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彷徨》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彷徨》读后感 篇1
鲁迅的风格总是冷峻,连关于爱情的小说也不例外。
讲的是涓生和子君的故事,写于1925年。因为爱,子君的勇敢是“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此时于涓生是“震动了灵魂”“说不出的狂喜”。
因为爱,子君全身托付,对旁人的眼光“全不关心”。她是大无畏的,镇静的,坦然的。
同居后,子君因为生活的压迫变得“浅薄”,没有了“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在涓生看来她是“怯弱的”。他认为“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
涓生需要一个精神上互相鼓舞的战士,而子君在他看来却是“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他对她日渐有了嫌弃。
子君走了,死了。
我觉得说到底鲁迅写的还是新旧两种思想的相遇,爱情里是依附的关系还是“携手同行”?子君倒是有独立自主的影子,可终归是封建思想中走出的不彻底。涓生的塑造也很清晰,有新思想,也向往“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明的闹市,黑暗的夜”,他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认为他的悲剧在于读书人的清高,不愿妥协于现实,但取暖吃饭在寒冷的冬天都是摆在面前的问题。理想喂不饱肚子,倔强骄傲也只是自我安慰。
他对待子君,就好像他对待阿随,不能接受卖到庙市,却忍得下心埋到土坑里。承受不了它的负担但也并无愧疚。子君“大概已经认定他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就好像剥洋葱,剥到最后才发现他也许是空心的。而她的爱又“热烈”“纯真”,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彷徨》读后感 篇2
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这本书是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到1925年创作的小说。这些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变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动的便是《兔和猫》了。它告诉我生命是不应该被漠视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生存发展,是达不破的规律,似乎我们也不应该对那些处于艰难竞争中的生命发出厚此薄彼的议论。但是看管了弱者的小事,强者的胜利,却会让人变得麻木,冷漠。尤其是当你漠视生命被侵蚀时,可曾想过,当整个世界都无视生命时,那该是如何可怕的境地。
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难,目睹着惨状,同样也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孔子说,君子跑庖厨,享受美味的同时,躲避开残忍的场景,其实只不过是既成人时间的游戏规则,有逃避内心刺痛的最滑头的手段。
然而,鲁迅却不,他既不想跑,也不愿妥协,而且还要从这不能中找出一条路来。有谁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却又时间最柔软的心肠。在鲁迅身上有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决,但她内心深处却是一刻舍身饲虎的此信。这是一个仁者所具备的。
《呐喊·彷徨》中还提到了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其实是一种思想状态,一种心理满足感。也就是说,只要你心里满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是幸福;否则的话,即使是锦衣玉食,也体会不到幸福。物质上的充裕与否,想来都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幸福只能到你的心里去寻找。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幸福就在你的身边。怨天尤人着,是永远也品尝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在多的感觉也无法用口水来散发,望大家去看《呐喊·彷徨》这部书。
《彷徨》读后感 篇3
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恶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为牛马。这就是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用他的笔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说、杂文,我就在假期读完了一本合辑——《呐喊·彷徨》。
一声来自铁屋的呐喊,充满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希望,《呐喊》来由与此密切相关。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说里的主人公(狂人)对周围的事物十分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与幻觉,感到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下,于是不断产生疑虑与恐惧,心绪不宁。作者的小说里的狂人正是这样的。他看透了这个“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终日。这篇小说不算很长,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封建压迫。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篇“黄金之作”。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当时社会的黑暗、残忍,是大家看见世人真面目。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幽默辛辣的讽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颗幽愤深沉的爱国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农村的低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者用包含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她的不幸,抨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从她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开始,她还有一个严厉的婆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挣脱苦境。她来到鲁四爷家做女佣,这是一种受剥削的奴隶生活,然而她却很满意。祥林嫂的结局故然是很悲惨的。封建传统不仅剥夺了这个善良而又劳苦朴实的劳动妇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残酷到使她的终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惨地度过了一生。
鲁迅的小说写得很深刻,很难理解,但你还是能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当你打开鲁迅的小说集,感受那来自内心的警示与批判,留给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彷徨》读后感 篇4
犹记得读书时候,总是很讨厌鲁迅的文章。因为几乎每篇都要有段落背诵,而不谙世事的我,始终不能深刻理解文中的内涵,对我来说,要背下晦涩难懂的文章实在是头疼的很。心里暗暗发誓:如果不是因为挣学分,自己永远也不会主动去看下鲁迅的文章。
时过境迁,而我也已远离了背诵课文的年纪。由于近些年吵得沸沸扬扬的教科书改版的事件,鲁迅的作品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受到众人的关注。或许有叛逆的成分,我开始主动去搜索鲁迅的作品去重新阅读。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与沉淀,使我对生活、世俗,人情世故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这些变化也让我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新的感悟,从不理解到懂得,甚至竟有部分认同。如果多年以后,再重新翻阅这些作品,相信我会从中领悟更多。
想要写下《彷徨》中的部分文章自己的读后感,只为岁月的纪念,多年以后,是否还会一样?
《伤逝》:涓生,这个角色代表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社会的很多人。自命不凡,天天子乎者也,仁义礼智信。用现代的话语就是自恋,超级自恋,纸上谈兵的代表者。实际中自己却不能遵守。在我的眼里,就是他一手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子君:千千万万个女性的代表,从民国到现代。在这些女性眼里,爱情超越一切,敢为自己的爱情赴汤蹈火,男人和柴米油盐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如果有一天被爱情抛弃,生活也便没有了意义。爱情是两个人的生活,首先自己能活的好,才能使两个人生活的好。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伤逝》
《彷徨》读后感 篇5
1933年,鲁迅为《彷徨》题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于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已经是一年前看过的了,但却仍记忆犹新。《彷徨》里的各篇虽然题材不同,内容各异,但都着重描写社会各种人物的遭遇。借此换起人们的觉醒,改造日益堕落的中国社会。
最让我们触动的是《祝福》,《伤逝》两篇代表作。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不朽之作。里面的主人公___祥林嫂,她善良,勤劳、质朴,顽强,但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的对象,最终被旧社会吞噬。短文一开头就有写“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肖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一刻,我也在想:这哪是四十几的中年妇女,这分明是八九十岁的花甲老人呀!社会对人民的压迫已到了这种程度。“让我不由得去为他们祝福!让我体会到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矛盾和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与《祝福》不同的是这里这里不完全是黑暗的,这里还有纯美的爱情。《伤逝》__为那些逝去的美好而伤痛。这诗一般的语言、读起来像听一首优美的小提琴曲,纯净、温婉、动人。却消失在黑暗的时代里。如果说祥林嫂的悲剧是因为她没有文化,那么子君呢?她是五四运动启蒙下的女性,也是敢于追求爱情的子君。但那个社会不允许,只有梦想破灭,但他们的爱情也从社会中露出一丝光芒。让人觉得再黑、再暗、爱是永不变的。这也证实了那句话”有立足之本才有爱。“也让我明白了人必须活着,才有所附丽。”
读着读着,我感到十分难受,为那时的惨状也为那些人们难受。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比那时好上数倍的现在!只有这样的历史才能向前推进!
《彷徨》读后感 篇6
《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条明显的下行路线,人物的悲剧性藉由其命运的恶化或曾经纯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现。在作者有意识营造的灰暗阴霾的大背景下,这种悲剧显然无法抗拒。
读鲁迅的作品或许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寻和鞭挞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然而命运的恶化仅仅只是改造社会便可以彻底消除的么?人群之中,种种畸形的集体无意识,仅仅只是一个“国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可惜的是,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的主流评论体系中,对于鲁迅的解读仅仅停留于对黑暗社会和国民劣根性鞭辟入里的批判,似乎更关注鲁迅的作品之于当时或现在,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状态反映,并以此来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彷徨》读后感 篇7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妨,进退失据,谓之彷徨。”这是鲁迅先生写彷徨的感想,鲁迅先生曾经也是彷徨的。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彷徨》是鲁迅先生继《呐喊》之后的又一部短篇小说集,收集了他从1924年到1925年创作的11篇作品,集中反映了那个时期作者的思想苦闷。1933年,鲁迅为彷徨题诗寂寞新模范,平安旧战场,两间于一卒,荷戬独彷徨。”这便是“彷徨”的来由。
《彷徨》整部小说集贯穿着作者本人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福》把目光关注于农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表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鲁迅先生对这种气势,对这一社会的强烈不满,厌恶以至愤怒。
文章的主要感情是悲哀的,它取材于现实世界,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现实世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这本书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让我仿佛回到了从前的世界,去体会那个世界和那个时间里的喜怒哀乐,去思索当今社会所反映的一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