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 ),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 )千克,是( )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 )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 )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xx×1013×3021×3043×20xx×4051×7063×30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32×1342×1121×23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32×1342×1121×2323×3241×2122×2334×12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31× 3123×3322×2412×41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31× 1312×1222×1111×25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43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x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x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x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6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加强学生对四个方位的认识和辨认能力,并能灵活根据方位确定物体的位置。
(4)将丰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教具:
校园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新学期,我们介绍一下学校的位置好吗?(出示课题:位置与方向)
师:今天我们用东、南、西、北这些新的方位知识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一)学会辨认东、南、西、北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师:生活中,你观察过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吗?
师:现在坐在教室里观察,你能在黑板上的哪个方向画出太阳?(指名一个学生画,同时老师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面)
师:从黑板上太阳的位置,你能知道我们教室里哪一面是东面吗?请大家面向东面。
2、分组讨论,合作探索
师:我们借助太阳知道了东面,还有几个方向怎样确定呢?
3、游戏激趣,巩固运用
(1)用手势表示方位
老师说一个方向,学生迅速用手指出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培养快速应变能力)
(2)快速转向辨认方位
师:面向北(生: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面向南(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
面向东(生:前东,后西,左北,右南)
面向西(生:前西,后东,左南,右北)
(二)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1、用东、南、西、北描述教室各个方向有什么物体?
2、模拟情景:说出物体所在的方位。
师: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公园里的游乐馆,它们分别是海洋动物馆、马戏表演馆、
海豚游泳馆、儿童影视馆。
请四名学生分别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
游客:请问我要去海洋动物馆该怎么走?
导游:向东走。
3、介绍自己的房间
师:谁能用我们学习的'方位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是如何布置的?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简单画出某某同学的房间布置图。
(三)、学以致用
学生先在操场上仔细观察,然后两人一组,互相介绍
1、学生用东、南、西、北描述校园各个方向分别有什么物体。
2、学生介绍校园的物体分别在什么方向。
3、学生之间开展一人提问,一人解答,并尝试根据所给方向寻找目的地的活动。
三、总结:
我们在辨认方向时,必须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根据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的原则来确定其它三个方向。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发现并会解决体育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
2、尝试数学与体育等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
其实体育中也有许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发现了吗?发现那些数学知识?
学校组织开展趣味体育比赛:体操表演和拔河。大家想参加吗?
二、设计体操表演的对形
1、让学生观看体操表演片段后,提问:刚才的表演觉得怎么样?怎样能使对形更好看些?
2、学生设计对形的变换方法,分小组合作完成。
3、展示评比学生设计的,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三、安排参加拔河比赛
1、全班分四个组参加比赛,可以怎样安排比赛呢?(循环赛和淘汰赛)
2、每两个组展开进行一场比赛,全班一共进行几场比赛?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让学生分小组安排循环赛的场次
4、淘汰赛需要赛几场?又可以怎样安排呢?抽签进行比赛。
四、板书设计
体育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P8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走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线路。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行走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到动物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次到动物园游玩,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好吗?
2、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引入:师出示1路车路线图。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火车站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2、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
3、师:我们乘坐1路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动物?
4、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猴子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狮子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5、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看完所有的动物,再从大门出来,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b)指名介绍路线图。c)集体评价。
三、达标训练
1、我来当导游:通过下面的路线图说说从甲地到乙地是如何行进的?途中经过哪些地方?
2、从动物园向( )走到电影院,然后,又向( )走到少年宫。
3、从火车站向( )走到站前街,又向( )走到商店。
4、从游泳馆向( )走到图书馆。又向( )走到医院。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0 5-7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
(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
(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
(1)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
(1)要注意进位问题;
(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
(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
(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
(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两步计算乘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感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经验与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学会欣赏自己和同伴。
教学重点:
探索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
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预习作业:
1.自学教材第99页,例1的主题图,想一想:
(1)画面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2)从图中你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3)怎样解决每个方正有多少人?
(4)怎样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10×8表示什么?80×3又表示什么?
(6)你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并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尝试作业:P99做一做说一说:第1步求什么?第2步求什么?
二.预习反馈:
1.出示画面:2个班同学做操,每班4排,每排8个同学。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解答。指名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新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4.出示情境图: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一个方阵与例1相同,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画面,你看懂了什么?
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可以与同桌交流意见。(组织学生交流。)
(1)你收集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怎样列式计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善解答过程。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对吗?
二.关键点拨:
1.自主解决问题。课本第99页“做一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5×6×8 (2)5×6×(5+3) (3)5×6×7+5×6
(4)5×6×7+30 (5)30×8 (6)30×5+30×3……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3.看到这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想?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师:以后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页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样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3、4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三(1)班5个小队去植树,每小队8人,每人种3棵柳树和2棵桃树,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桃树?(训练学生收集有用数学信息的能力。)5×8×2
四、反思,拓展升华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3.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