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精选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篇1
小班语言——老鼠阿姨的礼物
活动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内容,理解故事情节,感知动词听、闻、摸、尝。
2、会正确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知物体,进一步理解眼、耳、手、鼻子、嘴的作用。
3、愿意猜测故事情节,对图画书阅读感兴趣。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感知动词听、闻、摸、尝。难点:会正确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知物体。
活动准备:
PPT课件《老鼠阿姨的礼物》、投影仪、魔术盒、礼物。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1.师:孩子们,你收到过礼物吗?收到过什么礼物?谁送给你的?为什么要送?
2.(PPT:老鼠阿姨)我们来看看,今天谁来送礼物了呀?我们来和老鼠阿姨打个招呼吧。
3.今天我们要听的这个故事,名字就叫做《老鼠阿姨的礼物》。
二、观看课件,引导观察1.出示课件,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4个小动物急切奔跑)
师:今天啊来了几个小动物,有??老鼠阿姨会把礼物送给谁呢?为什么会送给它?
(2)师:老鼠阿姨的手上拿着几份礼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每个小动物可以拿到几份礼物?
2.观察画面,理解故事。
(1)小动物拿到礼物会怎么想呢?小动物除了心里很开心他们还很好奇,他们都想知道礼盒里装了什么礼物。
师: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也许是什么礼物呢?小动物们也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礼物,但是老鼠阿姨和他们玩了一个“猜礼物”的游戏。
(2)提问:老鼠阿姨在干什么?这样做小动物们还能知道盒子里的礼物吗?有什么好办法能猜出盒子里的礼物?
(3)请你看一看他们都在干什么?然后选一个小动物的办法来告诉大家!——小兔子支着耳朵听一听。我们跟着小兔一起来听听。里面的东西是多还是少?
小猪用它的大鼻子哼哧哼哧闻一闻。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猪闻一闻?闻到什么味道了?(香香的)有可能是什么?小松鼠小心的用手摸一摸。学学松鼠摸一摸。摸到什么了?是硬的还是软的?有可能是?小青蛙放到嘴里尝一尝!你们也来猜猜看到底是什么?
3.完整欣赏故事。
(1)小动物们都想了好办法,那我们一起把这个好听的'故事听一听,就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礼物了!(放幻灯片)
(2)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礼物。原来真的是糖啊!小动物们高兴得围着老鼠阿姨欢呼了起来。他们齐声说:“谢谢老鼠阿姨!谢谢老鼠阿姨!”我们也一起来对老鼠阿姨说?
(3)小结:小动物们真聪明,让眼、耳、鼻、嘴成为了自己的好帮手,我们的本领真大。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好朋友。
三、分享快乐
1.老鼠阿姨也为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让个别幼儿来摸,并引导幼儿猜一猜)
2.你们真厉害,这样也能猜对。哇,变出好多礼物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听懂故事内容,对故事充满期待与好奇。
2.通过声音的提示,猜测糖果的多少,发现音量与物体多少和材质的关系。
3.在猜测中萌发对礼物的期待,体验收获礼物的快乐,知道收到礼物应该表示感谢。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课件,糖果,糖果罐。
活动过程:
一、聚焦礼物,激发兴趣。
1.引出老鼠阿姨的礼物。
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个新朋友,看看他是谁?(小老鼠)小老鼠,在动物园里面在森林里面小动物们都叫它老鼠阿姨。跟老鼠阿姨打个招呼。(老鼠阿姨早,老鼠阿姨早)
老鼠阿姨说你们的声音真好听,老鼠阿姨手里拿的东西你们看见了吗?是什么好东西?(礼物)猜一猜老鼠阿姨为什么要给小动物送礼物?(引导幼儿猜想后放音乐“生日快乐”
小结:原来是老鼠阿姨过生日了,要给小动物送礼物。
2.数数有几个小动物来拿礼物呢?一共需要几分礼物。
听,来了几个小动物?(4个)(和小动物打招呼,小兔好,小猪好……)
排在第一个的是谁?谁排在第三个?最后一个是谁呢?
来了四个小动物,老鼠阿姨要准备几份礼物?(4份,一起数一数)
二、听声音,猜测礼物
1.猜猜,罐子里是什么礼物?
小动物们拿了礼物可高兴了。小动物们都问“老鼠阿姨,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啊?”我们一起来问问“老鼠阿姨这盒子里装的是?”(幼儿一起说)
老鼠阿姨说这个礼物不能用眼睛看,只能用……(出示耳朵的图片,幼儿说出听的方法)
2.第一次听一听,猜一猜哪一罐糖果多,知道同样的糖果,摇晃时响的多。
听听,哪个罐子里糖果多?为什么?(教师摇晃红白两个罐子)
你怎么知道这个白的多?(白的声音响,声音响糖就多。)
老师再摇一次。请小朋友要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的内容。
2、能较清晰、完整地表述图片的内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老鼠、小兔、小松鼠、小青蛙、小猪等动物。
物质准备:
准备小礼物若干。
材料配套:
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老鼠阿姨送礼物》,背景底板、动物卡片(老鼠阿姨、小兔子、小松鼠、小青蛙、小猪)、房子卡片、小礼物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房子图片,引导幼儿想象房子里住着谁?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呀?猜猜里面会住着谁呢?
2、出示教学挂图
①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内容,并大胆讲述观察到的内容。
(1)里面有谁?它在做什么?它的动作是怎样的?(请幼儿模仿老鼠阿姨的动作,帮助幼儿学习词汇"端")
(2)老鼠阿姨手里会"端"着什么呢?(礼物)
(3)她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笑眯眯的)
(4)老鼠阿姨端着礼物,笑眯眯的会说什么呢?(快来呀,谁要礼物,快来拿吧。)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挂图①:在一片美丽的草丛中,有一座小房子,从里面走出了一位老鼠阿姨,它手上端着一盘的礼物。
(5)还会有谁会来呢?
3、观察教学挂图
(1)有谁跑来拿礼物了?还有谁呢?
(2)教师小结:有……有……有……还有……(有小松鼠、有小兔子、有小青蛙、还有小猪)
(3)它们是怎么样来拿礼物呢?(跑来)
(4)跑的动作是怎么样的?请一个小朋友来模仿一下(小结:跑的很快,像飞一样的,我们说它是"飞跑")
(5)它们的表情又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模仿他们的动作表情)
(6)边跑边说什么呢?("我们来了")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挂图②:听到老鼠阿姨的叫声,小松鼠、小兔子、小青蛙、还有小猪,他们迈开大步很快地飞跑过来,脸上非常着急,边跑边说:"我们来了!"他们可高兴了。
5、利用背景底板,引导幼儿共同讲述出示底板,教师边逐一出示房子、老鼠阿姨、礼物、小松鼠、小兔子、小青蛙、小猪的图卡,边引导幼儿完整地讲述。尝试使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进行表述。针对幼儿掌握情况请个别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师再次提出问题:小动物拿完礼物会对老鼠阿姨说什么呢?(让幼儿明白礼貌也很重要,拿完礼物要对老鼠阿姨说"谢谢!")
6、分发小礼物出示准备的小礼物,告诉幼儿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引导幼儿体验和分享受到礼物的快乐心情。
7、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完整,幼儿掌握情况很好。通过活动发现教学挂图太小了,不适合集体人数较多的集中教育活动使用,幼儿观察起来有点困难。而本人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达到让幼儿完整掌握图片内容,要求幼儿讲述了4次图片的内容,感觉有点重复了。又想在活动中能展现个体差异,让幼儿尝试了个人的讲述,对幼儿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与其他老师的讲评小结,发现其他教师给的在幼儿能完整讲述之后,可以让幼儿来表演整个讲述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讲述的内容,让我的这个活动可以有一个亮点。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老鼠阿姨送的礼物是什么?”这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在谜底揭晓前不断激发着3岁幼儿的好奇心。故事中兔子的长耳朵、小猪的大鼻子、青蛙阔阔的嘴巴以及松鼠的灵巧小手,暗示着它们能用各自的本领解决问题。同样,送礼物的环节也让幼儿学会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
整个活动设计始终让幼儿与故事的情感脉络保持同步发展,以感知觉(看、听、闻、摸、尝)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不断进行推测,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力。首先,猜动物、认识动物的不同特征,为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用蒙上眼罩的探索游戏唤醒幼儿对自己感官的再认识;最后,用变魔术的方式巩固认识,使现场欢乐的氛围与作品融为一体。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对故事充满期待与好奇。
2.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
活动准备
盒子一个(中间有盖子,便于开启);糖果多于幼儿人数(圆形的、方形的,硬糖、软糖都要准备一些;其中六颗糖放在盒子里,其他放在某位教师那里);眼罩人手一个,沙球和铃铛各一个;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的卡片,黑板、磁铁;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聚焦礼物,激发兴趣
1.主要提问:你收到过礼物吗?
辅助提问:你收到过什么礼物?是谁送给你的?
幼儿:我收到过象棋,是妈妈送的。
教师:啊,妈妈好爱你哦,你说谢谢了吗(幼儿点点头)?
幼儿: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球。
教师:哦,你见过圣诞老人吗?
幼儿:没见过,他来送礼物的时候我已经睡着了。
教师:你可以在心里谢谢他。
幼儿:我收到过抱抱熊,是好朋友送的。
教师:对呀,好朋友之间也可以互相送礼物……
教师:小朋友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有爸爸妈妈送的,有朋友送的,有老师送的,也有圣诞老人送的,收到礼物后我们都要表示感谢。
[幼儿喜欢礼物,从谈论礼物入手,容易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此处为导入部分的谈话,需简短些,教师要关注的是对话中幼儿的应答。】
2.教师:看看今天谁要来送礼物(PPT呈现老鼠阿姨的图片)?
幼儿:是老鼠。
3.教师介绍故事名称《老鼠阿姨的礼物》,幼儿跟读(PPT同时出现汉字)。
4.一起数数盘子里有多少份礼物。
【文字是图书内容的一部分,阅读中可适度出现文字,但不宜过多。】
二、突显局部,仔细观察
1.主要提问:老鼠阿姨今天要把礼物送给谁呢?
幼儿:给小老鼠。
教师:有可能。
幼儿:给猫咪。
幼儿:不可能,猫咪要吃掉它的。
幼儿:给大象。
教师:原来还可以送给这么大的朋友呀。
【幼儿的回答能反映出他们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及时归类和引导。】
2.PPT逐一呈现动物(兔子的长耳朵、小猪的大鼻子、青蛙阔阔的嘴巴、松鼠的灵巧小手),从局部到整体。 主要提问:看看谁来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对小班幼儿而言,辨认兔子的耳朵没有难度;辨认小猪的鼻子主要突出它的鼻孔;辨认青蛙时它的颜色容易与鳄鱼混淆,所以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它阔阔的嘴巴;最不容易辨认的是松鼠,可以通过播放PPT(答案)巧妙地让幼儿在关注局部的同时聚焦动物具有代表性的感官,再整体辨认。】
3.听故事(配乐讲故事)。
教师:老鼠阿姨要来送礼物了。看,兔子、小猪、青蛙和松鼠都高高兴兴地过来了。老鼠阿姨说:“不急不急,一人一个,正正好好。今天,我要和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的礼物在盒子里,你们不能用眼睛看,要用其他的办法猜出礼物是什么。”
【将故事内容作为教学情境,现场充满新奇感和期待感,让幼儿始终期盼着活动继续进行。】
三、操作体验,再识感官
1.教师:平时我们都是用眼睛看东西,现在把眼睛蒙起来还能猜出礼物是什么吗(在白板上呈现“眼睛”的卡片)?
【教师要充分估计幼儿可能说出的答案,可能有的幼儿会说能,有的幼儿会说不能。对说能的幼儿要予以追问,可顺势导入下一个环节——“是用什么办法猜出来的?”】
2.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出示眼罩),把眼睛蒙起来(拿出沙球和铃铛),猜猜它们在哪里?
请一名幼儿上来,帮其戴上眼罩,听指令在桌子上取出教师所需要的一种乐器,幼儿很自然地会用手摸。
教师:原来可以用手摸(在白板上呈现“手”的卡片)。
3.教师:不用眼睛、不用手,你还有其他办法猜出它们是什么吗?
幼儿:没有了。
教师:真的没有了吗(教师将乐器放在黑板后,逐一让其发出声音,让幼儿猜猜什么乐器在唱歌)?
教师:原来还可以用耳朵听(在白板上呈现“耳朵”的卡片)。
4.教师:如果不用眼睛、手、耳朵,还有办法吗?
教师:我们再来试一种办法吧。
教师请1~2名幼儿闻一闻沙球(闻上去有油漆味)和铃铛(闻上去有铁锈味)的气味,鼓励他们记住两样东西的不同气味,再请幼儿戴上眼罩,将两样乐器一一放在他们的鼻子下,让他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幼儿果然猜中,全场一片掌声(在白板上呈现“鼻子”的卡片)。
5.教师:看,现在我们又发现自己有那么多的本领。想一想,我们还有什么本领?
幼儿(指着自己的嘴巴):用它也可以。用嘴巴尝……
教师:对,嘴巴可以尝出味道(在白板上呈现“嘴巴”的卡片)。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身上有那么多有用的器官,要好好爱护噢。
【2~5环节可以不分前后顺序,小班幼儿最熟悉的方法是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的方法需教师在操作中予以引导,可现场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调整和引导。】
6.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小动物也在学你们的好方法。看!兔子用耳朵听,小猪用鼻子闻,松鼠用手摸。青蛙问:“这样东西能吃吗?”老鼠阿姨说:“可以的。”看!青蛙用嘴巴尝(PPT呈现相应图片)。
【小结时教师可将重音放在“听、闻、摸、尝”上。】
四、猜测礼物,感受快乐
1.出示礼物盒:这里也有一个礼物盒,里面装的礼物和老鼠阿姨的礼物一模一样。
教师发给幼儿眼罩,请想玩的幼儿一起来玩,通过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的办法猜猜盒子里到底藏的是什么礼物。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操作,进一步复习巩固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大部分幼儿能通过“摸”“闻”,或者根据教师说的“是可以吃的东西”猜出是什么礼物。】
2.倒出盒子里的礼物,同时伴随音乐、PPT,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原来礼物真的是糖哦,大家高兴地说:“谢谢你,老鼠阿姨!”老鼠阿姨说:“不用谢,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好孩子。”
3.教师:数一数,一共有几颗糖。(和幼儿一起数)1、2、3、4、5、6,够不够呀?
幼儿:不够,我也想吃糖。
【此时幼儿的心情与故事中的小动物一样,喜欢礼物,想得到礼物,于是教师要有机整合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引导幼儿数数糖、数数小伙伴,感受“多和少”。】
4.教师:我是一个会变魔术的老师(教师打开盒子,鼓励幼儿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盒子里是否有东西。最后请旁边的教师摸一摸,摸的同时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糖果)。
(再让幼儿鼓起小嘴用力吹,教师假装用手接住往盒子里一扔。当教师打开盒子倒出糖时,现场一片欢腾。)
【魔术充满神秘与期待,与故事所营造的氛围吻合。伴随着音乐,教师需用心演绎一位自信而沉稳的魔术师。活动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作品结尾的欢乐,也通过听、闻、摸等方法判断盒子里是否有东西。】
5.教师:现在糖够不够?
幼儿:够了。
教师:加上后面的老师,糖够吗?数一数。
幼儿:(回头看)不够。
教师:请小朋友带着礼物先回教室,让老师留下继续为大家变糖。
【当幼儿带着礼物愉悦离场时,之前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随新奇感的满足而结束,整个过程如同一本书读完了,大家心满意足地合上书。】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着仔细观察画面的细微处,对故事充满期待与好奇。
2、过操作,进一步理解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
活动准备
故事ppt课件、礼物盒、眼罩人手一个、卡片、铃鼓和碰铃各一个、葡萄干、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1、焦礼物,激发兴趣
(1)说说自己是否收到过礼物,是什么礼物。
(2)今天也有人来送礼物了,会是谁呢?引出故事《老鼠阿姨的礼物》。
(3)它的礼物在哪呢?几个礼物盒?
2、显局部,仔细观察
(1)老鼠阿姨会把礼物送给谁呢?(引导幼儿从动物的特征去猜测)
提问:这是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它们是怎样去拿礼物的?
(3)教师配乐讲故事。
3、作体验,再识感官 [幼儿园教案]
(1)教师:眼睛是很有用的,它可以用来看东西(出示“眼睛”图片)。今天用其它的办法来猜猜礼物盒里是什么?你有办法么?
(2)教师出示眼罩和乐器,请1名幼儿上台戴上眼罩,听指令找出铃鼓在哪里。
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出示“手”图片。
(3)引导幼儿不用眼睛、不用手,用其他的办法找出碰铃在哪里。
提问:你是靠什么听出来的?出示“耳朵”的图片。
(4)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盒好吃的东西。如果不用眼睛、手、耳朵,还有办法猜出来吗?请2~3名幼儿利用鼻子闻、嘴巴尝的办法猜猜是什么食物。出示“鼻子”“嘴巴”的图片。
教师:原来,我们身上有好多器官都是有用的,要好好爱护它们噢。
(5)继续观察图片
小兔---耳朵---听;小猪---鼻子---闻;小松鼠---手---摸;小青蛙---嘴巴---尝。
4、测礼物,感受快乐 [幼儿园教案]
(1)出示礼物盒,教师发给幼儿眼罩,请幼儿通过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的办法猜猜盒子里到底藏的是什么礼物,并记录幼儿的猜测。
(2)结合PPT,教师继续讲述故事。
(3)游戏:变魔术。师幼共同分享盒子里的礼物。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着仔细观察画面的细微处,对故事充满期待与好奇。
2、过操作,进一步理解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
活动准备
故事ppt课件、礼物盒、眼罩人手一个、卡片、铃鼓和碰铃各一个、葡萄干、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1、焦礼物,激发兴趣
(1)说说自己是否收到过礼物,是什么礼物。
(2)今天也有人来送礼物了,会是谁呢?引出故事《老鼠阿姨的礼物》。
(3)它的礼物在哪呢?几个礼物盒?
2、显局部,仔细观察
(1)老鼠阿姨会把礼物送给谁呢?(引导幼儿从动物的特征去猜测)
提问:这是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它们是怎样去拿礼物的?
(3)教师配乐讲故事。
3、作体验,再识感官 [幼儿园教案]
(1)教师:眼睛是很有用的,它可以用来看东西(出示“眼睛”图片)。今天用其它的办法来猜猜礼物盒里是什么?你有办法么?
(2)教师出示眼罩和乐器,请1名幼儿上台戴上眼罩,听指令找出铃鼓在哪里。
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出示“手”图片。
(3)引导幼儿不用眼睛、不用手,用其他的办法找出碰铃在哪里。
提问:你是靠什么听出来的?出示“耳朵”的图片。
(4)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盒好吃的东西。如果不用眼睛、手、耳朵,还有办法猜出来吗?请2~3名幼儿利用鼻子闻、嘴巴尝的办法猜猜是什么食物。出示“鼻子”“嘴巴”的图片。
教师:原来,我们身上有好多器官都是有用的,要好好爱护它们噢。
(5)继续观察图片
小兔---耳朵---听;小猪---鼻子---闻;小松鼠---手---摸;小青蛙---嘴巴---尝。
4、测礼物,感受快乐 [幼儿园教案]
(1)出示礼物盒,教师发给幼儿眼罩,请幼儿通过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的办法猜猜盒子里到底藏的是什么礼物,并记录幼儿的猜测。
(2)结合PPT,教师继续讲述故事。
(3)游戏:变魔术。师幼共同分享盒子里的礼物。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老鼠阿姨送的礼物是什么?”这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在谜底揭晓前不断激发着3岁幼儿的好奇心。故事中兔子的长耳朵、小猪的大鼻子、青蛙阔阔的嘴巴以及松鼠的灵巧小手,暗示着它们能用各自的本领解决问题。同样,送礼物的环节也让幼儿学会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
整个活动设计始终让幼儿与故事的情感脉络保持同步发展,以感知觉(看、听、闻、摸、尝)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不断进行推测,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力。首先,猜动物、认识动物的不同特征,为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用蒙上眼罩的探索游戏唤醒幼儿对自己感官的再认识;最后,用变魔术的方式巩固认识,使现场欢乐的氛围与作品融为一体。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对故事充满期待与好奇。
2.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
活动准备
盒子一个(中间有盖子,便于开启);糖果多于幼儿人数(圆形的、方形的,硬糖、软糖都要准备一些;其中六颗糖放在盒子里,其他放在某位教师那里);眼罩人手一个,沙球和铃铛各一个;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的卡片,黑板、磁铁;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聚焦礼物,激发兴趣
1.主要提问:你收到过礼物吗?
辅助提问:你收到过什么礼物?是谁送给你的?
幼儿:我收到过象棋,是妈妈送的'。
教师:啊,妈妈好爱你哦,你说谢谢了吗(幼儿点点头)?
幼儿: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球。
教师:哦,你见过圣诞老人吗?
幼儿:没见过,他来送礼物的时候我已经睡着了。
教师:你可以在心里谢谢他。
幼儿:我收到过抱抱熊,是好朋友送的。
教师:对呀,好朋友之间也可以互相送礼物……
教师:小朋友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有爸爸妈妈送的,有朋友送的,有老师送的,也有圣诞老人送的,收到礼物后我们都要表示感谢。
[幼儿喜欢礼物,从谈论礼物入手,容易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此处为导入部分的谈话,需简短些,教师要关注的是对话中幼儿的应答。】
2.教师:看看今天谁要来送礼物(PPT呈现老鼠阿姨的图片)?
幼儿:是老鼠。
3.教师介绍故事名称《老鼠阿姨的礼物》,幼儿跟读(PPT同时出现汉字)。
4.一起数数盘子里有多少份礼物。
【文字是图书内容的一部分,阅读中可适度出现文字,但不宜过多。】
二、突显局部,仔细观察
1.主要提问:老鼠阿姨今天要把礼物送给谁呢?
幼儿:给小老鼠。
教师:有可能。
幼儿:给猫咪。
幼儿:不可能,猫咪要吃掉它的。
幼儿:给大象。
教师:原来还可以送给这么大的朋友呀。
【幼儿的回答能反映出他们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及时归类和引导。】
2.PPT逐一呈现动物(兔子的长耳朵、小猪的大鼻子、青蛙阔阔的嘴巴、松鼠的灵巧小手),从局部到整体。 主要提问:看看谁来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对小班幼儿而言,辨认兔子的耳朵没有难度;辨认小猪的鼻子主要突出它的鼻孔;辨认青蛙时它的颜色容易与鳄鱼混淆,所以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它阔阔的嘴巴;最不容易辨认的是松鼠,可以通过播放PPT(答案)巧妙地让幼儿在关注局部的同时聚焦动物具有代表性的感官,再整体辨认。】
3.听故事(配乐讲故事)。
教师:老鼠阿姨要来送礼物了。看,兔子、小猪、青蛙和松鼠都高高兴兴地过来了。老鼠阿姨说:“不急不急,一人一个,正正好好。今天,我要和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的礼物在盒子里,你们不能用眼睛看,要用其他的办法猜出礼物是什么。”
【将故事内容作为教学情境,现场充满新奇感和期待感,让幼儿始终期盼着活动继续进行。】
三、操作体验,再识感官
1.教师:平时我们都是用眼睛看东西,现在把眼睛蒙起来还能猜出礼物是什么吗(在白板上呈现“眼睛”的卡片)?
【教师要充分估计幼儿可能说出的答案,可能有的幼儿会说能,有的幼儿会说不能。对说能的幼儿要予以追问,可顺势导入下一个环节——“是用什么办法猜出来的?”】
2.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出示眼罩),把眼睛蒙起来(拿出沙球和铃铛),猜猜它们在哪里?
请一名幼儿上来,帮其戴上眼罩,听指令在桌子上取出教师所需要的一种乐器,幼儿很自然地会用手摸。
教师:原来可以用手摸(在白板上呈现“手”的卡片)。
3.教师:不用眼睛、不用手,你还有其他办法猜出它们是什么吗?
幼儿:没有了。
教师:真的没有了吗(教师将乐器放在黑板后,逐一让其发出声音,让幼儿猜猜什么乐器在唱歌)?
教师:原来还可以用耳朵听(在白板上呈现“耳朵”的卡片)。
4.教师:如果不用眼睛、手、耳朵,还有办法吗?
教师:我们再来试一种办法吧。
教师请1~2名幼儿闻一闻沙球(闻上去有油漆味)和铃铛(闻上去有铁锈味)的气味,鼓励他们记住两样东西的不同气味,再请幼儿戴上眼罩,将两样乐器一一放在他们的鼻子下,让他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幼儿果然猜中,全场一片掌声(在白板上呈现“鼻子”的卡片)。
5.教师:看,现在我们又发现自己有那么多的本领。想一想,我们还有什么本领?
幼儿(指着自己的嘴巴):用它也可以。用嘴巴尝……
教师:对,嘴巴可以尝出味道(在白板上呈现“嘴巴”的卡片)。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身上有那么多有用的器官,要好好爱护噢。
【2~5环节可以不分前后顺序,小班幼儿最熟悉的方法是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的方法需教师在操作中予以引导,可现场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调整和引导。】
6.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小动物也在学你们的好方法。看!兔子用耳朵听,小猪用鼻子闻,松鼠用手摸。青蛙问:“这样东西能吃吗?”老鼠阿姨说:“可以的。”看!青蛙用嘴巴尝(PPT呈现相应图片)。
【小结时教师可将重音放在“听、闻、摸、尝”上。】
四、猜测礼物,感受快乐
1.出示礼物盒:这里也有一个礼物盒,里面装的礼物和老鼠阿姨的礼物一模一样。
教师发给幼儿眼罩,请想玩的幼儿一起来玩,通过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的办法猜猜盒子里到底藏的是什么礼物。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操作,进一步复习巩固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大部分幼儿能通过“摸”“闻”,或者根据教师说的“是可以吃的东西”猜出是什么礼物。】
2.倒出盒子里的礼物,同时伴随音乐、PPT,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原来礼物真的是糖哦,大家高兴地说:“谢谢你,老鼠阿姨!”老鼠阿姨说:“不用谢,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好孩子。”
3.教师:数一数,一共有几颗糖。(和幼儿一起数)1、2、3、4、5、6,够不够呀?
幼儿:不够,我也想吃糖。
【此时幼儿的心情与故事中的小动物一样,喜欢礼物,想得到礼物,于是教师要有机整合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引导幼儿数数糖、数数小伙伴,感受“多和少”。】
4.教师:我是一个会变魔术的老师(教师打开盒子,鼓励幼儿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盒子里是否有东西。最后请旁边的教师摸一摸,摸的同时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糖果)。
(再让幼儿鼓起小嘴用力吹,教师假装用手接住往盒子里一扔。当教师打开盒子倒出糖时,现场一片欢腾。)
【魔术充满神秘与期待,与故事所营造的氛围吻合。伴随着音乐,教师需用心演绎一位自信而沉稳的魔术师。活动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作品结尾的欢乐,也通过听、闻、摸等方法判断盒子里是否有东西。】
5.教师:现在糖够不够?
幼儿:够了。
教师:加上后面的老师,糖够吗?数一数。
幼儿:(回头看)不够。
教师:请小朋友带着礼物先回教室,让老师留下继续为大家变糖。
【当幼儿带着礼物愉悦离场时,之前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随新奇感的满足而结束,整个过程如同一本书读完了,大家心满意足地合上书。】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篇8
小班语言——老鼠阿姨的礼物
活动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内容,理解故事情节,感知动词听、闻、摸、尝。
2、会正确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知物体,进一步理解眼、耳、手、鼻子、嘴的作用。
3、愿意猜测故事情节,对图画书阅读感兴趣。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感知动词听、闻、摸、尝。难点:会正确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知物体。
活动准备:
PPT课件《老鼠阿姨的礼物》、投影仪、魔术盒、礼物。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1.师:孩子们,你收到过礼物吗?收到过什么礼物?谁送给你的?为什么要送?
2.(PPT:老鼠阿姨)我们来看看,今天谁来送礼物了呀?我们来和老鼠阿姨打个招呼吧。
3.今天我们要听的这个故事,名字就叫做《老鼠阿姨的礼物》。
二、观看课件,引导观察1.出示课件,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4个小动物急切奔跑)
师:今天啊来了几个小动物,有??老鼠阿姨会把礼物送给谁呢?为什么会送给它?
(2)师:老鼠阿姨的手上拿着几份礼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每个小动物可以拿到几份礼物?
2.观察画面,理解故事。
(1)小动物拿到礼物会怎么想呢?小动物除了心里很开心他们还很好奇,他们都想知道礼盒里装了什么礼物。
师: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也许是什么礼物呢?小动物们也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礼物,但是老鼠阿姨和他们玩了一个“猜礼物”的游戏。
(2)提问:老鼠阿姨在干什么?这样做小动物们还能知道盒子里的礼物吗?有什么好办法能猜出盒子里的礼物?
(3)请你看一看他们都在干什么?然后选一个小动物的办法来告诉大家!——小兔子支着耳朵听一听。我们跟着小兔一起来听听。里面的东西是多还是少?
小猪用它的大鼻子哼哧哼哧闻一闻。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猪闻一闻?闻到什么味道了?(香香的)有可能是什么?小松鼠小心的用手摸一摸。学学松鼠摸一摸。摸到什么了?是硬的还是软的?有可能是?小青蛙放到嘴里尝一尝!你们也来猜猜看到底是什么?
3.完整欣赏故事。
(1)小动物们都想了好办法,那我们一起把这个好听的故事听一听,就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礼物了!(放幻灯片)
(2)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礼物。原来真的是糖啊!小动物们高兴得围着老鼠阿姨欢呼了起来。他们齐声说:“谢谢老鼠阿姨!谢谢老鼠阿姨!”我们也一起来对老鼠阿姨说?
(3)小结:小动物们真聪明,让眼、耳、鼻、嘴成为了自己的好帮手,我们的本领真大。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好朋友。
三、分享快乐
1.老鼠阿姨也为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让个别幼儿来摸,并引导幼儿猜一猜)
2.你们真厉害,这样也能猜对。哇,变出好多礼物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的内容。
2、能较清晰、完整地表述图片的内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老鼠、小兔、小松鼠、小青蛙、小猪等动物。
物质准备:
准备小礼物若干。
材料配套:
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老鼠阿姨送礼物》,背景底板、动物卡片(老鼠阿姨、小兔子、小松鼠、小青蛙、小猪)、房子卡片、小礼物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房子图片,引导幼儿想象房子里住着谁?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呀?猜猜里面会住着谁呢?
2、出示教学挂图
①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内容,并大胆讲述观察到的内容。
(1)里面有谁?它在做什么?它的动作是怎样的?(请幼儿模仿老鼠阿姨的动作,帮助幼儿学习词汇"端")
(2)老鼠阿姨手里会"端"着什么呢?(礼物)
(3)她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笑眯眯的)
(4)老鼠阿姨端着礼物,笑眯眯的会说什么呢?(快来呀,谁要礼物,快来拿吧。)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挂图①:在一片美丽的草丛中,有一座小房子,从里面走出了一位老鼠阿姨,它手上端着一盘的礼物。
(5)还会有谁会来呢?
3、观察教学挂图
(1)有谁跑来拿礼物了?还有谁呢?
(2)教师小结:有……有……有……还有……(有小松鼠、有小兔子、有小青蛙、还有小猪)
(3)它们是怎么样来拿礼物呢?(跑来)
(4)跑的动作是怎么样的?请一个小朋友来模仿一下(小结:跑的很快,像飞一样的,我们说它是"飞跑")
(5)它们的表情又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模仿他们的动作表情)
(6)边跑边说什么呢?("我们来了")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挂图②:听到老鼠阿姨的叫声,小松鼠、小兔子、小青蛙、还有小猪,他们迈开大步很快地飞跑过来,脸上非常着急,边跑边说:"我们来了!"他们可高兴了。
5、利用背景底板,引导幼儿共同讲述出示底板,教师边逐一出示房子、老鼠阿姨、礼物、小松鼠、小兔子、小青蛙、小猪的图卡,边引导幼儿完整地讲述。尝试使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进行表述。针对幼儿掌握情况请个别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师再次提出问题:小动物拿完礼物会对老鼠阿姨说什么呢?(让幼儿明白礼貌也很重要,拿完礼物要对老鼠阿姨说"谢谢!")
6、分发小礼物出示准备的小礼物,告诉幼儿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引导幼儿体验和分享受到礼物的快乐心情。
7、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完整,幼儿掌握情况很好。通过活动发现教学挂图太小了,不适合集体人数较多的集中教育活动使用,幼儿观察起来有点困难。而本人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达到让幼儿完整掌握图片内容,要求幼儿讲述了4次图片的内容,感觉有点重复了。又想在活动中能展现个体差异,让幼儿尝试了个人的讲述,对幼儿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与其他老师的讲评小结,发现其他教师给的在幼儿能完整讲述之后,可以让幼儿来表演整个讲述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讲述的内容,让我的这个活动可以有一个亮点。
幼儿园《老鼠阿姨的礼物》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会仔细观察画面的内容,尝试用比较清楚的语言表达画面的内容。
2.大胆猜想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感知礼物,知道不同器官的重要性。
3.在猜测中萌发对礼物的期待,体验收获礼物的快乐,知道收到礼物应该表示感谢。
【活动准备】
课件、图书、若干礼物、礼物盒、若干眼罩
【活动过程】
一、聚焦礼物,激发兴趣
1.出示礼物盒,激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看,这是什么呀?你们收到过礼物吗?在什么时候收到什么礼物?收到礼物时心情怎么样?
2.引出老鼠阿姨的礼物
师:今天有一个动物朋友,大家都称呼它“老鼠阿姨”,老鼠阿姨要来送礼物,它要把礼物送给谁呢?
老鼠阿姨拿着礼物喊道:“孩子们,快点过来吧!”都有哪些小动物过来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观察画面,了解故事内容
(一)幼儿观察画面,猜一猜,数一数
师:咦,这是谁呀?你从哪看出来的?还有这只呢?一共有几只动物?一只动物一份礼物,老鼠阿姨需要准备几份礼物呀?一起来数一数。
(二)观察小动物拿到礼物的心情
师:小动物们都拿到礼物了吗?(小动物们一个个都拿到了礼物。)小动物们拿到礼物的心情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它们拿到礼物在想什么呢?(老鼠阿姨送的礼物是什么呢?)怎么样可以知道老鼠阿姨送的礼物是什么?如果你们收到礼物你们最想怎么做?
三、大胆猜想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感知礼物
1.师:看,老鼠阿姨在做什么?
老鼠阿姨说:“想知道礼物是什么,不能用眼睛看,要用其他的办法猜,猜出来才能拿走礼物哦!”
把眼睛蒙起来看不见,怎么猜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2.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3.小动物会用什么办法猜呢?
4.逐一出示小猪、小兔、小松鼠、小青蛙,猜猜、看看它们会用什么办法呢。
教师小结:我们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鼻子、小手、嘴巴等各种器官感知物体,这些器官的本领真大呀,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哦!
四、结束活动
孩子们,如果你们收到老鼠阿姨的礼物,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你们最想对老鼠阿姨说什么?小动物们会对老鼠阿姨说什么呢?
【活动反思】
这本绘本《老鼠阿姨的礼物》是适合小班本年龄段幼儿的读物。而我在目标的制定上,也是根据我们小班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的。在《指南》中语言领域里的目标2提到,小班幼儿要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因此,我把目标1定为:学会仔细观察画面的内容,尝试用比较清楚的语言表达画面的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引导他们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而目标2的制定,则是鼓励幼儿大胆猜想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感知礼物,知道不同器官的重要性。整堂课通过猜测故事情节,猜测礼物,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及对礼物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