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9-24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张居正》的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1

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政治家。我最近就读了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张居正》。张居正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个个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济世之才;他改革税赋,梳理财政。从某一个角度上说他为大明王朝续命了几十年。正是因为他的作为,让万历时代成为大明最富庶的时代。

在风云际会之中,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声势显赫。然而,当他一朝大权在握,却又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如骛。权力让他的人生步入高峰,然而也成为他的祸患。当他病死以后,他的`名声迅速变差,结果家产被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

作为一名政治家,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可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是一个失败者。“生前荣耀,死后悲凉”,是对他一生好的概括。张居正为人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他廉洁奉公,也有人说他中饱私囊;有人说他赏罚分明,公正无私。也有人说他偏袒亲友,敌我分明。就连同一件事都是两个角度。

例如万历十二年,张居正依照惯例请求解甲归田。万历不统一,并决定对弹劾者廷仗一百。而张居正为其求情,改体罚为流放。后来这个官员在流放中死去。有人说张居正宽容有雅量,不计前嫌为政敌求情;也有人说不需要张亲自出马,流放途中自有人落井下石干掉政敌。

《张居正》真本书对张居正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了,作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张居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张居正我学到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2

张居正这套书一共4册,我花一周时间把它认真读完,这是我自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第二套历史类小说,读完后我不禁掩卷而思。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提意和行动下,本被贪官花掉所有钱的户部(财政部)收入了几百万银子(约要等于几十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在五年内拿到了几十亿元!我终于知道,奇迹是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奇迹,是张居正创造出来的。

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有很多,他们联合了起来,极力反对张居正改革,还好皇帝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继续改革。本来很快就是灭亡的明朝在张居正的改革下,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创了继永乐盛世以后的又一太平盛世。

然而,有些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遵守祖制的读书人,在张居正父亲张文明死后,不顾改革正在进行中,强烈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制。张居正当然不同意,好不容易做到这样,如果一回家,这些事谁来管呢?但是那些读书人一再要求,还上书批评张居正不孝,其中还有他的学生。学生骂老师,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啊!最后,这些读死书的人在被打了几十大板后罢官。

当改革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居正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贵族们趁机破坏改革成果。此后,明朝进入无可救药的`深谷中。

张居正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一心为民推动改革,敢于与天下富豪为敌。只为创立太平盛世,延长这个朝代的“生命”。

张居正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可以用岳向身上四个字来概括:精忠报国。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3

近日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小说文笔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熊先生对明代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识的描述引用显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居正》共4本,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在春节期间是我难得的好读物。通读下来,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气象,大有一扫明朝颓废景象之势。在任期间,他大胆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并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冯保的支持下达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荆州埋葬父亲时,沿途官员的巴结奉承、随行队伍的气派,都大有盖过帝王之情形。至此,张居正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点。

繁华过后总是难免寂寞。张居正任首辅十年,所积累的权势和人脉看似深厚不可动摇,却没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随之而去。

当然,在熊先生的笔下,张居正还是作为正面出现的,对张居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查阅资料,读者可以发现张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决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败,正是这些失败导致了其身后的不幸:

1、张居正与小皇帝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对小皇帝的教育并没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刚刚亲政,就把火烧到了自己的师相身上,这是为什么?单单是因为张居正拒绝从国库拿银子补贴内廷?非也。或许是张居正的权势大得已经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当年高拱就是因为轻视小皇帝才被罢相,因此万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张居正教导的小孩子。事实上,有记载表明万历在少年时即显示出较高的天分。

2、张居正失去了广大官员和士林的支持。虽然推行改革势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张居正的问题决不仅仅在于此。根据《明史》记载,到了最后世人对张居正"日恶之"。从后来查抄张府看,张居正虽不算大贪,但也决非洁身自好,一个一向反对贪腐之人,竟背地里如此作为,难怪万历要动摇对老师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辅期间,其父亲在荆州收取了地方官员奉送的数千亩的良田,恐怕张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与冯保的联盟导致了内在的不稳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内外官员是不能结交的。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既使张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持,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

熊先生还提及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并引得万历的反感,进一步导致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我个人感觉这可能是文学上的春秋笔法,但不影响张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毕竟要打翻既有格局,总要各方博弈,并借助各方力量,直至达到最终的平衡为止。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类似张居正的改革者在中国的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些,只是世间已再无那个张居正了!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4

记得去年暑假,从图书馆借过一本《明朝二十四臣》,翻过十之一二,不了了之,只记得明朝有张居正这么个人,还是某皇帝的老师等等,细致之处便记不清了。

当然,读读停停,这本书用去了我将近一个半月。居正先生历经三朝,期间六十年,朝内朝外的大事不下百千件,另外朱东润先生为使佐证史实,大量引用史料,大约四分之一篇幅为文言引用,外加十分之一左右的文言套写,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躁得很,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了解居正为人为政之德,为人为政之私,为人为政之机,起伏蜗行二十五六载(以入朝为官起),掌权十年,“懦弱”“残败”的大明为此又光辉了几十年,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才慢慢地死去。

历史上的事情多种多样,但人性是不分朝代的,也无所谓过去现在。读史使人明智,读人是为了弄明白历史为什么会一遍一遍的覆辙。千端何有?必有其因。

小时候的天才儿童,二十岁左右便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年轻不知事,不敢迈步履;之后像“明事”,一步一脚泥,掉入大深坑,抱怨又反思,为嘛太“朝气”?艰难爬出来,小心加翼翼,左右顾瞭望,伸触探虚实,虽然走得慢,比跑依然强;轻易不随人,随人跟对人,只有当如此,行程缩几尺!不争人之先,当仁却不让,敢不与人争,敢担破天功,曲径上山顶,峰上松香浓!急流当勇退,怎奈势弄人?披荆斩棘路,杂草丛生处,草软生毒虫,冒险非要命,既知今如此,怎敢攀至此,峰顶风景美,万死不辞拒!

居正身后,神宗抄其家,夺其产。居正家人要么自杀,要么被流放充军……居正之魂,呜呜之声,我都听得真切!这都过去四百三十年了。

居正当政期间,在外北拒鞑靼,西抚藏佛;在内节俭开支,丈土赋税,精简人员,充盈国库——驿站,不再是官僚蛀米之所,沿途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官僚考成法,按时按量办事,不再拖沓。对于战事、国是,居正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水利等自己不通的方面,提拔有用之人,帮助减灾除患。人无完人,千年如此。在这掌权的十年间,有好多人因为弹劾居正,遭到罢黜,或者杖刑牢狱之灾。

在自己的事业上,居正也有过迷茫、无助,但凭借其善分析,善假势的突出能力,是自己走向历史的极致。

呵,千古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5

放下Kindle,一阵唏嘘,144万字的《张居正》读完,窗外月夜的宁静,反衬了心中的波涛汹涌。张居正的一生短短五十八年,尚不足一甲子,能开创万历初年的太平盛世,成就一番伟业,结局虽连累家人不保,却不能不说,熊召政笔下这铁面宰相真英雄的形象令人敬仰。

早在其初任首辅,"用术存正气,结党不营私"的气概,当是诸多立志治国平天下的"清流"毕生未曾参透的体悟和权衡。这其中的拿捏和掌握,确非寻常知识分子所能理解。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一己之力未必能做成什么事,是很多人都认同的。可是,一旦牵涉到人的认知,却不那么容易了,若是与价值观不甚相投的人共事或者合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思想也就阻止很多人的脚步。浊世浮生,不可能所有周遭的人都与我们价值观相投,所以交往的圈子受限,而自封于自己用道德判断画的圈子,是常见的情况。却说这原本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小民百姓,一生不过三万日,哪有那么多大事要做,与一班老友,闲适度日也可。可是,若将这"道德判断"预先置于脑海中,对"另类"人士打入"人际冷宫"

则着实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影响力。

这一点,可以从张居正对"清流"与"循吏"的对比得到启示。"清流"历来学问高深,颇得真知,却不能任事,他人任事,从旁督察谏言多过实际行动。用俗话说的是"端着枪"在背后等着。这等人在任何情况下,一旦发现有隙可乘,立即释放负能量。若是遇到借此玩弄权术之上级,常一拍即合。这一点,历朝历代,当代企业,都未能幸免。

"循吏"则不然。以任事、成事为己任,而敢于任人唯贤,举贤而不避亲,用人上大开大合,不循常理,敢于破格。处事方式上,也不避君子小人之毁誉,用正道,且讲究术或方法。

曾经听过很多次"同流而不合污"的高论,彼时听来,不能从心而服,如今看来,确实高论。抛开一身清誉而勇于做事,这必是真正悟道之人方可有的体悟。

道与术,原并没有高下善恶之分,所谓闻道而不用术的圣人,并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人皆非神。我辈可能或善于道或精于术而有分别,可是不能废此存彼,而应道术相合。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也如此。试想,当年苏秦与张仪一个善于道,一个精于术,各为其志,却也都在其师父鬼谷先生的."济天下苍生"的大愿之中翻腾,一个有着各类枭雄汇聚的团队,不太可能默默无闻。

道与术,在寻常人生中也可相安。夫妻之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谁又能说,一个善意的谎言就一定是坏的呢?明明"审美疲劳",还会挖空心思寻找美,也可谓是一种别样修炼。这类术,举凡有智慧的男子都会使用,谁又能说不是善之道呢?

教子之道,与术也当融合。现在很多家长苦于孩子不愿看书,禁止孩子看电视,禁止玩平板电脑,把个阅读当成头等重要的任务来抓,道则道矣,孩子却不理睬,甚至叛逆。这就是不懂用术之拮据。实际上,每个人看书,莫不从"有趣"开始。漫画书,小人书,在大人看来没有什么"意义"的书,却是最好的开始。从有趣,才能引发兴趣,读多了,自然懂得分辨,方能过渡到有意义。最反对的当是阅读功利化。因为写作文需要而去读书,因为要在人前显贵而让孩子背诵唐诗,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教会孩子"走捷径","要面子",哪有乐趣可言。家长放下人言,倾心于文字,这是道,与孩子一起阅读,找到乐趣,却靠术。如此,带领孩子叩开书籍之门,不啻于引领他走入灵魂的旅程……

社会的浮躁,给"术"戴上太多层道德面纱,而浅薄的理解,又让"道"沦为保守清誉而裹足不前。阅罢《张居正》,不禁慨叹,这中间杂糅而明朗的,即是人间正道:

任事何曾惧人言,

功过不畏后人颠。

习术从来行正道,

沧桑只当若等闲。

《张居正》的读后感 篇6

张居正绝对是明代尤其是晚明值得大书一笔的政治家。在晚明朝政混乱、大厦将倾的时代背景下,张居正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表现出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天赋与手段。正如在1945年出版《张居正大传》的朱东润先生所说:“我想从历史陈迹里,看出是不是可以从国家衰亡的边境找到一条重新振作的路。我反复思考,终于想到明代的张居正,这是我写作《张居正大传》的动机。”“为什么我要写张居正?因为在1939年到达重庆以后,我看到当日的国家大势,没有张居正这样的精神是担负不了的。”所谓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在山河破碎之际,历史学家希望从陈迹中发掘出新的希望与可能,张居正于是进入了学者的视野。这正说明了张居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齐悦与我是同龄人,并非科班出身却能一心向学,甘与历史为伴,实在令人钦佩。张居正的研究在明史学界也是热点之一,除朱东润早年的`大作之外,已逝的韦庆远教授晚年的力作《张居正与明中后期政局》更是开陈出新,将张居正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因此,就研究而言,在此起点之上在寻求突破不可谓不难。然而齐悦另辟蹊径,以叙事见长,尤其将张居正的崛起历程与人际网络清晰地勾勒出来,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固然有为张居正张本之意,但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这很难得。近些年,西方史学界有新文化史的潮流,而源头之一即是“叙事史的复兴”。

正所谓,有了故事,历史才精彩。而故事的主角,一定是人,尤其是有故事的人。借用民俗学的术语,像张居正这样的“箭垛式人物”,不同的读者可能读出的是不一样的张居正:既有为官的法则,也有处世的逻辑;既有胸怀天下,也有运筹算计;既有改革的冲天豪气,亦有死后的身败名裂。这也是齐悦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冲击感,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读罢此书,我还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改革者似乎往往没有好下场,从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张居正,概莫能外。这是历史的悲哀。张居正的土地清丈,面对各地宗藩、江南势要之家,他挺身而出,摸索经验,局部试点,充分放权,终于让国家财政重回正轨,今日读来仍让人震撼不已。这似乎再次提醒我们,历史并未走远。这也是张居正这本大书常读常新的理由所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