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在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中,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我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
这本书讲的是刘备、孙权、曹操三人争天下的故事,我最喜欢故事中刘备这个人物了。开始时,刘备的`势力很小,而且没有地盘,但是他尊重人才,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来辅(fǔ)佐(zuǒ)自己。在诸葛亮的鼎力辅佐下,刘备夺得了荆(jīng)州等地,三国鼎(dǐng)力的局面初步形成。读到这里,我很替刘备高兴,以为刘备就要得天下了。但是爸爸对我说:“孩子,干什么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不以为然,认为刘备一定会得天下。但读到最后,我知道刘备的儿子刘阿斗无才无能,没有诸葛亮的辅佐,最终也被灭了。
我原以为曹操是个大奸臣,但看完书后,我了解了曹操也是很有才干的,虽然他疑心重,但也能任用贤良。爸爸对我说:“《三国演义》中没有忠臣也没有奸臣,只是3个人物争天下而已。”
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了解了魏、蜀、吴三国近百年的历史,也知道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要去请诸葛亮当军师,于是三次去诸葛亮的家里请他出山,最后诸葛亮同意出山当军师的故事。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有毅力、有恒心,因为一次失败就半途而废。书中写到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睡觉,关羽和张飞都说让刘备去叫醒诸葛亮。但是刘备却坚持在外面等候诸葛亮,我想刘备真是十分尊重诸葛亮啊!
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像刘备这样求贤若渴,精诚所至的人。有一次,我和两个同学请教一位同学,同学说等一会儿,我们在那儿等呀等,可是那位同学还说等一会儿。我实在忍不了准备走了,却被一个同学拦住了,他说:“我们请教别人,就应该拿出诚意,再等一会儿吧!”大家说,这位同学是不是非常像刘备呢?
这本《三国演义》是我近期看到的.最有感触的作品,我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从中得到新的启发和感悟。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之间,如同一曲乱世吹响的战歌,为统一而战,为生灵而战,为和平而战。
乱世出英雄,乱世出豪杰。因为《三国演义》,我可以跨过时空的距离,近距离地观看那些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痕迹的人。曹操是否真的那么刚愎自用、自私多疑?他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狠心人,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枭雄。那个曾使出“空城计”的诸葛孔明,是否能超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汉朝名臣张良?那个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刘备,为何会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个令我不解的问题,又在阅读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三国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因为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在那扇门后,我看到了一个残酷而精彩的世界。原来,在千年之前,我脚踏的这片土地,也曾有过如此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七擒孟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过五关斩六将,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三国,我们会少了很多故事,华夏的史书诗书,也将缺失几页;说起能言善辩,我们不再有“舌战群儒”;说起无可奈何,我们不再有“身不由己”;说起贵人提携,我们不再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三国,我们的历史将会缺失多么可爱的一块!
请让这首乱世的战歌,永远的成为我们的缅怀,让我珍爱现在的生活,让我们铭记千年的历史,让我们不忘自己的血脉,让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玉的纹理非常细润,治玉时需要加倍的细心。顺着玉石的纹理去琢磨、雕刻,就不会破坏它天然的质地。如果逆着它的纹理,玉石就会被损坏。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琢玉不能用刀刻,而是用水和金刚砂,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序,最后再细致地把它磨光,才能得到一件光彩夺目的艺术品。由此可见,琢玉,是匠心独运而又十分谨严的技艺。
教育和琢玉是非常相似的过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璞玉。在琢玉之初,要非常小心谨慎地审玉,开玉。以免破坏玉体,保留它天成的润洁美丽。教育之初,也是如此。真正贤明的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孩子受到不正确思维言论和行为的影响,免得他们幼小的心灵被染污。给予他们的应是长养善心、善念、善行的'教育。
老师怀着开琢美玉的心境,用无比的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能展现出天性中的真善美慧。教诲他们,待人处事以仁爱存心,培养温良敦厚的性情。
引导他们,透彻地学习实践义理,言行一致,如玉般不虚伪,不矫饰,表里如一。
教孩子学习玉一般纯洁温厚的品格,则在与任何人相处时,都能做出值得人们称颂效仿的事,形成「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的广远智慧。
以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英雄事迹感染孩子。成就他们宁损身命,终不为劣的玉般的勇气。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连营”讲的是,刘备听到张飞被害的消息,一气之下在东吴军边住了下来。可刘备不知是错。晚上,刮起了东南分跟,大营烧了起来,幸好赵云赶到,带刘备离开了。
刘备听到张飞被害的消息,对孙权恨之入骨,带着70万大军,在军边扎了40多座连营。孙权为了向刘备求和,把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送还刘备。刘备处死了他们,张飞的仇报了,可刘备还是要消灭东吴。就派兵准备晚上一营烧一营。
到了晚上,谁知刮起了东南风,把刘备的连营烧了个精光。在最危急的关头,赵云赶到,带刘备离开了。
人做事,不慌张,要仔细,冷静想,大家可不要学刘备,慌慌张张做事情。
本章讲的是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一路势如破竹,危急之时,年轻的将领陆逊利用刘备的懈怠,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刘备在关兴、张苞和赵云等人的'掩护下才逃生。最终刘备在白帝城病死。
仔细想,我们就会发现刘备这样做其实很不明智。他仅仅为了报他弟弟的仇而险些失去军命。而且刘备百战百胜,杀了他的所有仇人,也应当满足了,而刘备却偏要杀了孙权。再者说,即使他打败了陆逊,灭了吴国,又会怎么样呢?一定是百姓生灵涂炭,刘备也不被那么信任,而且损失惨重,曹军也会趁虚而入,把蜀国灭掉的。所以刘备没有适可而止,作战时不够谨慎,轻视陆逊,是个严重的错误。
不过,孙权的损伤也是很惨重的。刘备险些灭了吴国。在整个战场上,吴国损失数员大将。比如甘宁、吕蒙、潘璋等。如果孙权当时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到荆州而杀死关羽,而从大局来考虑的话,也就没有后面一系列的灾祸,孙刘两家也就不会两败俱伤。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一、做事一定要从大局来考率,不能因为片面或是一时激动而冲昏了头脑。
二、后生可畏,不要轻视年轻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我用了一个星期读完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亡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刻画了近二百位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孝、仁、义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关羽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