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篇1
前段时间有幸目睹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到香市小学借班授课,初次见识了华老师上课的风采,在华老师甚感兴趣,在网上搜罗了有关华老师的视频、专著。看介绍才知道华老师在北京教育界名头响当当,全国特级教师,他的荣誉称号甚多。为了对他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当当网购买了两本书,分别是《我这样教数学》及《我就是数学》,被《我就是数学》这样的书名吸引了,逐渐的把我带入到他的教学世界里。 日记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感悟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让我拍手叫绝。在上“角的度量”时首创的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有些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华老师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他的风趣语言,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磕破了头戴了帽,上课时问学生知道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戴着帽,当学生回答非常多可爱的答案后,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是个谜”;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么平淡的话语里说明了华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对掌控课堂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
我应该要学习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醒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新领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篇2
寒假中,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最大的感受就是华老师的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人师:教育人的追求》一文中(22页)写到:只要是老师身上的故事学生都会感兴趣,哪怕是平淡无奇的,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把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故事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技巧和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存“心”去运用。记得有一次数学公开课,一位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学生们兴趣盎然,猜到18、26、32、甚至40,虽然在我们眼中看来,学生是在瞎猜,甚至猜的一点也不靠谱,但学生对老师的年龄很感兴趣,并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热了起来,而此时老师的一句“大家要认真听讲,在下课时告诉大家答案”,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自己还是学生时,又何尝不是喜欢与和老师一起踢足球、打篮球、进行各种比赛,喜欢接近老师,了解老师,而现在的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恰恰相反,因为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等等原因,不断地批评、找家长,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也经常的利用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如往往不用书中的信息窗内容,而采用学生身边关心的内容来进行导入,比方说经常性的用班级里男女生人数,利用老师和家长的年龄来讲解知识,收到的效果确实不错。正是因为学生关心这些生活实例,所以他们愿意认真地去听讲,认真的去参与,而相比一些课本中枯燥无味的文字来说,他们接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相信每个老师都遇到过上课了,黑板还没擦的情况,不知大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之前的做法通常要不不用板书,要不将学生批评后让学生擦干净,着急的时候,三下五除二自己将黑板擦一下,将就使用。而华老师的教学是从擦黑板开始的,不管黑板是否已经擦过,他都会将黑板重新擦一次,他说从中获益良多。(42页)有:可以快速温课、尊重学生、一种精神和气势。他说,上课前把黑板擦干净,就像吃饭前先洗碗一样,碗不干净,是不会吃饭的。读到这里,自己有一定的感触,黑板不管谁擦,一定要干净才能讲课,我们经常会在黑板上记录一些作业、纪律不好学生的名单等等,其实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上课黑板的使用率,也对学生上课时看板书时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今后,再次遇到上课时学生没擦黑板的情况,我会自己认认真真将黑板擦干净,然后开始讲课,相信这样不仅会让忘记擦黑板的学生留下印象,不会再次遗忘,也会让所有听课的学生静下心来,认真的听讲。
下课了,学生有了自己的课间十分钟,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下课铃声一响,就立即下课。华老师对此作为一项规则来遵守,确实值得学习,想想我们也曾经作为学生,如果下课铃声已然想起,尽管老师讲的兴高采烈,滔滔不绝,但真正还有心思坐在那里听讲的学生还有几个,况且,这短短的十分钟学生有许多的事情还要做,比如上厕所、准备下节课学习用品,我们往往会批评学生为什么上课还要上厕所,为什么上课前不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却忽略了这与我们没有按时下课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按时下课,教学效果会更好,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下一节任课老师的尊重,同时更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因为,下课铃响后,教案上设计的再好的话也是多余的, “下课啦”才是最好听的。
这本书的语言灵动幽默,整本书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感悟的方式呈现,没有枯燥的教学理念,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贴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而且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的乐趣。这些实例都是华老师的亲身经历,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只是我们没有及时整理,没有及时反思,今后,我将会向华老师学习,及时积累自己的教学案例,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篇3
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 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而从字里行间更能看出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从而他也换回了同学对他的爱和信任。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可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还能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就是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篇4
我一直都很崇拜华应龙老师,佩服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华老师的课上得那么好?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今天,我终于有幸拜读他的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本书一共六辑: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这本书读到最后,我似乎找到了华老师的课为什么总是那么精彩,学生听了为什么不愿意下课的答案——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
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节。他认为教师应该像农民热爱自己的庄稼那样热爱自己的学生;像农民精选种子那样精选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对长得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一位哲人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是容易传授的,技能是容易训练的,但是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正如华老师所说:“觉得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幸福、很惬意的事。”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学习华老师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那将是教育的春天,学生的春天!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篇5
今天,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敲下几个字,提醒自己:你读书了吗?
最近一直在读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就是数学》是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记载着的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翻开书页,犹如捧着一盏飘着淡香的清茶,一遍一遍品那来自他对教育教学的理想与信念的叩问与追寻,阵阵的清香沁人心脾,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
华应龙老师的课为什么总有点与众不同?他的课为什么学生听了不愿下课?一个数学老师的文章为什么如此生动、亲切、富有诗意?这本随笔里尽是答案。这本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个部分。书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细细品读,书中随处可见华老师是个充满智慧的学者,透过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的执着,他站在讲台的那份欢喜...这一些,这一切,都是我,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应龙老师出身农民家庭,从12岁起干了许多农活,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结。他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教书。他说,教育像农业那样需要信任、宽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他在每篇随笔中都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故事,是那样的巧妙,那样的广泛。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文中,华老师竟然能把磕破的脑袋与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与所教内容《中括号》结合得天衣无缝。华老师在阐述如何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联系的时候,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一句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他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如果不是“千百度”地有意识地去寻,就不会有那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与回味!从书中能见出,华老师是读了很多很多书的,而博览群书,应该是每位大师成长的共性!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
我,写下:“写于读书日一一曾经,满心欢喜,流连于书本间,徜徉在文字中,花香,在指尖灵动;渐渐,懒散、浮躁、匆忙中,书落尘埃,心灵空白,叶绿,不再青翠。唯愿,在一段流年似水的沉静里,暖暖地捧你在手,让恬淡伴随着身边的日子,听时光的脚步悄然走过,在生命中留下一行行煦暖又明媚的足迹,或深,或浅……”
在此刻,也记住,再次问自己:今天,我读书了吗?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篇6
近期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它不单单是一本讲小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创新性教育教学的一本书,书中华老师的课堂上总让我感到,他时刻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一言一行。从书中我领略到了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
全书共有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读后的感想有以下几点:
1、华老师的观察细致。
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2、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
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而从字里行间更能看出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从而他也换回了同学对他的爱和信任。
3、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非常重要。另外要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可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还能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最后以华老师的一个案例作结。
《中括号》一课,华老师带着一顶帽子上课,是磕破了头才戴的,但为了这顶帽子华老师就斟酌了很久,该怎么来跟孩子解释戴着帽子上课。最后终于让他想到了,请看以下案例:
“小朋友们,此时此刻,看到讲台上的我,你最好奇的是什么?”
“您的腰杆挺得特别直。”
“您戴着帽子。”
“我为什么戴帽子?”
“您没头发。”“您的发型不好看。”“戴帽子年轻。”“推广2008奥运。”“帽子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可以装饰,可以遮阳,可以保暖,还可以遮羞。那我为什么戴帽子呢?不告诉你,这是个迷。”
下课了“我”深深一鞠躬,同学和老师都看到了后脑勺的白纱布,轻轻地笑了。
“哈哈,脑袋上带个帽子和算式中加个中括号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
在华老师的课堂上一顶帽子可以成为教具,一次意外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作为一青年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维、新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自我反思,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促使自己尽快成长。多读书,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我将循序渐进,踏实勤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将自己锤炼成一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要求的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