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知远网

2025-09-24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篇1

下课铃声在不知不觉中响起,这堂课师生都觉得轻松有趣。而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学生首先充分地理解吸收了课本内容。然后在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中,让他们的想象思维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于是发散思维达到一个高潮。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然后我又指导孩子根据课文的介绍做试验:我用水盆模拟河面,用纵剖的旷泉水瓶做小船,分别用橡皮代替石头用转笔机代替大象。在实验中,我还请了几个孩子自己来动手试一试。通过亲手实验,孩子们比较形象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原理。

正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开始深入思考称象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而正是动手实验这种生动的讲解形式唤醒了孩子们的兴趣点。让他们的思维如涌动的浪潮,汹涌澎湃。而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也应该是学生们自己探讨出来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课堂,也不应该按照教科书循规蹈矩地进行。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当他们积极思索,吸收着书本知识,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时,课堂里便跳动着学生个性的脉搏,课堂因此而生机勃勃。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我执教了《曹冲称象》一课。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读什么,怎么读。

指导朗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我的这节课却只重视了“读什么”,忽略了“怎么读”,也就是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例如:官员们议论称象方法的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可这么读的目的.在哪里呢?显然学生读书是盲无目的的。原因就是我缺乏了对学生“怎么读”的指导。课后我对这部分内容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进行了思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议论”的语气,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对“议论”一词的理解。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才会对朗读有兴趣,朗读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二、悟什么,怎么悟。

“悟什么”就是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从文章中明白道理,爱到启发。也就是教学的情感目标。《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关键在于课堂上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而我在这节课上的拓展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三、练什么,怎么练。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却重视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说话,写话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上,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是不够的。有几个重点的词语没能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如果当时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一说句子就更好了。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篇3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在课上学生在讨论中被7岁曹冲巧妙地想出称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仅仅认识到了曹冲的智慧,而且还激起了自己更为丰富的创造力。

一位学生在曹冲称象方法的基础上,又做起了一种设想:曹冲的父亲曹操手下有百万兵将,如果曹操下令让士兵充当石头,省去搬运石头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吗?

又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用士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万一船上装满了人可还不到不了划线的位置怎么办?与其这样,不如弄来一群小象,没有小象可以弄来一群牛,让它们充当士兵,因为一头小象或一头牛的重量会比几块石头或几名士兵重量的总和要重。”

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回荡,赞赏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发言的学生,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多么大的推动力!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执教了《曹冲称象》一课。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读什么,怎么读。

指导朗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我的这节课却只重视了“读什么”,忽略了“怎么读”,也就是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例如:官员们议论称象方法的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可这么读的目的在哪里呢?显然学生读书是盲无目的的。原因就是我缺乏了对学生“怎么读”的指导。课后我对这部分内容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进行了思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议论”的语气,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对“议论”一词的理解。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才会对朗读有兴趣,朗读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二、悟什么,怎么悟。

“悟什么”就是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从文章中明白道理,爱到启发。也就是教学的情感目标。《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关键在于课堂上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而我在这节课上的拓展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三、练什么,怎么练。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却重视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说话,写话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上,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是不够的。有几个重点的词语没能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如果当时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一说句子就更好了。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篇5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整篇课文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我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是否能够回答出来,结果告诉我学生们都掌握的不错。第二自然形象地描述又高又大的大象,大臣们都在讨论大象的重量,可见称大象的体重是很难的问题。第三自然写的是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是要造一大秤,这种方法行不通。曹操对这样的回答不满意。第四自然段讲曹冲称象的方法,学生能够很快的在原文里找出相关的句子,首先是把大象赶到船上,其次是在船身下沉处画线,再次是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画线处为止,最后是称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就是结局,曹冲把这个难题解决了。通过这五个自然段的讲解,要让孩子们明白遇到难题要勤动脑筋,善于观察。

在设计这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考虑到了同学的差异性,尽量设计的问题有梯度性。课后习题第三题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有难度的,通过发现两个句子的不同,再说这个词语好在哪里。对于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教孩子们好好观察这两个句子,学生们的眼睛是敏锐的,立刻就知道哪里不同。比如说:“曹冲七岁。”“曹冲才七岁。”为什么用才呢?为了突出表现曹冲的年纪小,通过这样对比学生就有了直观的'感受。

我个人认为在教学第四自然的时候,没有深入挖掘内心。只是依据曹冲来设计问题,因为问学生还有哪里不明白的地方?如果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我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在船身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呢?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一下这样过程,就可以完成课后第二小题。今后我在备课的时候还是要在教学用书上下很功夫。整个课堂学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我看到几个同学发言的很好。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篇6

《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

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孩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我接着说:“请大家把课文再认真读一读,把插图再仔细看一看,讨论讨论!”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

不久,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这是我们班一个挺不显眼的学生说出的答案。“对,你很有概括性。”“老师,我能不能用弹簧代替水?放几个弹簧然后再在上面放一张结实的板子。这样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你想得很好,别人都是想办法替换重物,你想到了换一种承重工具。非常独特,只是稍微有点不安全。”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嗨!要是能这么想的话,直接用计算机对准大象一扫描,再运用一下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同学们听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我也没有限定这个曹冲的出生年月呀?你能这么想很好。现代技术很发达,这种问题已经难不倒我们了。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创新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是否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点,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大有用处,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从中感受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开阔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在很多时候,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篇7

1、多样识字,理解词语。

教学中我采用随文识记“曹、底、岁、站”等生字,看图识记“称、杆、秤”,偏旁识记“柱”等方法认读本课的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才、直、议论、果然”等词语的意思,再运用让学生开火车读、领读等方法巩固学习生字。

2、朗读品味,引导说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教学中我采用对比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围绕“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指导他们生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用课件演示、实物模拟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结合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有条理地说清楚曹冲称象的步骤,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拓展延伸,创新思维。

在课堂的结尾处,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类文链接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用人代替石块的方法,这就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篇8

《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首先,为了本次讲课,我深挖教材,参考了众多的设计,最后制定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更为学生所接受的引课和难点突破的方法。在引课上,我采用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这样就使大象的样子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解决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这部分内容,也使学生产生了称象怎么称的兴趣。在突破难点上,我采用的是通过学生默读、勾画描写称象动作的词语、交流汇报和课件展示的方式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体会曹冲称象的巧妙和学习曹冲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其次,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了通过字义识字(比如教学“称”时,让学生想自己看到过称什么的。教学“秤”时,通过秤字右边的“平”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学生们想到了次、歌、吹、欢)、结合具体情景识字(比如议论,是在出示官员们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理解的,还扩充了词语议论纷纷)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第三,在学习了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扩展了如果是你,怎样称象的问题。没想到学生们提出了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制作大的跷跷板、用地秤来称等方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把曹冲当做神仙而不敢去突破,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我认为本节课中处理不当的环节有:在学生勾画称象的动词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一来是自己着急了,二来怕学生们说不好,所以想降低学生的难度直接播放了课件。另外在教学“称”和“秤”时应该再次比较一下两个字的区别,这样在以后的读课文过程中就不会有学生误解了。还有在学习曹操和曹冲时,做一下简介会更好。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总之,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想讲一节成功的课除了需要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一个教师多方面的素质(调控课堂能力、处理生成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积累、改进与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篇9

“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孩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屠鑫元第一个发言。他说:“人走进船里,人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我心里一乐!这个办法真好!正要大力夸奖他。可转念一想,孩子们懂得这个办法的妙处吗?就问:“这个办法行吗?”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竟有很多人说不行。有的说:“没秤怎么称人?那时侯还没有俞医师(学校的校医)那种秤。”哦!原来在孩子眼里只有磅秤才可以称人。有的说:“小孩子可以称,大人不能称。”(一问,才知他们认为书上说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象,大人身子重,也没法称。)“人都到船上去了怎么划线啊?”……我耐着性子和孩子们一一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后,正想进入下一环节,课堂上又有人大声说:“我觉得还是不行!”真是恼火!可新课标提出课堂以学生为主,我忍住这股无名火,耐心地问:“为什么?”“老师你说的,要很多人在一起才能和大象一样重。人太多了,称不完啊!”“也不至于到称不完的程度,即使很多很多,一天称不完两天,两天称不完三天……总有一天能称完,总比把大象斩了要好啊!”最后大家总算一致同意,这个办法不但行,而且比曹冲的要好。不用把石头搬上搬下的,人自己会走,多方便啊!这时,我向那位同学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能想出那么好的办法!要是当时你在场,曹操就不用操冲的办法,一定用你的!”

“谁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我有!”“我有!”课堂上小手林立!如今,操冲不再是无法超越的.神了!

【教学反思】

一、民主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

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应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这个案例中,老师努力做到不做权威,不强制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理解和认识,完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平等对话中理解文本,超越文本。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能设计巧妙的环节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本案例中,当学生把曹冲看作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学生的创新思维受遏止时,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使沉寂的课堂泛起一阵涟漪。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 篇10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的道理。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特别是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一、教学效果

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敢想敢做,难能可贵,尤其是他才七岁,正好二年级的孩子们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孩子们共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层层递进的问题由浅入深,把孩子们带到了不同的高度。另外,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授课思路较清晰,因此,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指导阅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这节课朗读的指导很到位。在第三自然段中,讲解官员们议论称象方法时,我设计了先读后思考,有效引导学生读出了“议论”的语气,加深了对“议论”一词的理解。这样,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对朗读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朗读水平也随着有了提高。

2、让孩子们从文章中明白道理,受到启发,达到育人的目的。《曹冲称象》告诉了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道理浅显易懂,可能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关键在于课堂上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为此,我结合实际,及时提问: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孩子们在思考、回答、听取别人意见时,自然从心灵深处,得到更好的启发启迪。

三、不足之处

我细细想来,也有欠妥之处,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一堂课上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要得到实际的锻炼。所以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和讨论都要精心设计,要对学生的思维有不同程度的启发。调动每个孩子的`脑力劳动,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要体会到学习的一点快乐和满足感。

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说话、写话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上,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是不够的。有几个重点的词语没能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如果当时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一说句子就更好了。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