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三十六计》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1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2
这个星期,我看了一本计谋故事书,叫《三十六计》。它是按中国人创造的三十六种计谋依次描写的,它们分别是: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和走为上计。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太聪明了,在战火硝烟的年代里,由于兵力相差悬殊,人们便运用智慧,想出了一条有一条的妙计,比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刘少奇巧用空棺计、方腊施计退敌兵等等。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方腊施计退敌兵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北宋徽宗时期,方腊领兵农民起义。可是,朝廷有好几万兵马,方腊手下只有几千人。硬拼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方腊便使用了树上开花之计,捏造假象,迷惑敌兵。他先从军士中挑选出几百名彪形大汉,挑着半人之高的无底水桶,拿着大型木刀,做厮杀的场面,剩下的生火的生火,击鼓的击鼓,吓得生性多疑的宋兵落荒而逃。
当然这本书里的其它故事也很精彩,希望大家去看一看!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三十六计》这本书。这本书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
这本书讲到的很多计谋,是根据古代一个叫孙武的人写的《孙子兵法》改编的。我看了之后,觉得其中有些计谋特别有意义。比如,隔岸观火,暗度陈仓,声东击西计,围魏救赵,以逸待劳等计谋。其中调虎离山计中的`“虎”指敌人,“山”指有利的形势和条件。军事上指的是调动敌人,使敌人处于被动局面,出现漏洞,己方再乘虚而入,取得胜利。文章为了让我们小朋友看得懂,说了这个计谋的意思之后,又讲了一个战国时代赵国和秦国打仗的故事。当时,秦国的大将是白起,赵国的大将是廉颇。打仗的地点在长平。廉颇打仗很厉害,但秦国派人宣传说秦军不怕廉颇而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换掉廉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赵王中了秦国的调虎离山计。后来秦国又用了两次调虎离山计,使得赵国在这场长平之战中终于彻底失败。(.)
我从《三十六计》中,还懂得了“空城计”讲的是诸葛亮运用计策让敌人退兵的故事。“围魏救赵”意思是避实就虚,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打草惊蛇”比喻在不明敌人真相的情况下,通过试探性的行动,引诱敌人暴露出真相。“顺手牵羊”是趁敌人出现差错时,乘虚而入,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来扩大战果得计策。
现在这本书上讲到的很多经验,都被外国的很多大老板用于公司管理上。我真为我们中华民族骄傲,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4
《三十六计》被人称之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十大名著,为什么会被人们这样称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可以记录着凝结着中华人民智慧的三十六条有名的计策,所以托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当我看到三十六记的目录时,光凭着自己字面上的理解,我就啧啧称赞。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胜战记里的瞒天过海和敌战记里的无中生有,而攻占记我却不怎么喜欢。我先来介绍一下瞒天过海,这是讲述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安定边疆,率领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来到了大海边,可是怎样度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呢?李世民心急如焚,这时一位下官想了一条妙策,只要不要皇上看到还就行了。于是他造了一艘特别的船,里面犹如在府里的客厅一样,唐太宗上去后以为还在路面上,其实已经率领三十万大军开始渡过大海了。
而无中生有讲的是著名的故事《草船借箭》,在《草船借箭》里刘备与孙权结盟,而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贤才,于是找了个借口让他造十万只箭,并不给其做的原料及工匠,诸葛亮就在半晚偷偷率领改造过后的船队驶向地方阵营,并命将士击鼓,当天有雾,敌军看不亲是真人还是稻草人,就以为有敌军进犯就命所有的弓箭手向船队射击,箭全射在稻草人上,过了几个时辰就稻草人上的箭就够了,于是就向敌军拜谢走了,箭不仅没少于十万还多了,周瑜听说诸葛亮把箭弄到了,于是去岸边搬箭,问了同去的将士后对诸葛亮心服口服.....
《三十六计》这本书里不仅仅有计策,还告诉了我们的一些道理:人不能做事方法单一,要举一反三。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5
这个寒假异常得久,让我有很多的时间可以静下心“啃”书。我最喜欢看的就数这本《三十六计》了,在这么多计谋中,我更喜爱的`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大家肯定认识这个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吧!就是他“发明”了这个空城计,让他智退曹兵取得了胜利。
故事主要讲了公元227年,诸葛亮由于错用马谡痛失了街亭,只能撤兵。途中,诸葛亮亲自率领五千人马去西城搬运粮草。司马懿则乘机率领十五万人马攻打西城。此时只有二千五百人在城中元法对抗。但是诸葛亮临危不乱,他命令20士兵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在城前打扫街道,一点儿也不慌张,而自己则待司马懿来到城楼下时,端坐在城楼之上,悠闲自得地抚琴。司马懿起了疑心,心想:诸葛亮一向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城门大开,必有伏兵,我若攻城,就中计了。于是让后军改为前军向北撤退。
说到这儿,我也不禁笑了起来,觉得诸葛亮用这个计策肯定有他的道理,保准会赢。到底是不是呢?我们继续。
待魏军走远后,诸葛亮捧腹大笑。旁边的文官都十分敬佩地问:“军师,您是怎么知道司马懿会退兵呢?”诸葛亮笑着回答:“作为军师,我要识人心。我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知道我一向谨慎。我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摆了这道“空城计“让他不战而退的。”文官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也打心里崇拜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实在太神了。用现在的话说,我已经成为了他的“铁杆粉丝”了。但是我也知道,能达到诸葛亮这水平的,也非一日之寒。毕竟他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有了他的成就。所以我想要做更好的自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做一个小小女诸葛,加油!
《三十六计》读后感 篇6
一天,我对书店里的一部书《三十六计》,大感兴趣,就把它买回家品读。
我细细品读完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美妙绝伦啊。有巧妙的“瞒天过海”,有环环相扣的“走为上计”,还有最后的`“走为上计”……书上还写了这些计谋的由来和典型的例子,使这本书更加充实,耐看,有趣,还充实了我的历史知识,令我大开眼界。
里面每一计的故事十分有趣。有一计就是说:相传那一天,唐太宗想要渡过大海讨伐敌人,可却束手无策。薛仁贵心生一计。便对太宗说有一老人能让河水变干。太宗立刻去拜访他,正当大家开花畅饮之时,太宗感到房屋摇晃,发现自己已经在船上渡海了。这就是三十六计的第一计——瞒天过海。
还有一计也很著名,那就是大家总所周知的“空城计”。虽说是虚构的,但十分精彩。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司马懿绕开了蜀国大队,直逼诸葛亮驻地阳平。阳平城里人少,大半部分是文官,大家惊慌失措。只有诸葛亮从容不迫,让军队偃旗息鼓,城门大开,叫几个老百姓扫城门。司马懿见到此景,心中大疑,便全军撤退。全城的人躲过一劫。
其实,除了这两计,还有很多精彩的。我读完这本书以后,觉得许多计谋不但战争时能用,生活中也能帮到我们,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个知识计谋学好,一定能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