讲它的名称。相互平行的两边中的短边是上底,长边是下底。

3.做练习三十二的第5题。

学生能拼出几种算几种,不必举全,例如:

4.做练习三十二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53页思考题

如果细分,这道题的答案是:直角三角形有6个,等腰三角形有1个,正方形有1个,长方形有2个,平行四边形有2个,各种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有9个。但不要求学生举全。

5.整理和复习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复习平移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

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鼓号队又增加了新成员,辅导员柳老师正在为他们准备服装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解题思路,并借助图形加深学生对两种解题思路的体会。

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

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等式:(30+25)x4=30x4+25x4

2、类比展开。

(1)出示图形,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两种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吗?板书:(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长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裤子,把它们看成6套衣服,还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课桌椅多少元,你准备怎么解决?

板书:(100+60)x6=100x6+60x6

3、体验感悟。

(1)类似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吗?

学生举例后,挑3组板书。

(2)提问:这3组算式相等吗?怎么证明?(计算、乘法的意义)

同桌互相检查刚才写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绍你写成功的经验

引导: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的?

4、提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展示。

板书:(a+b)xc=axc+bxc

(3)板书: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师小结。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指出后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出示:72x(30+6)= 齐说答案。

出示:(25-12)x4= 可能等于什么?怎样才能确认?你能联想到什么?小结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5×(19+1) 75×19+75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

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引入主题图:老师准备为参加学校排球操比赛的五位同学去购买衣服。

看看买什么衣服好看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问你打算怎样算?

生口答师板书:

(65+45)×565×5+45×5

请学生分别说清两道算式的含义。

2.师问猜想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样?

要验证我们的算式是否正确,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计算,个别板演。

证明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

中间应用“=”接连。

3.生读算式(65+45)×5=65×5+45×5

师问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同桌说一说,并汇报。

4.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出示:(2+10)×6=2×6+10×6

(5+6)×3=5×3+6×3

师问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

5.小组讨论:这三组等式左边有什么特点?

右边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6.师问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生独立写一写,个别板书。

7.师问你能想出一道等式,可以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

生写一写,个别板演。

8.揭题:乘法分配律

(a+b)×c=a×c+b×c

9.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想想做做: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口+35×口

27×12+43×12=(27+口)×口

15×26+15×14=口○(口○口)

72×(30+6)=口○口○口○口

强调: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28+16)×728×7+16×7

15×39+45×39(15+45)×39

74×(20+1)74×20+74

40×50+50×9040×(50+90)

3.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道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64×8+36×825×17+25×3

(64+36)×825×(17+3)

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5.你能根据下图列出两

道综合算式吗?

上面的两道算式能组成一个等式吗?

四、全课小结

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26页。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过程,同时掌握正确口算除法的方法。

2、能对被除数或除数进行适当地估算,能运用于口算除法中。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算法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出示口算练习:

20×3 60×4 80×5 30×4 70×8 40×9 400×5 500×7 110×6 200×9 150×3

2、提问:指出150×3 70×8 400×5 你是怎么算的?

3、总结:整十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一)生活情境:

1、出示课本情境图:学校要准备开运动会了,在入场仪式上每个班级都要拿着气球入场,最后一起放飞气球,庆祝运动会开始。现在就是小红跟小明代表自己班级去总务处林老师那里领气球。这时,林老师出了一个问题考他们: 这里还剩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还有几个班没有领到气球?

2、提问: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列出算式80÷20

3、揭题:口算除法(板书)

(二)、自主探究,展示各种算法

1、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内进行交流。

2、各组汇报: 80÷20=4 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a.由20×4=80,想乘法算除法,得出80÷20=4 b.8÷2=4,则80÷20=4 (引导学生说出80看成8个10,20看成2个10,从而让学生明白8÷2=4与80÷20=4的商的.大小为什么是相等的,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c.80-20-20-20-20=0,这里有4个20.所以80÷20=4

3、学生展开评价,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4、拓展进行估算:老师那里还有83根彩带,每班也2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a.学生进行估算,83看成80,得出83÷20≈4 b.83÷20=4……3 (对于这种方法肯定,但是不进行引导。因为这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变式练习:改成有80根,每班19根呢?分几个班?

5、小结:对于整十除以整十的口算的方法:是看成一位数除以一位数进行口算。对于除数与被除数不是整十的,要进行估算,把除数与被除数估成整十。

(三)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60÷20= 90÷30= 80÷40= 60÷20≈ 90÷30≈ 80÷40≈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

这里提供评价:如果全做对的同学可以奖励3颗星星,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创设情境:运动会开幕式不仅要气球,还要彩旗,为运动会添彩。现在刘老师那里有120面彩旗,每班要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2、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120÷30= 学生会能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口算。

a.12÷3= 4 则120÷30= 4 (把120看成12个10,30看成3个10.这里强调让学生进行说一说他的算法过程是怎么想的,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b.30×4=120,则120÷30= 4

3、想一想:122÷30≈ 120÷28≈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180÷30= 240÷40= 420÷60= 184÷30≈ 240÷37≈ 420÷58≈

四、练习巩固、提高应用

1、要求口算:

90÷30= 150÷30 360÷40= 143÷70≈ 632÷90≈ 240÷77≈

2、解决问题:练习十三第2题

每包有30本书,一共要邮寄240本书,要捆多少包?

3、练习十三第5题:

小红在看故事书,这本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我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要学生说出题目当中隐含的条件:一个月大约30天。这道题目放在课堂上训练,对于优秀学生可以进行提高训练,同时还针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帮忙指导,以便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这里还剩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还有几个班没有领到气球?

80÷20=4(个)

答:还有4个班级没有领到气球。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课题:测量活动

内容:用小数表示数量

课时:1

教学准备:让学生带软尺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测量桌子的长、宽、高,记录。发现什么问题?单位不统一。

这样有什么不好?怎么办?

2、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二、分组测量

1、注意: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测量,其他人记录,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测量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长度4个,全部结束以后小组核对。

2、问题:(1)用米做单位有什么好处?

(2)用“米”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数?

(3)数学书的封面长26厘米,为什么可以记作“0.26米”?

(4)教室门2米1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三、拓展

1、第7页试一试第1题,一种大雁,翼长2米1分米,还可以怎样表示?骨骼重113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113克=( )千克

为什么?它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

第7页练一练。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先分组测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再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学生对5厘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113克写成用千克做单位的小数掌握得不好。还要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