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
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并知道“为鼓琴者”是“伯牙为他弹琴的人”的意思,“复”是“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3)指名交流课文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组词等方式,指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而正确朗读课文,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二、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聚焦“弹”和“听”的句子,自主学习。
(1)学生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朗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很高很高的大山,雄伟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荡的流水……
(3)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测伯牙弹奏音乐的`特点。
预设:若太山——比较深沉,很有气势;
若流水——节奏很快,调子很高昂。
(4)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让学生想象并交流伯牙的琴声是什么样的。
(5)师生配乐共读。
(设计意图)从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到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材料,体会情谊
1、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出“知音”主题。
(1)指名朗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教师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摔坏了琴,永远不再弹琴了;因为在伯牙心里,只有锺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
(3)教师追问: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俩?
(板书: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知音)
2、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师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小结:是啊,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义。
(4)学生再次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总结。
教师:后来,《高山流水》的乐曲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配乐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课后材料的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结尾和成语知识的理解。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2、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通用1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字词,读懂每个句子,了解故事内容。
3.品读语言,开展想象,体会伯牙的琴艺高超,以及与子期的知音情深,感受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
开展想象,体会伯牙的琴艺高超,以及与子期的知音情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出示图片琴的古体字:同学们,瞧!这个古体字你认识吗?出示词语:琴棋书画。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是古琴。出示古琴图。
2.听!(播放古琴声)这就是古琴声!你觉得古琴声怎么样?(2个学生说)弹琴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弹琴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弹琴的传说。(板书:伯牙鼓琴)
4.齐读课题;伯牙鼓琴。鼓字是什么意思?(弹)现在我们一般怎么解释这个字?(乐器)我们把这样的语言现象称为 古今异义。
课文我们预习过了。你有没有发现,和我们以前学的很不一样。这是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它距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
活动一:初读正确,读出韵味
过渡:打开课本,先自己尝试着读第一遍课文,遇到读音不确定或断句有问题的地方做个标记。
这些词句你会读吗?
1. 出示:巍巍 汤汤 善哉 破琴绝弦
少选之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重点指导:
(1) “少”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你是怎么确定它的读音的?出示注释:一会儿,不久。 板书:借注释 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是一种好办法。
(2)这个长句子中,也有多音字,点出为 为 这里该怎么读?点名学生说说原因。
引导:你能结合注释说说吗?
②出示注释: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③借助注释进行长句子的断句(最后一句话)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总结:文言文中借助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读音、进行长句子的断句。
一起读一读这些词句吧。
2.词句都读正确了,谁试着读读课文。
3. 文言文和古诗一样,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来。谁愿意再来试试?
(1)乎字 (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就是——(好啊!妙啊!)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语气词啊!读的时候要轻轻的,延长后再停顿(出示停顿)。若太山就是——像太山。请你读(指导,相机范读)。一起读。
(2)这里还有两句带有乎的句子;
若流水就是——像流水。一起读。(出示)点评,指导。
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
活动二:自主学习 ,读懂故事
1. 同学们,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和你的同桌轻轻说说这个故事吧!可以借助注释,逐字逐句地说说。开始吧!
2. 学生自由讨论。
3. 交流:谁来汇报你们讨论的成果。可以一个同学读句子,一个说意思。
第一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1. 指名读。说意思
2.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它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引导:锺子期在听什么呢?(伯牙在弹琴)看来“之”就代指了前面整句话。
3.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就像这样,接着交流。
第二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 指名读。
生翻译。
2. “方”的意思——(方才,刚才),志呢?(心志,情志)
刚刚的翻译得非常好!翻译文言文时要符合我们现在说话的习惯。有些句子可以加一加,谁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出示填空);有些句子,为了翻译过来更通顺,需要换一换,鼓琴善哉乎就是——出示填空。
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鼓琴( )哉乎,若太山( )乎。”
根据填空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 总结:文言文有时会省略了句子中的.人名,翻译时候要补充。有时为了让翻译过来的句子更通顺,我们还需要调整下词语的顺序。
过渡:谁能用上这样的方法继续交流下面一句话。
第三句: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指名读。
2.翻译。
3.汤汤就是——(浩大的水)这个叠词在古代有固定的读音就是——,shang 第四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
2.翻译。
3.绝是什么意思?字典里有这几种意思,这里选哪一个?(断)
总结:读文言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查工具书,好方法!
4.足就是——值得足字值得的意思,在一些成语中也出现了,你知道哪些?(不足挂齿,微不足道)
5.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请你来。
6.现在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读译文。
活动三:炼字炼句,品读情感
(一)品伯牙琴技高超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故事中的伯牙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呢?(出示资料)
指名读资料:琴仙
2. 伯牙在现代可算得上是一个音乐大师啊!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请你用横线画出来。你来交流,你从哪里读出了琴技高超?(2个学生说)
出示两句。他弹奏了什么?圈出山、水(分别出示)。
(1)山:是怎样的山?从哪里看出山高? 出示: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脑海里有出现什么样的高山?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吗?
①读着这样的文字,你(3个学生说)
(预设:高大雄伟的、高耸的山)
你真会想象,读懂文言文,想象画面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板书:想画面)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高大雄伟的山。他气势磅礴、高耸入云。这句话中也有一个②词写出了山的这种气势,那就是——巍巍乎(出示文字)。请你读,多么高大的山啊!让山再高些,一起读。
总结:如此雄伟的高山他都弹奏出来了,多么高超的技艺!多么善弹的伯牙!男孩③
子读。
(2)他不仅奏出了雄伟的高山,还弹奏了……水。出示下一句。
他演奏出了怎样的水?你也能想象一下画面吗?瞧,这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补充图文: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文中也有一个词写出了水之浩大,那就是—汤汤乎。多么浩大的水啊!请你读。让 ①
水再大些,我们一起读。
总结:如此浩荡的流水都出现在他的琴声中了,技艺多么高超! ②女孩子读。这么雄伟的山浩大的水都出现在了他的琴声中,多么高超的技艺!
③
一起再读这两句话,还有哪些字词写了技艺高超?(方、少选)
(1)方、少选(时间很快)
引导:你关注到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了吗
总结:这么短的时间,琴声却可以变化这么快。厉害!
(2)同学们看这个“志”字,意思是心志,情志。那什么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心里想什么就能弹什么)总结:心声通过琴声传递,心与琴相通。出神入化,技艺高超,真是名不虚传的琴仙啊!
(二)感悟知音情深
1这琴声如高山如流水,听到这样的琴声,子期忍不住这样赞叹……引读:锺子期曰:
你们知道锺子期,是谁吗?相传锺子期只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就是这样一个乡野村夫,却能听懂一代琴仙的琴声。
2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锺子期会说,引读——
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只有锺子期会说——
弹高山就能听出高山,弹流水就能听出流水。
3拓展:
迁移句式:指名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时,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出示填空)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锺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曰:
不管伯牙弹奏什么,锺子期都能听懂、领会。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出示图文)
4.伯牙弹奏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等,你觉得那种景物最能体现出伯牙的心志?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知道吗?出示文字:古人酷爱弹琴,常常移情于琴,以琴言志。
王维喜欢弹琴出示:《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读。李白喜欢弹琴,读。
伯牙爱弹琴,他更喜欢弹高山流水,相机出示高山、流水图。(板书:高山流水)
因为,请你读:高山代表远大的志向,流水代表博大的胸怀。他希望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是啊,这样的远大志向,人生情怀,世间唯有一人能懂,他就是锺子期。锺子期能透过琴声听懂伯牙的这份心志,这样的知音真是难得啊!
5. 同学们,如果你是伯牙,却从来没有人真正听懂过你的琴声,恰遇子期,你会有什么
感想?(预设。终干谓到懂我的人了! )追问,心情怎么样?
6.终于遇到了知音。哪怕一个是晋国的贵族,一个仅仅是柴夫,那又何妨!伯牙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起读:出示资料: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7.是啊,锺子期竟然能透过琴声,听懂伯牙的心声。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哪!
板书:遇知音。音乐起,诵读这两句。
8.于是,琴声就成了两个人心灵相通的媒介。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同学们,让再来读好这两个句子,读出知音间的那份美好!
(三)体会失去知音的悲痛
1.就这样,两个地位悬殊如此之大的伯牙与锺子期因琴相识。第二年的中秋节,当伯牙赶来与子期相会时,见到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伯牙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出示最后一句)——一起读。
2.此刻伯牙的心情会如何?(伤心欲绝)
3.从此,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没有人会像锺子期那像说,引读——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没有人会像锺子期那样说——
4.再美的琴声,没有了真正懂地欣赏它的人,留着还有什么用!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写下一首短歌。我们一起读。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
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5.伤心复伤心啊!一起读出伤心欲绝!
6.士为知己者死,哀莫大于心死。无数的人为破琴绝弦震惊。也被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知音情感动。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造琴台,谱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随着这首曲子,再来深情地朗读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多么感人的故事!
2.伯牙、子期知音的故事也被很多文人赞颂着,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他们的传说。一起读。
出示: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言文《伯牙鼓琴》,学习了借助注释和想象画面方法,感受到了伯牙与锺子期知音情。高山流水已经成为了知音的代名词。
4.其实,有关知音的故事也有很多,比如《管鲍之交》,下课可以用上今天学习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读一读,感受知音情深。
五、布置作业
(1)可以用上今天学习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读一读《管鲍之交》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有时间剩余)其实在古代,古文的书写的竖式的,没而且有标点。学着古人的样子,再读慢些!
八、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高山流水 借注释
遇知音 想画面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4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我想问问大家,以前你们学过很多篇文言文,要把文言文学好,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查找它自己本身的意思。
师:可以来看看它的意思,也就是了解文章的意思,对吗? 你用什么方法了解文章的意思?
生:在网上或者资料书上查找。
师:查阅相关的资料是个不错的方法。
生:我觉得在了解文言文之前我们应该先把文言文读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通过注释和一些翻译来理解。
师:看来,读准、读好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我们在读文言文的同时还要大致理解文言文,并学会断句。
师:读好、读准、读通、读顺,还要结合资料理解它的意思,这就是你们掌握的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诵读文本
1.第一遍读文:读准字音,语句读通
师:刚才我们说到,学一篇文言文之前要先把它读好。那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这篇文章。这次,请你先来自己读一读, 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语句读通顺。开始。
(生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课文)
师:她刚才读的时候,你们都认真听了吧,有什么问题吗? 你来说说。
生:应该是“汤汤(shāng shāng)乎若流水”,她读成了“tāng tāng”。
师:那我想问问大家,这个字在我们现代文当中确实读tāng,比如我们喝的热汤,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一定要读“shāng shāng”呢?你说说。
生:我结合释义发现,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像流水一样浩荡,而“汤汤(shāng shāng)”在字典里就是指水流十分大而急的样子,所以在这篇文言文里应该读 shāng。
师:听明白了吗? 所以在这里面读“汤汤(shāng shāng)乎若流水”。看来要确定字词的读音,还要结合意思来进行。那刚才在读的时候,“少”字她是怎么读的?
生:shǎo。
师:请刚才读的那位同学来说说,你为什么读“shǎo”? 可以看一看书下注释是怎么解释这个词的。
生:“一会儿”的意思,时间很少。
师:非常好!听明白了吗?时间很短就叫“一会儿”,所以在这里读shǎo。还有一个读音,大家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两个“为”,一个字在一句话当中出现了两次,又该怎么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以为(wéi)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以为”的意思就是“认为”,所以我觉得应该读wéi。“为鼓琴者”就是“为了他弹琴”, 所以第二个地方应该读wèi。
师:这是你理解的,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所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刚才列出来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但是要结合它们在文中不同的意思去选择正确的读音。通过大家的合作,我们把字音弄准确了,现在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这次读的时候还是要做到把字音读准确,语句读通顺。另外,孙老师给你们一个小建议,读的时候文言文的语速上要慢一点儿,这样文言文的味道才会更浓。自己再来试一试。
(生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这次读的时候,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生读课文)
2.第二遍读文:借助注释,读懂故事
师:这次读得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有味道了?好,大家看,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也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现在请你打开书,借助书下面的注释,自己说一说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自读课文)
师:自己读完之后,可以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交流)
师:好了,大致意思都了解了吗? 谁来给大家讲一下?
生: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弹到了描绘大山的乐曲,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一会儿又在弹描写流水的乐曲,锺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后,伯牙拉断了琴弦,摔破了琴,终身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值得他为之弹琴了。
师:他解释得怎么样,大致意思跟你们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已经把文章的大意给大家串了一遍。我们来看文章的最后这一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谁把这句话的意思单独给大家说一说?你来说。
生:我认为是这样的,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碎了琴,把琴弦拉断,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世界上再也
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我想问问这位同学,你有没有发现,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容跟前面不一样了?
生:这句话是在讲锺子期死后的事情,而前面都是在讲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在听,伯牙弹到一些曲子的时候,锺子期能马上明白伯牙的心思。
师:是这样的,那内容变了,再读的时候什么也要不一样?
生:我觉得再读的时候,情感也发生了改变,因为前面都是锺子期在评价伯牙的曲子,当时的意境应该是很愉悦轻松的,而最后一句进行了转折,写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伯牙感觉特别遗憾,很怀念他的知音。
3.第三遍读文:读出节奏,读出变化
师:是的,所以想请同学们在这一次读的时候,想一想内容和情感的变化,不光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韵律,还要试着读出内容以及情感的变化。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 可以在前后两部分体现变化,中间停顿的时间略长一些。自己试一试,开始。
(生自读课文)
师:这一次谁再来读一读?
(师指名读课文)
师:大家听出来他读的变化了吗?不仅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还读出了文章里情感的变化,真好!
三、理解知音
1.读文质疑
师:我想问问大家,在我们一遍又一遍读文的过程当中,对于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思考吗?
生:我想知道伯牙和锺子期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师: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特别想了解,而且伯牙和子期也是我们
现在常说的“知音”的代名词。这个问题问得好。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我还想知道为什么伯牙弹琴弹高山和流水,锺子期就能听出来他弹的是什么。
师:谁跟他有相同的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更有价值。
2.解决问题
师:确实如你们所说,为什么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只弹到了高山和流水呢?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高山流水》是一首古琴曲,传说也是从伯牙这里流传开的,被称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现在人们把这首乐曲改编成了两首,一首叫《高山》,一首叫《流水》。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听的时候要认真听。孙老师给你们播放两段乐曲,听完之后要来判断哪一首是《高山》,哪一首是《流水》。我们先来听第一首。
(师依次播放两段乐曲)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第一首是弹高山的, 第二首是弹流水的。第二首的速度特别快,流水的声音是连续的。
师:所以它更像是文中所描绘的“汤汤乎若流水”。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我认为第一首曲子是《高山》,因为我听着它比较沉重。
师:用另一个词“稳重”,形容高山是不是更好? 大家看,刚才我们并没有用文字或者语言去交流,我们仅凭旋律,就听出了高山和流水的区别,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魅力。同学们想,你们都听出来了,子期会听不出来吗?
生:听出来了。
师:他是怎么赞美伯牙琴技的呢?直接用子期的话来赞美一下伯牙的琴技。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怎样才能更体现出你们听完后跟子期有相同的感受?
生:(加强语气和情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同学们,这是子期听到伯牙鼓琴之后对他发出的一种由衷的赞美。刚才大家还问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伯牙鼓琴的`时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我想先问问大家,“志”是什么意思?生:我结合注释,“志”表示心志、情志的意思。
师:我们常常说是心里的想法。老师写一个小篆体的“志”,(板书)大家看,上面是“道”的意思,下面是一颗心。通过这个字的字形,你们知道它最初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心志在高山。
生:就是他心里在想什么。
师:没错,就是他心中向往、想去的地方。刚才我们说到了,伯牙鼓琴为什么独独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实对于山水的追求,在我们古代的文学中,有很多作者都表达过。从《论语》中的这句话一起来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借助注释一起来看一下,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意思是“以……为乐”。此句意思为“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指的是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的时候,难道在他指尖流泻出来的这些
旋律,仅仅是在描写他眼前看到的美景吗? 结合内容,想想伯牙还想借助琴来表达什么。
生:我觉得锺子期在赞美伯牙的时候不仅赞美了他弹的是什么,还赞美了他的乐曲很崇高、安宁,因为在《论语》中高山流水表示崇高、悠然。
师:伯牙弹奏的背后还有什么?
生:通过上面的解释,我觉得伯牙更多的是在赞扬朋友锺子期的智慧和仁义。
师:除了赞美朋友之外,伯牙内心有怎样的追求?生:我觉得他之所以弹高山流水,是想表达自己内心志在悠然、淡泊、崇高的生活,所以借高山和流水来表达自己内心向往的东西。
师:大家看,他借弹琴,不仅赞美美景,还寄存着他的情感和高远的志向。那你们说,子期在听的时候,有没有听出伯牙内心高远的追求? 子期赞美他,不仅仅是在赞美他琴技高超,还赞美他的什么?
生:还赞赏伯牙的精神。
师:赞美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子期又会怎样赞美伯牙呢?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同学们,子期不仅听出了旋律之美,还了解了伯牙内心的志向。看,在《列子·汤问》这篇文章当中,也记录了伯牙鼓琴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来读一读。
生: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师:对于“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说伯牙想的,锺子期都知道。
师:这两个人之间的这种情感,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知音”。因为“知音”的意思就是指对方心里想的另一个人都知道。
师:真好!现在,你们理解刚才提的那个问题了吗?知音不仅是知他的旋律,还要知他的心志、情感以及追求,这才是真正的——
生:知音。
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两个人在一起的景象。我请两位同学来给我们再现一下这个画面。请你来读关于子期的话,你来读关于伯牙的话。
生: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生: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生: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非常好,也就是这样的两个人,才成为了真正的知音。
四、感慨收获
师:可是,“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再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伯牙和锺子期之所以是知音,是因为他们知道对方想什么,所以在锺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
师:现在你走进了伯牙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他在锺子期死后不再弹琴是因为什么了吧?
生:他失去了知音。
师:还有什么看法?
生:锺子期死后伯牙都把琴摔破了,说明锺子期和伯牙之间的感情很深厚,伯牙心中很难过。
师:是啊,锺子期死后伯牙一定想的是:当我志在太山,再也没有人会对我讲——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说——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悲痛万分,万念俱灰。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前唱起了这样的悲歌。
(师播放音频)
师:同学们,这就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伤心、伤心、复伤心。伯牙、子期真的是一对友谊非常深厚的知音,通过伯牙所唱的可以感受到伯牙非常伤心,因为再也没有人懂得他弹的是什么了。
师: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 也体会到了知音真正的内涵。文章后面的资料中,也为我们介绍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后人的影响。请大家默读一遍。
(生默读资料袋)
师:默读完资料袋之后,再来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孟浩然、李白、王安石这些大诗人都写过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 看得出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后人都知道他们的故事。
师:不光是知道,历朝历代很多文人还对他们的知音情进行了高度的赞美。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他们的故事还引出了“知音”和“高山流水”两个词语。
师:大家理解了“知音”的由来和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想问问大家,关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
(生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把课文背下来了,也完成了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最后想问问大家,这样的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的收获是学会了古文应该怎么去预习。
师:你学到了面对古文如何去学习和预习, 你收获的是学习方法,真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知音的真正含义。
师:那你期不期待在你的人生当中也遇到如此的知音呢?
生:期待。
师:也祝你能够觅得你的知音。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知道了知音很难得,所以遇到了理解自己的人要珍惜。
师:很好。这一节课大家的感受还有很多,希望课下你们继续去了解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赞美,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觅得知音。下课!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等。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音乐激趣,揭示课题
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
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板块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同桌互相听读,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名赛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板块三借助注释,知晓文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2.交流句子的意思。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1)教师引导: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3)理解词语:请结合图片,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
(4)引导: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指名说)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读好“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
(6)表演体会“破琴绝弦”的意思。指名学生说说“破”“绝”的意思。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板块四品读“鼓琴”,体验“知音”
1.朗读课文,圈画语句。
自由朗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相机出示句子。
(2)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3.想象拓展。
(1)引导: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2)引导: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3)小结: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锺子期一样,感受伯牙心中所念,感受乐曲的变化。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俩?(板书:知音)
4.教师引读课文,体验知音心心相印。
板块五研读“破琴”,读懂“知音”
1.指名读。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
2.追问: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3.引导: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1)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4.点拨:“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知音已逝,再没人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了。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
板块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链接资料,加深情感体验。课件出示短歌,配乐诵读。
2.诵读课文,体验情感。请齐读课文。
3.倾诉心语,升华情感。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4.配乐背诵,回味“鼓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5.练写生字:哉、巍、弦。相机进行书写提示。
教学反思
文言文文字简练,意蕴丰富,要读出文言文的含义与情思,教学的法宝自然是读。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想象体验情感。
其一要读通文章。教学中注重示范,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和停顿;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其二要读懂内容。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意思,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字词,读懂每个句子,了解故事内容。
3.品读语言,开展想象,体会伯牙的琴艺高超,以及与子期的知音情深,感受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
开展想象,体会伯牙的琴艺高超,以及与子期的知音情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出示图片琴的古体字:同学们,瞧!这个古体字你认识吗?出示词语:琴棋书画。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是古琴。出示古琴图。
2.听!(播放古琴声)这就是古琴声!你觉得古琴声怎么样?(2个学生说)弹琴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弹琴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弹琴的传说。(板书:伯牙鼓琴)
4.齐读课题;伯牙鼓琴。鼓字是什么意思?(弹)现在我们一般怎么解释这个字?(乐器)我们把这样的语言现象称为 古今异义。
课文我们预习过了。你有没有发现,和我们以前学的很不一样。这是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它距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
活动一:初读正确,读出韵味
过渡:打开课本,先自己尝试着读第一遍课文,遇到读音不确定或断句有问题的地方做个标记。
这些词句你会读吗?
1. 出示:巍巍 汤汤 善哉 破琴绝弦
少选之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重点指导:
(1) “少”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你是怎么确定它的读音的?出示注释:一会儿,不久。 板书:借注释 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是一种好办法。
(2)这个长句子中,也有多音字,点出为 为 这里该怎么读?点名学生说说原因。
引导:你能结合注释说说吗?
②出示注释: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③借助注释进行长句子的断句(最后一句话)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总结:文言文中借助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读音、进行长句子的断句。
一起读一读这些词句吧。
2.词句都读正确了,谁试着读读课文。
3. 文言文和古诗一样,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来。谁愿意再来试试?
(1)乎字 (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就是——(好啊!妙啊!)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语气词啊!读的时候要轻轻的,延长后再停顿(出示停顿)。若太山就是——像太山。请你读(指导,相机范读)。一起读。
(2)这里还有两句带有乎的句子;
若流水就是——像流水。一起读。(出示)点评,指导。
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
活动二:自主学习 ,读懂故事
1. 同学们,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和你的同桌轻轻说说这个故事吧!可以借助注释,逐字逐句地说说。开始吧!
2. 学生自由讨论。
3. 交流:谁来汇报你们讨论的成果。可以一个同学读句子,一个说意思。
第一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1. 指名读。说意思
2.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它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引导:锺子期在听什么呢?(伯牙在弹琴)看来“之”就代指了前面整句话。
3.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就像这样,接着交流。
第二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 指名读。
生翻译。
2. “方”的意思——(方才,刚才),志呢?(心志,情志)
刚刚的翻译得非常好!翻译文言文时要符合我们现在说话的习惯。有些句子可以加一加,谁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出示填空);有些句子,为了翻译过来更通顺,需要换一换,鼓琴善哉乎就是——出示填空。
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鼓琴( )哉乎,若太山( )乎。”
根据填空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 总结:文言文有时会省略了句子中的人名,翻译时候要补充。有时为了让翻译过来的句子更通顺,我们还需要调整下词语的顺序。
过渡:谁能用上这样的方法继续交流下面一句话。
第三句: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指名读。
2.翻译。
3.汤汤就是——(浩大的水)这个叠词在古代有固定的读音就是——,shang 第四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
2.翻译。
3.绝是什么意思?字典里有这几种意思,这里选哪一个?(断)
总结:读文言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查工具书,好方法!
4.足就是——值得足字值得的意思,在一些成语中也出现了,你知道哪些?(不足挂齿,微不足道)
5.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请你来。
6.现在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读译文。
活动三:炼字炼句,品读情感
(一)品伯牙琴技高超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故事中的伯牙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呢?(出示资料)
指名读资料:琴仙
2. 伯牙在现代可算得上是一个音乐大师啊!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请你用横线画出来。你来交流,你从哪里读出了琴技高超?(2个学生说)
出示两句。他弹奏了什么?圈出山、水(分别出示)。
(1)山:是怎样的山?从哪里看出山高? 出示: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脑海里有出现什么样的高山?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吗?
①读着这样的文字,你(3个学生说)
(预设:高大雄伟的、高耸的山)
你真会想象,读懂文言文,想象画面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板书:想画面)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高大雄伟的山。他气势磅礴、高耸入云。这句话中也有一个②词写出了山的这种气势,那就是——巍巍乎(出示文字)。请你读,多么高大的山啊!让山再高些,一起读。
总结:如此雄伟的高山他都弹奏出来了,多么高超的技艺!多么善弹的伯牙!男孩③
子读。
(2)他不仅奏出了雄伟的高山,还弹奏了……水。出示下一句。
他演奏出了怎样的水?你也能想象一下画面吗?瞧,这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补充图文: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文中也有一个词写出了水之浩大,那就是—汤汤乎。多么浩大的水啊!请你读。让 ①
水再大些,我们一起读。
总结:如此浩荡的流水都出现在他的`琴声中了,技艺多么高超! ②女孩子读。这么雄伟的山浩大的水都出现在了他的琴声中,多么高超的技艺!
③
一起再读这两句话,还有哪些字词写了技艺高超?(方、少选)
(1)方、少选(时间很快)
引导:你关注到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了吗
总结:这么短的时间,琴声却可以变化这么快。厉害!
(2)同学们看这个“志”字,意思是心志,情志。那什么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心里想什么就能弹什么)总结:心声通过琴声传递,心与琴相通。出神入化,技艺高超,真是名不虚传的琴仙啊!
(二)感悟知音情深
1这琴声如高山如流水,听到这样的琴声,子期忍不住这样赞叹……引读:锺子期曰:
你们知道锺子期,是谁吗?相传锺子期只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就是这样一个乡野村夫,却能听懂一代琴仙的琴声。
2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锺子期会说,引读——
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只有锺子期会说——
弹高山就能听出高山,弹流水就能听出流水。
3拓展:
迁移句式:指名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时,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出示填空)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锺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曰:
不管伯牙弹奏什么,锺子期都能听懂、领会。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出示图文)
4.伯牙弹奏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等,你觉得那种景物最能体现出伯牙的心志?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知道吗?出示文字:古人酷爱弹琴,常常移情于琴,以琴言志。
王维喜欢弹琴出示:《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读。李白喜欢弹琴,读。
伯牙爱弹琴,他更喜欢弹高山流水,相机出示高山、流水图。(板书:高山流水)
因为,请你读:高山代表远大的志向,流水代表博大的胸怀。他希望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是啊,这样的远大志向,人生情怀,世间唯有一人能懂,他就是锺子期。锺子期能透过琴声听懂伯牙的这份心志,这样的知音真是难得啊!
5. 同学们,如果你是伯牙,却从来没有人真正听懂过你的琴声,恰遇子期,你会有什么
感想?(预设。终干谓到懂我的人了! )追问,心情怎么样?
6.终于遇到了知音。哪怕一个是晋国的贵族,一个仅仅是柴夫,那又何妨!伯牙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起读:出示资料: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7.是啊,锺子期竟然能透过琴声,听懂伯牙的心声。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哪!
板书:遇知音。音乐起,诵读这两句。
8.于是,琴声就成了两个人心灵相通的媒介。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同学们,让再来读好这两个句子,读出知音间的那份美好!
(三)体会失去知音的悲痛
1.就这样,两个地位悬殊如此之大的伯牙与锺子期因琴相识。第二年的中秋节,当伯牙赶来与子期相会时,见到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伯牙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出示最后一句)——一起读。
2.此刻伯牙的心情会如何?(伤心欲绝)
3.从此,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没有人会像锺子期那像说,引读——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没有人会像锺子期那样说——
4.再美的琴声,没有了真正懂地欣赏它的人,留着还有什么用!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写下一首短歌。我们一起读。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
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5.伤心复伤心啊!一起读出伤心欲绝!
6.士为知己者死,哀莫大于心死。无数的人为破琴绝弦震惊。也被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知音情感动。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造琴台,谱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随着这首曲子,再来深情地朗读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多么感人的故事!
2.伯牙、子期知音的故事也被很多文人赞颂着,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他们的传说。一起读。
出示: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言文《伯牙鼓琴》,学习了借助注释和想象画面方法,感受到了伯牙与锺子期知音情。高山流水已经成为了知音的代名词。
4.其实,有关知音的故事也有很多,比如《管鲍之交》,下课可以用上今天学习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读一读,感受知音情深。
五、布置作业
(1)可以用上今天学习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读一读《管鲍之交》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有时间剩余)其实在古代,古文的书写的竖式的,没而且有标点。学着古人的样子,再读慢些!
八、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高山流水 借注释
遇知音 想画面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回味“绝弦”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等。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音乐激趣,揭示课题
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
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板块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同桌互相听读,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名赛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板块三借助注释,知晓文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2.交流句子的意思。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1)教师引导: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3)理解词语:请结合图片,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
(4)引导: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指名说)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读好“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
(6)表演体会“破琴绝弦”的意思。指名学生说说“破”“绝”的意思。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板块四品读“鼓琴”,体验“知音”
1.朗读课文,圈画语句。
自由朗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相机出示句子。
(2)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3.想象拓展。
(1)引导: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2)引导: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3)小结: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锺子期一样,感受伯牙心中所念,感受乐曲的变化。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俩?(板书:知音)
4.教师引读课文,体验知音心心相印。
板块五研读“破琴”,读懂“知音”
1.指名读。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
2.追问: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3.引导: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1)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4.点拨:“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知音已逝,再没人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了。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
板块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链接资料,加深情感体验。课件出示短歌,配乐诵读。
2.诵读课文,体验情感。请齐读课文。
3.倾诉心语,升华情感。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4.配乐背诵,回味“鼓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5.练写生字:哉、巍、弦。相机进行书写提示。
教学反思
文言文文字简练,意蕴丰富,要读出文言文的含义与情思,教学的法宝自然是读。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想象体验情感。
其一要读通文章。教学中注重示范,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和停顿;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其二要读懂内容。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意思,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经典7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1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回味“绝弦”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21课第98页《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这已经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了,六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法】
情景创设、引导探究、资料拓展
【学法】
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诵读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
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课后生字:“巍”、“弦”读准确。
语气词“哉”“乎”要读好,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2.交流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1)教师引导: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预设:“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意思是(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理解词语:课件出示图片,结合图片,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
预设:“巍巍乎”,(山峰)巍峨高耸入云。“汤汤乎”,(流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4)引导: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指名说)
预设: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高山。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5)指名学生说说“破”“绝”的意思。
预设:破,摔碎。绝,扯断。“破琴绝弦”意思是伯牙摔琴断弦。
(6)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预设: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图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而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朗读课文,圈画语句。
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痴迷地听着。伯牙想着高山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忘我地听着。伯牙想着流水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想象拓展。
(1)引导: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课件出示: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2)引导: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3)小结: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锺子期一样,感受伯牙心中所念,感受乐曲的变化。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俩?(板书:知音)
4.教师引读课文,体验知音心心相印。
教师: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教师: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锺子期真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想象。本教学板块以读代讲,指导学生读出音韵美,读出画面美,读出情感美,在诵读中感悟知音那份真挚的友情,在想象中体验知音那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质朴纯真。】
(二)研读“破琴”,读懂“知音”
1、链接“资料袋”,体验伯牙痛失知音之“悲痛”。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
(2)追问: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3)引导: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1)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3.点拨:“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知音已逝,再没人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了。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用墨极其简练,但极富视听冲击力,想象空间丰富。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伯牙痛失知音锺子期的悲痛绝望之情。】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
2.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积累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4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我想问问大家,以前你们学过很多篇文言文,要把文言文学好,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查找它自己本身的意思。
师:可以来看看它的意思,也就是了解文章的意思,对吗? 你用什么方法了解文章的意思?
生:在网上或者资料书上查找。
师:查阅相关的资料是个不错的方法。
生:我觉得在了解文言文之前我们应该先把文言文读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通过注释和一些翻译来理解。
师:看来,读准、读好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我们在读文言文的同时还要大致理解文言文,并学会断句。
师:读好、读准、读通、读顺,还要结合资料理解它的意思,这就是你们掌握的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诵读文本
1.第一遍读文:读准字音,语句读通
师:刚才我们说到,学一篇文言文之前要先把它读好。那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这篇文章。这次,请你先来自己读一读, 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语句读通顺。开始。
(生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课文)
师:她刚才读的时候,你们都认真听了吧,有什么问题吗? 你来说说。
生:应该是“汤汤(shāng shāng)乎若流水”,她读成了“tāng tāng”。
师:那我想问问大家,这个字在我们现代文当中确实读tāng,比如我们喝的热汤,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一定要读“shāng shāng”呢?你说说。
生:我结合释义发现,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像流水一样浩荡,而“汤汤(shāng shāng)”在字典里就是指水流十分大而急的样子,所以在这篇文言文里应该读 shāng。
师:听明白了吗? 所以在这里面读“汤汤(shāng shāng)乎若流水”。看来要确定字词的读音,还要结合意思来进行。那刚才在读的时候,“少”字她是怎么读的?
生:shǎo。
师:请刚才读的那位同学来说说,你为什么读“shǎo”? 可以看一看书下注释是怎么解释这个词的。
生:“一会儿”的意思,时间很少。
师:非常好!听明白了吗?时间很短就叫“一会儿”,所以在这里读shǎo。还有一个读音,大家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两个“为”,一个字在一句话当中出现了两次,又该怎么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以为(wéi)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以为”的意思就是“认为”,所以我觉得应该读wéi。“为鼓琴者”就是“为了他弹琴”, 所以第二个地方应该读wèi。
师:这是你理解的,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所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刚才列出来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但是要结合它们在文中不同的意思去选择正确的读音。通过大家的合作,我们把字音弄准确了,现在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这次读的时候还是要做到把字音读准确,语句读通顺。另外,孙老师给你们一个小建议,读的时候文言文的语速上要慢一点儿,这样文言文的味道才会更浓。自己再来试一试。
(生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这次读的时候,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生读课文)
2.第二遍读文:借助注释,读懂故事
师:这次读得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有味道了?好,大家看,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也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现在请你打开书,借助书下面的注释,自己说一说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自读课文)
师:自己读完之后,可以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交流)
师:好了,大致意思都了解了吗? 谁来给大家讲一下?
生: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弹到了描绘大山的乐曲,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一会儿又在弹描写流水的乐曲,锺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后,伯牙拉断了琴弦,摔破了琴,终身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值得他为之弹琴了。
师:他解释得怎么样,大致意思跟你们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已经把文章的大意给大家串了一遍。我们来看文章的最后这一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谁把这句话的意思单独给大家说一说?你来说。
生:我认为是这样的,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碎了琴,把琴弦拉断,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世界上再也
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我想问问这位同学,你有没有发现,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容跟前面不一样了?
生:这句话是在讲锺子期死后的事情,而前面都是在讲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在听,伯牙弹到一些曲子的时候,锺子期能马上明白伯牙的心思。
师:是这样的,那内容变了,再读的时候什么也要不一样?
生:我觉得再读的时候,情感也发生了改变,因为前面都是锺子期在评价伯牙的曲子,当时的意境应该是很愉悦轻松的,而最后一句进行了转折,写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伯牙感觉特别遗憾,很怀念他的知音。
3.第三遍读文:读出节奏,读出变化
师:是的,所以想请同学们在这一次读的时候,想一想内容和情感的变化,不光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韵律,还要试着读出内容以及情感的变化。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 可以在前后两部分体现变化,中间停顿的时间略长一些。自己试一试,开始。
(生自读课文)
师:这一次谁再来读一读?
(师指名读课文)
师:大家听出来他读的变化了吗?不仅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还读出了文章里情感的变化,真好!
三、理解知音
1.读文质疑
师:我想问问大家,在我们一遍又一遍读文的过程当中,对于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思考吗?
生:我想知道伯牙和锺子期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师: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特别想了解,而且伯牙和子期也是我们
现在常说的“知音”的代名词。这个问题问得好。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我还想知道为什么伯牙弹琴弹高山和流水,锺子期就能听出来他弹的是什么。
师:谁跟他有相同的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更有价值。
2.解决问题
师:确实如你们所说,为什么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只弹到了高山和流水呢?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高山流水》是一首古琴曲,传说也是从伯牙这里流传开的,被称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现在人们把这首乐曲改编成了两首,一首叫《高山》,一首叫《流水》。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听的时候要认真听。孙老师给你们播放两段乐曲,听完之后要来判断哪一首是《高山》,哪一首是《流水》。我们先来听第一首。
(师依次播放两段乐曲)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第一首是弹高山的, 第二首是弹流水的。第二首的速度特别快,流水的声音是连续的。
师:所以它更像是文中所描绘的“汤汤乎若流水”。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我认为第一首曲子是《高山》,因为我听着它比较沉重。
师:用另一个词“稳重”,形容高山是不是更好? 大家看,刚才我们并没有用文字或者语言去交流,我们仅凭旋律,就听出了高山和流水的区别,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魅力。同学们想,你们都听出来了,子期会听不出来吗?
生:听出来了。
师:他是怎么赞美伯牙琴技的呢?直接用子期的话来赞美一下伯牙的琴技。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怎样才能更体现出你们听完后跟子期有相同的感受?
生:(加强语气和情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同学们,这是子期听到伯牙鼓琴之后对他发出的一种由衷的赞美。刚才大家还问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伯牙鼓琴的时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我想先问问大家,“志”是什么意思?生:我结合注释,“志”表示心志、情志的`意思。
师:我们常常说是心里的想法。老师写一个小篆体的“志”,(板书)大家看,上面是“道”的意思,下面是一颗心。通过这个字的字形,你们知道它最初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心志在高山。
生:就是他心里在想什么。
师:没错,就是他心中向往、想去的地方。刚才我们说到了,伯牙鼓琴为什么独独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实对于山水的追求,在我们古代的文学中,有很多作者都表达过。从《论语》中的这句话一起来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借助注释一起来看一下,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意思是“以……为乐”。此句意思为“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指的是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的时候,难道在他指尖流泻出来的这些
旋律,仅仅是在描写他眼前看到的美景吗? 结合内容,想想伯牙还想借助琴来表达什么。
生:我觉得锺子期在赞美伯牙的时候不仅赞美了他弹的是什么,还赞美了他的乐曲很崇高、安宁,因为在《论语》中高山流水表示崇高、悠然。
师:伯牙弹奏的背后还有什么?
生:通过上面的解释,我觉得伯牙更多的是在赞扬朋友锺子期的智慧和仁义。
师:除了赞美朋友之外,伯牙内心有怎样的追求?生:我觉得他之所以弹高山流水,是想表达自己内心志在悠然、淡泊、崇高的生活,所以借高山和流水来表达自己内心向往的东西。
师:大家看,他借弹琴,不仅赞美美景,还寄存着他的情感和高远的志向。那你们说,子期在听的时候,有没有听出伯牙内心高远的追求? 子期赞美他,不仅仅是在赞美他琴技高超,还赞美他的什么?
生:还赞赏伯牙的精神。
师:赞美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子期又会怎样赞美伯牙呢?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同学们,子期不仅听出了旋律之美,还了解了伯牙内心的志向。看,在《列子·汤问》这篇文章当中,也记录了伯牙鼓琴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来读一读。
生: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师:对于“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说伯牙想的,锺子期都知道。
师:这两个人之间的这种情感,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知音”。因为“知音”的意思就是指对方心里想的另一个人都知道。
师:真好!现在,你们理解刚才提的那个问题了吗?知音不仅是知他的旋律,还要知他的心志、情感以及追求,这才是真正的——
生:知音。
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两个人在一起的景象。我请两位同学来给我们再现一下这个画面。请你来读关于子期的话,你来读关于伯牙的话。
生: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生: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生: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非常好,也就是这样的两个人,才成为了真正的知音。
四、感慨收获
师:可是,“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再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伯牙和锺子期之所以是知音,是因为他们知道对方想什么,所以在锺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
师:现在你走进了伯牙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他在锺子期死后不再弹琴是因为什么了吧?
生:他失去了知音。
师:还有什么看法?
生:锺子期死后伯牙都把琴摔破了,说明锺子期和伯牙之间的感情很深厚,伯牙心中很难过。
师:是啊,锺子期死后伯牙一定想的是:当我志在太山,再也没有人会对我讲——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说——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悲痛万分,万念俱灰。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前唱起了这样的悲歌。
(师播放音频)
师:同学们,这就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伤心、伤心、复伤心。伯牙、子期真的是一对友谊非常深厚的知音,通过伯牙所唱的可以感受到伯牙非常伤心,因为再也没有人懂得他弹的是什么了。
师: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 也体会到了知音真正的内涵。文章后面的资料中,也为我们介绍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后人的影响。请大家默读一遍。
(生默读资料袋)
师:默读完资料袋之后,再来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孟浩然、李白、王安石这些大诗人都写过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 看得出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后人都知道他们的故事。
师:不光是知道,历朝历代很多文人还对他们的知音情进行了高度的赞美。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他们的故事还引出了“知音”和“高山流水”两个词语。
师:大家理解了“知音”的由来和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想问问大家,关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
(生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把课文背下来了,也完成了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最后想问问大家,这样的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的收获是学会了古文应该怎么去预习。
师:你学到了面对古文如何去学习和预习, 你收获的是学习方法,真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知音的真正含义。
师:那你期不期待在你的人生当中也遇到如此的知音呢?
生:期待。
师:也祝你能够觅得你的知音。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知道了知音很难得,所以遇到了理解自己的人要珍惜。
师:很好。这一节课大家的感受还有很多,希望课下你们继续去了解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赞美,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觅得知音。下课!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