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9-21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童年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童年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会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 》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童年读后感 篇2

童年读后感 篇3

这本书生动的再现了19世纪七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高尔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个早晨,我再次握着这本书,在指尖翻阅,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眼前……

阿廖沙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看那一条条血淋淋的鞭伤,外祖母也难逃外祖父的拳头,看那一根根插入头皮的发针,两个舅舅闹分家,看在地上头破血流的他们……那一幕幕,拨动着我的心弦,使我震惊。

那个时候,许多人都被自私和贪婪所控制,变得暴力,狠心。

阿廖沙从小就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正是他的外祖母,带领着一束光进入他的生命,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他,使他充满坚强的力量以面对困苦的生活。我眼前也似乎出现了这样的外祖母: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在高尔基的童年里,像外祖父那样的反面例子鞭策着他,像外祖母那样正面例子鼓励着他,成就了他的今天。

我们,生活在幸福中,远远无法想象那个时候的黑暗。现在,我们有父母爱着,有祖父母疼着,每天泡在蜜罐子里,享受着。我们的皮肤上,可曾有过一条伤疤?我们的手上,可曾布满过茧子?我们的脚上,可曾起过满满的水泡?都不曾有过,谁也无法质疑我们的幸福。

我们却认为这个世界是丑陋的,生活是不美满的。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是阿廖沙,我们岂不是对这个世界绝望了?在那样的社会中,阿廖沙也能看到光,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到希望呢?

因为不曾累过,所以不懂苦。

我们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不至于总是鸡蛋里挑骨头。世界是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好的,要看你是怎样理解它。就像逆境一样,困难,挫折,坎坷总会使人堕落,颓废,但同时也会塑造出一个坚强的人,懂得寻找希望的人。我们要学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能量。

童年读后感 篇4

这是一本灰暗的漫画书,不单指没有彩色画面,而是故事的色调就是灰暗的。作者用他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讲述了他灰暗的童年。进入这个故事之中,读者也会跟着故事情节而害怕、担忧、好奇、悲喜、无助……

在整本书中,妈妈似乎就没有笑过,除了聚会的那次。她每天靠着摔摔打打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似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件值得她高兴的事情。正如“我”所想到的,这一切都是“事出有因”的。妈妈的妈妈是一个粗暴、蛮横、脾气很坏的人,最后甚至想放火烧掉自己的丈夫而被关进精神病院。而妈妈的心脏是长在右边的,导致她多年忍受多发性心脏病的折磨;除此之外,我的一次意外早回家,竟然发现了妈妈是同性恋的事实。

爸爸每天上班吞云吐雾,和同样吞云吐雾的同事们研究X射线,最后却不得不承认是过多的X射线照射导致了“我”的肿瘤。想必妈妈的同性恋身份他是知道的,所以他靠着击打沙袋发泄情绪。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中,“我”只能靠生病和画画来表达自己。从医院的那次遭遇可以看到“我”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甚至有轻微的被迫害妄想症。我脖子上长了肿瘤,妈妈却一直在说治疗是需要花钱的,而钱是这个房子里最缺的东西。但是后来他们有钱了,却用于无休止的购物。兔医生最终揭开了这一切矛盾行为的谜底——妈妈是不爱“我”的。做过手术,脖子上留下密密麻麻缝线的“我”,心里更是千疮百孔了,身体上的伤尚能缝起来,心灵的伤却是用于缝不起来的。也许是兔医生起了作用,也许是画画起了作用,“我”最终终于没有走外婆和妈妈走过的路,“我”从那种灰暗里走了出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勇敢地生活下去……

这本书给我太多的思考和启发,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在这个故事里显露无疑,再也没有什么大道理比这个故事更能让我们感到家庭的重要了!

童年读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期间我看了不少书,读了《童年》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许多许多。高尔基那悲惨、令人怜悯的故事,已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们要学会坚强勇敢、自信、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要有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书中的主人公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黑暗、残暴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成长为一位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写过的优秀文章数也数不清。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他的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后来,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鼓励着!

看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很怜悯他,因为他从小就受到了生活的折磨,假如是我,我早早的就会退缩了,而他,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就能坚持下来,我真是自叹不如。我和他比起来真是太幸福了,自己在家里被爸爸、妈妈等亲人宠爱,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可以说是无忧无虑。我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报答祖国和亲人对我的厚爱!

童年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读过许多书,但只有一本书,它让我的心灵泛起了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就是《野丫头的美味童年》。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野丫头“小妮子”多姿多彩的田园生活。晒谷场、池塘、竹林、茶园都是小妮子嬉戏的乐园;紫苏梅子、粄粽、虾公煮酒、姜汁豆花是“小妮子”美味佳肴;阿公的白头发、阿婆的桂花油、温暖的火囱和水鸭母是“小妮子”浓浓的乡愁。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我第一次回农村老家的情景,我不喜欢那里的土房子,嫌弃那些“乡巴佬”,讨厌农村的脏、乱、臭!渐渐地,我有好几个月都没回过一次老家——虽然老家离城里不到2公里。爸爸妈妈一直想让我回老家,可是我怎么都不肯。

直到这个暑假,我看到了《野丫头的美味童年》这本书,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打动了。我感受到了小妮子回乡的急切心情,体会到了作者浓浓的乡愁、深深的思念,这才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根就是故乡,就是老家,要铭记我们从哪来,就要回哪去。”

于是,我主动提出回老家,老爸老妈都很惊讶,但是还是喜滋滋地带我去了。

回到老家,走在乡间小道上,我又一次审视着这个小山村,终于,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生机勃勃的草莓园,闻到了清新潮湿的泥土气息,听到了如练般小溪欢快悦耳的笑声,欣赏着牛羊悠闲地散步的身姿,感受着风中绿竹摇曳时发出的声响……啊,我第一次发现我的乡村老家是这么美。我仔细观察这美丽的世界,它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的感受。

这个假期我在老家一呆就是十多天,我跟着爷爷学会了怎样挖竹笋、摘野菜;懂得了怎么捉泥沟里的螃蟹;和小伙伴们在树林子里玩起了打野仗……。是的,只有真正走进乡村,才能真正体会“小妮子”的快乐,享受到作者描写的那种令人陶醉的境界。

感谢《野丫头的美味童年》这本书,它带给了我快乐,也改变了我,使我爱上了乡村和乡村的生活,懂得了什么是“根”—— 从哪来,就要回哪去!我爱这本书。

大家都在看