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9-26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人生海海》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

这个周末看完麦家的《人生海海》,人生海海取自闽南话。

人生如大海般多变,起起落落,没有过不去的坎,学会放下。

人生海海这本书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人爱面子,有人爱权力,有人爱吹牛,有人在乎善良。不管怎样勉强活着,还是勉强失去,都是作者笔下主人翁的选择。

上校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与众不同,他当过学徒,当过兵打过仗。学过医救过人,用现在的话说他绝对是一个学霸级的'人物。鹤立鸡群。

作者根据故事的隐喻告诉我们:

1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许多人都在追求完美的人生,要需要家庭和和睦。又要富有,必须要身体健康,就需要工作顺利。总之什么都想要,人生并不是完美的。它的缺陷才是人,需要去体验的东西。只有缺陷,才能衬托我们已经拥有得到的美好。

2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人往往后悔的时候会说:如果当初怎么样,就会怎么样。但这个世界没有如果,只有过去的因,造成现在的果。我们要接受后果,不要为未来种下现在的因。

3箱子里存的钱是越多越好,心里的事越少越好

人之所以变得焦虑,就是因为心里装着太多的事。事情解决不了,就会让人抑郁烦躁。让人不开心,就如佛家所说要放下,这样你的人生将会不一样。

人生海海。人生似海,装着残酷,又有仁慈。

希望大家都能去读一读这本书,坚持自己选择的路径走下去

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不抛弃,你就是那个成功的自己。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2

五一值班,正好够看完《人生海海》。本来对麦家的书已经死心了,觉得他适合讲故事,写作倒是一般。奈何推手又赞此书引人入胜,又上了销售榜前茅,于是买来看。

读罢既不惊喜也无失望,还是麦家擅长的题材——大时代下草民的`颠沛流离、牛叉人员的传奇与折磨。只是这次多了些乡愁,善与恶的边界也更加模糊。起初有些奇怪为何在江浙那边发生的故事要用个闽南语的书名,在最后几章作者才自圆其说,其要义就是人生苦海无边,人要好好过活……

读到故事的最后,我突然想起童年和小伙伴们捉弄过的一个疯子,他总穿着脏破的绿军装,耳朵有些聋却喜欢手舞足蹈地给小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战斗故事”,抓着个玉米棒子演做话筒或者步话机,经典的台词是:“连长,敌人扑上来了,我们顶不住了,呼叫师部向我开炮吧!”、“战争,残忍呐!”,小伙伴们都能绘声绘色地背诵,互相比较谁学的最像。现在想起来,或许他真的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海海吧。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3

前两天拖着我妈去了书店,随便挑了点书,她选了这本《人生海海》。我看到她拿着这精装外皮的时候着实有些抗拒,一来精装书又贵又丑,二来麦家——我只听过,但不知道他有什么代表作。

看书皮简介就能把内容猜了个大概。“《人生海海》讲述了一个人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那无非就是从抗战、解放、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各种际遇了,当然会令人嗟叹、唏嘘、扼腕云云,这一类小说的立意内涵也总是大同小异,区别开来的就是架构如何,文风如何。

书衬上有王家卫写的:“有人说,稀奇古怪的故事和经典文学的直线距离只差三步。但走不完的也正是这三步。麦家的了不起在于他走完了这三步。”首先这个有人说是谁说,我很迷惑。一般来讲,要使自己说话有份量,那最好搬些名人名言。这样堂而皇之地降下一个“有人说”,倒像是“我自己说”。还有“这三步”是哪三步,讲话要讲清。不知道王家卫原话如何,但书衬上宣传这一段,真叫我摸不着头脑。那意思不过是“王家卫觉得麦家很好”,但我也不喜欢王家卫的电影。

本书的叙述方式有些意思。主角该是这位上校,但他的人生轨迹却不是他自己说的,也不是“我”看来的。“我”在书中应该就是个耳朵,上校的人生经历都由听来的故事凑完整。

这种构局挺精巧,“我”听来的既有正面也有负面,人物形象立体起来了,且悬念充足,不到最后读者都不会明白上校的经历究竟如何。由于叙述者众多,作者也在上校——剧情的主线中穿杂了这些配角的人生。也许作者原先是想构出一个庞大的故事。不过,这种叙述方式被用的挺多了,作者也用得挺顺的`。

我想了一会儿,不知道还能夸啥了,我还是来说说我觉得不好的点吧。

繁冗。三百来页,内容却多的很。主要人物们有绰号,好多好多;各种角色也着里不少墨,甚至有些多余的墨。一个配角,不多的戏份就可以刻画出大致形象了,但往后读,还在写,可又没写出什么新内容,只是拿同样颜色的笔,在草纸上不停地叠涂,但涂来涂去还是那色儿。可以说是人物欠缺成长吧,从头到尾还是那样子。比如说小瞎子,很工具人。

主角光环太重。角色都依附着上校,他们的行为、意愿、结局,都是由上校起,由上校终。在此过程中,时代的力量被淡化了,“命不由己”的特色被削弱了,反倒是“上校”变成了天命,而时代只是个推手。有些主次颠倒吧。本以为看的是时代浪潮颠倒众生,但最后只瞧见了个人魅力的庞大影响力。尤其不太理解“我”对上校态度的取向,为什么“我”会对一个不甚了解,鲜有接触的人怀着如此之深的、几十年都难以泯灭的愧怍?就仅仅是因为爷爷毁了他?还是因为好奇?“我“儿时的行为与“我”长大后出入甚远,到底怎么变化的,书中也缺少交代。另外,爷爷揭发上校导致“我”家破人亡的剧情刻画太少,这让我这从未体味过当年环境的孩子颇为恍惚。

语言。不太流畅。看起来很想模拟那种乡土感,但读起来还是带点城里人的味道。可对比余华,那写得就很接地气。

关键剧情转折太快了,钢没用在刀刃上。

按书皮介绍来讲,本书的主旨应该就是“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所以它其实也可以叫《活着》,不过余华叫了他就不能叫了。书中主要角色,上校,并没有刻画他怎样生不如死,最后也疯了,所以更没有活着的困扰了,你总不能说被压迫然后发疯体现了活着的勇气吧;上校的妻子,同样也没有到抉择生死的地步;我爷爷,其实可以衬这句话,但没做多少描写;我爹,看起来不适用;我,似乎是真过过苦日子,经历过生死抉择的,但西班牙的生活显然不是本书重点,而我也不是本书着力刻画的对象。综上,主旨不突出。总体感觉就是作者做了一桌子菜推到你面前,都差不多,因此我不知道他最想秀一把的是哪道了。

我只是草草读了一遍,所以有些地方可能没注意到,有些地方可能会错了意,但一遍下来后,我无论如何都不想读第二遍去弥补疏漏了。这种题材的书不少,优秀的有,一般的肯定更多了。这本《人生海海》总体来说肯定是还行的,行文流畅,人物丰富,惨也都挺惨的。

不过也就是还行了,我还是更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的。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4

看完了《人生海海》,总是不经意会想到去年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啊,一年过去了),其实前者给我感觉虽然好,但阅读过程里还是会有莫名的被作者不断点明中心的感觉,一种类似“强调人生海海”的意味,本身小说故事及人物浮沉已经足够说明了,但字句中有意无意会出现旁白一样的点题,莫名觉得缺憾。

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面呢,即便口吻同样是“我”,那不勒斯里的女性的“我”情绪的动静比海海里的“我”看似更波动,更狭逼一些,但整部看完,其实是平静的。它和时代一同沉浮,也和会成为历史的'必然沉浸下来,它里面的人和事被历史冲刷完的尘土一样,落在某处了,读完若有所失的,又是必然的。

《海海》读完是拉扯不掉的一种愁苦感,一方面是我生理本能抗拒的时代背景,一方面也是我对人生愁苦感的体会,觉得唉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但又想撇开不要。

一晚突然想起有个那不勒斯的读者曾回复我说:“好书很多,时间有限,没必要浪费在这本上。”

好坏怎么判别啊,就是先满足了各样的好奇心先嘛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5

一个英雄,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被仰望,被爱,被敬畏,被怀念,也被耻笑,被猜测,被磋磨。

他传奇而命途多舛的一生,有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让人为之感叹流泪。绝望中的奋力挣扎,战乱中的家国大义,狂热中失去的理智,愚昧里蓄意的残忍,人性中不泯的善良,纷繁复杂的人心百态,在麦家笔下,交错浮沉在人生海海中。

作者麦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曾出版过《解密》、《暗算》、《风声》等作品。其中《解密》被翻译成33个语种在全球热销,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几经磨砺沉淀,2019年,麦家出版最新长篇小说《人生海海》。运用他所擅长的“多重视角”的表现手法,麦家层层展现出一个落魄英雄跌宕起伏的一生,解密让人感慨万千的人心和人性。

书中所描述的人物,无论是集英雄、军官、太监、汉奸几重身份于一身的上校,还是固执、执拗、要面子的爷爷,乃至愚昧、狭隘、狠毒的小瞎子,以及父亲、“我”、前妻、林阿姨等人,无一不是在人世间艰难前行。

幸而时间也有它的仁慈,所有苦痛悲伤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得以治愈。董卿在阅读此书后说,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我读完《人生海海》的感受,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海海,时间终将让一切和解。”

一起来看麦家如何用独特的笔触讲述离奇的故事,解密人心。

所谓传奇,不过是英雄的崛起与落魄

上校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强大、神秘而令人敬畏:“寂静的冬天,雪落无声,步步惊心的脚步声传来,喀!喀!喀!这声音突兀、大胆、凶悍,而杀气腾腾。”

上校在人们心中是个传奇,从众人的口中,英雄的形象宛然纸上。他聪明绝顶,天赋异禀;他当过特务,杀奸除鬼;他医术高深,是名声赫赫的“金一刀”。他在战场上抢救人命,看过死亡的狰狞,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所有的传奇都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窥探。村里人津津乐道着他是否太监的话题,猜测着他干的什么营生,却很少有人清楚的了解,他到底忍受了多少屈辱,立下了多少功劳。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当过国民党特务,当过日本佬俘虏的经历被翻出来,成为斗争的对象。

失去了理智的年轻人,迷失在斗争的狂热中。本该巨鱼纵大壑,一雁入高空的英雄落魄了,饱受一群宵小的侮辱和折磨。经历了太多生死,早已经看透人性的.上校并不畏死,但不幸,他有一个说不得的秘密,这是一个要命的耻辱。

人们紧盯着这个秘密,不择手段的想要让它大白天下。上校惊慌失措,英雄的气魄奄奄一息,最后无路可逃。悲情的上校,没有被死亡带走,却被活人逼疯。人的崩溃,往往看似一瞬间,实际上已经累积了无数的委屈和伤心。对于人心的绝望,日复一日蚕食了抗争的勇气。

传奇陨落,归于沉寂,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们遗忘。退回孩童心智的上校,依然会让人惊艳于他偶然闪现的才能,给伤感的结局带来一点安慰。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自有他神奇之处,即便消失,也会留下些蛛丝马迹。“命中注定他要一辈子在各方面施展才华,哪怕被命运打趴在地,依然要绝地反击。”

所谓人心,是时刻在善与恶的交锋中抉择

善与恶之间,并不总是泾渭分明。

讲规矩听天命的爷爷,相信善有善报,转世轮回。他在危急时刻冒着极大的风险送走上校,以一个老人的智慧冷静果断的应对着公安的询问。此时,他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

然而,他太爱面子,担心家里的声誉被上校牵连。他走火入魔般迷失在这种担忧中,昧着良心举报了上校,成了逼疯上校的帮凶,也成了众人眼里的恶人。小瞎子的身世可怜,却愚昧、凶狠、疯狂,将对他来说只能仰望的英雄拽落尘埃,令他激动不已。小瞎子不遗余力伤害上校的行径令人齿冷,所以即使他重伤残疾,也得不到村里人的同情和谅解。他的父亲老瞎子,在陷害上校时十分恶毒,却可以为了儿子壮烈的跪死在祠堂门口,以死相托获得了众人善意的允诺。

善和恶并不绝对,最终的抉择,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所谓勇敢,是在痛苦不堪时依然选择坚强的活着

世界上的快乐都是相似的,而痛苦则各有各的不同。

上校最大的痛苦,在于一个要命的耻辱秘密,说不得碰不得。他带着这个秘密隐忍的活着,恐惧、委屈、痛恨,却依旧能够谈笑风生,救人于危难之中。

爷爷的痛苦来自他对名誉的执着,这成了他的心病,且病入膏肓。为此他良心泯灭,导致他被家人谴责,被全村人发难,唯有一死求得解脱。父亲、“我”、母亲、哥哥等家人,不得不背负上一辈留下的耻辱,千夫所指,艰难的活着。

“我”独自在异乡漂泊,曾经绝望想要放弃的时候,“我”的前妻说:“如果因为生活苦而***,轮不到你,我排在你前面十万八千里。”前妻境遇凄凉,一直含着屈辱和仇恨活着,却对生活依然充满向往,带给别人希望。

林阿姨身世凄惨,饱受欺辱、陷害,历经沧桑之后却能心有雷霆面若静湖。她对上校不离不弃,不管是光芒闪耀的英雄还是犹如幼童的疯子,即使自己被生活榨干仍然决心守护到底。

父亲带着对上校的愧疚和对家人被迫害的恐惧活着,被鬼吓破了胆,却仍然孤独的坚守着,守着老房子,守护着家人的平安。

即便是招人痛恨的小瞎子,年纪轻轻被割了舌头,挑断手筋,过着活鬼一样的生活,却还是穿越了生死恐惧和世态炎凉,毫无顾忌的活着。

死亡,有时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有些人,面对生活的残酷,依然选择坚强的活着。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6

空档时间,看完了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脑海里不断的回味书中的一些片段,总想写点什么,思绪万千,却无从下手。

麦家说,人生太复杂,太宽广,如果没有一颗悲悯心,没有一点所谓的生命的顽强,在人生面前基本上是要败下阵来。他在这本书中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爱讲道理的爷爷,沉默寡言的父亲,满身是迷的上校,老保长,活观音,小瞎子……每个人的命运,都和上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跟随一个孩子“我”,用耳朵去听,听爷爷父亲的争吵,听爷爷老保长用烟酒秘密交易上校的故事,听表哥小瞎子讲上校的故事。

上校对大家来说就像一个谜,他每天不用干活,却每天大鱼大肉;他家的猫吃的比别人家孩子还要好;他是一个太监,但是又不太像;村民们一边看不起上校,却有什么事都会和他商量。

上校,一个聪明执着的人格爽朗,幽默,阳刚,天不怕地不怕。最爱两只猫,一黑一白,哪怕入狱也拜托父亲照顾两只猫。他上过几方战场,一套纯金打造的.手术刀,救过几方大人物。却在政治的洪流中,几度沦为罪犯,颠簸起伏。历经抗日内战抗美援朝多次战争洗礼,多次面临死神威胁,经历坎坷,最终摆脱不了肚皮刻字的鬼影和心魔,最终被逼得用救了无数伤员的手,割了小瞎子的舌头挑了他的手筋,还是没逃出会上的侮辱,疯了,从此再也没有了心理上的痛苦。

老保长,一个吃喝嫖赌,三句话不离女人的老家伙,却在上校被时,拼尽性命的保护上校;在老巫头心病难医,身体每况愈下时,讲出上校的故事,以宽老巫头的心;在老巫头,为洗刷儿子的清白,导致上校被捕时,立马与之断绝关系。

我的爷爷,一个在孙子眼里无事不晓,豁达开明,时时口出哲理的老头,随着事件的展开,形象一点点崩塌,他只不过是一个要面子维护他的家族声誉的普通农村老头儿,举报上校,最终在周遭的唾弃下在良心的谴责下自杀身亡。

我,因为爷爷的举报上校被捕,遭受村民的唾弃,开始了逃亡之路。非法偷渡西班牙,历经千辛万苦,认识了前妻,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前妻又车祸身亡。带着亡妻的骨灰,流浪三年。认识现在的妻子,重新开始生活。对故乡的眷念,22年后再次踏上故土,家已破,人已亡。记忆里那个伟岸的上校,已是智力退化至5岁的老头,每天快乐无忧的生活着,他的妻子林阿姨带着赎罪一心一意的照顾着上校。

这本书,看的很揪心,那个秘密每一次都要呼之欲出,却又峰回路转的岔开,继续让上校更多故事一一呈现。小说里没有一个完人,每个人身上都背着自己的缺陷和污点。在特定的历史里,每一个人都在苦难里挣扎,可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就像上校,经历了战火,诬陷,牢狱之灾,最后屈辱疯掉,仍然努力的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没有历史的磨难,和平的时代,快速发展的国家,让我们能用扬眉吐气的生活。可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遇见困难的时候,希望我们都能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好好活着,好好生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